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2018年6月,长江流域暴雨不断。湖北、重庆、长沙、江西、贵州等省市都发生了强降雨过程,南昌、武汉等城市陷入“洪涝成海”的局面。此外,城市雾霾、热岛效应、自然资源匮乏,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凸显。与此同时,许多传统村落却能“独善其身”,如自古洪而不涝的浙江诸葛八卦村、安徽黄山宏村的雨洪系统,无不展示出传统村落在人居环境、雨洪蓄排、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显著的生态智慧。在现代资源匮乏和人居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和困境之时,传统村落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出路何在?深入梳理、研究与揭示隐藏在传统村落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乡村发展生态困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正是在这样一种使命下,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组建研究团队,对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生态智慧元素进行了调查,重点调查了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区域的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在这里,传统的地方管理体制(款约制)、当地居民的生态直觉和审美偏好等都是地方性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这里的侗族先民通过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摸索出不同的在地性景观营造、人居环境整治、自然资源利用和生产生活习俗,在书中我们将其划分为水生态智慧、营建智慧、生计智慧和社区治理智慧四个类别,其中蕴含的智慧是对生态问题的整体把握,类似于“黑箱模型”,当地居民不一定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但可以说出现实道理。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量防范生态危机的睿智做法。传统村落被动式一体化生态智慧,是中华民族生存能力、工程技术、审美理念等文明成果的集中载体,其聚落整体和建筑单体的空间形态设计和地理位置选址都显示出既满足人居舒适要求又充分尊重自然的理念,这种生态智慧在新时代背景下理应被重新审视和挖掘。在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生态智慧概念得到了人居环境研究者的关注。但生态智慧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传统村落生态智慧的认知、研究还存在碎片化现象,其科学支撑、研究范畴和发展方向仍不清晰,传统村落生态智慧还没有形成一门系统科学。

严峻的现实让人类已经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在探索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悲观与无奈、或然论的彷徨无定、人定胜天论的浮躁之后,我们看到曾经被称为落后典型的“自给自足”乡村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勃发生机。以传统村落生态智慧为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给了我们无限启示,其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有理由成为支撑人类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智慧。因此,积极探索、不断解读和寻求那些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仍然可以被运用、借鉴、转化的传统生态智慧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一些成熟的观点,谨向这些文献资料和所引观点的作者致以诚挚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谬误之处,恳请各位同仁、读者指正。

方 磊

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