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反思
据世界银行统计,19世纪初全世界人口总数不过10亿,20世纪初为16亿,20世纪末已增到60亿,2017年已经达到了75.3亿[3]。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已经成为人地关系中首要的和最严峻的问题。与此相反,由于全球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各类农业用地的人均占有量已大幅下降,耕地绝对量的增加也是以林地和草地的减少为代价的。尽管耕地扩大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粮食生产仍有巨大潜力,但全球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无疑会加剧。20世纪50年代初,全世界人均占有耕地8.55亩[4],70年代中期降为5.85亩,90年代初进一步减至4.2亩,2000年以来更是降至3.75亩,耕地缺乏必然导致粮食不足[5]。而我国以占全球9.4%的耕地养活着全球22.2%的人口,人口与耕地的矛盾较世界大多数国家更为尖锐。人口迅速增长还导致人均占有淡水量逐渐减少。地球虽然拥有13.7×l08千米3水量,但淡水资源仅占其中的3%。淡水的可利用性是与全球水循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全球淡水消耗量增长了数十倍。过量用水已导致河流水量减少、断流,湖泊缩小,海水入侵河口段等一系列恶果。
能源与矿产趋于枯竭是又一全球性问题。1998年6月7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的题为《即将来临的石油危机——真正的危机》的文章认为,今后1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应似乎是充足的。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球石油产量可能开始持续下降。虽然市场力量和石油生产技术的改进可能使石油供应继续保持到21世纪,但是石油危机的到来可能比一般人预想的早得多。地球上的石油到底还能供人类用多久?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地球上的石油仅够三四十年,有专家则认为可使用一两百年。以目前的生产水平衡量,石油和天然气预计将在21世纪中期被开采殆尽。除铁和铝外,其余所有主要金属矿产的保有储量都将下降到微不足道的地步。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使得环境污染空前严重,新污染源和污染物不断增加,污染范围日益扩大。面对“比非典还可怕的雾霾”,我们再也不能束手无策地等待北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已明显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严峻的现实让人类已经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在探索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悲观与无奈、或然论的彷徨无定、人定胜天论的浮躁之后,我们看到曾经被称为落后典型的“自给自足”乡村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勃发生机。以传统聚落生态智慧为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给了我们无限启示,其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有理由成为支撑人类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