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生物多样性

(一)维持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动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它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共同构成生命支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对保护生态安全、美化环境和稳定人类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稻田鱼鸭共生系统”是适应侗族居住的自然环境,以种植糯稻为基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侗寨山岭纵横,森林茂密,大部分稻田分布于海拔400~900米的林间谷地,其特点是雾多、湿度大、日照少,鸟兽多,稻田多深、烂、冷浸类型,这样的生态环境条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稻田鱼鸭生态模式”以及在储水35厘米左右的高储水田中种植糯稻的模式。为适应因环境梯度而引起的稻田种类的多样性,侗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了不同的糯稻品种。据统计,在阳烂和黄岗侗族社区,原有30多个糯稻品种,而今尚存10多个品种,如永帕、永帕吧、多贝、永妙、永猛、永得冷、永帕多、嚯里、卞了(以上全为侗音译)等。这些糯稻品种的共性特征有三:一是高秆,出土杆高超过150厘米,最高的可以高过200厘米。二是耐水淹,50厘米深的水淹,不至于阻碍稻根的呼吸;15厘米的水淹,稻种也能顺利出芽生长。三是耐阴冷,扬花季节遇到了阴湿浓雾季节,也能扬花结实。[10]这些品种多样性无疑提供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稻田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主要分为水上层、表水层、中水层和底水层。水上层的挺水植物(糯稻、慈姑)为生活在其间的鱼等提供遮阴、栖息的场所,鸭主要在这一层活动。表水层分布着较多的浮游生物、浮叶植物(眼子菜、浮萍)、漂浮植物(槐叶萍、满江红),它们靠挺水植物间的太阳辐射以及水体的营养进行生长繁殖。鱼主要生活在中水层,以稻株中落下的昆虫为食。底水层聚集着底栖动物(河蚌、螺)、细菌以及挺水植物的根茎和沉水植物(黑藻),一些螺、河蚌为鸭提供食物。正因为具有如此多的物种,该系统才能保持平衡。系统一旦不复存在,许多物种将会消失,从而会改变这里的环境,而环境的潜在价值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弄清楚。

该系统物种多样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由于侗族居住区自然条件为山岭纵横,森林茂密,环境因子的垂直梯度差异需要不同的稻田生态系统来适应,因而出现多样化稻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