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貌、气候及土壤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是高耸于四川盆地和广西丘陵之间的岩溶化高原山区,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 之说,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其中西部海拔达1500~2800米,中部1000米左右,东、南、北部边缘河谷地带500米左右。全省地貌结构是东西三阶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海拔1200~1500米,高峰为绥阳县境内的太阳山,海拔1755米;中南部苗岭断续横亘,最高峰为雷山县境内的雷公山,海拔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海拔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贯穿于滇黔之间,海拔2000米以上,其中赫章县珠市彝族乡的韭菜坪海拔2900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河流顺应地质构造,由西、中部向北、东、南呈扇状放射,并以四大山脉为分水岭,黔东南州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为贵州境内最低点,海拔137米。
贵州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东半部为全年湿润的东南季风区,西半部为东南季风向干湿明显的西南季风区过渡。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左右,夏季平均气温为12~18℃,最热月平均气温一般为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为3~8℃,最冷月为1月。受季风影响,贵州雨水充沛,年降雨量常超过1100毫米,是中国雨量最丰富的省,全年75%的降雨量集中在4~9月。从日照分布来看,全年日照时数从西向东、北减少,西部及西南部光照最为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400~1700小时,黔东边缘和黔北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不足1200小时,其他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200~1400小时。受大气环流及地形地貌影响,贵州气候呈现区域多样性,地域性和垂直性差异显著,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之说。
贵州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和耕作土壤在省内呈现交错组合分布的规律。地带性土壤主要受气候和生物条件的影响,南部红水河及南、北盘江河谷地带在温热气候和常绿阔叶林及稀林草地条件下,形成赤红壤和燥红土;中部山原地带在温和气候和常绿阔叶林的影响下,形成黄壤;东部丘陵地带在温热气候和常绿阔叶林条件下,形成红壤;西部高原地带在温凉气候和常绿与落叶混交林条件下,形成黄棕壤。非地带性土壤包括石灰土和紫色土,主要受岩石性质影响,除赤水、黔东南州一带以外,全省各地均有石灰土分布;紫色土主要分布在习水、赤水、遵义、仁怀、毕节等地区。耕作土壤是自然土壤经耕作熟化而成,全省各地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