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栽培技术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多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以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成年黄柏树结果的种子为宜,种子籽粒饱满、无虫蛀、低温贮藏不超过1年。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向阳的山坡、山区、平原、房前屋后、溪边沟坎、自留地等坡度25°以上地方作为造林地,以排水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地为宜,以沙壤土为好,沼泽地、重黏土均不宜栽种;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沃湿润的沙质壤土作为育苗地,低洼积水之处不适宜栽植。

(2)整地 清除造林地土中生长的灌木及杂草,深挖、耙细整平,并清除土中的树根及草根。在育苗地深翻20~25厘米,每亩施有机肥2000~3000千克,过磷酸钙25~30千克,耙细整平。开厢作床,床宽1~1.5米,床高18~24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

3.种植

适宜3月上、中旬播种。播种前种子用水浸泡24小时,略为晾干,即可下种。在育苗地里进行,每亩用种约2.5千克。

(1)条播 在整好的畦面上横开浅沟条播,沟距15~20厘米,沟深1.5~1.8厘米,宽18厘米左右,沟内每亩施人畜粪尿约1500千克作基肥,每沟播种子80~100粒,均匀撒入沟内,上盖细土和细堆肥,厚约1.5厘米,将沟覆平,稍加镇压,浇水。厢面上盖稻草保湿,利于出苗。在种子发芽将出土前揭去,种后40~50天出苗。

(2)撒播 先将种子按3∶1比例与沙拌匀,再均匀撒于厢面,盖土约1.5厘米厚即可,同时盖稻草保湿。

4.田间管理

(1)间苗与定苗 出苗期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苗齐后必须对生长较密的植株进行间苗,及时拔除弱苗和过细苗,第1次间苗时间在苗高7~10厘米时,每隔3厘米留苗1株;苗高15~18厘米时定苗,每隔10厘米留苗1株。每次间苗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次,每次施人畜粪水1000~1500千克/亩,或硫酸铵8~10千克/亩。苗高70~100厘米时移到造林地定植。

(2)覆盖遮阳 黄柏幼苗喜欢阴凉湿润的环境。因此,在幼苗未达到半木质之前要对其采取遮阳,可采取遮阳率70%的遮阳网遮阳,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3)定植 在育苗当年冬季或次年的早春起苗,选80厘米以上的苗进行定植。将挖取的苗,在先整好地的土上,按2米×2米的株行距挖30厘米深,50厘米宽的窝(每窝施厩肥5~10千克作底肥,并与表土拌匀),每窝1株,填土一半时,将树苗轻往上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土至平,逐步将土踩实,浇水,覆一层松土使其略高于地面即可。

(4)灌溉排水 出苗期间经常保持土壤润湿,以利黄柏苗生长,注意高温、干旱的伤害。定植半月内经常浇水,多雨积水时应及时排除。黄柏苗木郁闭后,根系入土较深,耐旱能力增强,可不再浇水。

(5)中耕除草 苗期根据土壤是否板结情况和杂草的多少,在苗周围适当中耕除草2~3次。定植当年和发芽后2年内,每年夏、秋两季,松土除草2~3次。3~4年后,疏松土层,将杂草翻入土内。第1次除草在4~5月进行。树盘内用人工除草,树盘外用化学除草剂草甘膦。第2次除草在9~10月杂草种子脱落之前进行。

(6)追肥 育苗地除施足底肥外,在间苗或耕除草后追肥,每次施腐熟农家肥1000千克和尿素5千克。移栽定植后经常浇水,保证成活,定植当年和以后两年,还应结合中耕除草追肥一年2~3次。第1次在4~5月进行,每株用尿素0.05千克,在树30厘米范围内均匀撒施,头年秋季植苗,施肥可提前至3月;第2次施肥7~8月;第3次施肥结合9~10月的除草进行,肥料除尿素外,每株增加过磷酸钙0.2千克,在树30厘米范围内均匀撒施。每年夏、秋季中耕除草2~3次,入冬前施1次厩肥,每株施10~15千克。第4年后每隔2~3年夏季中耕除草1次,疏松土层适当追施农家肥。

(7)套种与补苗 在移栽后的第1年至第4年间,可套种如玉米、豆类等农作物,适时除草松土,并结合施肥及注意检查有无死株,如有死株现象应及时进行补栽。

(8)整形与修剪 黄柏树体高大,枝干挺拔,干性强,生长势强,修剪和整形一定要按其生理和生物的特性进行。成年的黄柏,一般只进行冬季修剪,时间为11月下旬,每年修剪1次。若以采皮为主要目的,应适当修剪侧枝,以促进主干的生长。

(9)间伐 成林后可根据黄柏林的密度,分期间伐,直至最后成为密度适宜的成林。

(10)种子收集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成年黄柏树作采种母株。10~11月,果实由青绿色变成紫黑色时采收。放在屋角或木桶内,盖上稻草10~15天,待果皮果肉腐烂后,取出揉搓脱粒、淘洗,除去果皮果肉。种子阴干或晒干,低温储藏(存放不可超过1年)。

5.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又称烂根病) 育苗时,选择光线强弱适当、凉爽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8~19℃的地区作为苗圃基地,适当紫外线杀死土壤中的细菌或抑制部分细菌的生长;在整理苗床时,选择平缓,肥沃,排水好,透气性强的沙壤土,可以保持苗床排水良好,透气性强,防止细菌繁殖;使用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提高p H值,使土壤不适宜细菌的生长,播种时每亩用1千克70%的五氯硝基苯进行土壤消毒;多施草木灰等钾肥,以增强苗木的抗病能力;苗圃中发现病苗,立即拔掉,并使用石灰对病穴进行消毒,缓解土壤酸碱度,再用50%胂·锌·福美双600倍液全面喷洒病区,防止细菌蔓延。

(2)小地老虎 以幼虫为害,在3龄以前昼夜活动,多群集在叶或茎上为害;3龄以后分散活动,白天潜伏土表层,夜间出土危害咬断幼苗的根或咬食未出土的幼苗,常常将咬断的幼苗拖入穴中。在贵州,每年发生4~5代,第1代幼虫4~5月危害药材幼苗,成虫白天潜伏于土缝、杂草丛或其他隐蔽处,晚上取食、交尾,具强烈的趋化性。幼虫共6龄,高龄幼虫1夜可咬断多株幼苗。灌区及低洼地、杂草丛生、耕作粗放的田块受害严重。田间杂草如小蓟马、小旋花、黎、铁苋菜等幼苗上有大量卵和低龄幼虫,可随时转移危害药材幼苗。防治工作:及时铲除田间杂草,消灭卵及低龄幼虫;在高龄幼虫期每天早晨检查,发现新萎蔫的幼苗可扒开表土捕杀幼虫;选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600~8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2000倍液喷雾;或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4000毫升,拌湿润细土10千克做成毒土;或每公顷用90%敌百虫晶体3千克加适量水拌炒香的棉籽饼60千克(或用青草)做成毒饵,于傍晚顺行撒施于幼苗根际。

(3)锈病 主要危害黄柏叶部。常于5月中旬发生病害,并以6~7月最为严重。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绿色近圆形斑,边缘有不明显的小点,发病后期叶背呈橙黄色微突出小斑,叶片上病斑增多以至枯死。防治工作:在发病初期,喷97%敌锈钠400倍液,0.2~0.3度石硫合剂或25%粉锈700~1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4)煤污病 被害树干和树叶出现铅黑色或煤黑色霉状物,常发生在有蚜虫、水虱、蚧壳虫等为害的树枝上。尤在荫蔽、潮湿、高温的环境中发病率高。防治工作:注意排水,及时防治以上虫害;在发病初期喷1∶0.5∶(150~200)倍波尔多液,每隔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或以40%乐果1000倍液防治蚜虫和蚧壳虫,或在发病期间喷50%药液,也可喷多菌灵800~1000倍液;冬季要加强幼林抚育管理,适当修枝,改善林地通风透光度,降低林地湿度以防治发病或减轻病情。

(5)花椒凤蝶 其幼虫危害叶片,食成孔洞,影响生长。凤蝶1年3代,以蛹附在叶背、枝干或其他隐蔽场所越冬,第2年4~5月羽化成虫,交尾交卵。第1代幼虫5~6月出现;第2代7~8月出现;第3代9~10月出现。各代幼虫都咬食叶片,尤多发生在5~8月。防治工作:大脚小蜂是花椒凤蝶的天敌,可用于生物防治,在凤蝶蛹上曾发现大脚小蜂和寄生蜂,因此,在人工捕捉幼虫和采蛹时把蛹放入纱笼内,保护天敌,寄生蜂羽化后能飞出笼外,继续寄生。为抑制凤蝶发生,在幼虫幼龄期,可喷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剂1000倍液,每7天1次,连喷2~3次;在幼虫3龄后喷每克含菌量100亿的青虫菌300倍液,每隔10~15天1次,连喷2~3次;虫害大量发生时,用苏云金杆菌菌粉500~800倍液喷雾,效果好,且对人畜安全。

(6)地老虎 多以幼虫为害,咬断根茎处,危害幼苗,白天常在被害株根际或附近表土找到,尤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其害更为严重。防治工作:在倒伏的幼苗周围寻找,人工捕杀;将鲜草切成小段,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拌成毒饵诱杀,或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拌成毒饵诱杀。

(7)蚜虫 多发生在夏季,蚜群集于嫩叶或花蕊吸食液汁,并可传染病毒引起病害。防治工作:发病时喷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1500倍液,7~10天1次,连续数次,直到蚜虫被灭完为止。

(8)蛞蝓 以成虫、幼虫舔食叶、茎、幼芽方式危害植株。防治工作:发生期用地瓜皮或嫩绿蔬菜诱杀,也可喷1%~3%石灰水进行防治。

(9)牡蛎蚧 群集于树干、枝的表皮为害,致使植株发育不良。防治工作:可在4、6、7月喷16~18倍的松脂合剂或150倍杀扑磷乳剂或20~25倍的机油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