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病害防治技术

三、病害防治技术

(一)叶部病害的防治

1.霜霉病和白锈病

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嫩茎。叶片发病初期呈现褪绿病斑,病斑边缘不明显。病斑扩大后,多被叶脉限制,形成不规则病斑。发病时叶片背面有一层霜状霉层,霉层呈密集状或稀疏状。霉层颜色起初为白色,后期变为灰色至灰黑色,最后使叶片变黄枯死。嫩茎发病,会产生白色霉层,造成幼茎肿大弯曲。

白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嫩茎。发病时叶片正面出现黄白色斑点,几个小斑逐渐连成大斑,叶片背面有白色疱状病斑,破裂后,散出白色的粉末,为病菌孢子囊,属真菌中的一种。嫩茎发病,产生白色疱斑,使幼茎肿大弯曲。

防治措施:收获后做好清理工作,清除病残体以消灭或减少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1∶1∶120倍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每10~15天1次,连续用2~3次;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栽培;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和降低田间湿度。

2.白粉病

该病多发于夏、秋季,危害植物的叶片、嫩茎、花和果实。叶片发病初期为近圆形的白色绒状霉斑,霉斑不断扩大,相互连接成片,使整个叶片或嫩茎布满白色粉霉层;发病后期,霉层颜色逐渐变为灰色至灰褐色,在霉层中长出小黑点,即病菌孢子。发病严重者叶片卷曲,变黄枯死,嫩梢常使幼叶卷曲不能展开,生长缓慢,最后枯死。

防治措施: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将病株烧毁深埋,减少病原;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用5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或25%三唑酮1500倍液喷雾防治。

3.锈病

锈病危害植物的叶片、嫩茎、花和果实。初期叶背生有黄褐色颗粒状夏孢子堆,破裂后孢子粉如铁锈,后期叶面出现灰褐色病斑,严重时全株枯死。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发病初期,喷洒97%敌锈钠400倍液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清除寄主植物;改善栽培条件,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栽植。

4.叶斑病

叶斑病多在梅雨季节发生,遇高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时会迅速蔓延,危害叶片、茎部及叶柄。起初叶片上可见类圆形褐色斑块,边缘不明显,严重时叶片扭曲、干枯、变黑;茎和叶柄上的病斑呈长条形,花瓣感染会造成边缘枯焦,严重时导致整株叶片萎缩枯凋。

防治措施:收获后彻底清理田间,烧毁深埋;合理施氮肥,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株、病叶立即除去,防止病情蔓延,若病情已蔓延,可喷洒160~200倍等量波尔多液,每10~15天1次,或65%代森锌500~6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

5.叶枯病

该病大量发生时造成叶片枯死脱落。发病时先在叶尖或叶缘发生,扩展迅速,后期病斑连成片,呈焦枯状或枯死脱落。

防治措施:收获后彻底清理田间,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交替喷施1∶1∶100倍波尔多液和50%托布津1000倍液;忌连作,实行轮作。

(二)茎部病害的防治

1.枯萎病

病原菌侵入栽培药材植株的导管,造成导管堵塞或产生的毒素破坏导管水分和养分运输的能力,引起全株发病。发病初期下部叶片褪绿,然后逐渐萎黄枯死。

防治措施:选用健壮无病种苗,实行轮作;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做高畦,开深沟,排水降低湿度,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在病穴中撒施石灰粉或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

2.菌核病

从幼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生菌核病。发病植株茎基部、芽头及根茎部等部位逐渐腐烂,变成褐色,并在发病部位及附近土面以及茎秆基部的内部,生有黑色的菌核和白色菌丝体,使植株枯萎死亡。

防治措施:实行水旱轮作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深翻土壤,使菌核翻入土中;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并用50%氯硝胺0.5千克加石灰10千克,撒在病株茎基及周围土面,或用50%腐霉利1000倍液浇灌;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

(三)根及根茎部病害的防治

1.立枯病

立枯病常造成栽培药材的幼苗大面积枯死。发病初期,在幼苗近地面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湿润状长形病斑,病斑向茎部周围扩散,造成烂茎。条件适宜时,很快延伸绕茎,茎部坏死收缩成线形。由于茎基部干缩,失去输送养分和水分的功能,幼苗枯萎,成片倒伏枯死。发病较晚的,由于木质化程度高,呈现立枯状。

防治措施:合理轮作或土壤消毒后再育苗;加强田间管理,降低土壤湿度;进行药物浸种或拌种,即将种子放入65%胂·锌·福美双500倍液或50%敌磺钠500倍液中浸泡10~30分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发病早期用5%的石灰水淋灌,每7天淋灌1次,连续3~5次。

2.根腐病

根、块根、块茎、鳞茎等均会感病腐烂,此病严重影响药材的产量和品质。此病发生初期,先是个别的侧根或须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发病后,导致全根或根茎腐烂。发病初期植株症状表现不明显,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萎蔫状况不能恢复,最后叶片自上而下逐渐枯死。

防治措施:实行轮作,最好是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对土壤进行消毒;增施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繁殖材料在播种前用胂·锌·福美双或托布津进行消毒。

3.白绢病

白绢病的菌丝体密布根状茎及周围的土表,形成乳白色绢丝状物,在土壤湿度较大时,菌丝可长出地表,后期形成茶褐色的油菜子状菌核。菌核初为白色,逐渐变为黄褐色。由于根或茎被害,植株输送水分受阻,地上部分逐渐萎蔫。

防治措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选用无病健种作种,并用50%胂·锌·福美双1000倍液浸种3~5分钟,晾干后下种;加强田间管理,雨季及时排水,避免土壤湿度过大;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病株及周围病土,并用石灰消毒,或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浇灌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