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水系:疏池理水

(三)聚落水系:疏池理水

绝大部分侗族村寨位于有河流、泉水处,寨内多营建水井、水塘,它们共同构成侗族村寨“点—线—面”结合的水系布局,形成每寨有井泉、溪流穿寨过、家家有水池、巷巷有水沟的“点线面”与动静结合的水体景观布局,也形成了天然的给排水与净水系统。

1.井水

侗寨的饮用水只有井水。因此,侗寨中分布了数量较多的水井。侗寨的村边路旁到处可见山泉水井,水井附近多种植形如伞盖的常青乔木,或修造厅阁遮阴,因此树往往成为泉井的标志。侗家人对水井的外观十分讲究,往往要精心修饰一番,村寨共同饮用的水井更是修建得十分别致,井底铺巨石板,四周围以光滑的石板,形成一个四方水池,上面盖石板,仅留三分之一的空隙汲水。井水清悠,长流不断,即使盛夏酷暑,井水也是清凉甘甜,饮上一口,沁人心脾。泉井常结合小塘、小溪或农田布置,以供泉水的溢排与蓄积,有效利用水资源。出水量较大的泉井在规划设计上特别注重水资源的多级利用,第一级井用于取用饮用水,第二级井用于清洗食用品,第三级井用于洗涤衣物。三级井用溢水口连接,形成天然的给排水设施,体现了有效利用水资源的思想。

2.沟渠

侗寨的沟渠一般宽度较窄且成体系,水系环抱村寨,形成环形水流。有的地区有河流穿村寨而过,建筑沿水分布。侗族先民为了抬高水面,维持河道水生态环境,常在河床中设置石阶,河道两边植被丰富,种有女贞、醉鱼草、美人蕉等,有一定的防洪缓冲功能,也能提高污水的自净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图4-10 坪坦河流域的侗寨水井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3.鱼塘

由于侗寨主要的建筑材料是木材,而且数百人甚至数千人聚集在一起,其内部的最大危险在于“火灾”。一旦某家失火,则整个侗寨可能成为一个焚烧场。因此,出于消防安全的考虑,侗族聚落内部有一套防火的机制。其中,寨内众多的鱼塘就是重要的防火设施之一,这些鱼塘不仅是为了养鱼,还是侗寨地下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过滤生活废水的作用,同时还起到了重要的消防用水的功能。水塘中还建有木质的小顶,据当地居民介绍,主要是在酷暑时为水中鱼类遮挡烈日之用。

4.引水竹筒

侗族人们还善用各式竹子做成引水管道,从水源地引水的距离往往有一两千米,侗族居民每隔几百米会挖一个蓄水池,利用泥沙的重量过滤水中的杂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灌溉用的水车、舂米用的水力车这类日常生活设施几乎都是巧夺天工,因地就势而建,与自然融为一体。芋头侗寨的泉水多位于上寨的山谷和山崖上,寨内大部分民居采取“竹筒分水法”,将源头清澈干净的泉水引入自家,这是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图4-11 芋头侗寨民居间的鱼塘

图片来源:课题组拍摄

总体上来看,坪坦河流域侗族在水系循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形成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多层次集排水系统,主要表现在:第一,聚落整体与周边山林、农田原野的大山水格局关系;第二,聚落内部水循环系统,坪坦河和村落的鱼塘、水井、沟渠等广场道路排蓄水系统;第三,庭院与建筑内部微小循环的集排水系统(图4-12)。可以看到,坪坦河在整个水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作为该流域生产生活主要水资源,能满足村民日常用水、农田灌溉、防灾避险等需求。这一套从整体到局部、从点到面不同的水循环系统有条不紊,环环相扣,构成了传统村落系统性、生态性的完整理水系统。

图4-12 坪坦河流域水循环系统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