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栽培技术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繁殖方法以种子繁殖为主,亦可分株繁殖。种子繁殖筛选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分株繁殖以带芦头和芽的根作为材料。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沙质土壤为佳,地下水位要低,前茬以禾本科作物、薯类作物为宜。荒地种植可伏耕灭草后再进行种植。农药残留较严重的蔬菜地或果园,不宜种植苦参。

(2)整地 以秋翻、秋整地、秋起垄为宜。深耕结合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料,每亩耕地用腐熟农家肥1500~2500千克,深翻30厘米以上;耙碎土块,整平,起垄栽培,做成垄距60厘米幅宽,高25~35厘米的水平渠田。

3.种植

(1)有性繁殖 于3月下旬或4月上旬播种。种子存在机械休眠,播种前可经以下任一方法处理:砂纸磋磨或机械撞击;用65~70℃热水浸种2小时,取出稍沥干;用95%~98%浓硫酸处理种子60分钟,处理好的种子清水洗净后即可播种。

选择穴播或条播。①穴播:先将垄面反复搂耙,按行株距(38~40)厘米×(20~25)厘米刨穴,穴深3~5厘米,每穴播种4~5粒种子,覆平,稍镇压,15~20天后出苗,苗高5~10厘米时间苗,每穴留壮苗2~3株;②条播:按行距20~30厘米开沟,沟深2~3厘米,将种子撒入沟内,每亩播种量为1.5~2千克,覆土浇水。培育一年后,秋末于茎叶枯黄后起苗移栽,起苗时要边起苗边放入纸箱或瓷盆中,放一层苗,压一层湿土,保持种根潮湿不风干,地上茎不受损,缩短移栽缓苗期,栽后压实,芦头覆细土2~3厘米。

(2)无性繁殖 采用分根繁殖。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每年秋季植株枯萎后或早春萌发前,将母株挖出,剪下粗根做药用,然后按母株上生芽和生根的多少,用刀切成数株,每株必须具有根和芽2~3个。在整好的垄面上按株行距(30~40)厘米×(50~60)厘米开穴,每穴栽1株,栽后施入干肥或火土灰,再覆土浇水与垄面齐平。

4.田间管理

(1)浅锄疏苗 种子发芽出苗后,当苗高6~8厘米时间苗,每穴留壮苗2~3株,按垵距16~20厘米定苗,每穴留壮苗1~2株。定苗后田间的适宜留苗密度为75~105千株/公顷,低肥力地每公顷留苗75千株左右,中肥力地90千株左右,高肥力地105千株。浅锄垄背5~8厘米,细抿松土。

(2)中耕除草 齐苗或苗高5厘米后结合浅锄疏苗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疏松表土,铲除杂草。第2次除草于6月中下旬进行,要求深锄并防止倒伏。于立秋至处暑,锄净行间杂草。播种后第2年和第3年苦参进入茂盛生长时期,5月上旬返青后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10月下旬苦参地上茎秆干枯,应及时铲除地上茎秆,清除杂草,并中耕培土。

(3)间苗与补苗 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去弱苗,留壮苗,第2次中耕除草定苗,每穴留2~3株。如有缺苗,用间下的苗选壮者补苗,做到苗齐苗全。

(4)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每年追肥2次:第1次在5月中、下旬进行,每亩施厩肥1000千克,每亩施人畜粪水1000千克;第2次在8月上、中旬进行,以磷、钾肥为主,每亩追施厩肥2000千克、人畜粪水150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贫瘠的地块要适当增加施肥次数。

(5)灌溉排水 定期检查沟和厢面,清除沟中积土,保持厢面平整,天旱及施肥后要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雨季要注意排涝,防止积水烂根。

(6)打花摘蕾 在第2、3年的田间管理工作中,当6月抽薹时,除留种的外,其余要及时用剪刀摘除花薹,以免消耗养分不利于增产。

(7)割茎处理 10月上旬,叶片枯黄时可割去全部地上茎。

(8)种子采收 一般从第2年开始采收,苦参种子成熟后(通常在10月中、下旬),果荚变褐,部分果荚开裂,应及时采收。采收后在干净、空旷的场地晾晒2~3天,大部分果荚开裂时进行脱粒,分离初期杂质、瘪粒和受损种子。脱粒方法一般用拉杆脱粒法,也可用机械脱粒,禁止使用石磙碾压。用机械脱粒苦参种子时,须防止损伤豆粒。

5.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 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9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病原为白色菌丝,主要发生于苦参叶片正面,从开始出现圆形病斑到白色丝状物呈放射状,从每个中心点向四周扩展,受害部位由绿色变为褐色,致使叶片卷曲,最终脱落。防治工作:选育抗病品种;在播种前和出苗后撒一层草木灰;加强田间管理,调整合理密度,注意通风透气;科学施肥,增加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生物防治,选用哈茨木霉菌300倍液,直接喷施于病部叶面。

(2)叶斑病 仅发生于大田栽培的植株上,病原为槐生叶点霉,发病初期叶片出现褐色小点,后病斑变白,病斑上呈现黑色小颗粒且为同心轮纹状。发病叶片逐渐变黄,提早脱落。防治工作:实行轮作;及时除去病组织,集中烧毁;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生物防治,选用哈茨木霉菌300倍液,直接喷施于病部叶面。

(3)根腐病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发病初期由支根和须根染病,变褐腐烂,逐渐蔓延至主根,最后全根腐烂,植株早期不表现症状,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地上茎叶自下向上枯萎,直至全株枯死。引起发病的病原菌种类多达10多种。防治工作:轮作换茬;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播前翻晒土壤;发病初期用5%石灰石浇根,或用1%硫酸亚铁在病穴消毒。

(4)白绢病 6月上旬至8月中旬的雨季或土壤受渍后发病,该病与高湿和积水有很大关系。发病后,在近地面根处出现一层白色绢丝状物,后期病根茎表面或土壤内形成油菜籽似的圆形菌核,根茎腐烂成乱麻状,最终导致叶片枯萎、植株死亡。防治工作:选育抗病品种;和禾本科植物轮作4年以上;调整合理密度,生长期起垄挖沟,及时排水;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并挖出病土,在病穴撒施石灰粉,加入新土。

(5)立枯病 病菌发育温度20~24℃,阴雨多湿、土壤过黏、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此病只在幼苗时期发生,其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后变赤褐色。病部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害严重时,病部缢缩,植株折倒枯死。防治工作:轮作换茬;种植密度要合理;科学施肥,及时排灌,注意中耕除草;发病初期可用胂·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茎基部。

(6)枯萎病 发病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70%以上。重茬地、排水不良的黏土地发病严重。初期下部叶片失绿,继而变黄枯死。防治工作: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销毁并深埋病株;增施腐熟有机肥,追施磷钾肥,以增强抗性,合理灌水;发病初期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喷洒处理。

(7)寄生线虫 土温25~30℃,土壤湿度为40%~70%条件下线虫繁殖旺盛。染病后,叶片发黄,最后全株枯死。防治工作:轮作换茬,倒茬作物有玉米、小麦、马铃薯及其他药材;在播种或定株前,用菌线威均匀喷洒或撒施在土表上,或拌细土施入播种沟或播种穴内;深翻土地,利用热力和干燥杀死线虫;发病期用菌线威3500~7000倍液浇灌植株基部。

(8)食花害虫 芫青5龄成虫将整个花序、植株啃食掉。防治工作:深秋深翻土地,使越冬假蛹暴露土面被冻死;根据芫青成虫的群集为害习性,可发动群众用网捕捉或用木板拍杀,注意皮肤勿接触成虫。

(9)刺吸性害虫 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的茎、叶,尤其是幼嫩部位,造成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使花卉枯萎死亡。防治工作:选育和推广抗性品种;烟草磨成细粉,加少量石灰粉撒施;人工诱集捕杀,放置黄色幼蚜板诱杀有翅蚜;生物防治,保护天敌,主要天敌有捕食性瓢虫、草蛉、蜘蛛、食蚜蝇等。

(10)蛀食性害虫 苦参螟蛾危害苦参的根、茎。防治工作:选用抗虫品种;第1年和第2年秋季结合割杆、断茎、培土来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减轻地面空气湿度。

(11)鼢鼠啃食 鼢鼠又名地羊、塞隆,一般栖息在土壤潮湿、疏松的洞中,活动时间为春季从春分到小满,秋季从秋分到寒露,挖洞采食苦参的根。防治工作:用鼠夹、鼠笼等工具捕捉;鼢鼠复苏后,用磷化锌0.5千克、大油0.5千克和炒熟的豆饼或黄豆粉20千克混拌成毒饵,撒在苦参地周围;破坏鼢鼠地下洞穴,利用鼢鼠修复洞穴的时间将其拦截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