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主要功能
侗族民居建筑作为侗族人民的栖息之所,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建筑物,其建筑功能更是同侗族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储藏功能
坪坦河流域侗族拥有传统稻作文化,擅长农耕养鱼,兼营林业,劳作所需的生产工具成为朴素的侗族人民的“生活武器”。经过千百年发展,侗族的生产工具种类繁多,农人对此爱惜有加,在民居中必然会留有专门的空间收藏放置。在干栏式民居中,一般一层会成为农具及其他杂物的储藏空间。地面式建筑则将农具的存储空间设置在中堂后,面积比干栏式建筑小。农作物存储需要良好的通风干燥环境,故侗族民居将农作物的存储空间设置在二、三层通风较好的位置,并设500~700毫米高门槛,以防鼠患,便于存储。
2.餐饮功能
侗族人民嗜好糯米制品,喜好酸辣,习惯用蒸、炒、煎、炸以及烟熏等方式制作食物。在房内挖出1米见方的土坑,火塘四周一般用厚石材围铺,以此把火塘与木地板分隔开来,起到防火作用。火塘中部一般安放铁三脚架,用以支鼎罐铁锅,火塘顶部设悬空木质横梁三根,主要起到挂置熏肉制品或烘干湿柴之用,火塘燃料以木柴为主,冬日烟火缭绕,白天煮饭,晚上烤火取暖。夜深,家中老人利用火塘余温铺被就寝,夏日炎热之时,火塘暂时不再充当厨房,生火做饭迁移至离火塘不远的灶房。用餐时只需在火塘之上架一方桌,即可就餐(图5-20)。
3.会客功能
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对于友人,他们愿意分享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火塘作为厨房,也是一个家中最为温暖的地方,客人来访,他们便请其至火塘饮茶洽谈。故火塘除了基本的厨房餐厅功能外,还具备会客洽谈的“客厅”功能(图5-21)。
4.起居功能
民居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提供休养栖息、避寒取暖的场所。侗族民居在火塘的左边或后方设置卧室,因火塘边为最温暖的地方,这间卧室一般为家中最年长者所居住。家庭其他成员的卧室则设置在二层,其卧室平均层高为2米,门洞平均尺寸为700毫米×1400毫米,多数无窗。调查时,寨中老人介绍,卧室无窗起防盗作用。因侗族身材偏于矮小,门洞尺寸一般小于常规尺寸。
图5-20 民居中的火塘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图5-21 民居中火塘的会客功能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5.祭祀功能
侗族的宗教信仰,原始崇拜保留得相对较多,也比较独特。杨再思英雄崇拜、神灵崇拜的“萨”、祖宗崇拜以及自然崇拜都具有这块土地独有的文化特征,其设萨坛、建宗庙祠堂等。在后来与汉文化的融合中,侗族的祭祀方式也逐渐向汉族靠近,如在民居建筑中设立中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在无中堂的民居建筑中,祖先牌位会设立在火塘的左侧,以示尊敬(图5-22)。
图5-22 民居中的祭祀功能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6.饲养功能
饲养功能主要设置于传统干栏式建筑的底层,以饲养猪、羊等家畜为主,其优点是足不出户就能完成饲养全过程。地面式建筑的饲养场所则依附于建筑外体偏下或另行建造。这一功能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而逐渐消失。如调查中我们发现芋头村某干栏式民居一层,其依附错层式地面结构,将饲养功能设置于一层底部,由石阶连接(图5-23)。
图5-23 民居中的饲养功能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