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的环境变迁
2025年08月10日
(二)沧海桑田的环境变迁
通道地质历史的发端,可追溯到10多亿年前的元古代中期,根据地质资料,整个县域的地质变迁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9]:
一是中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海侵阶段。中元古代时,境内处于前武陵期,为板块俯冲而成的古地槽边缘海槽优地槽环境。晚元古代中期末,雪峰运动,使雪峰期冒地槽回返上升,马底驿和五强溪组褶皱断裂,区域变质,岩浆侵入,成岩成矿,县境处于地向斜上,形成五强溪组期沉积,有铜镍、钻、铬、铀、钯等矿化。晚元古代震旦纪早期,县境为陆坡滞流还原环境,沉积炭质黏土、夹砂、粉砂及碳酸盐透镜体。早奥纪早中期属华南海域的陆坡环境。
二是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三叠纪的海侵海退阶段。晚古生代至中生代早三叠纪通道全域处在海峡、海湾反复出现的环境中,多次经历海侵海退。早石炭纪早至晚期为海滨环境,后地壳局部抬升为浅海台地环境、浅海台盆。
三是中生代晚三叠纪至新生代的陆相阶段。在中生代三叠末安源运动后,县境至怀化及全省造山成陆,结束海侵历史。早白垩纪以后一些凹陷盆地在炎热半干旱亚热带古气候下沉积为陆相红色建造,即有现称的丹霞地形。
坪坦河流域现状格局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末,该时期喜马拉雅运动波及全县,地壳持续抬升,一级阶地出露基座,河流在基岩石面上冲刷,并且至今依旧有持续上升态势[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