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的防治技术

三、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根部虫害的防治

1.蝼蛄

其主要危害栽培中药材的根部,使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以致枯死;或咬食种子和幼苗,造成缺苗断垄。其生活史较长,以成虫、幼虫在土壤深处越冬,在春、秋两季特别活跃。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喜欢栖息在温暖潮湿、腐殖质多的壤土和沙壤土以及未腐熟的粪土之中。

防治措施:前茬作物收获之后,翻耕土地,将其成虫或卵暴露于地面冻死、晒死;播种前,用适当浓度的农药进行拌种;利用一定的食料,拌上一定量的毒药,于傍晚撒于田间进行诱杀;利用其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在大量发生时,可用90%的敌百虫1000倍液浇灌药材植株的根部。

2.蛴螬

幼虫主要取食栽培药材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的根茎,断口整齐,同时也危害根部或根茎部,成虫能够取食植株的叶片。春季土温达15℃以上时,幼虫开始到土壤的表层进行活动和取食。一般在夏季多雨、土壤湿度大、生荒地以及厩肥施用较多时,发生较为严重。

防治措施:早春或晚秋栽种中药材之前,及时耕翻耙整土地,将幼虫暴露于地面,经冻晒、饥饿而死;在栽培药材生长期发现虫害时,亩用2千克3%克百威颗粒剂拌细土25~50千克,结合中耕培土沿垄撒施;施用腐熟的厩肥;成虫可用灯光进行诱杀,或用90%的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洒植株。

3.地老虎

初龄幼虫多潜伏在心叶和叶腋间取食,3龄后潜入土中,昼伏夜出,4龄后能从幼苗基部咬断嫩茎。食性复杂,能危害多种中药材。在土壤湿度大、杂草多时容易出现。5~9月份危害最为严重。

防治措施:春季出苗前,及时除去田间杂草;用98%的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5%杀虫菊酯乳油3000倍液进行喷杀初龄幼虫;在幼虫的高龄阶段,每亩用98%的敌百虫晶体溶解在4~5千克水中喷洒于15~20千克切碎的鲜草或其他绿肥上,做成鲜草毒饵,傍晚时撒于幼苗的周围。

(二)茎部虫害的防治

1.天牛

幼虫通过钻蛀进入栽培药材茎秆内部取食,造成植株生长衰弱,甚至茎枝折断或枯死。

防治措施:成虫发生期,进行人工捕杀;幼虫期,用注射器将40%乐果乳油、59%杀螟硫磷乳油或50%敌敌畏乳油的200倍液,注入株秆上的虫孔内至流出为止,再用黄泥将虫孔密封。

2.玉米螟

幼虫孵化后开始危害栽培药材,首先爬行到植株的心叶上取食,2~3龄后的幼虫钻入植株茎秆内进行取食,破坏植株养分和水分的输导系统,造成植株折断而枯死。

防治措施:春天将藏有越冬幼虫的秸秆烧毁;在2龄幼虫钻蛀进入植株茎内之前,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

(三)叶部虫害的防治

1.蚜虫

栽培药材受害后叶片的外形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卷曲、皱缩,叶色变黄或发红,甚至枯焦脱落。蚜虫在干旱季节易于发生,其繁殖力极强。

防治措施:可利用七星瓢虫、食蚜蝇、草蛉等天敌来防治蚜虫;在植株成株期,将40%的氧化乐果用5倍水稀释后涂在植株茎的基部;在蚜虫数量多、危害重时,可喷洒40%的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2.叶蝉

叶蝉是一类很小、体形如蝉的害虫,种类很多,主要有大青叶蝉和小绿叶蝉。它们以刺吸式口插入叶片吸食汁液,造成栽培药材叶色变淡、生长缓慢,且还能传播病毒,造成比直接取食更大的间接危害。

防治措施:及时除去田间杂草,破坏叶蝉的繁殖、越冬场所;在药材生长期间,发现有叶蝉发生时可用10%氰戊菊酯2500~3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1200~1500倍液等进行喷杀。

3.蝽类

主要有斑须蝽、三点盲蝽和梨网蝽等,通过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茎叶之中的汁液,并且还能传播病毒病。

防治措施:越冬期间清园,消灭越冬的成虫或若虫,以降低虫口数量;在幼虫发生期喷洒10%的氰戊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药物防治。

4.螨类

其在干旱、高温季节繁殖较大。幼蛾、成螨均喜在栽培药材的叶背吸食植株汁液。初期叶面出现红白斑点,叶背出现蜘蛛网;后期叶片皱缩,出现红色小点,甚至枯萎脱落。

防治措施:选用健康无虫苗木栽种;在早春和晚秋结合积肥、除草,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可有效地减少虫源;发现有螨类发生,及时喷洒20%三氯杀螨醇乳油800~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等进行防治。

5.蛾类

幼虫通过口器直接咬食栽培药材叶片,有时将叶片卷起或叠合在一起,把虫体裹在里面进行取食。

防治措施:通过深翻土地、修剪整枝、清园等,可减少越冬害虫,降低危害程度;设置灯光诱杀;在幼虫期及时喷洒1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油1500~2000倍液等进行防治。

(四)花、果部虫害防治

1.棉铃虫

棉铃虫幼虫孵出后即开始取食花蕾与花朵。

防治措施:棉铃虫成虫对半枯萎的杨树枝叶有趋性,可利用此特性进行诱杀;在成虫的产卵期喷洒90%的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10%杀虫菊酯乳油3000倍液进行防治。

2.豆荚螟

成虫白天隐蔽在寄主植物或杂草上,傍晚出来交配产卵,孵化出幼虫。初孵幼虫先在豆科药材的豆荚表面吐丝结成白色的薄茧,躲藏其中,危害时直接钻入豆荚内取食种子,使子粒缺壳或全部吃光,豆荚里往往充满虫屎,或产生霉烂,尤以3代幼虫危害严重。幼虫有转移习性,老熟后咬破果壳入土作茧越冬。

防治措施:发现植株产生卷叶,要及时摘除,消灭隐藏的幼虫;在花期前喷洒90%的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10%杀虫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