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上以无性繁殖为主。选择无病、无虫害、无霉变的健壮植株或组培苗作生产用扦插种苗,还可用茎中上部的茎节先长根后长芽而形成的新小植株为分蔸苗。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以阴暗湿润、有苔藓(地简皮)的岩石、砾石,或周围有遮阴树的沙质岩石、石壁或乱石头(石旮旯)为宜;或以树冠浓密,常有苔藓植物生长的阔叶树种为宜;或在阴湿树林,以砖石砌成高15厘米的厢,填入腐殖土、细沙和沙石,厢面上搭100~120厘米高的荫棚。
(2)整地 在大块岩石上栽种时,按30厘米×40厘米的间距将鳞芽钉在石面上,保留苔藓,或选择适宜场所进行树栽、墙栽、盆栽,或选择种子石缝、岩壁及人工栽培基质进行种植。
3.繁殖方法
(1)外植体组培繁殖 ①培养条件:培养基MS、6毫克/升6-BA、0.2毫克/升NAA、100毫升/升椰乳、25克/升蔗糖、6.3克/升琼脂;生根培养基为MS、6毫克/升NAA、0.5毫克/升吲哚丁酸(indole butyric acid,IBA)、100克/升香蕉、2克/升活性炭、25克/升蔗糖、6.3克/升琼脂;栽培基质为水苔、蛭石(二者比例为3∶2)。温度23~27℃,每天光照12小时,光强度2000勒克斯。②外植体灭菌及培养:在健壮的母株上选择饱满、无病虫害的当年生幼芽,去掉叶和根,用自来水冲洗10分钟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水漂洗3遍,放入无菌烧杯内,倒入75%乙醇使之刚好淹没幼茎,并不断轻晃烧杯,15~20秒后倒掉乙醇,用无菌水重复冲洗4遍,再用0.1%的氯化汞消毒6~8分钟,消毒结束后,加入适量无菌水重复冲洗3~4遍,取出幼茎于无菌容器内或无菌纸上,用无菌刀片切割成含1~2个节的茎段,接种于培养基上,培养得到无菌丛生芽。③生根培养:将获得的无菌丛生芽在无菌条件下切成单芽,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28~35天后,获得瓶苗。④移栽:将瓶苗消毒移栽至栽培基质中,保持荫棚温度25~27℃,空气湿度85%,透光率50%。当组培瓶中的苗高达到6~8厘米时,敞开瓶口放置3~4天。挑选根系发育良好、粗壮的苗,洗净培养基,经代森锰锌消毒后,放置于阴凉处晾干,按株行距16厘米×14厘米,移栽至营养钵中,合理保湿、遮光。
(2)扦插繁殖 每年10~12月选留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节间粗短、饱满的一至二年生成熟茎节作插穗。用竹片或木板搭建苗床:苗床高80厘米,宽100厘米,长依地形而定,用竹片、木板或塑料网平铺在苗床上,选择通气、保湿性好的材料,如杂木屑(应充分腐熟)、河沙等基质经高温或药物杀菌处理后,平整铺在苗床面,厚5厘米,保持湿润,若稍干可适当淋水。立春后,选用底部和顶端茎节做插穗(扦插时用5%的6-BA溶液处理插穗),使插穗芽眼朝上,斜插到基质中,深度为插穗的1/3,密度为400株/平方米,扦插后立即浇透水,以后每天早晚各浇1次,保持基质湿润。1个月内每周喷复硝酚钠1次,连喷5次;抽芽后每7天选用花多多、天赐宝等叶面肥喷施1次;亦可撒施适量的奥绿肥。每月喷施1次杀菌剂,保持通风透光。扦插苗管理6~8个月后,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发达,有3条以上新根茎长5厘米以上、茎部位最粗处2毫米以上、节茎有2节以上的扦插苗时即可出圃移栽。
(3)分株(分蔸)繁殖 分株繁殖宜在秋末金钗石斛已停止生长,枝茎坚实饱满,春初笋芽还未萌发前进行,或在春季3~4月分株和栽培。选择长势良好,无病虫害,根系发达,具有一至二年生假鳞茎较多的株丛,将其连根拔起,除去枯枝和断枝,剪掉过长的须根,老根保留3厘米,按3~5枝为一丛进行分割,伤口处用代森锰锌粉剂进行涂抹消毒处理,置放于阴凉通风处1天即可进行种植。
4.种植
(1)贴石栽培 在大块的岩石上栽培时,将植株按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固定在石面上,种苗以5株为一小窝,原有老根留长10~15厘米,保留周围的苔藓和除掉杂草;在砾石上栽培时,将种苗平放在砾石上,用石块压住种苗中下部,基部、顶部裸露在外,以风吹不动为度。如栽种种苗的地方有石灰尘,应用水冲或湿布擦净。
(2)贴树栽培 在阔叶林中,选择树杆粗大、水分较多、树冠茂盛、树皮疏松、有纵裂沟的常绿树种(乌桕、柿子、油桐、青杠、香樟、楠木、枫杨等),在较平而粗的树干上或树枝凹处或每隔30~50厘米用刀砍一浅裂口,并剥去一些树皮,将已备好的种苗,用竹钉或绳索将基部固定在树的裂口处,用牛粪泥浆(用牛粪与泥浆拌匀)涂抹在其根部及周围树皮沟中。用竹钉钉牢或用竹篾绳索捆上2圈绑牢。树上栽种应从上而下进行,已枯朽的树皮不宜栽种。
(3)荫棚栽培 将小砾石拌少量细沙,做120厘米×40厘米×17厘米(长×宽×高)高畦,将石斛分株后栽于畦内,密度以20厘米×20厘米一窝,上盖0.7~1厘米厚的细沙或小砾石,压紧。畦上搭1.7米高的荫棚。
5.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 在连续干旱、缺水、根系干燥的时候,应给苗浇水,冬季和雨日较多的季节,可不浇水。浇水应在上午和下午较为凉快时进行,夏季高温,应在清晨和傍晚栽培石面温度较低时浇水,在中午和石面温度较高时,切忌浇水。
(2)追肥 成活后第2年开始追肥,每年1~2次,第1次在春分至清明前后进行;第2次在立冬前后进行。用油饼、豆渣、牛粪、猪粪、肥泥加磷肥及少量氮肥混合调匀,在其根部薄薄地糊上一层。在其生长期内,每隔1~2个月,用2%的过磷酸钙或1%的硫酸钾进行叶面施肥。贴石栽培的金钗石斛:一年内追肥2次,早春施肥在2~3月,早秋施肥在9~10月,施腐熟的农家肥上清液或多元复合肥水溶液,每亩1000千克,浓度宜低不宜高,干旱时结合浇水,在水中按规定放入磷酸二氢钾、赤霉素作叶面喷施;贴树栽培的金钗石斛:将腐熟农家肥的上清液或磷酸二氢钾、赤霉素溶液采用高压、喷雾方法作根外施肥,旱时勤施,涝时少施;荫棚栽培的金钗石斛:主要施用腐熟农家肥的上清液,棚内湿度大时少施,久旱无雨时勤施,涝时少施。
(3)光照管理 以55%~70%的遮光度为宜。光照不合适时,进行人工调节:选择落叶阔叶树作遮阴树,达不到遮阴条件时,应及时加盖遮阴网或搭建遮阴棚遮阳;光照遮阴过度时,适当修剪遮阴树枝,修剪遮阴树枝时应注意多透朝阳,严遮夕阳。
(4)中耕除草 每年要进行2~3次拔除杂草。将根际周围的泥土、枯枝落叶清除干净。高温季节不宜除草。清除杂草和树叶时,不要伤根、动苗。
(5)修枝 结合采收,剪去部分老枝和枯枝、生长过密的茎枝。
(6)翻蔸 栽种5年后,根据生长情况进行翻蔸,除去枯朽老根,进行分株,另行栽培。
6.病虫害防治
(1)黑斑病 嫩叶呈褐色斑点,严重时黑斑在叶片上互相连成片,叶片枯萎脱落。该病害常在春末夏初(3~5月)发生。防治工作:在未发病前用1∶1∶150倍波尔多液或多菌灵1000倍液预防控制,7~10天1次;用多菌灵1000倍液喷施;发病后,使用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等农药防治。
(2)煤污病 病害初发时叶片上产生灰黑色至霉污状菌落,严重时布满整个叶面。病原菌为多主枝孢菌和大孢枝孢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或土壤及植物残株上越过休眠期,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蚜虫、蚧壳虫、粉虱等传播蔓延。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荫棚栽培应通风良好,雨后及时排水,防治蚧壳虫、蚜虫、粉虱等传染源;发病时,喷施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隔10~15天1次,连续2~3次。
(3)炭疽病 叶片出现深褐色病斑,感染茎条。病菌在有病组织上以菌细及分生孢子过冬,当环境条件适宜,分生孢子便萌发,从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组织。1~5月份为主要发病期,6~9月为发病高峰期,可在植株上反复侵染,有蚧壳虫危害的植株更容易发生。防治工作:在发病前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代森锌、百菌清等喷施,10~15天1次,连续3次。发病时,用上述药按施用浓度3天1次连施3次进行防治。
(4)菲盾蚧 雄成虫、若虫聚集固定于植株叶片上吸取汁液,导致植株叶片枯萎,植株死亡。菲盾蚧以雌成虫在植株叶片背面或边缘越冬,5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5月下旬左右开始泌蜡并逐渐塑成盾壳,以后不再移动。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选取健康植株进行繁殖,注意环境通风;一旦有少量蚧虫发生时,用软刷轻轻清除虫体,水冲洗干净;在若虫刚刚孵化,尚未形成蜡质壳时用40%乐果乳剂或80%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早春和初冬可用石硫合剂防治。
(5)菲盾蚊 寄生于叶片边缘或叶背面,吸取汁液,引起植株叶片枯萎,严重时造成整个植株枯黄死亡,还可引发煤污病。防治工作: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1~3度石硫合剂喷杀;已成盾壳但量少者,可剪除老枝叶片集中烧毁或捻死。
(6)蜗牛 躲藏在叶背面啃吃叶肉或咬茎危害花瓣。防治工作:用麸皮拌敌百虫,撒在害虫经常活动的地方进行毒饵诱杀;在栽培床及周边环境喷洒敌百虫、溴氰菊酯等农药,也可撒生石灰、饱和食盐水;注意栽培场所的清洁卫生,枯枝败叶要及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