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主要特点

(二)民居主要特点

从宏观上来看,坪坦河流域传统民居具有“背山面水”的聚落选址和“相地而生”的自然适应两大主要特色。

首先是“背山面水”的聚落选址特点。侗寨内民居和古建筑布局讲究,大多背山面水、向阳因地形而建。侗寨选址的依据,来源于长久以来侗族人对自然现象的超自然式的朴素认知,以及对地貌地形的崇拜意识。侗族居民多是在山地中立寨,立寨之地往往有一条小溪流穿越山地中的平缓谷地。这种地势侗族居民称之为“坝子”。侗族的村寨大多立于“坝子”的周边地带,当地居民称之为“坐龙嘴”。蜿蜒的山脉谓之龙脉,龙脉止于坝子,称为“龙头”。龙头之后的龙脉具有很强的锐气,居民为保村寨之平安,在龙脉上种植“风水林”,以挡住过强的气势。族人们按照宗族分布,居住于设在龙头前平缓坡地上的建筑中。侗族村寨的选址一般分为山麓河岸型、平坝望山型、山脊隘口型3种聚落类型。

其次是“相地而生”的自然适应特点。经过对芋头、横岭、坪坦、高步、阳烂、中步6个传统侗寨的实地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坪坦河流域的侗族民居结构主要分为2种大类型:干栏式与地面式(图5-1)。

图5-1 坪坦河流域民居结构特点

(左为干栏式,芋头侗寨四组16号民居;右为地面式,中步侗寨七组18号民居)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发现,地势陡峭狭窄或邻近水源湖泽的区域多选用干栏式,地势平坦开阔、远离水源的区域多用地面式建筑,民居结构的选择受地形制约。整个坪坦河流域的侗寨绝大多数依山傍水而建,故坪坦河流域侗寨民居的建筑形式上以干栏式建筑为主。无论哪种地形,其民居建筑方式的选择都具有灵活性,无论干栏式建筑还是地面式建筑都凝聚了侗族人民的智慧与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敬。其建筑的构造方式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