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栽培技术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以无性繁殖为主,亦有少量种子繁殖。挑选健壮、无病害植株的带芦头根,或当年生根,或枝条作种植材料;种子繁殖以粒大饱满、无病虫害的成熟种子作为种植材料。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海拔高度在500~1000米,坡度0°~20°的光照充足、排水良好、浇水方便、地下水位不高的地块。要求土壤层深厚,质地疏松,p H值6~8的沙质壤土。土质黏重、低洼积水、有物遮光的地块不宜种植。

(2)整地 种前施足磷肥、厩肥、饼肥或化肥作基肥。一般亩施腐熟的农家肥5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或磷酸二铵20千克。深翻30~40厘米,以利根系生长发育。耙细整平,做宽1~1.2米的平畦,做高15~20厘米的高畦。地块周围挖排水沟,使其旱能浇、涝能排。

3.种植

(1)无性繁殖 ①分根繁殖:秋季收获时,选择直径0.7~1厘米粗、颜色紫红、无病虫害、发育充实的一年生丹参根作种根,湿沙藏至翌春。早春3~4月,将种根切成4~6厘米小段,按行株距分别为35厘米×25厘米、深度6厘米的规格,将切好的种根竖着放入穴中,一穴一段,大头朝上,切勿颠倒,覆土2厘米左右,不宜过厚。每亩使用种根50~60千克。②芦头繁殖:将细根连芦头带心叶用作种苗,晚秋或早春进行种植。株、行距与分根繁殖方法相同。③扦插繁殖:在4~5月,选取生长健壮、无病的丹参枝条齐地剪下,切成13~16厘米长的小段,下部切口要靠近茎节部位,呈马蹄形。剪除下部叶片,按行株距20厘米和10厘米斜插于苗床,深度为插条的1/2~2/3,覆土压紧,地上留1~2个叶片。插条边剪边插,插后保持土壤湿润,适当遮阴,15~20天从最下部的茎节处长出新根。待根长3厘米时,定植于大田。

(2)有性繁殖 选用6月份以后成熟的种子,随采随播,或9月份条播。行株距30厘米×20厘米,沟深1~1.3厘米,种子与河沙混合,均匀撒于沟内,覆土0.5~0.7厘米。亩播种量0.5千克左右。播后盖地膜,保温保湿。当地温达到20℃左右时,15~20天出苗。幼苗3~5片叶时,间苗,间出的苗可外行栽植、培育。幼苗培育75天左右即可移栽,春栽于5月中旬,秋栽于10月下旬进行。按行株距33厘米×23厘米挖穴,穴底施入适量粪肥作基肥,与穴土拌均匀后,每穴栽幼苗1~2株,栽植深度以种苗原自然生长深度为度,微露心芽即可。栽后浇透水。扦插苗每穴栽1株,按同样方法和栽植密度栽入穴内。

4.田间管理

(1)补苗 3~4月开始出土时,进行查苗,发现土壤板结、覆土较厚要及时松土,扒开盖土,促进出苗,同时对缺苗的地方进行补苗。

(2)中耕除草 一般中耕除草3次,3~4月幼苗高9~12厘米时进行1次,这次除草只能用手拔除,以免伤苗;5月上旬进行1次,7月下旬进行1次,这2次可以采用松土锄草。平时做到有草就除。

(3)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1次在出苗后不久追施1次稀薄人畜粪水,每亩1500千克;第2次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中耕除草后追施1次腐熟人粪尿,每亩2000千克,加饼肥50千克;第3次于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结合中耕除草,重施1次腐熟稍浓的粪肥,每亩3000千克,加过磷酸钙25千克、饼肥50千克,施后覆土盖肥。

(4)排灌水 地内忌积水,积水易发生根腐。多次大雨后,应及时疏通水沟,排尽积水,以保证根部的正常发育;遇干旱天气,及时用沟浸灌,有条件的可以自动喷灌,应及时排除积水,避免受涝烂根。

(5)摘蕾控苗 除留种用外,从4月中旬开始,在花序刚抽出1.5~2厘米时陆续将其摘掉。

5.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 5月初发生,6~7月最严重。发病初期叶面产生褐色、圆形小斑,病斑不断扩大,中心部呈灰褐色,最后叶片焦枯死亡。防治工作:实行轮作,同一块地种丹参不超过2年;收获后将枯枝残体及时清理出田间,集中烧毁;增施磷钾肥,或于叶面上喷施0.3%磷酸二氢钾液,以提高丹参的抗病力,或发病初期每亩用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配成800~1000倍的溶液喷洒叶面,隔7~10日1次,连续喷2~3次;用300~400倍的EM复合菌液,叶面喷雾1~2次;发病时应立即摘去发病的叶子,并集中烧毁以减少传染源。

(2)菌核病 该病侵害茎基部、芽头及根茎部,植株变成褐色并逐渐腐烂,在病部表面、附近土面及茎秆基部内生有灰黑色的菌核和白色的菌丝体,植株枯死。防治工作:保持土壤干燥,及时排除积水;发病期用50%氯硝铵0.5千克加石灰10千克拌成灭菌药,撒在病株茎的基部及附近土壤;用50%腐霉利1000倍液浇灌。

(3)根腐病 根部腐烂,植株地上部萎蔫枯死。在5~11月份发生。防治工作:雨后及时疏沟排水;栽种前,种根、种茎或种苗的根用25%的多菌灵200倍液浸根10分钟,晾干后栽种;发病期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每亩1.5~2.5千克稀释成1000倍液浇灌病株,每周1次,连续2~3次。

(4)根结线虫病 该虫侵入根部后,刺激细胞加快分裂,使根系受害部形成瘤状肿,瘤状体初为黄白色,外表光滑,以后变成褐色,最后破碎腐烂。防治工作:实行轮作,同一地块种植丹参不超过2年,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结合整地,每亩施入3%辛硫磷颗粒3千克,撒于地面,翻于土中,进行土壤消毒;发病时,每亩用氯唑磷颗粒3千克,沟施,也可用40%辛硫磷乳油稀释20倍灌根。

(5)粉纹夜蛾 幼虫咬食叶片。粉纹夜蛾每年发生5代,以第2代幼虫于6~7月份开始危害丹参叶片,7月下旬至8月中旬危害严重。防治工作:收获后将病株集中烧毁,杀灭越冬虫卵;可于地中悬挂黑光灯,诱杀成蛾;幼虫出现时,用10%氰戊菊酯2000~3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每周1次,连续喷2~3次。

(6)棉铃虫 幼虫危害蕾、花、果,影响种子产量。防治工作:现蕾期开始喷洒50%磷胺乳油1500倍或25%杀虫脒水剂500倍液。

(7)蛴螬 以幼虫危害,造成缺苗或根部空洞重。防治工作:施肥要充分腐熟,最好用高温堆肥;灯光诱杀成虫;用75%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1%拌种;田间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洗灌;用氯丹乳油25克,拌炒香的麦麸5千克,加适量水配成的毒饵,于傍晚撒于田间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