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共融的生态和谐思想
文化的融合性是文化变迁的基本规律。坪坦河侗族聚居模式的当下形态不是侗族单一文化发展的结果,而是侗族文化在历史上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族群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结果。坪坦河侗族聚落文化的融合性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交融。坪坦河特有的风水、山脉、土地、森林资源以及各种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坪坦河具有无可比拟的自然景观条件。当地侗族人祖祖辈辈置身其中,以其山区农耕文化所特有的生态智慧和生产技术构建了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景观,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和各种文化活动,实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融合。
二是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几乎在所有侗寨都随处可以见到汉族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苗族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存在。譬如孔庙、南岳宫、云霞寺、苗族先民祭台等文化符号穿插在侗族人所特有的鼓楼、萨坛、飞山庙等文化空间之中。不同文化和谐共存,共同成为当地人聚居模式的构成要素。
三是村落发展历史中的“移民身份”与“土著身份”的融合。因为村落共同体整合的需要,当地人的历史叙事通过有选择性地保存一部分移民历史记忆,并将其和典籍正史中关于土著侗族人的记载相结合,实现其“双重身份”的融合。这种所谓“双重身份”的融合对于坪坦河流域申遗侗寨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表现了当地人对自我历史进行建构的策略,也使得这些大型聚落拥有了“久远而稳定”的过去。
坪坦河流域侗寨聚落非常集中,而且规模宏大,这是山区农耕文化传统中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其典型性首先表现在聚落模式的族群特性上。几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呈现出基本相同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体现为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而从内涵上看则体现为侗族人强烈的族群内聚力和认同感。所有建筑物都以鼓楼为中心排列,这种排列方式象征着社会群体的分类,即一个鼓楼及其周边的民居对应着村寨内部一个父系血缘群体。这种以聚落空间来表征社会结构的文化现象在其他农耕族群中比较少见。同时,坪坦河流域侗寨的聚落典型性还体现在其特有的自然生态的地方性特征上。坪坦河流域因拥有其良好的水资源条件和大面积肥沃的天然溶蚀盆地,故这里的侗族先民可以在这些土地上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如所有的农业文明所体现的聚落特征一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可以依赖土地而祖辈传承,成为相对稳定的村寨共同体。坪坦河流域侗寨在近数百年里虽历经变迁,但其聚居模式依然保持原貌,按照祖辈们既有的方式延续其文化传统和居住方式。在坪坦河,几乎所有的侗寨都表现出相同的文化符号、一致的建筑风格、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聚落内部统一的社会结构。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坪坦河流域侗寨聚居模式都体现为高度的同质性和统一性。可以说,这些侗寨集中代表了侗族这一个族群整体的聚落文化特征,对研究侗族聚居模式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