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栽培技术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上主要有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分株繁殖以生长良好、健壮、无病虫害的根茎为佳;扦插繁殖选择生长健壮植株开始木质化的嫩枝为插条。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种植地通常以向阳、背风、稍有斜坡的地方为佳。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性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宜。喜肥,忌连作,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不宜与白术、地黄、乌头及豆科、茄科植物等易患白绢病的作物轮作。

(2)整地 深耕前施足底肥。每亩施用有机肥2000~2500千克或复合肥150~200千克作基肥,土壤整平耙细后,做成宽约1.3米的高畦,四周开好排水沟。

3.种植

(1)子芽繁殖 11月采挖玄参时从芦头上掰子芽头作种栽。选好芽头,若随挖随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液(或胂·锌·福美双1000倍液)浸种消毒3~6小时,若暂时不栽种,可挖坑贮藏,于第2年3月上、中旬栽种。挖坑时要选择地势高、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方,坑深30~50厘米,大小视种量而定。坑底整平,先铺10厘米厚的细沙,将掰下的子芽置室内晾1~2天,再放入坑中,盖土厚约10厘米,呈龟背形。根据气温下降的情况,逐步加土或覆盖柴草,防止子芽受冻。在贮藏期要经常检查,及时剔除霉烂、发芽、发根的芽头。每坑贮藏子芽100~150千克为宜。坑的四周挖好排水沟。栽种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30~40厘米×25~30厘米挖穴,穴深10厘米。每穴栽芽头1个,芽头向上,覆土与畦面平,浇透水,畦面用农膜或稻草覆盖保温保湿,一个月左右出苗。

(2)分株繁殖 种植后翌年春季,在根茎处会萌生很多幼苗。5月苗高30~45厘米时,每穴留壮苗2株,其余均可进行分株栽种。分株时,用手握住植株茎基部,向侧面下压,植株从根颈处脆断,并带有须根,剪去植株的嫩梢,栽植。分株后,于5月中旬的阴雨天栽种。在已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25厘米×25厘米挖穴,每穴栽1株,斜栽于穴内,先用土栽稳,施入拌有人畜粪尿的火烧土或堆肥,再覆土与畦面平。

(3)宿根分离繁殖 秋季收获时,挖出簇生块根,分离成带1~2个芽的块根,作为种栽。块根立即栽种或贮藏至翌年春季栽种,按行株距25厘米×25厘米挖穴栽种,每穴栽1~2个。每平方米用块根0.22~0.45千克。

(4)扦插繁殖 植株生长定型为7月,这时采其嫩枝作插条。嫩枝扦插应随采随插。于清晨剪枝。削平插条基部,保留6~8片叶,用湿毛巾包好置阴凉干燥处。为提高生根率,用0.02%生根粉溶液浸泡插条下端约20分钟后进行扦插。按行株距35厘米×25厘米扦插,扦插深度为插条长度的1/2~2/3。插后淋透水,遮阳,勤浇水保湿,插后1个月左右,便可生根。

4.田间管理

(1)苗期 进行2~3次间苗,当苗高5~6厘米时,按株距25厘米定苗。补苗和间苗应同时进行,从间苗中选生长健壮的幼苗进行栽培,并浇足水。

(2)中耕除草 4月中旬至6月中旬进行3~4次中耕除草,中耕不宜过深,6月中旬以后,植株生长茂盛,杂草不易生长,不必除草。

(3)施肥 定植后,第1年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前1~2次施人畜粪肥或青草沤制的草粪,每亩用量2000~2500千克。秋末,每亩施用过磷酸钙10~12.5千克,拌堆肥2000千克,挖穴施于根旁。翌年4月,初萌芽期及5、6月下旬,中耕除草后,各施人畜尿水或沤制绿肥1次,每亩2500~3000千克。

(4)水分管理 一般不需浇水,但过于干旱时须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多雨而及时排水,减少烂根。

(5)培土 在第3次追肥后,将畦沟中的泥土铲起壅于植株旁边。保护子芽,使白色子芽增多,芽瓣闭紧,同时减少开花芽、青芽、红芽。

(6)除萌打顶 翌年3月下旬,根际萌发较多幼苗时,除预备分株繁殖用苗外,每穴留壮苗2株,其余打顶。开花时摘除花序。

5.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 发病初期用1∶1∶100倍波尔多液喷洒,6~7天喷雾1次,连续喷雾2~3次;收获后集中烧毁枯枝落叶及杂草。

(2)白绢病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减少病害发生;及时排水,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株,去掉病穴土壤,防止病害蔓延;发生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淋灌病株及其周围的健康植株。

(3)斑枯病 收获时集中烧毁或深埋病株,消灭越冬病原菌;发病初期用1∶1∶100倍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400~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2~3次。

(4)红蜘蛛 发病初期用40%乐果乳油2000倍液(或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

(5)蜗牛 在清晨进行人工捕捉;5月蜗牛产卵盛期及时中耕除草,使卵粒暴露,并消灭卵粒;喷洒1%石灰水。

(6)蝽蟓 收获时清除残枝枯叶,杀灭越冬的成虫或幼虫;用1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