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影响因素
气候主导着地方建筑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降水、气温、风速和日照等四大气象要素[11]。
1.降水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和减少屋顶积雪。如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民居为尖顶就是因为这里冬季降雪量大,如此设计是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我国西北部分地方气候干旱地区,一般只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苞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
2.气温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曾有人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平均厚度为23厘米,德国西部、东部为38厘米,波兰、立陶宛为50厘米,俄罗斯则超过63厘米。也就是说,愈靠海,墙壁愈薄;反之,墙壁愈厚。这是因为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在0°C以上,愈往东则气温愈低,莫斯科最低气温达-42°C。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建成半地穴式,如我国陕北窑洞冬暖夏凉。夏天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里面,而在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还可以使阳光盈满室内。气温高的地方,房屋往往隐于林木之中。
3.光照
室内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北半球中纬地区,冬季室内只要有3个小时光照,就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因此从采光方面考虑,房屋建筑需注重3个方面:采光面积、房间间距和朝向。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吐鲁番的房屋窗户很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傣族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了避雨,正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另一个目的是遮阳。房屋之间的间距是有讲究的,尤其是城市中住宅楼的建设更要注意。楼间距至少应从满足底楼的光照考虑。光照也是影响房屋朝向的因素之一。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房屋多坐北朝南,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则多坐南朝北,赤道地区房屋朝向比较复杂,这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有关。
4.风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风还会影响房屋朝向和街道走向。在山区和海滨地区,房屋多面向海风和山谷风。在一些炎热潮湿的地方,通风降温成为房屋居住的主要问题,如西萨摩亚、瑙鲁、所罗门群岛等地区,房屋没有墙。现代住宅建筑比较讲究营造“穿堂风”,用来通风避暑。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任何一种建筑物的风格都是独特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避雨、遮阳、防风、纳凉等。这种风格的形成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认为是单一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