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湿递变的季风气候
1.气候特点
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性气候区,该区气候总体特征为1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上,7月平均温一般为25°C左右,冬、夏季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13]。由于坪坦河流域处于珠江水系的融江河谷盆地,夏季暖流顺江北上,冬季寒流沿江南下,加上流域复杂的下垫面,形成了独特的气候:一是流域内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少严寒。与长沙、怀化相比,夏天气温低2~3°C,冬天气温高2~3°C[14]。最热月份(7月)月均温为26.2°C,最冷月份(1月)月均温为5.2°C[15]。二是降水充沛,多集中在春夏两季。坪坦河流域多年年降水量1480.7~1600毫米,且多集中在春夏两季,约占全年70%以上[16]。此外,气温年较差小,雨雾较多,相对湿度大。三是立体气候明显,小气候差异大。四是日照时数较短。由于地处全国日照最少地带,通道年平均日照仅为1400.3小时[17],且季节分配不均。
2.四季气候
为使四季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气象部门一般采取候温划分四季法,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C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平均气温稳定在10°C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平均气温在10~22°C之间为春、秋季,从10°C升到22°C为春季,从22°C降到10°C为秋季[18]。据县气象局统计资料,坪坦河流域与全县四季时段并无太大差异[19]。流域四季情况如表4-1。
表4-1 坪坦河流域四季特点
资料来源:《通道县志》,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各季气候特点如下[20]:
春季。平均气温11.7~20.7°C,极端最高温32.1°C(1957年4月24日),极端最低温1.5°C(1969年4月6日)。春季时寒流入侵,冷空气活跃,多阴雨连绵天气,降温幅度大且伴有大风,形成“倒春寒”。从3月下旬开始,雨量增加,4月下旬进入雨季,雨量集中,偶有洪涝发生。此季降雨量400~500毫米,占年降雨量的35%。
夏季。6—7月中旬降水频繁,季降水量约为400~50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35%。7月中旬以后雨季结束进入旱季。旱季一般历时一个月,但时有暴雨,偶成洪涝。7—8月为全年气温最高时段,7月为最热月份,全县均温为26.2°C,极端最高气温达到37.5°C。但据统计,坪坦河流域日最高气温高于35°C的天数平均每年只有6天。同时,因地处山地,海拔较高,且森林覆盖率较高,因此流域夏季较为凉爽。
秋季。自9月中旬以后,受太阳直射点、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移的影响,流域范围内受大陆高压控制,冷空气开始南侵,气温逐渐下降,开始出现秋季低温冷寒,俗称“寒露风”。据统计,“寒露风”每年出现概率为80%,这对农作物不利。秋季降水量少,约为夏季的一半,大概20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5%~20%,一些年份有秋旱发生。
冬季。冬至以后,北方冷空气侵入,天气较为寒冷,往往形成冰雪天气,气温明显下降。次年1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值5.2°C,最低气温为-7.3°C(县气象站所在地,海拔397.5米,1977年1月30日)。此季冰冻天气的概率为80%,并且地势越高而越严重,维持的时间也越长,北坡重于南坡。
3.主要气象灾害
据县志记载,主要的气象灾害有[21]:
水灾。包括洪灾和涝灾(多同时发生),为流域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据县气象部门统计,流域内平均每年发生暴雨2~3次,每两年发生大暴雨1次,多集中在5—8月,约占全年暴雨总次数的83%。暴雨常常引起洪涝发生,但洪涝陡降陡落,持续时间有限,多为1~2天。
寒潮。流域内寒潮有春寒、夏寒、秋寒之分。春寒,俗称“倒春寒”,多发生在3月中旬至4月初,日均降温达到10°C;夏寒,也称为“五月寒”,一般发生在5月中下旬,日均温下降至20°C以下;秋寒,也称“寒露风”,一般发生在9月中下旬,日均温等于或小于20°C。
冰雹。为流域内破坏性较大的地域性天气现象,大多出现在春夏之间,全县平均每年出现1.3次。一般冰雹直径在5毫米以下,最大直径达30毫米(1991年)。冰雹呈带状或块状分布。
旱灾。流域内旱灾时常发生,旱灾时间一般持续3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