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栽培技术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白及在生产中有块茎繁殖、种子繁殖和组培快繁三种。

(1)块茎繁殖 采挖野生白及块茎,利用无性繁殖方式逐步积累种苗,是目前大部分种植户采用的主要繁殖方式。具体方法各地不尽相同,例如将块茎装在透气性好的蛇皮袋中,保持60%~80%的湿度和10~20℃的温度,块茎的节上开始萌发新芽,待新芽长至5~10厘米,掰下新芽作为种苗,块茎可再次萌芽,待新芽长至5~10厘米,再次掰下新芽作为种苗,如此反复3~4次,一个块茎可以获得种苗10株左右。但是此方式存在的问题是野生资源少、种苗基数小、繁殖系数小,积累大规模的种苗周期长,长期多代无性繁殖可能出现种苗退化、病虫害难以防治等现象。

(2)种子繁殖 白及种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性繁殖,但由于其种子寿命短、细小无胚乳、萌发条件苛刻,幼苗期较长,对环境敏感等特点,长期以来未被广泛应用于生产。

(3)组培快繁 利用组培快繁技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优质、无病虫害的白及幼苗,是目前白及研究热点,也为规模化生产提供可能性。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嫩叶或芽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容易形成幼苗,但这对外植体的质量要求较高,繁殖系数较低。二是以白及成熟蒴果为材料,在培养基上进行无菌播种,种子萌发后进行组培苗增殖、生根(形成组培种球苗)、炼苗、移栽,该方法不仅提高了种子萌发率,并且由于种子数量极大,加上培养材料和试管苗的小型化等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该法已成为目前白及繁殖的最佳方式。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或夹沙土的阴面缓坡或山谷平地种植。

(2)整地 新垦地应在头年秋冬翻耕过冬,使土壤熟化,耕地则在前一季作物收获后翻耕1次,临近种植时再翻耕1~2次,使土层疏松细碎。栽种前翻土20厘米以上,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千克及复合肥50千克,翻入土中作基肥。栽种前,细耕后整平,起宽1.3米、高20厘米的畦,行道宽30厘米,四周开排水沟。

3.种植

(1)块茎繁殖 南方气候相对温暖地区多于9~10月秋栽,西北较寒冷地区适宜3~4月春栽。栽种时按株距15厘米,行距26~30厘米开穴,穴深8~10厘米,穴底要平,每穴成品字形排放3个种茎,将芽嘴向外平放于穴底,覆盖1层厩肥或草木灰,施沤好的稀薄农家肥,然后薄盖3~4厘米厚的细土与畦面平齐。

(2)组培苗繁殖 ①无菌播种:自来水洗去蒴果表面尘土,75%酒精浸泡并擦拭消毒1分钟,无菌水冲洗2次,0.1%升汞浸泡消毒8~10分钟,无菌水冲洗5~6次,取出后用无菌滤纸吸干多余水分;将1/2 MS(Murashige and Skoog)培养基加萘乙酸(l-naphthylacetic acid,NAA)0.5毫克/升的培养基高温、高压灭菌后冷却备用;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解剖刀将消毒处理好的蒴果切开,用无菌镊子将种子均匀接种在培养基表面;将接种的培养瓶置于培养室培养,培养温度(25±2)℃,光照度1500~2000勒克斯,光照12小时/天。②无菌发芽:白及种子培养1周后开始膨大萌发,2周可见绿色小点,后逐渐萌发成黄的原球茎,原球茎逐渐变绿并分化出叶原基,1个月后长出叶片。③组培苗增殖:以无菌萌发获得的2~3叶无根组培苗为组培苗增殖材料,以MS、3%白糖、0.7%琼脂粉、0.1%活性炭、6-苄基腺嘌呤(6-Benzylami nopurine 6-BA)1.0毫克/升、NAA 0.2毫克/升为培养基,高温、高压灭菌后冷却备用,将无根组培苗转接到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25±3)℃,光照度1500~2000勒克斯,光照12小时/天。④组培苗生根诱导:以增殖苗单株为生根诱导材料,1/2 MS、2%白糖、0.7%琼脂粉、0.1%活性炭、NAA 0.2~0.5毫克/升为培养基,在温度(25±3)℃,光照度1500~2000勒克斯,光照12小时/天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生根数达3~5条,生根率为100%。⑤苗炼移栽:将诱导生根的组培苗在室内敞口放置3天,再移入大棚内敞口放置4天进行炼苗处理;选取炼苗处理后百粒重大于43克的白及组培种球作为驯化移栽材料,在疏松、透气、保水的炼苗驯化基质,如木屑或蛭石加树皮(1∶1)基质上进行驯化炼苗处理;对移栽的组培苗喷施宝有机水溶肥或金吉儿高级叶面肥,增重组培苗,促进白及组培苗的生长。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栽培地易滋生杂草,种植好后宜喷洒乙草胺封闭。每年至少除草3次,4月左右苗出齐时进行第1次除草,6月左右植株生长旺盛期进行第2次除草,10月左右进行第3次除草并结合搂松畦面。除草时应浅锄表土,勿伤茎芽及根,在冬季全倒苗后应清理植地。

(2)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3~4次。第1次于4月左右,施稀薄的人畜粪水,每亩1500~1600千克;第2次于6月生长旺盛期,每亩追施过磷酸钙30~40千克与1500~2000千克沤熟后的堆肥充分拌均,撒施在畦面上,中耕混入土中;第3次于8~9月,每亩施用人畜粪水拌土杂肥2000~2500千克。

(3)排灌水 栽种地应保持阴湿,干旱时要及时浇水,尤其在7~9月应早晚各浇1次水;短时间耐涝,但雨季要及时疏沟排水,防止积水引起块茎腐烂。

(4)间作 头两年可在行间间种短期作物,如萝卜、青菜、玉米等,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

(5)夏冬防护 在阳光直射地区,夏天需防日灼,可在畦的两边种2行玉米,玉米株距50厘米,玉米成熟后,收获果实,茎秆10月中旬后砍除;冬季应做好防寒抗冰措施,可盖农家肥、草、覆土起防寒抗冻保温作用,亦可用薄膜覆盖越冬,但中午温度较高时应揭开薄膜透气,待春季出苗时揭去覆盖物。

5.病虫害防治

(1)块茎腐烂病 患病块茎呈水渍状并呈腐烂,地上茎叶部分出现褐变长型枯斑或全叶褐变枯死。本病多发生在多雨季节,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病害多发时期,虫伤或机械损伤可加重病变发生。防治工作:首先要做好排水,对地下虫害进行防治,减少机械损伤,发病期可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灌根窝或喷雾防治。

(2)叶褐斑病 一般成叶易受害,初生新叶不易受害。患病植株的叶沿叶尖出现黄褐色云纹状病斑,少数患病较重植株正片叶都受害枯死,但同株相邻叶仍可正常生长。此病害与种植环境有密切关系,一般在温室中种植的比田间种植的发病重,但此病的危害相对较轻。防治工作:主要以加强田间管理的农业防治为主,也可用70%甲基硫菌灵湿性粉剂10000倍液喷洒防治。

(3)叶斑灰霉病 本病主要危害叶片,可造成叶过早枯死。叶片染病初期出现褐色点状或条状病变斑,后扩大为褐色不规则大型病斑,多个病斑可联合成更大型的病斑,或覆盖全叶枯死。病菌的适生环境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因此空气湿度过大时,病害加重,尤其在连续阴雨时,病情扩展快速,6~7月为病害多发期。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初萌发,产生孢子并侵染新植株。防治工作:首先应及时对发病植株的种植地进行灭病原处理;发病期可选用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65%的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的多菌灵超微粉剂600倍液,或50%的乙烯菌核利1500倍液等喷施。

(4)蚜虫 该病主要在抽薹开花的嫩梢上产生危害,造成节间变短、弯曲、畸形、卷缩,造成种子瘪小。春、秋两季为蚜虫高发期,一年可发生10余代至数十代。因为蚜虫对黄光有趋性,对银灰色有负趋性,因此防治方法主要以物理防治为主。防治工作:可在田间悬挂黄光灯或用涂有粘虫胶的黄板对有翅蚜虫进行诱捕,或在距地面20厘米处架黄色盆,内装0.1%的肥皂水或洗衣粉水诱杀有翅蚜虫,或在田间铺设银灰色膜或挂银灰色膜条趋避蚜虫;也可结合化学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可选用10%的吡虫啉4000~6000倍液,或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2.5%的保得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的王星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的氯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喷施。

(5)其他虫害防治 其他虫害可在幼苗期,每亩用丁硫磷1千克均匀撒在栽培地,或每亩用90%敌百虫0.18~0.2千克拌炒香的米糠或麦麸8~10千克,撒放田间诱杀;在越冬代成虫盛发期采用灯光或糖醋液诱杀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