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近些年来,地方政府依托传统村落,大力发展旅游业,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另一方面,随之出现的危机也不容我们漠视。这类危机主要表现在:民族社区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对民族文化的庸俗表达或对民族文化做粗浅的展现;传统村落为迎合游客体验短暂的快感的需要,在发展旅游的时候采取了“舞台化”的表现手法。这些现象也曾被西方学者描述为“无深度文化”、旅游的“迪斯尼化”“麦当劳化”“假事件”“传统的凝固”“后时髦现象”“帝国主义行为”等。今天我们都喜欢谈乡村,但乡村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近些年来频繁发生城市洪涝“看海”,大多传统村落却能“独善其身”,展示出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关系。千百年来,这些传统村落拥有超强的生态修复和纠偏能力,其所拥有的生态智慧密钥是什么?传统村落给我们的启示何在?带着这样的目的,作者开始了本课题的实地调查与书稿撰写。
前后经历了三年左右的时间,书稿终于告竣,掩卷思量,感慨万千。在书稿的写作过程中,作者深刻感到“学无止境”与“力有不逮”的压力。面对浓缩着中国千年文明秘密的传统村落,我们认为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和尝试,还远未能够读懂传统村落蕴含的生态基因。即使只是小的尝试,如果没有各位同行专家、老师、同事的帮助,本书不可能付梓。因此,我要特别感谢侗款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祥跃、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奉安两位老先生,感谢通道县民宗局林良斌、石志运、黄克伟等地方文史研究者,感谢吉首大学张建永、罗康隆两位专家,感谢湖南省民间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唐德彪、袁尧清、王文明、王幼凡、王晴晴、姜又春、姜莉芳、谌立平、彭黎、谢伯军、杨清波等同事提供的帮助和指导,感谢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感谢编辑同志为本书付出的大量心血,同时也非常感谢书稿中所引用和参考的文献资料的专家作者,在此一并表达深深的谢意。由于种种原因,书稿中可能存在诸多问题,恳请读者批评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