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芋头侗寨
芋头侗寨共184户,村民868人,分为上寨、中寨、下寨三寨,共7个自然聚居点,以芋头溪为主线,自然聚居点沿溪两岸分布,其布局特点主要有:
1.民居分布“相地而生”
芋头侗寨地势西高东低,其中上寨位于山脊上,属于山脊型布局;中寨、下寨建于芋头溪两岸与山脚交接的台地上,形成山麓沿溪型布局(图5-2)。
图5-2 芋头侗寨总平面图
资料来源:通道县住建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1]
芋头侗寨民居大多建在山坡上,多依等高线平行排列。建造民居首先要对地形进行适当修改,在不同高度形成与民居等宽的台地,如此,顺应地势、鳞次栉比地坐落于山坡上,虽各建筑朝向不一,间距不等,但整体感仍然较强(图5-3)。
图5-3 鸟瞰芋头侗寨全景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从民居的分布来看,整个芋头侗寨呈现以公共建筑为中心的多中心布局特点,空间层次较为丰富。如上寨、中寨和下寨均以鼓楼为中心呈向心性布局。上寨为牙上鼓楼和龙氏鼓楼,中寨为芦笙鼓楼,下寨为田中鼓楼,溪边平地上还建有戏台、学堂和萨坛等公共建筑。芋头侗寨公共建筑颇多,贯穿整个村寨,与民居建筑共同组成了丰富空间。空间序列为:寨脚回龙桥—塘坪桥—塘头桥—新寨门—回龙桥—田中鼓楼—戏台、学堂、芦笙鼓楼—萨坛—牙上鼓楼—龙氏鼓楼—老寨门(图5-4)。
图5-4 芋头侗寨公共建筑与空间序列
图片来源:通道县住建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2.道路系统“顺势而为”
芋头侗寨的道路网以芋头溪为干线,以各个鼓楼为分中心点,支线道路随建筑、空间环境而迂回曲折,步移景异,曲径通幽(图5-5)。
图5-5 芋头侗寨道路系统布局图
图片来源:通道县住建局,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此外,驿道、石板路、石板桥构成丰富的交通空间。驿道起始于华冲与城府两山相交的细望冲口,止于太平山脚的山塘坝,现长1600米。石板桥3座,分别位于芋头侗寨的寨头、寨中、寨脚,依山就势筑成。延伸到寨中各家各户的青石板路纵横交错。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段是通往牙上寨的108级石台阶(图5-6)。
3.水系规划“动静交替”
芋头地处深山幽谷,境内有溪水、泉水及寨内水塘。溪水和泉水属于动水,水塘属于静水。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水塘密布于民居之间,还有散落在民居间的古井,与芋头溪一起形成“点—线—面”的水环境系统。池塘既可养鱼,又是消防水的来源,池塘水面还可以调节微气候。
图5-6 芋头侗寨内的道路系统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