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禁谲心”与水约

(二)“永禁谲心”与水约

随着“改土归流”的完成,地处湘黔桂接合部的坪坦河曾经成为连接“生苗”与外部世界的商贸通道,地连塘(就是今天的坪坦村)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从坪坦河向西进入贵州,向南、向东可进入广西,古代均属于长期没有“编籍入户”的“化外之地”。大约在明朝中叶,因为“苗区”的重要资源——木材被发现,中央王朝开始了对包括今坪坦河流域在内的广大“苗区”的深度开发。从明嘉靖年间的“皇木采办”到沿清水江、沅江及各大小支流商业码头的形成,这一时期正处于古之所谓“苗区”由“化外之地成为化内之区的转变中,也由一个较为封闭的边缘区域而逐步进入一个覆盖范围广阔的市场网络的历史过程中。”[6]坪坦河通过渠水注入沅水,即为古代连接化外之地的商业贸易水道。

从2014年7月30日在坪坦村发现的碑刻《永禁谲心》记载看,至少在嘉庆七年(1803)坪坦河沿岸的商业贸易还非常繁华。“……五塘梓檀远近山商之云集,下迎三楚湖北□□”,由于“山商云集”必然导致坪坦河流域木材贸易市场的管理紊乱,滋长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商业规矩的奸诈行为,故而地处重要码头地位的地连塘(今坪坦村),联合坪坦河沿岸其他四塘——高步塘(高步村)、横岭塘(横岭村)、梓檀塘(中步村)、黄土塘(黄土村)合议,制订了坪坦河上的“江规”——《永禁谲心》,共“六议”禁令,目的是“申明河规禁条,永为世守,勿违之。……共成雍睦之风”。(图7-1)

图7-1 水上运输规则的制定(《永禁谲心》)

图片来源:课题组在坪坦村拍摄

在这条繁忙的水道上,山外的“洋货”经船过洞庭,入沅水运到坪坦村、横岭村等(夏秋丰水季节船只可以勉强上至高步村),然后由人力肩挑手提运往桂北。外面来的“山客”[7]贩买的木材经坪坦河“放排”而下,入渠水,进沅江,汇集到黔阳、洪江后集中扎为大型“木排”,最后经洞庭湖入长江,运往全国各地。今天,坪坦村沿“普济桥”老码头一线的古商铺已不复存在,但这条古街道的基本形制还依稀可辨。据当地老年人回忆,坪坦河古代就是南盐北输、北米南运的集散地,南北许多商贾纷纷落脚坪坦经商。当年坪坦村街道上大米贸易极其繁荣,据说每天丢在地上的大米足以养活几家人口。今天在中步村、芋头村、坪坦村、高步村依然可见四通八达的古驿道。驿道青石板留下的足迹记载了当年扛运“盐、米、木材”的挑夫、商人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