提供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课题,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传统村落作为传统建筑精髓和群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下的一笔珍贵历史遗产。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当深入挖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让传统村落留下来、活起来,使人们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2.主要启示
调查区内坪坦河流域侗族传统聚落作为一个族群的古村落文化,不仅是侗族人在长期的历史时空中对山区生态环境和山区农耕生产的文化适应模式,而且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的文化价值。其文化价值既生动诠释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命题,又体现出其对当下全球化、现代化浪潮所导致的同质化生活方式的反思。给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启示在于:一是以鼓楼为中心的居住模式。鼓楼的建立是一个家族在村寨独立发展的标志。一个家族,不管人口多寡,都要以鼓楼为中心环居周围。如果说侗族人聚族而居的话,则主要是指聚族居住在鼓楼周边,而不是聚族为寨。以鼓楼为中心聚族而居的居住模式,使得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侗族人能够结成大规模侗寨。为了有效防止外敌入侵,对抗自然灾害,增强内部合作效能,侗族人往往需要联合几个甚至十几个姓氏聚集成一个具有自足功能的村寨中。寨内居民以村寨为中心,以大约4~6千米为半径,形成了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的聚落空间。在村寨内部不仅可以代代延续物质生活的再生产,而且以鼓楼为单位的父系家庭之间可以形成通婚圈,保证大型聚落的人口再生产。二是以“款”为准则的聚落制度。“款”组织是村寨与村寨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一种联盟组织,分为小、中、大等不同层次。小款一般由一个大型村寨或数个村寨构成,小款就是一个“熟人”社会或“半熟人社会”。款组织的首领为款首。款首们解决村寨内部的纠纷,处理内外冲突依据的是款约法——款词。在各个村寨,款首通过“讲款”的方式向群众讲授款约法,或者将款约法刻在石碑上,作为村规民约,以约束社会行为。这些“禁约”至今仍然作为一种“文化权力”影响着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三是以安全为导向的聚居理念。为了应对战乱、匪盗、械斗的威胁,坪坦河的侗族人必须采取聚居的方式,以集体的力量对抗外部侵扰。他们在选址建寨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村寨的防卫特性,所以大多数侗寨都以山为屏障,依山势将房屋建在坡地或悬崖之上。村寨之外往往是开阔的溶蚀盆地。此类溶蚀盆地底部冲积土极为肥沃,人们尽量将其开辟为农田,以满足大规模人口聚居的需要。这些农田既是侗族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确保侗寨安全的缓冲地。这样的内外布局使得侗寨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卫性。如侗族学者邓敏文认为,“从村寨结构和文化特质上看,古老的侗寨也具有防卫性军事营垒的功能”[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