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的主要病原
1.非侵染性病原
非侵染性病原主要是指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当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或有害物质浓度超过了栽培中药材的生长适应范围时,其正常的生理活动遭受到破坏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主要因素有5个。①温度:植株的生长和发育都有最低、最高和最适温度,高温易造成植物的灼伤,低温常使之遭受严重冻害,导致植株枯萎。②光照:光照过弱常引起植株变黄、生长缓慢,营养物质积累减少,易遭受病原物的侵染;光照过强、高温导致栽培药材灼伤。③水分:水分不足,植株生长发育将受到抑制,甚至导致枯萎死亡。土壤湿度过大会引起涝害,使土壤中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烂根。同时,由于土壤缺氧促进厌氧性微生物的生长,一些对根部有害的物质便会产生。④土壤养分:土壤中的营养条件不适宜或存在其他有害物质,常会引起植株生长不良、变色、花叶簇生、幼芽枯死、矮化、畸形等。⑤药害及农事操作措施不当: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素等施用不当,常引起叶面出现斑点、灼伤,或干扰、破坏植株的生理活动,导致产量和质量受影响。
2.侵染性病原
侵染性病原是指病原生物,目前已知有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菌及线虫和寄生性植物等。①真菌性病害:一般在高温多湿条件下易发生,病菌多以有性孢子、菌核、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种子、土壤中过冬,在适合的温湿度条件下孢子萌发,长出芽管侵入寄主体内,造成枯萎、坏死、斑点、腐烂、瘤肿、畸形、倒伏、萎蔫等。②细菌性病害:大多是杆状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超过50℃可致死。细菌借流水、雨水、昆虫等传播,在病株残体、种子、土壤中过冬,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一般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到寄主体内。细菌性病害症状多呈组织坏死,表现为萎蔫、腐烂、穿孔、局部畸形、斑点等。③病毒性病害:发生非常普遍,寄生性强、致病力大、传染性高,能改变寄主的正常代谢途径,故感染植株一般全株表现出系统性的病变。病毒主要借助于带毒昆虫传染,有些病毒也可通过线虫传染。常见症状有花叶、卷叶、畸形等。④线虫性病害:会引起药材植株营养不良而生长衰弱、矮缩,甚至死亡。根结线虫造成寄主植物受害部位畸形膨大,胞囊线虫则造成根部须根丛生,地下根茎不能正常生长,地上部分生长停滞。线虫以胞囊、卵或幼虫等在土壤或种苗中越冬,主要靠种苗、土壤、肥料等传播。⑤寄生性植物病害:大部分属于桑寄生科、旋花科和列当科,如全寄生性的菟丝子和列当,半寄生性的桑寄生和槲寄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