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地而生的生态适应思想
坪坦河流域侗寨民居相地而生的生态适应思想主要体现在村寨的选址布局和民居的建筑形式、选材布局等方面。
1.依山就势的村寨选址
侗族人民生长在大山之中,与生俱来朴实的自然观。他们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会得到上天的眷顾。他们继承了百越民族“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山行而水处”的传统。他们依山而建,择水而居。比如,坦坪乡的阳烂寨就是典型的依山傍水村寨;双江镇芋头寨随地势变化,从芋头溪两岸一直延伸到北部山脊。溪水两岸的民居依山傍水,形成山麓沿溪型民居;峡谷两边和山脊上的民居顺势而生,形成山脊型民居;横岭侗寨三面临水,一面靠山;高步侗寨除了背山靠水的民居外,随着人口的增多,民居向山坳自然衍生,这些民居随着地势呈台地状布置;坦坪乡地势较其他几个侗寨平坦且宽阔,因此这里的民居选址在山体与河流之间的平坦地带。可见,这6个侗寨的选址都是遵循自然生态的,侗族人把大自然当作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民居建筑在青山绿水之间,形成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
2.尊重气候的建筑形式
各类古代建筑都是因为气候条件的不同,才有了各种不同的类型,如北方的窑洞、南方的干栏式民居、藏族的碉楼等。通道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且侗族生活在山林之中,气候潮湿。侗寨干栏式民居就是当地人们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一层架空,有利于防潮和防虫,一般用于堆放柴火等杂物,或者饲养家禽;二层为生活用房;三层为杂物间或粮仓。民居建筑依山就势采用的“吊脚楼”形式和群体组合顺应地势的处理手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山地地形、地貌的破坏,充分体现了侗家人“山林为主、人为客”的观念。
3.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
侗族村寨的建筑选材取于自然。侗族地区盛产各种木材,而杉木则成为他们主要的建筑材料。为什么独独用杉木而不用其他木材呢?那是因为杉木质地细腻、产量高、质量好、防腐、防虫、树干直,是优质的建筑材料。侗族民居不注重油饰,所有木构件都是素面,整个建筑色彩平和淡雅,呈现一种朴素之美,与四周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建筑内部空间也反映出恬静、古朴、和谐的审美情趣。
由于通道侗寨地处山林之中,盛产木材,尤其是杉木,故侗寨民居充分利用当地材料进行建造,除屋顶用小青瓦之外,其余部分都用杉木建造。侗民们经常植树造林,使得木材供给平衡,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建筑用材取于自然,从不着意改变自然原色,而是尽可能地保留和张扬自然原色,体现对自然的尊崇和亲近,也表达了对所创造的人文景观与原生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美好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