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皮类药材
皮类药材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与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杜仲、黄柏、厚朴。少数皮类药材于秋、冬两季采收,如肉桂。
皮类药材采用剥取法,可用传统的伐树剥皮法和现代立木环状、半环状或条状剥取法。立木环状剥皮技术简称“环剥技术” 或“环剥”。由于皮类中药材大多数来源于木本植物茎干的皮,少数为根皮或枝皮,其原植物一般均为多年生,有的甚至要生长20多年或更长时间其皮才能达到药用的质量要求,其药材的生长周期很长。再加上许多大宗常用皮类中药材如杜仲、黄柏、厚朴等,均为多年生乔木,是许多山区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的优良木材树种,长期以来采用传统的伐树剥皮法,使生产皮类药材与环境保护和木材的利用产生矛盾。立木环状剥皮技术,可在不伐树的前提下对每株树进行多次剥皮,既提高了树木的利用度、缩短了皮类药材生产周期、增加了药材的产量,又缓解了与环保和用材的矛盾,实现皮类药材的可持续利用。
皮类中药材在环状剥皮时,通常应选择长势旺盛、枝繁叶茂、树干直、皮厚、无病虫害的健壮成龄植株进行“环剥”。剥皮时间一般选在春末夏初,选择阴天进行环剥。
环剥的方法先在树干第1级分枝下方用利刀绕树横切一周,随后在其下方按商品规格所需长度再在树干上横切一周,上面的刀口略向下,下面的刀口略向上,然后在上下两环切圈之间垂直纵切一刀,深度以接近形成层而不伤及形成层和木质部为度,用刀在纵横切口交界处撬起树皮,手握皮,均匀用力,缓缓剥下。待环剥一圈完成后,可如法向下继续剥皮,直至距地面约10厘米为止。
在环状剥皮过程中要注意手勿接触树干剥面,以防病菌感染而影响新皮的再生。剥皮后,马上用十万分之一的吲哚乙酸或用十万分之一的萘乙酸加十万分之一的赤霉素溶液喷洒在剥面上,以增加新皮形成的速度。并用透明塑料薄膜包扎剥面,包扎时要上紧下松,便于排除雨水,并应尽量减少薄膜与木质部的接触面积,以后每周松绑通风1次。一般在环剥后一个月左右新皮可完全长好,即可将薄膜揭去。环剥3年后,新皮可达到剥皮前的厚度,可再次环剥。
皮类药材还可进行半环状、条状剥皮,方法基本同环状剥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