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源于地方人对自身所处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的认识,是地方人长期总结出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些规则和策略。也可以说,地方性知识是地方人的一种实践智慧,它有效地解决了地方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对地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11]地方性知识对地方传统社区在长期历史过程中起到了维持、发展的作用。作为一种土地资源利用的方式,林粮间作是侗族人长期基于对本土的认知而产生的知识,因此对其的研究应该以当地人的视角、心理,抛弃已有的价值观念、文化标准来观察、理解这种知识。这种研究可能会对理解林粮间作的形成、运行机制以及意义产生一种全新的解释,从而为林业与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场中出现的。侗族林粮间作生产模式实际上是多种文化耦合而形成的,同时它的成功运用也产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林粮间作本身、地方性制度保障、外部需求、林地产权、木材商、码头、放排等。它使几近封闭的侗族社区与外界发生交流,给侗族社区注入新的活力,促使侗族社区向一个多样化文化群体转变。
【注释】
[1]WCED.Our common future(The Brundtland Repor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周大鸣.文化人类学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
[3]罗康隆.论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4-51.
[4]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5]陈茂昌.论生态恶化之成因——侗族文化转型与生态系统藕合演替[J].贵州民族研究,2005(4):74-79.
[6]陈茂昌.论生态恶化之成因——侗族文化转型与生态系统藕合演替[J].贵州民族研究,2005(4):74-79.
[7]刘安.淮南子全译[M].许匡一,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103.
[8]潘盛之.侗族传统文化与人工林业生产[Z]//人类学与西南民族[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306-307.
[9]罗康隆.侗族传统人工营林业的社会组织运行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1,21(2):14-19.
[10]罗康隆.侗族传统生计方式与生态安全的文化阐释[J].思想战线,2009(2):35-39.
[11]王鉴,安富海.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民族教育问题——甘南藏区地方性知识的社会学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2(6):247-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