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第七章 常用中药材种植及加工技术规范
艾纳香
艾纳香为菊科植物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L.)DC.的枝叶、嫩枝及根,具有活血温中、祛风除湿、消炎镇痛功效,用于妇女产后祛风除湿、杀菌止痒,外用可治跌打损伤、皮炎、湿疹。
艾纳香叶、嫩枝升华物的精制品称为艾片(左旋龙脑),艾片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的功效,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厥、中恶昏迷、咽喉肿痛等。艾纳香在提取冰片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油称为艾纳香油,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交感神经的作用。
一、资源分布概况
艾纳香野生资源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海南、广东等省。贵州艾纳香主要分布在罗甸、望谟、册亨、安龙、关岭、兴仁、兴义、镇宁等地,其中罗甸、望谟有种植和提取加工艾粉、艾片的传统,是艾纳香栽培和加工生产的集中区域。
二、生长习性
艾纳香喜热带和亚热带气候,耐旱不耐寒。适宜生长区为海拔低于1000米的林缘、林下、河床、谷地、园边、路旁及山坡灌木丛中。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艾纳香栽培以无性繁殖为主。选择生长良好、健壮、无病虫害母株上分得的幼苗作为种植材料。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海拔300~600米,以肥沃适中、疏松、排水良好、阳光充足、沙质土壤以及二荒地为佳,忌重茬连作。
(2)整地 清除灌木、刺丛、杂草,堆放或掩埋肥料。深翻土地20~50厘米,疏松耕作层,整细、整平。开边沟和纵、横畦沟,沟深40~60厘米,宽约60厘米,每5米做畦,畦沟深30~40厘米,宽约60厘米。坡度大于20度的应横开成梯土,按宽2米左右开厢。每亩施堆熟的厩肥1500千克左右。
3.种植
(1)种苗采集 挖取母株生长良好、健壮、无病虫害的幼苗作种苗。苗高30厘米左右采挖,多带根,勿伤苗尖。
(2)移栽 宜在春末夏初阴雨天进行移栽。剪去下部分叶片和损伤的叶片及生长过长的根。行距为0.5~1米,穴深约15厘米,每穴栽苗1株。植苗时,苗茎直立居中,使根系舒展,填细土压实,再盖些细土。浇水或淋稀薄的腐熟人畜粪水,以利成活。
(3)抗旱栽植 浇水条件较差的地区采用抗旱移栽措施:抢阴雨天移栽,将幼苗下部叶片去除,留顶上3~4叶,让根系深入下层潮土,穴上方留有凹面。每穴可植2株,确保成活定植1株。
4.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 移栽7~10天后,检查成活情况,发现有枯萎或死亡缺苗的应立即补栽。进入6月中旬后气温高,不取苗补植,可在10月气温下降或次年就地取苗补植。
(2)施肥 按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全年可结合中耕追2~3次肥。第1次在艾苗成活后(5月中旬至6月上旬)进行,可用复合肥加尿素或饼肥加尿素按4∶1混合,每亩施肥12~15千克;第2次施肥在植株生长旺长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追肥宜重,每亩施肥15~27千克;第3次在植株生长后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根据苗长势施肥,少量补追,每亩施肥3~5千克。离植株8~10厘米点施或环施,结合中耕,覆土翻入土层。还可进行叶面追肥,可结合厩肥、火土灰、油枯土杂肥等施用。
(3)中耕除草 艾苗成活后(5月中旬至6月上旬)结合第1次追肥进行中耕除草,近株松土,距植株10~15厘米,外深中耕,以利根系扩展。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进入旺盛生长期前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浅松浅锄,保留已发生的根生苗,随时除草。
(4)间苗 种植2年后,将生长过密的幼苗、弱苗挖出或另栽。2月下旬至3月中旬对主茎侧生幼芽萌发时进行1次以除草为主的浅中耕,浅松浅锄,保留已出土的根生苗。5月下旬至6月中旬在进行浅中耕时,可对分生苗进行1次留壮去弱、留疏去密的间苗。8月下旬至9月上旬管理方法同第2次,铲除后发小分生苗。
(5)更新换植 艾纳香种植3年产量达到高峰期之后逐年衰退,5~6年需要更新换植,在管理水平较高时,换植年限可推迟。①传统换植法:第5~6年,挖除原有老化植株,重新翻犁,耕整土地,栽植新苗。②改良换植法:换植前1年,在种植行两侧10~15厘米处结合中耕深挖切断行间分生苗与母株的根系联系,对行间分生苗进行疏苗(留壮去弱,护疏间密)。去掉母株和行上分生苗,在原母株行间形成由上年分生苗组成的新株行。翻挖后的条带每亩追施化肥(复合肥与尿素约4∶1混合)15~20千克,清理整平。
5.病虫害防治
(1)根(茎)腐病 选用健康幼苗种植,注意对地下害虫(如金针虫)的防治;用1∶2∶(250~300)倍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穴;合理轮作和间作;耕作深耕;除草、清洁田园,结合修剪去除病枝病株。
(2)斑枯病 当发现植株叶有轻少斑枯症状,立即施尿素,每亩施用约20千克,隔15~20天施1次,连续施用4次。
(3)叶斑病 选择健壮,无病植株的幼苗作种栽;土壤轮作;发病初期施用1∶1∶100倍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每7天喷1次,连续2~3次即可;挖取病株,集中烧毁,并于穴内施用生石灰消毒。
(4)红点病 在初出现病斑植株及时施氮肥。
(5)蛀心虫 在5~7月进行捕杀成虫;用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喷杀,每周1次,连续2~3次;施用植物性农药,如除虫菌鱼藤等。
(6)蚜虫和红蜘蛛 越冬砍除寄主植株,清除残枝败叶;5~6月和8~9月对叶片和心叶喷药防治,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2.5%功夫乳油4000倍液、50%硫乳油1500~2000倍液、10%氯氰菊酯2000~3000倍液,或乐果乳油1000倍液;每亩用苏云金杆菌乳剂100克或每克含孢子100亿以上的青虫菌或杀螟杆菌菌粉300~500倍液,并加0.1%洗衣粉进行喷雾。
(7)其他虫害 大多为预防性的农业防治。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于12月份左右,当植株下部叶片有20%呈黄绿色时,及时采摘叶片和割取嫩枝。
(2)采收方法 先将落叶集中,然后分期分批摘下成熟叶片,割下带叶嫩枝,选择晴天早上或傍晚进行。根的采挖以冬季为佳,留植株于地面50~60厘米,第2年春萌发前砍去地面茎秆,只留10厘米左右。
2.加工
作加工用时,采收后依次堆放在地面,待叶片半干时,将其运到蒸馏地点进行蒸制;作药用或其他用时,除去杂物,将干燥的叶、嫩枝、根分别包装、打捆,存放在通风干燥处,防潮和鼠害。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茎呈圆柱形,粗细不等。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条棱,节明显,分枝,密生黄褐色柔毛。质稍硬,断面木质部松软,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的髓,老茎木部呈放射状。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2~25厘米,宽8~10厘米,干燥的叶略皱缩或破碎,边缘具细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略粗糙,被短毛,下表面密被白色长绒毛,中脉在下面凸起,侧脉10~15对;叶柄短,叶半圆形,两侧有2~4对狭线形的裂片,密被短毛。叶质脆,易碎。气清凉、香,味辛。
2.常见伪品
常见伪品有同科旋覆花属植物羊耳菊的根或全草、假东风草的干燥全草、马鞭草科植物大叶紫珠的干燥叶或带叶嫩枝、紫珠属植物裸花紫珠的叶等。
(1)羊耳菊 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羊耳菊Inula cappa(Buch.-Ham.)DC.的根或全草。根略成圆形,有分枝,长2~20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面深褐色,断面黄白色,有的中部黑色。茎圆柱形,木质坚硬,少分枝;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密被茸毛。叶互生,皱缩卷曲,有短柄或近无柄;叶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疏齿;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密被灰白色茸毛。
(2)滇桂艾纳香 为菊科植物假东风草Blumea riparia(Bl.)DC的干燥全草。根茎膨大,表面棕褐色或棕黄色,上有2至数条茎基,下部根呈类圆锥状弯曲。具细根及纵皱纹,可见有突出的点状皮孔。茎细长,呈圆柱状,上部有分支,表面紫褐色或灰绿色,具纵棱,质稍硬。断面髓部发达,白色,老茎木部呈放射状。叶互生,多卷缩或破碎,展平后呈椭圆形。边缘有点状锯齿,叶片灰绿色或暗绿色,叶面颜色较深。质脆。有的带有头状花序。气微,味淡。
(3)大叶紫珠 为马鞭草科植物大叶紫珠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的干燥叶或带叶嫩枝。叶多卷曲皱缩,完整者展平呈长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有锯齿,表面被短毛,上面灰绿色或棕绿色,下面有灰白色茸毛,两面可见不甚明显的棕黄色腺点,密生灰白色柔毛。气微,味微苦、涩。
(4)裸花紫珠 为马鞭草科紫珠属植物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et Am.的叶。本品常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矩圆形。顶端短渐尖至渐尖,基部钝或稍呈圆形,边缘具疏齿,微波状或近全缘。上表面黑色,下表面密被浓厚的黄褐色星状毛。侧脉羽状,小脉近平行与侧脉几成直角。气微香,味涩、微苦。
六、药材规格等级
商品不分等级,均为统货。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88.
[2]孙庆文,罗迎春.贵州民族常用天然药物:第1卷[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3.
[3]谢凤勋.中药原色图谱及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4.
[4]张敬杰,罗迎春.苗族常用植物药[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0.
[5]官玲亮,庞玉新,王丹,等.中国民族特色药材艾纳香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4):695-698.
[6]胡渠,周家维.贵州省艾纳香植物资源现状及适生区区划初步研究[J].贵州林业科技,1999,27(1):44-48.
[7]江维克,周涛,何平,等.贵州红水河地区艾纳香植物资源调查及其保护策略[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8):1-4.
百 合
百合为百合科植物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百合Lilium brownii var.viridulum Baker或细叶百合Liliumpumilum DC.的干燥肉质鳞叶,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疗阴虚久咳、痰中带血、失眠多梦、虚烦惊悸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卷丹Liliumlancifolium Thunb.分布于中国河北、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百合Liliumbrownii var.viridulum Baker分布于河北、陕西、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湖北等省;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贵州境内有8种百合属植物,其鳞叶在民间均作为百合药材使用,其中百合Liliumbrownii var.viridulum Baker主要在威宁、清镇、安顺地区种植较多。
二、生长习性
百合喜温暖稍带冷凉而干燥的气候,耐阴性较强。生长发育温度以15~25℃为宜,最忌酷热和雨水过多。为长日照植物,生长前期和中期喜光照。宜选择向阳、上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栽培,低湿地不宜种植。忌连作,与豆类和禾本科作物轮作为好。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上主要用鳞片、小鳞茎和珠芽繁殖。选择其个头较大、鳞片肥厚的鳞茎作种鳞种植。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宜选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深厚的地块。熟地的前作以瓜类、豆类、禾谷类为宜,不宜选葱蒜类的土地种植。
(2)整地 对于山坡、疏林首先要砍灌除杂、垦覆、深翻。深度在35厘米以上(带状整地应为50厘米),新翻土翻耕1~2次。在深翻的同时,应根据整地方式不同尽可能地做到分层堆放表土与心土;对于农耕地、畈田则每年8月份深翻,种前15~20天,深翻1次,深度以35厘米为宜。翻时应表内土倒置,全面彻底。将底肥均匀地撒施在土壤上,浅耕,将肥料埋入土中,与土壤充分拌匀。底肥以有机长效肥为最好,每亩施放8000~10000千克有机肥并拌入30~50千克氮肥为宜。耙地深度距地面10厘米以内,土壤大小、松紧一致,耕地2次、耙地3遍,整压平整。做床应以1.2~1.5米宽为宜,做到沟沟通连,便于排灌和行走。
3.种植
(1)种鳞选择 选择鳞片纯白、紧密抱合、茎形正、不分裂、无病虫的鳞茎做种用,将鳞茎摊在室内,上面盖草晾2~7天。
(2)种鳞消毒 种植时按种鳞大小分成大、中、小三个档次,分别放入45%特可多1000倍稀释液加50%代森锰锌800倍稀释液浸泡1小时,或用50%多菌特及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浸泡15~20分钟,或用20%生石灰水浸泡15~20分钟,取出晾干后栽种。
(3)种鳞繁殖 先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厘米开浅沟3~4厘米深,或按株距20厘米挖穴3~4厘米深,每穴放种鳞一个,种鳞底部朝下,覆土厚以种鳞顶部离土面3.5厘米左右为宜,稍压实使种鳞与土紧贴,种植深度必须适当。种后盖草,一般每亩用种鳞200千克。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一般中耕2~3次。未覆盖地膜的地,可结合施冬肥进行1次浅耙,出苗前再浅锄1次。盖草的地,在中耕前把盖草揭除,中耕完后再覆回盖草。出苗后及时揭除盖草。降雨后勤中耕,做到行间深、株间浅,尽量使田间无杂草。植株封行后不再进行中耕除草,尤其是百合开花以后,植株进入休眠状态,需要一定的荫蔽条件。
(2)适时追肥 一般进行2次追肥,然后视苗的长势补施1次苗肥。第1次施肥在12月至次年1月之间,出苗前揭开盖草,每亩施腐熟人畜粪水1500千克,再覆回盖草。土壤肥力差或基肥不足的,每亩补施复合肥15~20千克和适量草木灰。第2次追肥在4月上旬,一般每亩施饼肥150~250千克(饼肥施前须经粉碎和发酵),也可施入腐熟猪粪1500~2000千克或复合肥50~60千克。夏至前后收获株芽,若叶色褪淡,可补施10千克硫酸铵或尿素5千克,防止百合早衰。亦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液。采收前40天应停止追肥。
(3)盖草 出苗后,中耕除草、施肥结束,再加盖稻草。
(4)打顶去蕾 打顶去蕾最好是在生长缓慢、花蕾待现之时,以手工摘除为主,亦可剪除。
(5)适时灌溉 以漫灌为好。时间宜在晚上进行,一般要求在下午4时之后。灌溉前应堵塞全部排水口,当苗床沟内水位和床面平行时,滞水30~40分钟,达到已定时间后,将水排尽。
5.病虫害防治
(1)白腐病 整地时,用五氯硝基苯按1∶(50~100)的比例配土混合撒入土壤中,进行土壤消毒;种植时,用50%甲基立枯磷按每亩用药量1.3千克加适量干土撒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毒;发病期,用50%甲基立枯磷按1∶1.5比例配成药土,撒于发病植株周围。
(2)锈病 发病初期,喷施浓度为0.5%~1%的波尔多液,7~10天1次,连续喷2~3次;发病期用65%的代森锌600倍液,或者15%的三唑酮1000~2000倍液,喷2~3次,1周1次。
(3)叶枯病 发病初期用1∶2∶240倍波尔多液喷雾防治,每隔1周喷1次,连喷2~3次;或用65%代森锌500倍液、75%百菌清500~800倍液,每隔7~10天喷雾1次,连喷2~3次。
(4)霜霉病 发病初期,用1∶1∶(240~300)倍波尔多液喷雾防治,隔1周喷1次,喷3~4次;发病期,用65%代森锌6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40%乙磷铝300倍液、放线菌酮1×10-6~2×10-6喷雾防治,隔1周喷1次,连喷2~3次。
(5)软腐病 拔掉病株,及时用石灰粉或浓石灰水进行穴状消毒;及时排水、松土,以防湿度大引起病害。
(6)紫斑病 用1∶1∶160倍波尔多液在花梗抽出时喷雾防治,每周1次,连喷3~4次;发病时,用65%代森锌6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50%的敌菌灵500倍液,多抗霉素30×10-6,每隔10天喷雾1次进行防治,连喷3~4次。
(7)炭疽病 幼苗期,喷施1%波尔多液;病发初期,喷洒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可湿性胂·锌·福美双500~1000倍液;也可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雾防治。
(8)黄化病 选择适当种植地段(在林间或沙壤土耕层在35厘米以上的地段种植);施足有机肥、复合肥;防止干旱缺水和积水现象。
(9)立枯病 实行轮作,采用三年两种;播前可用敌磺钠500~800倍液或代森锌、福美双、克菌丹400~500倍液,胂·锌·福美双10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幼苗期用0.5%~1%波尔多液喷2~3次,每亩50~75千克,可起预防作用。
(10)疫病 实行轮作;种植前,用100倍福尔马林液对土壤全面消毒;发病初期,全面或局部喷等量式波尔多液。
(11)红蜘蛛 用0.5波美度石硫合剂,40%乐果乳油2000倍液喷雾;若采用每亩2.5~3千克害扑威粉剂喷杀,7天后孵化重现,需重新喷杀;消灭杂灌及田间剩余物。
(12)蛴螬 可用5%马拉硫磷800倍液进行开沟灌注,孔洞注入法亦可;摆播种鳞前每亩用甲萘威2千克消毒土壤,杀灭虫卵;施腐熟肥;黑光灯诱杀;也可用25%的滴滴涕乳油200倍液喷杀。
(13)根壁虱 挖除受害植株并在穴中进行土壤消毒;用石灰乳水浸种10~15分钟,亦可防止根壁虱发生。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一般是定植后的次年秋季,待地上部分完全枯萎、地下鳞茎已经完全成熟时采收。采收宜在晴天进行(雨天或雨后采收,鳞茎易腐烂)。
(2)采收方法 采收时小心把鳞茎挖起,抖去粘附的泥土,然后切除地上茎叶,除去根,将大球与小球、留种与不留种,分别堆放,并轻拿轻放,置阴凉干燥处存放。堆放在室内通风处,以待加工。一般每亩可产鲜货1000~1500千克,高产地可达2000千克。
2.加工
(1)剥片 先将鳞茎外层的干枯片和质量差的片剥除,用利刀在鳞茎基部横切一刀,使鳞片分离,再一片一片剥离。剥片时,同一品种应按外鳞片、中鳞片和中心片分别盛放,放在竹筐或簸箕内,置于有清水的大木盆(木桶)或流水中漂洗干净,取出沥干。
(2)泡片 用一口大铁锅或铝锅,放2/3水,大火烧沸,然后将洗净并沥干水的鳞片分类下锅。每锅放入的鳞片以不露出水面为宜,以便翻动。泡片时所用的火力要均匀,时间为5~10分钟(浸泡至锅内水重新沸后)。鳞片边缘变软、背面微裂时,迅速捞起,放入盛有清水的缸内或装入竹筐内置流水中,漂洗去鳞片表面的黏质后捞起。一锅水一般可连续浸泡片2~3次。如果锅内的水出现混浊,应换上清水,重新煮沸后再泡。
(3)晒片 将水泥晒场或用清水冲洗干净竹席,把百合鳞片放在上面轻轻摊薄均匀。约两天一夜,鳞片已有6成干时翻动1次。翻动时要轻翻,晒至鳞片干透。也可于40~50℃烘烤。烘烤时翻动,须用两手把竹席拿起用力簸翻,切勿任意翻动,以免鳞片破碎成糊块。一般每100千克鲜百合鳞片可加工成干百合片35千克,折干率为3∶1。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混伪品
1.药材性状
鳞叶呈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1~2厘米,中部厚1.3~4毫米。表面类白色,淡棕黄色或微带紫色,有数条纵直平行的白色维管束,顶端稍尖,基部较宽,边缘薄,微波状,略向内弯曲。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无臭,味微苦。以鳞叶均匀、肉厚、质硬、筋少、色白、味微苦者为佳。
药用百合有家种与野生之分,家种的鳞片阔而薄,味不甚苦;野生的鳞片小而厚,味较苦。
2.混伪品
百合除《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的来源外,同科植物淡黄花百合、南川百合、东北百合、麝香百合、大百合等的干燥鳞茎常作百合的地方习用品或混伪品。
(1)卷丹 为百合科卷丹Lilium lancifolium Thunb.的干燥鳞茎。长椭圆形,顶端较尖,基部较宽,长2~3.5厘米,宽1~1.5厘米,厚1~3毫米,边缘薄,呈微波状,常向内卷,表面乳白色或淡黄棕色,光滑、半透明,有纵直条纹3~8条。质坚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角质样。无臭,味微苦。
(2)山丹 为百合科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 DC.的干燥鳞茎。披针形或长圆形,长2~3厘米,宽1~1.5厘米,厚约3毫米,表面淡黄棕色,脉纹大多不明显,质坚,断面较平坦。气淡,味微苦。
(3)菜百合 为百合科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will mottiae的干燥鳞茎。卵圆形,基部平截,边缘波状弯曲并向内卷,长1.5~3厘米,宽1~1.5厘米,厚1.5~2.5毫米,外表乳白色或乳黄色,脉纹不明显。质坚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气淡,味不苦。
(4)红百合 为百合科湖北百合Lilium henryi Baker的干燥鳞茎。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6厘米,宽1~2.5厘米,厚2~3毫米,表面红色或紫红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气淡,味微苦。
(5)红百合 为百合科淡黄花百合Liliumsulphureum Baker的干燥鳞茎。长椭圆形,披针形或长三角状卵形,长1.5~7.5厘米,宽0.6~3厘米,厚约3毫米,表面红色或紫红色。质坚脆,断面微角质样。气淡,味微苦。
(6)红百合 为百合科南川百合Liliumrosthornii Diels的干燥鳞茎。长卵状三角形或长披针形,长2~7.5厘米,宽0.5~2.5厘米,厚约3毫米,表面乳黄色或淡棕色,未去外皮者则为暗红色或紫红色。两端尖或一端略钝,中间较厚,周边较薄,呈波浪状向内卷曲,形似小船,可见数条色浅的细脉纹纵向延伸。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稍平坦,黄白色或淡黄白色,略呈角质状。气淡,味不苦。
(7)小百合 为百合科东北百合Lilium distichum Nakai或毛百合Liliumdauricum Ker-Gawl.的干燥鳞茎。三角形或狭卵形,先端尖,末端平截,也有部分鳞叶两端平截。长0.3~1厘米,宽0.15~0.4厘米,厚约2毫米,表面乳黄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脉纹5条,一般较明显。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角质状。气淡,味微苦。
(8)大百合 为百合科麝香百合Liliumlongiflorum Thunb.的干燥鳞茎。卵状三角形,先端钝,另一端平截,长2~4厘米,宽1.5~2.2厘米,厚2~3毫米,表面光滑,乳白色或乳黄色,两端向上翘,边缘稍卷,不透明,或微透明,条纹不明显。质坚硬,难折断,断面较平坦,角质样。气微,味淡而带酸。
(9)大百合 为百合科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Wall.)Makino的干燥鳞茎。长椭圆形或椭圆形,先端较钝,长3.5~7厘米,宽1.5~4厘米,中心厚达4毫米,边缘薄,略向内卷曲,外表面棕黄色,皱缩,具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内表面色较浅,有纵直条纹。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纤维性,兼有粉质。气微,味淡。
六、药材规格等级
以鳞片均匀肉厚,色黄白,质硬、脆筋少,无黑片、细片为佳。按鳞片大小分为大百合、米百合两种。大百合长3~5厘米,米百合长2~3厘米。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32-133.
[2]沈连生,卢颖.中草药图典:2013典藏版[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韩非.百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58-59.
[4]陆善旦,王健,蒙爱东.百合、泽泻、葛根高产栽培技术[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杨胜亚,安维.半夏、麦冬、百合高效栽培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叶世森,林芳,宋建英,等.百合病害的研究综述[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05,25(3):84-88.
[7]朱茂山,关天舒.百合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关键技术[J].辽宁农业科学,2007,(6):41-43.
白 及
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ex.A.Murray)Rchb.f.的干燥块茎,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的功效,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等的治疗。
一、资源分布概况
白及广泛分布于贵州、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但野生资源稀少,现以人工栽培为主。贵州是白及的主要产区之一,正安、安龙、普安、兴义、平塘、黎平、镇远、松桃、平坝等地均有人工栽培,特别以正安县白及产量大、质量好,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 Schltr.收载于《贵州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是地区使用品种,在贵州的东部地区有野生和种植。
二、生长习性
白及喜温暖、湿润、阴凉气候。耐阴能力强,不耐寒,适生温度在15~27℃,低于10℃时,块茎不萌发,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多生长于海拔100~32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山针阔叶混交林及亚高山针叶林带的疏生灌木、杂草丛或岩石缝中。年降雨量1100毫米以上生长良好。对土壤要求较严,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土为佳,常栽培于阴坡较湿润地块。
白及是须根系,与内生真菌形成互利互惠的菌根关系。植株在一年内可以完成整个生长周期。2~3月块茎开始萌发,出苗;3月下旬开始展开第1枚叶片;4~5月为花期,全株开花时间约40天;4~6月为白及的主要生长期;7~9月为果期;8~10月植物逐渐倒苗,地下块茎停止生长,营养物质积累达最大值;11月地下块茎开始进入休眠期。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白及在生产中有块茎繁殖、种子繁殖和组培快繁三种。
(1)块茎繁殖 采挖野生白及块茎,利用无性繁殖方式逐步积累种苗,是目前大部分种植户采用的主要繁殖方式。具体方法各地不尽相同,例如将块茎装在透气性好的蛇皮袋中,保持60%~80%的湿度和10~20℃的温度,块茎的节上开始萌发新芽,待新芽长至5~10厘米,掰下新芽作为种苗,块茎可再次萌芽,待新芽长至5~10厘米,再次掰下新芽作为种苗,如此反复3~4次,一个块茎可以获得种苗10株左右。但是此方式存在的问题是野生资源少、种苗基数小、繁殖系数小,积累大规模的种苗周期长,长期多代无性繁殖可能出现种苗退化、病虫害难以防治等现象。
(2)种子繁殖 白及种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性繁殖,但由于其种子寿命短、细小无胚乳、萌发条件苛刻,幼苗期较长,对环境敏感等特点,长期以来未被广泛应用于生产。
(3)组培快繁 利用组培快繁技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优质、无病虫害的白及幼苗,是目前白及研究热点,也为规模化生产提供可能性。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嫩叶或芽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容易形成幼苗,但这对外植体的质量要求较高,繁殖系数较低。二是以白及成熟蒴果为材料,在培养基上进行无菌播种,种子萌发后进行组培苗增殖、生根(形成组培种球苗)、炼苗、移栽,该方法不仅提高了种子萌发率,并且由于种子数量极大,加上培养材料和试管苗的小型化等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该法已成为目前白及繁殖的最佳方式。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或夹沙土的阴面缓坡或山谷平地种植。
(2)整地 新垦地应在头年秋冬翻耕过冬,使土壤熟化,耕地则在前一季作物收获后翻耕1次,临近种植时再翻耕1~2次,使土层疏松细碎。栽种前翻土20厘米以上,每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千克及复合肥50千克,翻入土中作基肥。栽种前,细耕后整平,起宽1.3米、高20厘米的畦,行道宽30厘米,四周开排水沟。
3.种植
(1)块茎繁殖 南方气候相对温暖地区多于9~10月秋栽,西北较寒冷地区适宜3~4月春栽。栽种时按株距15厘米,行距26~30厘米开穴,穴深8~10厘米,穴底要平,每穴成品字形排放3个种茎,将芽嘴向外平放于穴底,覆盖1层厩肥或草木灰,施沤好的稀薄农家肥,然后薄盖3~4厘米厚的细土与畦面平齐。
(2)组培苗繁殖 ①无菌播种:自来水洗去蒴果表面尘土,75%酒精浸泡并擦拭消毒1分钟,无菌水冲洗2次,0.1%升汞浸泡消毒8~10分钟,无菌水冲洗5~6次,取出后用无菌滤纸吸干多余水分;将1/2 MS(Murashige and Skoog)培养基加萘乙酸(l-naphthylacetic acid,NAA)0.5毫克/升的培养基高温、高压灭菌后冷却备用;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解剖刀将消毒处理好的蒴果切开,用无菌镊子将种子均匀接种在培养基表面;将接种的培养瓶置于培养室培养,培养温度(25±2)℃,光照度1500~2000勒克斯,光照12小时/天。②无菌发芽:白及种子培养1周后开始膨大萌发,2周可见绿色小点,后逐渐萌发成黄的原球茎,原球茎逐渐变绿并分化出叶原基,1个月后长出叶片。③组培苗增殖:以无菌萌发获得的2~3叶无根组培苗为组培苗增殖材料,以MS、3%白糖、0.7%琼脂粉、0.1%活性炭、6-苄基腺嘌呤(6-Benzylami nopurine 6-BA)1.0毫克/升、NAA 0.2毫克/升为培养基,高温、高压灭菌后冷却备用,将无根组培苗转接到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25±3)℃,光照度1500~2000勒克斯,光照12小时/天。④组培苗生根诱导:以增殖苗单株为生根诱导材料,1/2 MS、2%白糖、0.7%琼脂粉、0.1%活性炭、NAA 0.2~0.5毫克/升为培养基,在温度(25±3)℃,光照度1500~2000勒克斯,光照12小时/天的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生根数达3~5条,生根率为100%。⑤苗炼移栽:将诱导生根的组培苗在室内敞口放置3天,再移入大棚内敞口放置4天进行炼苗处理;选取炼苗处理后百粒重大于43克的白及组培种球作为驯化移栽材料,在疏松、透气、保水的炼苗驯化基质,如木屑或蛭石加树皮(1∶1)基质上进行驯化炼苗处理;对移栽的组培苗喷施宝有机水溶肥或金吉儿高级叶面肥,增重组培苗,促进白及组培苗的生长。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栽培地易滋生杂草,种植好后宜喷洒乙草胺封闭。每年至少除草3次,4月左右苗出齐时进行第1次除草,6月左右植株生长旺盛期进行第2次除草,10月左右进行第3次除草并结合搂松畦面。除草时应浅锄表土,勿伤茎芽及根,在冬季全倒苗后应清理植地。
(2)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3~4次。第1次于4月左右,施稀薄的人畜粪水,每亩1500~1600千克;第2次于6月生长旺盛期,每亩追施过磷酸钙30~40千克与1500~2000千克沤熟后的堆肥充分拌均,撒施在畦面上,中耕混入土中;第3次于8~9月,每亩施用人畜粪水拌土杂肥2000~2500千克。
(3)排灌水 栽种地应保持阴湿,干旱时要及时浇水,尤其在7~9月应早晚各浇1次水;短时间耐涝,但雨季要及时疏沟排水,防止积水引起块茎腐烂。
(4)间作 头两年可在行间间种短期作物,如萝卜、青菜、玉米等,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
(5)夏冬防护 在阳光直射地区,夏天需防日灼,可在畦的两边种2行玉米,玉米株距50厘米,玉米成熟后,收获果实,茎秆10月中旬后砍除;冬季应做好防寒抗冰措施,可盖农家肥、草、覆土起防寒抗冻保温作用,亦可用薄膜覆盖越冬,但中午温度较高时应揭开薄膜透气,待春季出苗时揭去覆盖物。
5.病虫害防治
(1)块茎腐烂病 患病块茎呈水渍状并呈腐烂,地上茎叶部分出现褐变长型枯斑或全叶褐变枯死。本病多发生在多雨季节,6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病害多发时期,虫伤或机械损伤可加重病变发生。防治工作:首先要做好排水,对地下虫害进行防治,减少机械损伤,发病期可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灌根窝或喷雾防治。
(2)叶褐斑病 一般成叶易受害,初生新叶不易受害。患病植株的叶沿叶尖出现黄褐色云纹状病斑,少数患病较重植株正片叶都受害枯死,但同株相邻叶仍可正常生长。此病害与种植环境有密切关系,一般在温室中种植的比田间种植的发病重,但此病的危害相对较轻。防治工作:主要以加强田间管理的农业防治为主,也可用70%甲基硫菌灵湿性粉剂10000倍液喷洒防治。
(3)叶斑灰霉病 本病主要危害叶片,可造成叶过早枯死。叶片染病初期出现褐色点状或条状病变斑,后扩大为褐色不规则大型病斑,多个病斑可联合成更大型的病斑,或覆盖全叶枯死。病菌的适生环境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因此空气湿度过大时,病害加重,尤其在连续阴雨时,病情扩展快速,6~7月为病害多发期。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初萌发,产生孢子并侵染新植株。防治工作:首先应及时对发病植株的种植地进行灭病原处理;发病期可选用50%的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900倍液,或65%的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0%的多菌灵超微粉剂600倍液,或50%的乙烯菌核利1500倍液等喷施。
(4)蚜虫 该病主要在抽薹开花的嫩梢上产生危害,造成节间变短、弯曲、畸形、卷缩,造成种子瘪小。春、秋两季为蚜虫高发期,一年可发生10余代至数十代。因为蚜虫对黄光有趋性,对银灰色有负趋性,因此防治方法主要以物理防治为主。防治工作:可在田间悬挂黄光灯或用涂有粘虫胶的黄板对有翅蚜虫进行诱捕,或在距地面20厘米处架黄色盆,内装0.1%的肥皂水或洗衣粉水诱杀有翅蚜虫,或在田间铺设银灰色膜或挂银灰色膜条趋避蚜虫;也可结合化学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可选用10%的吡虫啉4000~6000倍液,或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2.5%的保得乳油2000~3000倍液,或2.5%的王星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的氯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喷施。
(5)其他虫害防治 其他虫害可在幼苗期,每亩用丁硫磷1千克均匀撒在栽培地,或每亩用90%敌百虫0.18~0.2千克拌炒香的米糠或麦麸8~10千克,撒放田间诱杀;在越冬代成虫盛发期采用灯光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栽培后第3年9~10月白及茎叶枯黄时采挖。此时,地下块茎已长成8~12个,过于拥挤,不利继续生长。
(2)田间清理 采挖前先割除其枯黄茎叶、杂草,集中运出种植地并烧毁或深埋。
(3)采挖 用平铲或小锄在离植株20~30厘米处逐步向中心处挖取,细心地将块茎连土一起取出,抖去泥土,收集后装入清洁竹筐内或透气编织袋中。
2.加工
(1)分选及清洗 块茎运回后,及时将其在加工场地摊开,折成单个,剪去茎秆。清除感染病虫害或有损伤的块茎。将块茎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除去粗皮,洗净泥土。
(2)干燥 将块茎放入沸水中煮6~10分钟并不断搅拌至无白心时取出。直接晒或55~60℃烘干,期间经常翻动,至五或六成干时,适当堆放使其里面水分逐渐析出至表面,继续晒或烘至全干。
(3)去粗皮与须根 将干燥的块茎放至撞笼中,撞去未尽粗皮与须根,使之成为光滑、洁白的半透明体,筛去灰渣即可。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长1.5~5厘米,厚0.5~1.5厘米。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突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样。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2.常见混伪品
常见混伪品有16种之多,大多以兰科其他植物的块茎为主,或百合科、鸢尾科等植物的块茎。
(1)华白及 为兰科植物华白及Bletilla sinensis(Rolf e)Schltr.的块茎。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5厘米,直径1.2~2.2厘米,表面黄棕色至褐色,有由数圈点状退化须根痕所组成的不太明显的环节,断面黄棕色角质状不明显。嚼之黏性较小。
(2)黄花白及 为兰科植物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 Schltr.的块茎。呈扁斜卵形,个体较大,表面褐色,具有环状痕迹4~6圈。断面棕黄色至棕褐色,呈明显角质状。嚼之带黏性。
(3)小白及 为兰科植物小白及Bletilla for mosana(Hayata)Schltr.的块茎。呈不规则扁圆形,爪状分支不明显,表面黄褐色,较干瘪,直径1.5~2厘米,断面呈黄棕色不透明角质状,纵向断面有显著的线段状白色条痕。嚼之带明显黏性。
(4)苞舌兰 为兰科植物苞舌兰Spathoglottis pubescens Lindl.的块茎。呈扁球形,表面绿色,茎痕圆形,直径1~2.5厘米,被革质鳞片状鞘,有残留细根及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
(5)竹叶兰 为兰科植物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D.Don)Hochr.的根状茎。地下根状茎常在连接茎基部处呈卵球形膨大,貌似假鳞茎,直径1~2厘米,具较多纤维根。
(6)杜鹃兰 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Makino的块茎。呈不规则扁球形或圆锥形,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中间部分有2~3个微突起的环节,表面具有长短不等的微硬毛,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略呈角质状。湿润后无黏性。
(7)天麻 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块茎。呈长椭圆形,弯曲皱缩状,有多数环痕,顶端具有棕红色或红色的芽苞。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
(8)二叶舌唇兰 为兰科植物二叶舌唇兰Platanthera chlorantha Cust.ex Rchb.的块茎。呈椭圆形,大小不一,长1~2厘米,厚0.8~1厘米,表面淡黄色至棕黄色,外皮皱缩明显,有时强烈皱缩。质坚硬,断面棕黄色角质状,微显粉性。嚼之带强黏性。
(9)独蒜兰 为兰科植物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 e的块茎。呈圆锥形或不规则团块状,较小,顶端渐尖,基部膨大平滑,中央凹入,凹入部分较光滑,有明显偏向一侧的1~2条环节。断面浅黄色,呈半透明角质状。湿润后无黏性。
(10)云南独蒜兰 为兰科植物云南独蒜兰Pleione yunnanensis(Rolf e)Rolf e的块茎。呈卵形、狭卵形或圆锥形,长1.5~3厘米,直径1~2厘米,上端有明显的长颈,基部膨大平滑,中央凹入,凹入部分较光滑,有明显偏向一侧的1~2条环节。断面浅黄色,半透明角质状。湿润后无黏性。
(11)黄精 为百合科植物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 Redouté的根状茎。呈结节状弯柱形,长3~10厘米,直径0.5~1.5厘米,结节长2~4厘米,略呈圆锥形,常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茎痕圆形,直径0.5~0.8厘米。
(12)滇黄精 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的根状茎。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长可达10厘米以上,宽3~6厘米,厚2~3厘米,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有皱纹及须根痕,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圆周凹入,中部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13)多花黄精 为百合科植物多花黄精Polygonatumcyrtonema Hua的根状茎。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直径0.8~1.5厘米,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
(14)玉竹 为百合科植物玉竹Polygonatumodoratum(Mill.)Dr uce的根状茎。呈长圆柱形,略扁,少有分枝,长4~18厘米,直径0.3~1.6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半透明,具纵皱纹和微隆起的环节,有白色圆点状的须根痕和圆盘状茎痕。质硬而脆或稍软,易折断,断面角质样或显颗粒性。气微,味甜,嚼之发黏。
(15)知母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ge.的根状茎。呈长条状,微弯曲,偶有分枝,长3~15厘米,直径0.8~1.5厘米,表面黄棕色至棕色,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下面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16)射干 为鸢尾科植物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L.)Redouté的根状茎。呈不规则结节状,长3~10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皱缩,有较密的环纹,上面有数个圆盘状凹陷的茎痕,偶有茎基残存,下面有残留细根及根痕。质硬,断面黄色,颗粒性。
六、药材规格等级
块茎制干后,通过拣选和包装,形成选货和统货两种。
1.选货
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突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半透明,角质样。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无须根、霉变。个大坚实,均匀,色白明亮,每千克200个以上。
2.统货
呈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突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断裂残基。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半透明,角质样。气微,味苦,嚼之有黏性。须根少、霉变。大小不一,每千克200个以上。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03.
[2]吴明开,刘作易.贵州珍稀药材白及[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3.
[3]彭成.中华道地药材(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51-162.
[4]宋晓平.最新中药栽培与加工技术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23-126.
[5]张亦诚.白及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11(10):45.
[6]张满常,段修安,王仕玉,等.白及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科技,2015,(5):61-63.
[7]叶静,郑晓君,管常东,等.白及的无菌萌发与组织培养[J].云南大学学报,2010,32(S1):422-425.
[8]鞠康,刘耀武,王甫成,等.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白及品种调查[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9):22-23.
[9]周涛,江维克,李玲,等.贵州野生白及资源调查和市场利用评价[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32(6):28-30.
[10]刘文龙,宋凤瑞,刘志强,等.川乌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配伍禁忌的化学研究[J].化学学报,2010,68(9):889-896.
白 术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虛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一、资源分布概况
白术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省。栽培地区主要有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福建、贵州等省。贵州种植区域有施秉、黄平、贵阳、开阳、安顺西秀、兴义、织金、遵义、绥阳、湄潭、正安等,可与太子参等药材轮作。
二、生长习性
白术喜凉爽气候,怕高温高湿,耐寒。地上部植株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地下部根茎生长适宜温度为24~26℃。白术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在微酸、微碱的壤土、沙壤土或黏壤土都可栽种,以较疏松肥沃、透水性好的壤土为好。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上以种子繁殖为主。以大叶、矮秆、分枝少、无病虫害的植株作种株。花蕾以每株5~6个生长较好,成熟度较一致,种子饱满的为优质。在11月上中旬植株下部叶片枯老,部分头状花序上部开裂现出白色冠毛时采摘果实,摊晾晒干,待花序全部开裂,现出大量白色冠毛时,打出种子、除杂,以饱满、无病虫的种子备用。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在选择坡地时一般选择北向、东北向山坡。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为好,水田种植应选择排水良好的田块,育苗地应选择肥力水平中等偏下的土壤。不宜连作,需隔3年以上再种,其前作以禾本科作物为佳,不能与有白绢病的植物如十字花科的蔬菜、油菜及茄科的烟草等轮作。
(2)整地 前作收获后要及时进行冬耕,栽种前1个月再翻耕1次,覆盖约30厘米厚的杂草,进行烧土杀毒消毒,防止病虫害,烧完后立即将草灰翻入土内。土地经过处理后,耙平做畦,畦宽100~130厘米,高20~30厘米,畦面做成龟背形,土面整细整平,沟底要平,以利排水,每亩施用农家肥500~750千克作为基肥。
3.种植
以种子进行繁殖,第1年播种培育“术苗”,第2年春季栽种。
(1)培育术苗 3月下旬至4月上旬,用25~30℃的温水浸种12~24个小时,捞出,于25~30℃催芽。早晚用温水冲淋1次,保持种子湿润,4~5天,种子露出白色芽点即可播种。条播:在畦面开横沟,沟心距约27厘米,播幅10厘米,深5厘米,沟底平。播种均匀,一般保持约隔1厘米有1粒种子,盖火灰后,再盖细土,厚约3厘米,最后盖草。一般每亩用种量4~5千克,每千克种可得术苗20~35千克,培育术苗1亩,可栽种5~10亩。术苗不采挖,留原地越冬,在12月至次年2月没有发芽前,挖出移栽。也可在10月下旬至1月上旬(霜降后立冬前)术苗叶色变黄时,选择晴天泥土稍干时挖或拔出术苗。将术苗尾部须根剪去,在距根茎约2厘米处剪去茎叶,注意不要伤及根茎的芽和表皮,置室内通风处阴干3~5天,去掉伤术或病术后贮藏。
(2)术苗播种 将贮藏的术苗或原地越冬的术苗取出,筛去泥沙,剔除坏死植株,并按大小进行分级。选择外观新鲜、表皮细嫩而有光泽、外形呈蛙形或扁梨形、顶芽头饱满、无病斑无伤疤、须根发达的术苗作种用。术苗大小以每千克200~240个为好。选好术苗,侵入清水中轻拌后捞出沥干,再浸入40%多菌灵胶悬剂300~400倍或80%托布津500~600倍液中1小时,然后捞起沥干,不立即栽时应摊在地面上晾干表面水分。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适合栽种,最迟不过立春。栽种应在术苗萌发前进行,在适期内要做到力争早栽,抢晴天栽种。采用宽窄行种植,即在130厘米的畦面上栽种4~5行,中间宽行行距为30~40厘米,两边两行窄行行距为20~25厘米,株距为18~25厘米,下种深度为7~13厘米,亩栽7000~8000穴。术苗分大小、形状种植。将术苗放在开好的穴内,一般每穴放一个,每千克200个以上的放2个,芽头向上,齐头不齐尾,以利出苗整齐。种植后施基肥,亩用尿素10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氯化钾7.5千克(或草木灰30千克)混合拌,并于术行两边开浅沟将其施入后覆土,其后均匀摊上农家肥1000~1500千克,保墒防冻。若无上述化肥与复合肥,最好施拌有人畜粪水、火灰1000千克、油饼50千克、过磷酸钙40千克(堆沤后施),盖土与畦面齐平。
4.田间管理
(1)术苗管理 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拔草,间去密生苗和病弱苗。苗期一般追肥2次,第1次当幼苗长出2~3片真叶时即可追肥,每亩施稀农家肥300千克左右;第2次在7月下旬,每亩施稀农家肥500千克左右。天气干旱要及时浇水,浇水时间在早晨或傍晚为宜,保持土壤湿润,梅雨季节要及时排水。
(2)中耕除草 出苗前可用草甘膦或百草枯喷治。苗前期,植株生长尚未封行,可用低浓度吡氟乙草灵进行喷治,后期人工除草。生长前、中期可进行浅中耕,摘蕾后可在术行间摊铺草。中耕除草一般与施肥结合进行3~4次,中耕应先深后浅,第1次稍深,促进根系发展,之后浅锄,以免伤根。
(3)施肥 生长期对氮、磷、钾总需求量,一般为氮20~27.5千克(折合尿素50~60千克)、五氧化二磷7.5~10千克(折合过磷酸钙50~60千克)、氧化钾7.5~10千克(折合氯化钾12.5~17.5千克)。苗肥一般为两次,一次在4月上中旬齐苗时,一次在术苗生长旺盛的5月下旬或6月上旬。蕾肥对产品影响大,一般在摘蕾前一星期亩施尿素5~7.5千克。摘蕾后亩施尿素17.5~22.5千克。摘蕾时间在7月上、中旬。8月底或9月上旬,看苗情补施氮素肥料,一般亩施尿素5千克左右,并结合喷施磷酸二氢钾,每15天1次。在摘除花蕾后结合除草,增施一次块茎膨大肥。每亩用尿素5千克,加过磷酸钙10千克,加水20千克,或用稀农家肥20~30千克。在收获前50天内再施肥,对明显落黄的白术,可用0.2%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
(4)摘蕾 在7月中旬前后,晴天露水干后,头状花序将要开放时摘蕾,一般在20~25天内分2~3次摘完。8月份,根茎膨大生长,需适当水分,如遇干旱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旱保墒。留种的白术每株留5~6个大的花蕾。
5.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 收获后,集中处理残株落叶,清洁田园,减少越冬病菌;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采用1∶1∶100倍波尔多液或50%胂·锌·福美双1000~1500倍液,每7~10天1次,雨后补喷。
(2)白绢病 避免连作,与禾本科植物如玉米等轮作或水旱轮作,但不能与玄参、白芍等药材轮作;选用健壮无病术苗作种,并用50%胂·锌·福美双1000倍浸栽后种植;整地时每亩用1千克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发现病株后拔除,病穴内用石灰消毒;田间发病期浇灌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500倍或5%以下硫酸铜液(100毫升/株),或每株用2.5克石灰粉,防治效果均较好。
(3)根腐病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3~5年;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可用菌肥作基肥,有增产防病作用;播种或栽种前,将药与细土拌匀放入穴内,可采用灭菌丹,敌磺钠、托布津、多菌灵等;挑选无病健栽作种,种植前用50%胂·锌·福美双100倍液浸栽3~5分钟,晾干后下种,或用0.025‰的放线菌酮、抗霉菌素120浸种栽10分钟,效果较好;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敌磺钠或5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浇灌病区。在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区用1000~1500倍乐果或800倍敌百虫液浇灌。
(4)立枯病 注意排水,雨后松土;发病初期用50%石灰水浇注或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500克与细土25千克拌匀施病株周围。
(5)长管蚜 发生期喷50%磷胺2000倍液,40%乐果1500倍或50%敌敌畏1000倍液;在成虫产卵前,开花初期喷药保护(采用药剂同防蚜虫)。小地老虎、蝼蛄、蛴螬等地下害虫,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浇灌。
(6)地老虎 术苗出土后至5月,地老虎危害最强烈;可在整地前用50%辛硫磷乳油进行土壤处理,药剂防治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7)蛴螬 防治可结合翻耕整地,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加湿润的细土10~15千克拌匀,撒到地面翻入土中;田间施药,用50%辛硫磷乳油250毫升每亩,兑水穴浇,用水量约500千克每亩,也可采用拌土的方法施药。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最佳收获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即立冬前后,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收获过早,有效成分较低,品质差,折干率也低;过晚收获则萌生侧芽,消耗养分,也影响品质。
(2)采收方法 选择晴天,土质干燥时挖出,防止冻伤,剪除茎秆,除去泥沙。
2.加工
收获后及时烘干或晒干,除去须根,不能堆放太久,否则块茎内淀粉糖化后,烘干时体内糖分易焦枯,使体内呈棕黑色,影响品质。烘干的成品称“烘术”,晒干的成品称“晒术”。因日晒受天气条件的影响较大,通常用火烘法来加工,即将挖回的根茎,经初步清洗除泥后,倒入烘箱内。用木柴火烘至表皮发热,再慢慢减弱火势,烘至半干时,取出剪尽茎秆,用力翻动,让须根脱落,并按大小分级,继续烘至八成干时,将术块移放至竹筐内,堆放约一周时间,让水分逐渐外渗,表皮变软,再继续用文火复烘,温度控制在40~50℃。烘干即为成品。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为不规则的肥厚团块,长3~13厘米,直径1.5~7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有瘤状突起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顶端有残留茎基和芽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黄色的点状油室散在;烘干者断面角质样,色较深或有裂隙。气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带黏性。
2.常见伪品
伪品有同科植物菊三七、关苍术的干燥根茎,土木香的根头切片;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头,炒白芍的干燥根头切片。
(1)菊三七 为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 japonica(Thunb.)Juel.的干燥根茎。整体呈不规则圆形团块。长2.5~8厘米,直径4~7厘米。表面灰黄色或土棕色,有瘤状突起,顶端有残留的茎基。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有不规则的纤维。烘干者断面棕色,角质状,无裂痕,无油点。气特异,味淡、微苦。
(2)关苍术 为菊科植物关苍术Atractylodes japonica Koidz.ex Kitam.的干燥根茎。整体呈结节状圆柱形。表面深棕色,有横纹,断面平坦,纤维性强。有棕红色油点散在。气特异,味辛,微苦。
(3)白芍根头 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头。根头呈不规则的块状或柱状。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突起的根痕。断面有的中空,无点状油室,放射状纹理不明显。气微,味微苦、酸。
(4)炒白芍根头片 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头切片,洒糖水后文火炒制而成。呈不规则的厚片,有的具分枝。表面棕褐色,切面淡黄色,无点状油室,放射状纹理不明显,气微,味微苦、酸。
(5)土木香根头片 为菊科植物土木香Inula helenium L.干燥根头的切片。切片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及叶柄残迹。断面淡棕黄色至棕褐色,淡褐色点状油室散在。气微香,味微苦、辛。
六、药材规格等级
一等:干货。呈不规则团块,体形完整。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味甘微苦。每千克40只以内。无焦枯、油个、炕泡、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不规则团块,体形完整。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味甘微辛苦。每千克100只以内。无焦枯、油个、炕泡、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干货。呈不规则团块,体形完整。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味甘微辛苦。每千克200只以内。无焦枯、油个、炕泡、杂质、虫蛀、霉变。
四等:干货。体形不计,但需全体是肉(包括武子、花子)。每千克200只以上、间有程度不严重的碎块、油个、焦枯、炕泡。无杂质、霉变。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03.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78(1),028
[3]彭成.中华道地药材(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4]方成武,彭华胜,杨洁,等.白术资源现状调查及保护对策[C].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安徽省卫生厅、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4.
[5]杨翠平,劳业兴,吴凤薇,等.白术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2,03:206-208.
[6]梁素娇.白术及其伪品的真伪鉴别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20):2821-2822.
[7]傅厚道.白术及其伪品的鉴别[J].中国药业,2012,21(18):92.
[8]李东海,季叶红.白术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107,109.
[9]梁芬.中药材白术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269-270.
[10]乐巍,王永珍.白术栽培中主要病害防治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6):575.
[11]张礼维,韦鑫,曾桂萍,等.贵州省2011-2013年白术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措施[J].耕作与栽培,2014(6):32-34.
[12]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S].北京:国家医药管理局,1984:9.
半 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呕吐反胃、胸脘痞闷等;外治痈肿痰核。
一、资源分布概况
全国除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未见野生半夏资源外,其余各地均有分布。药材主要产于甘肃、四川、湖北、河南、贵州、安徽等省。贵州威宁、大方、毕节、纳雍、赫章等地种植较多,其中“大方圆珠半夏” “赫章半夏” 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生长习性
半夏喜温和湿润气候和荫蔽环境,怕高温、干旱和强光直射,耐阴,耐寒,块茎能自然越冬。半夏生长环境以半阴半阳之地为宜,忌烈日直射,光照强度高达90000勒克斯,会发生严重的倒苗现象;光照长期不足3000勒克斯,植株枯黄瘦小,珠芽数量少。半夏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高于30℃,其生长受到抑制;达35℃且无遮阴,或低于13℃的条件下,地上部分将会枯萎倒苗。半夏为浅根系植物,耐干能力较差,土壤湿度以20%~40%为宜。种植以湿润、肥沃、深厚、中性偏酸性(p H值4.5~7.5)的沙质土壤为佳。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半夏既能进行有性繁殖,又能进行无性繁殖,以无性繁殖为主。自然条件下,半夏坐果率低,种子小、发芽率低,出苗缓慢,生长期长,种子萌发的一年生植株幼小,抗逆性较差,不能形成复叶,不是理想的繁殖材料。珠芽是由叶柄上产生的小鳞茎,具有繁殖功能,珠芽发芽率高、生长周期短,是半夏种植的主要繁殖材料。块茎则由掉落到土壤中的珠芽生长发育而来,其中的中、小块茎大多是新生组织,生命力强,种植出苗后,生长势旺,其本身发育迅速,同时不断抽出新叶形成新的珠芽,也是理想的繁殖材料。
(1)块茎 选直径0.5~1.5厘米、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中小块茎作种植材料,种前按大小分级,分别栽种。
(2)珠芽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半夏植株,当老叶将要枯萎,珠芽成熟时,即可采下栽种。种前将珠芽按大小分级,分别栽种。
(3)种子 以新鲜、饱满、无病虫的成熟种子作为种植材料。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在山区栽培时,应选择低山或岭地,以半阴半阳、坡度10°~30°的缓山坡为好,可选择有一定光照条件的树林、果园,也可在白及、玉米等旱地作物田中种植;在平原地区,选择地势高、排灌方便的地块。土壤以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较强、质地疏松、中性偏酸性(p H值4.5~7.5)的沙质壤土为宜。前茬作物以豆科、禾本科作物为好。
(2)整地 10~11月,深翻土壤20厘米左右,除去石砾、杂草。每亩施入腐熟的厩肥或堆肥3000~4000千克,及50千克过磷酸钙作基肥。栽种前浇透水,再耕翻1次,整细耙平。起宽约1.3米的高畦,畦沟宽40厘米,或浅耕后做成0.8~1.2米宽的平畦,畦埂宽30厘米,高15厘米,畦向东西走向为佳。开好排水沟,以防积水造成烂根。4月中旬在畦埂上种两行高秆作物,为半夏遮阴。
3.种植
(1)块茎繁殖 ①种茎处理:将种茎拌于干湿适中的细沙土中,贮藏于通风阴凉处,于当年冬季或翌年春季栽种。一般早春,5厘米表土温度稳定在6~8℃时,用温床或火炕进行种茎催芽。催芽温度20℃左右,芽鞘发白时即可栽种(不催芽的也应该在此时栽种)。为减少病害的发生,下种前,可用5%草木灰液浸种2~4小时,或用2%的硝酸钾溶液浸种24小时,晾干,再按大、中、小等级下种。以春栽为好,秋冬栽种产量低。适时早播,可使半夏叶柄在土中横生并长出珠芽,土中形成的珠芽个大,并能很快生根发芽,形成新植株。②栽种及其处理:在整细耙平的畦面上开横沟条播,行距12~15厘米,沟宽10厘米,深5厘米左右。将分级后的种茎交错摆入沟内:一般种茎芽头向上,大种茎一行,中小种茎交错种2行,大、中种茎株距3~5厘米,小种茎株距2~3厘米。覆施5~10厘米腐熟的堆肥,或厩肥、草土灰等混拌而成的混合肥,最后盖土与畦面平,耧平后稍加压实,盖上地膜,保持土壤湿润。地膜应平整紧贴畦埂上,做到紧、平、严。可适当密植,提高产量。
(2)珠芽繁殖 珠芽繁殖方法与块茎繁殖方法相同。
(3)种子繁殖 夏季采收的种子可随采随播,秋末采收的种子可以沙藏至次年3月播种。按行距3~5厘米撒播,或开浅沟条播,播后覆盖1~3厘米厚的细土,浇水湿润,覆盖杂草或地膜。经20~25天可出苗,苗高6~10厘米时,即可移植。
4.田间管理
(1)揭地膜 当气温稳定在15~18℃,出苗率达50%时,应揭去地膜,转为正常管理,以防高温引起倒苗。去膜前先炼苗:中午从畦两头揭开膜通风散热,傍晚封上,连续几天后再全部揭去。如地面板结,应适当松土。
(2)中耕除草 视杂草的生长情况确定除草次数和时间,一般2~3次。要求除早、除小、除尽、不伤根,不让杂草影响半夏生长。
(3)排灌水 可根据墒情适当浇水,浇水后及时松土。若雨水过多,应及时排水,避免因田间积水,造成块根腐烂。
(4)施肥 出苗早期,多施氮肥,中后期则多施钾肥和磷肥。一般生长期内追肥4次:第1次于4月上旬齐苗后,每亩施入1∶3的人畜粪水1000千克;第2次在5月下旬珠芽形成时,每亩施用人畜粪水2000千克,培土以盖住肥料和珠芽为度;第3次于8月倒苗后,当子半夏露出新芽,母半夏脱壳重新长出新根时,用1∶10的粪水泼浇,每半月1次,直到出苗;第4次于9月上旬,半夏齐苗时,每亩施入腐熟的饼肥25千克、过磷酸钙20千克、尿素10千克,与沟泥混拌均匀,撒于土表。追肥培土后无雨,应及时浇水。收获前30天不得追施肥。
(5)培土 成熟的珠芽和种子陆续落于地上时,取细土均匀地撒在畦面上,厚1~2厘米。培土应根据情况而进行,一般培土2次。
(6)摘除花蕾 为促进块茎的生长,除留种外,应及时摘除花蕾。
(7)间作、套作 可利用现有的遮阴条件,选择与有一定光照条件的树林、果园种植套作,也可以与白及、万寿竹、银杏叶、玉米、金银花、小麦、决明子等作物间作或套种,且可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
(8)防“倒苗” 适当蔽荫和喷灌水,可降低光照强度和地温,延迟和减少倒苗。喷施植物呼吸抑制剂0.01%亚硫酸氢钠溶液,或0.01%亚硫酸氢钠和0.2%尿素或2%过磷酸钙混合液,抑制呼吸作用,减少光合产物的消耗,防止倒苗。
5.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 发病初期喷1∶1∶120倍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将1千克大蒜碾碎后加水20~25千克,混匀后喷洒;拔除病株烧毁并用石灰消毒。
(2)腐烂病 选择无病种进行栽培,种前用5%的草木灰溶液或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发病初期,拔除病株烧毁并用石灰消毒;雨季及大雨后及时疏沟排水;及时防治地下病害,可减轻病害;用木霉悬浮处理半夏种栽,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3)病毒病 选择无病植株留种,并进行轮作;适当追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出苗后喷洒40%乐果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5~7天1次,连续2~3次;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并用石灰消毒;培养无病毒种苗。
(4)炭疽病 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发病初期剪除病叶,及时烧毁;避免种植过密或当头淋浇,经常保持通风通光;发病前喷1%波尔多液或27%高脂膜乳剂100~200倍液;发病期间选用75%百菌清1000倍液、20%三环唑800倍液,或50%福·福锌6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多次。杀菌剂轮换使用,效果更好。
(5)红天蛾 秋季翻耕,消灭越冬虫源;黑光灯诱杀成虫;用苏云籽菌制剂或杀螟杆菌或虫菌500~700倍液喷雾;在幼虫1~3龄期间(百株有虫5~10头),选用90%晶体敌百虫700~1000倍液,或2%甲萘威可湿性粉剂、20%氰戊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
(6)芋双线天蛾 同红天蛾的防治工作。
(7)蚜虫 及时翻耕晒畦,清除田间杂物和杂草,及时摘除被害叶片深埋,减少蚜虫源;用涂有胶黏物质或机油的黄板诱蚜捕杀,也可覆盖地膜进行避蚜;蚜虫喜食碳水化合物,在栽培过程中,尽量少用化肥;利用天敌来消灭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杀,或用快杀灵、灭蚜菌和敌百虫等,根据农药使用说明用药。
(8)蛴螬 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料;适时秋耕;灯光诱杀成虫;用50%辛硫磷乳油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00毫升,或拌细土15~20千克,均匀撒在播种沟(穴)内,或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1千克或3%氯唑磷颗粒剂2~3千克,开沟施入根际附近,并及时培土;50%辛硫磷乳剂、水、种子的比例为1∶50∶600拌后闷种3~4小时,其间翻动1~2次,种子干后即播种;在成虫盛发期,喷洒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
四、采收加工
1.半夏种子的采收和贮藏
(1)采收时期 于6月中下旬采收,当总苞片发黄,果皮发白绿色,种子浅茶色、茶绿色,易脱落时及时摘回。
(2)贮藏 夏季采收的种子可随采随播,秋末采收的种子可以沙藏至次年3月播种。
2.半夏块茎的采收、初加工
(1)采收 种子播种的于第3、4年采收,块茎繁殖的于当年或第2年采收,多在7~8月进行。选择晴天采收,采收前拣出地上的珠芽。按直径大于2厘米、1~2厘米、小于1厘米进行分级。除小于1厘米的可留作种外,其余的按商品药材来处理。去皮前忌暴晒。待地上茎叶枯萎倒苗后采挖,分级筛选留种块茎,剔除染病种茎。最好采用沙藏法,若室内贮藏,堆放厚度10厘米左右,保持通风。
(2)初加工 将块茎装入编织袋等容器内,摔打几下后倒入清水中,反复揉搓,或用去皮机除去外皮。以去净外皮,颗粒洁白为度。严禁使用任何洗涤剂漂洗。去皮后,晒至全干。如遇阴雨天气,可烘干,温度35~60℃为宜,微火勤翻,切忌用急火烘干,避免造成外干内湿的“僵子”,而致发霉变质,造成损失。禁止用硫黄等药剂熏蒸。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半夏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2015年版《中国药典》根据炮制方法不同,将半夏饮片分为: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
(1)法半夏 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2)姜半夏 呈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或类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3)清半夏 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2.常见混伪品
半夏地方习用品较多,应区别使用。云南普遍用山珠南星的干燥块茎作半夏用,广西民间有用鞭檐犁头尖的干燥块茎代半夏入药的习惯。尚有用同科植物天南星、虎掌、滴水珠、盾叶半夏、独角莲、犁头尖等植物的块茎混作半夏混伪品使用。
(1)山珠半夏 为山珠南星Arisaema yunnanense Buchet的干燥块茎。呈圆球形或扁球形,直径0.5~2.0厘米。表面白色或淡黄色,顶端芽痕居中央,侧芽痕位于周围,有稀疏皮孔状须根痕,无珠芽痕,下端略钝圆光滑。质坚实,断面白色,富粉性。味辛辣,有毒。
(2)水半夏 为鞭檐犁头尖Typhonium flagellifor me(Lodd.)Bl u me的干燥块茎。近圆形、椭圆形、圆锥形或倒卵形,直径0.5~1.5厘米,高0.8~3厘米。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不平滑,上部有多数隐约可见的点状根痕。质坚实,断面白色,并有大量紫色斑点散布,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3)小天南星 为天南星Arisaema heterophyllum Bl u me、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等干燥块茎的小者。呈扁椭圆形、半圆形,直径1~3厘米。表面白色或淡黄色,有皱纹,顶端有较明显而大的凹陷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侧面常有凸起的小侧芽。质地坚实,断面白色。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4)狗爪半夏 为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 Schott的干燥块茎。呈圆形、椭圆形、类多角形,直径0.8~4厘米,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茎痕,周围有根痕,侧面有凸起的芽。断面白色。气微,味辛,麻舌而刺喉。
(5)禹白附 为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呈椭圆形、卵圆形,直径1~2厘米,高1.2~2.5厘米,表面黄白色,略粗糙,具环纹,周围有麻点状根痕,下端钝圆。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类白色,粉性。气微,味淡,麻舌而刺喉。
(6)土半夏 为犁头尖Typhonium divaricatum(L.)Decne.的干燥块茎。呈长圆锥形或卵形,有的略尖,直径0.3~1.5厘米,高1~3厘米。表面白色或淡黄色,顶端芽痕偏向一侧,小而浅,须根痕及珠芽痕遍布全体,珠芽痕常见,下端钝圆光滑。质坚实,断面类白色,粉性。味辛辣,有毒,麻舌而刺喉。
六、药材规格等级
半夏以身干、无花、无麻、无油子、无残皮、无霉变、无虫蛀、无直径小于0.5厘米者为合格;以粒大色白、颗粒均匀完整、粉性足、无粗皮、无霉变、无虫蛀、直径大于1厘米者为佳。
1.中国境内流通半夏的药材规格等级
半夏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可分为:
一等:干货。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扁斜不等,去净外皮。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上端圆平,中心凹陷(茎痕),周围有棕色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平滑。质坚实,断面洁白或白色,粉质细腻。气微,味辛、麻舌而刺喉。每千克800粒以内。无包壳、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每千克1200粒以内,其余同一等品。
三等:每千克3000粒以内,其余同一等品。
市场上还有统货流通:干货。略呈椭圆形、圆锥形或半圆形,去净外皮,大小不分。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略有皱纹,并有多数隐约可见的细小根痕。上端类圆形,有凸起的叶痕或芽痕,呈黄棕色;有的下端略尖。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辣,麻舌而刺喉。颗粒不得小于0.5厘米。无包壳、杂质、虫蛀、霉变。
2.出口半夏的药材规格等级
身干,内外色白,体结圆整,无霉粒,无油子,无碎粒,无残皮,无帽。并以半夏颗粒大小常分为:
甲级:每千克900~1000粒。
乙级:每千克1700~1800粒。
丙级:每千克2600~2800粒。
特级:每千克800粒以内。
珍珠级:每千克3000粒以上。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5:119-121.
[2]张瑾,谈献和.半夏资源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5):104-106.
[3]张明,钟国跃,马开森.半夏倒苗原因的实验观察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3):273-274.
[4]郭巧生.半夏研究进展[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2(10):15-20,46.
[5]冯礼斌,杨帮才.半夏病虫综合防治措施[J].四川农业科技,2008,(5):44.
[6]陈铁柱,周先建,张美赫,等.赫章半夏GAP规范化种植标准操作规程(SOP)[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25(2):8-12.
[7]阮培均,梅艳,王孝华,等.道地特色中药材半夏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5):49-53,56.
[8]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贵州省中药研究所.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2:138.
[9]朱小兵.半夏及其掺伪品的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2):Ⅱ.
[10]赵林静,杨晶晶.半夏与其混淆品水半夏、山珠半夏的鉴别[J].中国药业,2005,14(3):58.
[11]赵秀清,刘青梅.半夏与几种常见伪品的鉴别[J].山东中医杂志,1997,16(3):131.
[12]陈俊华,杨达献,赵萍萍.半夏及其混伪品的鉴别研究[J].中药材,1990,13(9):15-18.
[13]张思恒,杜得平.半夏及几种伪品的鉴别[J].内蒙古中医药,2010,16:39-40.
丹 参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中国的丹参资源分布较广,在河北、山西、陕西、山东、辽宁、河南、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东等省均有分布。贵州铜仁松桃、毕节大方、贵阳修文、遵义播州、安顺西秀等县(区)有一定规模的栽培。
二、生长习性
丹参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以气候温暖的地区栽培为好。种子在土温15~25℃,适宜湿度条件下,5~10天即可出苗。茎叶不耐严寒,低于-5℃就易冻伤,但地下部分却可以在更低的气温下安全越冬。喜稍湿润的环境,怕水涝和积水,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情况下,易发生叶黄根烂。过于干燥的气候与土壤条件,对其生长发育不利,特别是幼苗出土期遇干旱会造成严重缺窝,秋季发生持续干旱,会影响根部发育,降低产量。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以无性繁殖为主,亦有少量种子繁殖。挑选健壮、无病害植株的带芦头根,或当年生根,或枝条作种植材料;种子繁殖以粒大饱满、无病虫害的成熟种子作为种植材料。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海拔高度在500~1000米,坡度0°~20°的光照充足、排水良好、浇水方便、地下水位不高的地块。要求土壤层深厚,质地疏松,p H值6~8的沙质壤土。土质黏重、低洼积水、有物遮光的地块不宜种植。
(2)整地 种前施足磷肥、厩肥、饼肥或化肥作基肥。一般亩施腐熟的农家肥500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或磷酸二铵20千克。深翻30~40厘米,以利根系生长发育。耙细整平,做宽1~1.2米的平畦,做高15~20厘米的高畦。地块周围挖排水沟,使其旱能浇、涝能排。
3.种植
(1)无性繁殖 ①分根繁殖:秋季收获时,选择直径0.7~1厘米粗、颜色紫红、无病虫害、发育充实的一年生丹参根作种根,湿沙藏至翌春。早春3~4月,将种根切成4~6厘米小段,按行株距分别为35厘米×25厘米、深度6厘米的规格,将切好的种根竖着放入穴中,一穴一段,大头朝上,切勿颠倒,覆土2厘米左右,不宜过厚。每亩使用种根50~60千克。②芦头繁殖:将细根连芦头带心叶用作种苗,晚秋或早春进行种植。株、行距与分根繁殖方法相同。③扦插繁殖:在4~5月,选取生长健壮、无病的丹参枝条齐地剪下,切成13~16厘米长的小段,下部切口要靠近茎节部位,呈马蹄形。剪除下部叶片,按行株距20厘米和10厘米斜插于苗床,深度为插条的1/2~2/3,覆土压紧,地上留1~2个叶片。插条边剪边插,插后保持土壤湿润,适当遮阴,15~20天从最下部的茎节处长出新根。待根长3厘米时,定植于大田。
(2)有性繁殖 选用6月份以后成熟的种子,随采随播,或9月份条播。行株距30厘米×20厘米,沟深1~1.3厘米,种子与河沙混合,均匀撒于沟内,覆土0.5~0.7厘米。亩播种量0.5千克左右。播后盖地膜,保温保湿。当地温达到20℃左右时,15~20天出苗。幼苗3~5片叶时,间苗,间出的苗可外行栽植、培育。幼苗培育75天左右即可移栽,春栽于5月中旬,秋栽于10月下旬进行。按行株距33厘米×23厘米挖穴,穴底施入适量粪肥作基肥,与穴土拌均匀后,每穴栽幼苗1~2株,栽植深度以种苗原自然生长深度为度,微露心芽即可。栽后浇透水。扦插苗每穴栽1株,按同样方法和栽植密度栽入穴内。
4.田间管理
(1)补苗 3~4月开始出土时,进行查苗,发现土壤板结、覆土较厚要及时松土,扒开盖土,促进出苗,同时对缺苗的地方进行补苗。
(2)中耕除草 一般中耕除草3次,3~4月幼苗高9~12厘米时进行1次,这次除草只能用手拔除,以免伤苗;5月上旬进行1次,7月下旬进行1次,这2次可以采用松土锄草。平时做到有草就除。
(3)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次,第1次在出苗后不久追施1次稀薄人畜粪水,每亩1500千克;第2次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中耕除草后追施1次腐熟人粪尿,每亩2000千克,加饼肥50千克;第3次于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结合中耕除草,重施1次腐熟稍浓的粪肥,每亩3000千克,加过磷酸钙25千克、饼肥50千克,施后覆土盖肥。
(4)排灌水 地内忌积水,积水易发生根腐。多次大雨后,应及时疏通水沟,排尽积水,以保证根部的正常发育;遇干旱天气,及时用沟浸灌,有条件的可以自动喷灌,应及时排除积水,避免受涝烂根。
(5)摘蕾控苗 除留种用外,从4月中旬开始,在花序刚抽出1.5~2厘米时陆续将其摘掉。
5.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 5月初发生,6~7月最严重。发病初期叶面产生褐色、圆形小斑,病斑不断扩大,中心部呈灰褐色,最后叶片焦枯死亡。防治工作:实行轮作,同一块地种丹参不超过2年;收获后将枯枝残体及时清理出田间,集中烧毁;增施磷钾肥,或于叶面上喷施0.3%磷酸二氢钾液,以提高丹参的抗病力,或发病初期每亩用50%可湿性多菌灵粉剂配成800~1000倍的溶液喷洒叶面,隔7~10日1次,连续喷2~3次;用300~400倍的EM复合菌液,叶面喷雾1~2次;发病时应立即摘去发病的叶子,并集中烧毁以减少传染源。
(2)菌核病 该病侵害茎基部、芽头及根茎部,植株变成褐色并逐渐腐烂,在病部表面、附近土面及茎秆基部内生有灰黑色的菌核和白色的菌丝体,植株枯死。防治工作:保持土壤干燥,及时排除积水;发病期用50%氯硝铵0.5千克加石灰10千克拌成灭菌药,撒在病株茎的基部及附近土壤;用50%腐霉利1000倍液浇灌。
(3)根腐病 根部腐烂,植株地上部萎蔫枯死。在5~11月份发生。防治工作:雨后及时疏沟排水;栽种前,种根、种茎或种苗的根用25%的多菌灵200倍液浸根10分钟,晾干后栽种;发病期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每亩1.5~2.5千克稀释成1000倍液浇灌病株,每周1次,连续2~3次。
(4)根结线虫病 该虫侵入根部后,刺激细胞加快分裂,使根系受害部形成瘤状肿,瘤状体初为黄白色,外表光滑,以后变成褐色,最后破碎腐烂。防治工作:实行轮作,同一地块种植丹参不超过2年,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结合整地,每亩施入3%辛硫磷颗粒3千克,撒于地面,翻于土中,进行土壤消毒;发病时,每亩用氯唑磷颗粒3千克,沟施,也可用40%辛硫磷乳油稀释20倍灌根。
(5)粉纹夜蛾 幼虫咬食叶片。粉纹夜蛾每年发生5代,以第2代幼虫于6~7月份开始危害丹参叶片,7月下旬至8月中旬危害严重。防治工作:收获后将病株集中烧毁,杀灭越冬虫卵;可于地中悬挂黑光灯,诱杀成蛾;幼虫出现时,用10%氰戊菊酯2000~3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喷杀,每周1次,连续喷2~3次。
(6)棉铃虫 幼虫危害蕾、花、果,影响种子产量。防治工作:现蕾期开始喷洒50%磷胺乳油1500倍或25%杀虫脒水剂500倍液。
(7)蛴螬 以幼虫危害,造成缺苗或根部空洞重。防治工作:施肥要充分腐熟,最好用高温堆肥;灯光诱杀成虫;用75%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1%拌种;田间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洗灌;用氯丹乳油25克,拌炒香的麦麸5千克,加适量水配成的毒饵,于傍晚撒于田间诱杀。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在种植当年的12月前后地上部枯萎后,或翌年春季发芽前采挖。
(2)采挖 从垄的一端挖深沟,深度由根长而定,当根全部露出后,顺垄逐株取出全部根系,田间暴晒,去泥运回。采挖工作尽量选择在晴天或阴天进行,避免在雨天或雨后天气进行,否则土壤过于湿润黏不易除去。
2.加工
采挖运回后,鲜丹参及时摊开成一薄层并不时翻动,不能堆积,否则容易发霉腐烂。待鲜丹参摊晾2~3天后,徒手除去根系上绝大部分的泥土,忌水洗。
晒干和阴干在整个过程中及时除去杂质。干燥方法视情况而定,若天气晴朗,将采挖运回的鲜丹参置于阳光下晾晒,并不时翻动,晒至手掰即断即可;若遇阴雨天气,先将鲜丹参摊开凉置2~3天除杂后,置于烘房或烘干机器中烘干,烘干温度不得超过50℃,烘至手掰即断即可。另外,丹参也可以采用阴干方法进行干燥,但是整个过程耗时较长,容易出现变质现象。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根茎短粗,顶端有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略弯曲,有的分枝有须状细根,长10~20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纵皱纹。老根外皮疏松,多显紫棕色,常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导管束黄白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栽培品较粗壮,直径0.5~1.5厘米。表面红棕色,具纵皱,外皮紧贴不易剥落。质坚实,断面较平整,略呈角质样。
2.常见伪品
伪品有紫丹参、滇丹参、拟丹参、毛地黄术尾及牛蒡等的干燥根及根茎。
(1)紫丹参 为唇形科植物甘西鼠尾草Salvia przewalskii Maxi m.及其变种褐毛甘西鼠尾草Salvia przewalskii var.mandarinorum(Diels)Stib.的干燥根及根茎。主根明显,呈圆锥形,顶部可见并列的圆柱形茎残基。长15~25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紫褐色或红褐色,有扭曲的纵向沟纹,并有呈鳞片状及条状剥落的外皮。质松脆,易折断。断面疏松,极不整齐。木部具浅黄色小点,散列四周。气微,味微苦涩。
(2)滇丹参 为唇形科植物云南鼠尾草Salvia yunnanensis C.H.Wright的干燥根及根茎。根茎短,具密集的茎残基或叶柄残基,直径0.4~1厘米。根呈纺锤形簇生,长5~10厘米,直径0.2~0.7厘米。表面暗棕红色,粗糙。质地、断面和气味与丹参类似。
(3)拟丹参 为唇形科植物拟丹参Salvia sinica Migo的干燥根。呈圆柱形,常弯曲。长5~20厘米,直径0.2~1.2厘米。表面棕褐色,具皱缩。质坚,易折断,断面皮部与木部分离,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苦涩。
(4)毛地黄术尾 为唇形科植物毛地黄鼠尾Salvia digitaloides Diels的干燥根。细长,根常数条相互缠绕。长15厘米,直径0.5厘米。表面淡红褐色,木部黄白色。质柔软,易断。气微,味微苦涩。
(5)牛蒡 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根。呈纺锤状,表皮黑褐色,有纵皱纹,质坚实,断面木部黄白色,皮部黄褐色,形成层环明显。气香,味微苦,嚼之有黏性。
六、药材规格等级
一等:干货。呈圆柱形或长条状,偶有分支。表面紫红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质坚实,皮细而肥壮。断面灰白色或黄棕色,无纤维。气弱,味甜微苦。多为整枝,头尾齐全,主根上中部直径在1厘米以上。无芦茎、碎节、须根、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圆柱形或长条形,偶有分枝。表面紫红色或黄红色,有纵皱纹。质坚实,皮细而肥壮。断面灰白色或黄棕色,无纤维。气弱、味甜、微苦。主根上中部直径1厘米以下,但不得低于0.4厘米。有单枝及撞断的碎节。无芦茎、须根、杂质、虫蛀、霉变。
备注:丹参野生者可按统货收购。近年野生变家种的增多,应参照家种丹参的标准执行。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76.
[2]彭成.中华道地药材(上)[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891-921.
[3]蒋传中,敬民,黄仁福,等.丹参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2,4(4):75-78.
[4]严玉平,由会玲,朱长福,等.丹参种源分布及道地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8):1882-1883.
[5]李红峰,于文敏,高宾.丹参的炮制加工与规格等级[J].首都医药,2009,(21):42-43.
[6]付彬,李志红,王小妮.丹参常见病虫害防治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7(4):56-58.
[7]张虹.一种丹参新伪品的真伪鉴别[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1,18(1):24-26.
[8]陈慧.丹参市售混淆品和伪品鉴别[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6,23(4):69-71.
党 参
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素花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或川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 Oliv.的干燥根,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肺气虚、食少倦怠、咳嗽虚喘、气血不足、面色萎黄、内热消渴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分布于中国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东北等省(区);素花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var.modesta(Nannf.)L.T.Shen分布于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省;川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 Oliv.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省。
贵州境内主要有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和川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 Oliv.作为党参药材基原,且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种植面积。《贵州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年版)收载了管花党参Codonopsistubulosa Ko m.为党参药材的地区性基原,又名“贵州党参” “臭参”,在贵州西部地区有野生分布,但尚未形成种植规模。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贵州威宁、大方、纳雍、正安、道真、湄潭、江口等地区,在织金、赫章、大方、纳雍、正安、道真、湄潭、印江、江口、铜仁、沿河等地有栽培;川党参Codonopsis tangshen Oliv.野生资源主要分布于道真县的洛龙、阳溪、大塘、阳坝、杠村等地,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阳溪、洛龙、三桥一带。
二、生长习性
党参适应性较强,喜温润、潮湿、阴凉气候,对光照要求较严格,耐干旱,较耐寒。在各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种植土壤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p H值5.5~7.5的中性或偏酸性土壤为宜。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多以种子繁殖。选用籽粒饱满、品种纯正、无虫蛀,贮藏不超过1年且发芽率85%以上的种子作为种植材料。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宜选半阴半阳坡,距水源较近,土壤较湿润的地方作为育苗地;定植地宜向阳,熟地或生荒地均可。
(2)整地 每公顷(1公顷为10000平方米)施厩肥或堆肥45000千克或磷酸钙450~750千克,深耕25~30厘米,耙细整平,山坡地种植不做畦,顺坡面整平。
3.种植
党参种子播种时间较长,可春播或秋播。春播于4月初,秋播于9月下旬。播种一般采用撒播,播种前将种子于40~50℃的温水中浸泡至不烫手时取出,与湿润的细沙拌匀后保存。播种时将种子均匀撒在地表,轻轻碾压使其和土壤充分接触,然后用麦草或麦衣遮阴保湿。播种后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水,保持地面湿润,以利出苗。出苗后及时揭去麦草,再追加人畜粪水1次。
4.田间管理
(1)苗期的管理 ①遮阳:盖草遮阳、遮阳网遮阳和间作高秆作物遮阳。盖草遮阳在翌年4月初,用树枝、苇帘、麦草、麦糠、玉米秆等物保湿和防晒,苗高15厘米时可将盖草等覆盖物揭完;春播后搭遮阳网棚,待长至2~3片真叶时掀去;可与玉米、小麦、油菜等间作套种育苗。②除草、间苗、定苗:育苗地要勤除草;苗高5~7厘米时适当间苗,保持株距3厘米,分次除去一部分过密的弱苗;苗高9~12厘米时,按株距10厘米定苗。③松土除草:生长期内除草3~4次;7月中旬至8月中旬培垄,封垄后不再松土。浇水或雨后松土保墒,保持畦内疏松无杂草。④搭架:苗高30厘米搭架,引茎蔓缠绕。⑤清理田园:地上部枯萎后,及时清除残株茎叶,拔出架设物,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进行田园消毒处理,减轻病害蔓延发生。⑥起苗:在贵州高海拔山区一般育苗2年才可收参苗。将参苗按大、中、小分级定植。秋天栽的,起苗后就定植,将参苗贮入地窖。
(2)移植后的管理 ①中耕除草:封行前勤除杂草、松土,第1年除草3次,即4~6个月各1次,栽植后2年以上,每年早春出苗后除草1次。②搭架:参苗高约30厘米时搭架。③疏花:非留种田及当年收获的参田,及时疏花以利根部生长。
(3)施肥 ①底肥:每亩地施厩肥或堆肥4000~5000千克,畦四周开排水沟,沟宽24厘米,深15~21厘米。②追肥:6月下旬或7月上旬开花前,每亩用硫酸铵10~12.5千克与过磷酸钙15~20千克混合追肥。或者结合第1次除草松土,每亩施入氮肥10~15千克;结合第2次松土,每亩施入过磷酸钙25千克,肥施入根部附近。在冬季每亩地施厩肥1500千克左右。
(4)排灌水 出苗期畦面保持潮湿。幼苗期适当浇水。苗长到15厘米以上时不需浇水、追肥,雨季注意排水。
5.病虫害防治
(1)锈病 及时拔除并烧毁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发病初期施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二硝散2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发病期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每7天喷1次,连用2~3次;收获后清园,集中烧毁地上部病残株;忌连作,实行轮作。
(2)根腐病 培育和选用无病健壮参苗;苗床用25%多菌灵粉剂500倍液或38%~40%福尔马林50倍液处理土壤后播种,用福尔马林处理土壤必须用塑料薄膜覆盖3~5天,揭膜透气1周后方可播种;通过栽前精选,淘汰带病参苗,同时用25%多菌灵300倍浸种30分钟,晾干水汽后栽植;采用高畦种植,雨季注意清沟、排水、防涝,降低田间湿度,加强对地下害虫的防治;对病株用25%多菌灵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1500倍液浇灌病蔸及其周围的植株以控制病害蔓延;拔出病株,用石灰或50%多菌灵500倍液浇灌病穴;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整地时,每亩用1千克五氯硝基苯进行土壤消毒。
(3)紫纹羽病 选用多年未种植过党参地培育参苗,播种前施足经充分腐熟的厩肥或饼肥,忌用林间收集的渣土肥,确保参苗健壮无病;如果土壤偏酸,在播种或栽植前每亩施生石灰80~160千克,适当调节土壤p H值;用40%多菌灵胶悬剂500倍液处理土壤,每平方米浇药液5千克,移栽前用40%多菌灵胶悬剂300倍液,浸泡种参30分钟,晾干后栽植。
(4)霉病 清除病株残叶集中烧毁;发病期喷40%霜疫灵300倍液或70%百菌清10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5)蚜虫 消灭越冬虫源,清除附近杂草,进行彻底清园;虫为害期喷洒40%乐果1200倍液,2.5%鱼藤酮1000~1500倍液。
(6)非洲蝼蛄 在前一年做好土壤处理,不使用未腐熟的厩肥(如鹿粪等)做基肥;将麦麸50千克,炒香后晾干,拌入2.5%敌百虫粉1~1.5千克或50%辛硫磷乳油0.3~0.5千克,再慢慢加15千克左右水,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每次一亩使用毒饵3~4千克,傍晚前进行;用90%敌百虫150克配成30倍液,加秕谷5千克制成,先将秕谷煮半熟,凉后拌药,每次一亩用制好的毒谷1.5~2.5千克,将毒谷撒在蝼蛄活动的隧道处;早春根据蝼蛄在地面造成的虚土堆的特点,查找虫窝,挖到14厘米左右深处捕杀;设置黑灯光诱杀成虫。
(7)红蜘蛛 冬季清园,拾净枯枝落叶,并集中烧毁;清园后喷1~2波美度石硫合剂;4月开始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50%杀螟硫磷1000~2000倍液,每周1次,连续数次。
(8)蛴螬 施用腐熟有机肥,以防招引成虫来产卵;挖出被害植株根际附近的幼虫;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100~150克,或50%辛硫磷乳油100克,拌细土15~20千克做成毒土;用50%辛硫磷1500倍液溶液浇植株根部,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9)小地老虎 3~4月间清除参地周围杂草和枯枝落叶,挖土捕杀幼虫和蛹;用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拌成毒土或毒沙,每公顷撒施300~375千克,防效良好;也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浇穴。
为了防治农药在党参内残留,达到无公害药材的质量标准,在采收党参前50天内应禁施有毒杀虫农药。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一般在栽后2~3年的8月中旬至9月上旬采挖。开挖前需先割去地表茎蔓,在晴天土墒适宜时,用锸角锄从一侧开挖,注意尽量不将根条挖破或挖断。挖出根后先去掉残茎,抖去泥土,符合商品质量要求的均运回加工。
2.加工
(1)晾晒 新鲜党参运回后,及时薄摊于地面晾晒,除去部分水分。晒至根条发软、折弯不断时,在地上揉搓3~5分钟,使根条更加柔软,同时脱除部分根毛、泥土,就地继续晾晒。晒至根条温热(30~40℃),然后上堆,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在日光闷晒,增加根柔软程度,以便揉搓理条。在晾晒之前切勿大量地堆放,以防发热霉烂。
(2)一次揉搓理条 当参条晒至缠绕手指不断时,先将党参理成直径约5厘米的小把,然后在木板上左手紧握党参头部(芦头),右手从头至尾顺势反复揉搓8~10遍,再将芦头部分搓8~10遍。搓时注意根条用力不可过猛,否则会使皮肉搓离,降低品质。揉搓过程中要抖去搓掉的根毛、泥土等,并使根条顺直。
(3)上帘晾晒 将第1次揉搓理条后的党参均匀铺放在竹帘上,而后放置于阳光下晾晒。竹帘一般要离地表50厘米以上,可用木杆或竹竿支起,以便通风。铺放党参时使其排列成“覆瓦状”,即用后一排的芦头盖严前一排的尾须,便于头尾干燥均匀,同时要避免较细的尾须过早干枯而在以后的揉搓中折断。若遇阴雨天气无法晾晒,可将党参置于炕房内,用炭火烘至5成干,温度保持在40~50℃。
(4)二次揉搓理条、晾晒根条 晾晒或烘烤一两天后,趁参体柔软时再次揉搓理条,同时抖掉碎屑与尘土,使根条处于饱满、柔软、端直状态。二次揉搓理条后,继续如前匀摊于竹帘上晾晒,或于室内用炭火保持50~55℃烘至8成干。要注意温度不可过高,防止出现“走油” 现象。
(5)三次揉搓理条、晒干 三次揉搓是对党参进一步整形,使其外观符合“泥鳅头、鸡皮皱、菊花心、笔杆型” 标准。三次揉搓理条后,将党参仍均匀平铺于竹帘上晒干,或55~60℃烘干。
(6)分级包装 党参成型后,按不同级别,将头尾理顺后交错装入编织袋或木箱中,置阴凉、通风、干燥处保存,防止虫蛀变质。
党参加工以晒干为宜。但贵州阴雨天多,尤其秋季更甚,因此党参可用无烟微火烘干,温度控制在25~30℃为宜,也可利用烤烟房烘烤。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混伪品
1.药材性状
(1)党参 呈长圆柱形,稍弯曲,长10~35厘米,直径0.4~2厘米。表面灰黄色、黄棕色至灰棕色,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根头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向下渐稀疏,有的达全长的一半,栽培品环状横纹少或无。全体有纵皱纹和散在的横长皮孔样突起,支根断落处常有黑褐色胶状物。质稍柔软或稍硬而略带韧性,断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状纹理,皮部淡棕黄色至黄棕色,木部淡黄色至黄色。有特殊香气,味微甜。
(2)川党参 长10~45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有明显不规则的纵沟。质较软而结果,断面裂隙较少,皮部黄白色。
2.常见混伪品
混伪品有同科植物羊乳参、大花金钱豹,伞形科植物防风、迷果芹根,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石生蝇子草的根。
(1)防风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本品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点状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棕黄色至棕色,有裂隙,木部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2)迷果芹根 为伞形科植物迷果芹Sphallerocarpus gracilis(Bess.)K.-Pol.的干燥根。呈长纺锤形或类圆锥形。表面淡黄灰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样疤痕,顶端圆钝,有茎残基,四周有黑褐色似鳞片状的叶鞘残基环纹,其下有致密的环状横纹。质硬,易折断,断面乳白色。气微,具胡萝卜香气,味淡,微甜。
(3)银柴胡 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的干燥根。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厘米,直径0.5~2.5厘米。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和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习称“沙眼”,从沙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沙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习称“珍珠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
(4)羊乳参 为桔梗科植物羊乳Codonopsislanceolata(Sieb.et Zucc.)Trautv.的干燥根。呈纺锤形或类圆柱形,较粗短,条长6~15厘米,直径2~6厘米,有的具较少数分枝。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芦头上常见密集的芽痕和茎痕,即亦有“狮子盘头”。根上部有横环纹,全体有纵皱沟纹,粗糙不平,常有小瘤状突起。质轻,易折断,断面灰黄色,多裂隙,无黄心。味甜微苦,嚼之有辣燥气。
(5)大花金钱豹 为桔梗科大花金钱豹Campanumoea javanica BI.subsp.javanica的干燥根,呈长圆柱状,稍弯曲,多分枝。表面浅黄色或土黄色,有明显的纵皱纹。质柔韧,不易折断,面皮部黄色,有类白色中柱。气微,味微甜,嚼之渣多。
(6)石生蝇子草根 为石竹科植物石生蝇子草Silene tatarinowii Regel的干燥根。数个簇生或单生,呈长圆柱形,稍扭曲或多弯曲,有时具分枝。长2~13厘米,粗0.2~0.8厘米。顶端常用疣状突起的茎痕或茎残基,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并有棕黑色凹陷,其中有点状突起的须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
六、药材规格等级
1.党参
一等:干货。呈圆柱形,芦头较小,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体结而柔。断面棕黄色或黄白色,糖质多,味甜。芦下直径1厘米以上,无油条、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圆柱形,芦头较小,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体结而柔。断面棕黄色或黄白色。糖质多,味甜,芦下直径0.8厘米以上,无油条、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干货。呈圆柱形,芦头较小,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体结而柔。断面棕黄色或黄白色。糖质多,味甜,芦下直径0.4厘米以上,油条不得超过10%,无杂质、虫蛀、霉变。
2.川党参
一等:干货。呈圆锥形,头上茎痕较少而小,条较长,上端有横纹或无,下端有纵皱纹,表面糙米色。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有糖质、味甜。芦下直径1.2厘米以上,无油条、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圆锥形,头上茎痕较少而小,条较长,上端有横纹或无,下端有纵皱纹,表面糙米色。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有糖质、味甜。芦下直径0.8厘米以上,无油条、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干货。呈圆锥形,头上茎痕较少而小,条较长,上端有横纹或无,下端有纵皱纹,表面糙米色。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有糖质、味甜。芦下直径0.5厘米以上,油条不超过10%,无参苗、杂质、虫蛀、霉变。
参考文献
[1]陈谦海,李永康.贵州植物志:第六卷[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89:366.
[2]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贵州省中药研究所.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3]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S].北京:国家医药管理局,1984.
[4]孙庆文,徐文芬,王悦云,等.贵州党参属药用的植物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J].华西药学杂志,2011,26(5):501-502.
[5]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贵州省中药研究所.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86.
[6]解友升,蒋学杰.党参标准化种植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6(11):41.
[7]杨阳.洛党参异地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6,33(5):54,62.
[8]于晓东.党参加工技术研究[J].人参研究,2010,22(2):48.
[9]全世佑.浅析党参的加工储藏技术[J].甘肃农业,2013,(12):25-26.
[10]张朝辉.党参及其伪品鉴别[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9):636.
[11]张惠珍,张祥生.党参与伪品防风的理化鉴别[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2):155-156.
[12]杨粹华,顾琳娜.党参及其伪品迷果芹的鉴别[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12):789.
[13]潘庆阳.党参与其伪品银柴胡的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2):91.
[14]姚增奇.常用中药党参及其伪品的经验鉴别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650-651.
杜 仲
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 moides Oliver的干燥树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胎动不安。
一、资源分布概况
人工种植杜仲已近千年,在中国的种植范围十分广泛,27个省市有栽培,区域包括河南、湖南、湖北、贵州、陕西、四川、安徽、云南、江苏、山东、江西、重庆、福建、甘肃等省(市)。贵州是中国杜仲中心产区之一,主要栽培地有遵义红花岗、正安、湄潭、绥阳、务川、赫章、织金、大方、罗甸、平塘、贵定、盘县、六枝特区等,其中遵义红花岗区、湄潭、绥阳为杜仲栽培最集中的区域。
二、生长习性
杜仲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耐寒,能在-21℃的低温下生长。种植土壤以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p H值5~7的微酸性至微碱性的沙质壤土或黏壤土为佳。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上以种子育苗移栽为主。选择20~30年树龄、无病虫害、未剥过皮的健壮母株采种,于10~11月收集淡褐色或黄褐色、饱满有光泽的种子。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向阳、土壤湿润、排灌方便、富含腐殖质、无育苗史的地块作为育苗地。选择地势向阳的山脚、山坡中下部以及山谷台地作为造林地,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或中性壤土为好。
(2)整地 育苗地应于冬季深翻,将土块打碎,清除杂草及石块。苗床整细耙平后做成高12~18厘米,宽1.2米的畦。移苗穴按株行距(2~2.5)米×3米,深30厘米,80厘米见方挖穴,穴内施入土杂肥2.5千克、饼肥0.2千克、过磷酸钙0.2千克等。
3.种植
(1)种子催芽处理 ①沙藏催芽:播前45~50天进行沙藏,沙藏前先用35~40℃温水将种子浸泡24小时,捞出后与备好的干净粗沙按1∶3或1∶5的体积比充分混匀,控制种沙湿度以手握成团,手松即散不滴水为度。②温汤浸种:将干藏的种子用60℃的热水浸种,搅拌至热水变凉,继续浸泡2~3天,每天换20℃温水1次,捞出晾干后即可播种。③赤霉素处理:将干藏的种子用30℃的热水浸种15~20分钟,捞出种子置于0.02%的赤霉素溶液中浸泡24小时,捞出晾干立即播种。
(2)种子消毒 将处理后的种子,用0.2%~0.3%高锰酸钾溶液浸种处理2小时,然后将种子取出,密封30分钟,再用清水冲净,阴干至粒与粒之间不粘连。
(3)播种 冬播在11~12月,春播在2~4月。以条播法较好,具体操作是:按20厘米株行距开沟,沟的深度为3~4厘米,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地播入沟内,然后把备好的细松土覆盖在种子上,盖土厚度2~3厘米,每公顷播种量在60~65千克为佳。
(4)间苗 按株距8~10厘米间苗,间苗宜在阴天或傍晚进行,用硬竹片轻轻挑出,间出的苗应及时移栽。栽后浇水,7~10天后用尿素点浇肥1次。
(5)移栽 幼苗在育苗地生长一年后,于第2年春季叶芽萌动之前进行定植移栽。选择苗高100厘米左右的无病苗,边起苗边移栽。移栽前先在挖好的穴底施入适量腐熟的农家肥,每穴施入磷酸二铵500克,与底土搅拌在一起,栽植深度以略高于原土痕迹为宜。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每年进行2次中耕除草。第1次在4~5月份,第2次在7~8月份,除草宜浅。对于土壤黏重、板结的林地,从栽植后第2年开始进行深翻,以后每隔1年进行1次。
(2)修剪 修剪有利于养分集中,促进主干和主枝生长。对于幼苗,把离地面10厘米的细小树枝剪掉。当树高3~4米时,剪去主干顶梢和密生枝、纤弱枝、下垂枝。
(3)施肥 在苗期一般施3次肥,苗高6~10厘米、6月和8月时各施肥1次,每公顷施尿素10千克。定植后,每年春季按每公顷施圈肥1000~1500千克,并加草木灰适量。
(4)灌溉 播种后35~50天内萌芽出土,此时应防烈日和干旱。如遇到天旱时,须上午10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浇水。浇水次数应根据旱情而定,每次要灌透。雨季要清理排水沟,及时排除积水。新梢生长期、休眠期各灌1次,剥皮前3~5天灌1次,灌水要结合追肥进行。
5.病虫害防治
(1)立枯病 播种前每亩地用1千克恶霉灵撒于苗床消毒;发病期,用75%百菌清可湿粉剂600倍液喷洒幼苗根及地面;在幼苗出土后30天内,用0.5%等量式波尔多液每10天喷洒1次,30天后用1.0%等量式波尔多液每15天喷洒1次,2~3次即可。
(2)根腐病 选择土壤疏松、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育苗,实行轮作;播种前,每亩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1千克撒于畦面;播种时,精选优质无病种子,催芽前用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病初喷施50%托布津400~800倍液或50%胂·锌·福美双500倍液浇灌病区。
(3)叶枯病 冬季清除落叶枯枝,病初及时摘除病叶;发病时,用50%多菌灵5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64%恶霜·锰锌500倍液交替喷施2~3次,间隔7~10天;发病初期和高峰到来之前可用65%可湿性代森锌500~600倍液或600~800倍多菌灵液喷洒,每隔10天1次。
(4)角斑病 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喷施1∶1∶100倍波尔多液,连喷2~3次,间隔期7~10天。
(5)褐斑病 秋后清除落叶枯枝,集中烧毁,减少病原传染;发病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托布津400~600倍液、50%胂·锌·福美双400~600倍液、65%代森锌600倍液交替喷施2~3次,间隔期7~10天。
(6)灰斑病 发芽前,用0.3%五氯酚钠喷杀枯梢上越冬病原;发病初期,喷洒50%托布津、50%胂·锌·福美双400~600倍液或25%多菌灵1000倍液。
(7)枝枯病 剪掉感病枝,伤口用50%胂·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喷雾或用波尔多液涂抹剪口;发病初期可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
(8)豹蠹蛾 在幼虫活动期(3~10月)清除、烧毁林中已折断及已被害未断的枝干;害虫产卵期间用白涂剂(生石灰15千克,食盐0.5千克,加水45千克)涂刷树干,用白僵菌注入虫孔。
(9)刺蛾 人工消灭越冬茧,用黑灯光诱杀成虫;幼虫始发期摘除虫叶,喷40%乐果乳剂800倍液或用苏云金杆菌剂防治。
(10)木蠹蛾 人工捕杀或将二硫化碳注入树干虫孔内毒杀,再用黏土封口;利用成虫的趋光性,以黑光灯诱杀成虫;用磷化铝片剂堵塞虫孔,熏杀幼虫。
(11)小地老虎 春耕前进行精耕细作,或在初龄幼虫期铲除杂草,可消灭部分虫、卵;用糖、醋、酒诱杀液或甘薯、胡萝卜等发酵液诱杀成虫;用泡桐叶或莴苣叶诱捕幼虫。
(12)茶翅蝽象 主要在夏季或越冬期进行人工捕捉成虫消灭;果实危害严重时,可喷施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防治。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5~7月剥皮采收效果最好。剥皮宜选择气温25~35℃、相对湿度80%以上的阴天,晴天在下午16时后进行。注意不要在下雨天剥皮。
(2)采收方法 选择定植10年以上,胸径在12厘米以上的健壮植株采收树皮。一般有两种方法。①大面积环剥法:先在树干分枝处的下面横切一刀,再纵割一刀,呈T形,深度控制在只割断韧皮部而不伤及形成层,沿横割的刀痕,撬起树皮,把树皮向两侧撕裂,割断残连的韧皮部,绕树干一周全部割完,再向下撕至离地面10厘米处,割断。②砍树剥皮法:对老树采皮,于齐地面绕树干锯一环状切口,按商品规格要求的长度(如83厘米)向上再锯第2道切口,在两切口之间再纵割后环剥树皮,然后把树放倒。不符合商品规范长度及较粗的枝皮剥取后作碎皮药用。
2.加工
采收后的树皮先用开水浇烫,然后展开,放置于通风、避雨处的稻草或麦草垫上,将杜仲皮紧密重叠,再用木板加石块压平,四周用草袋或麻袋盖严,使之发汗。7天后检查,如内皮呈黑褐色或紫褐色,即可取出晒干,用刨刀刨去外皮,使之平滑,修齐边缘,用棕刷将泥灰刷净。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呈板片状或两边稍向内卷,大小不一,厚3~7毫米。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显的皱纹或纵裂槽纹,有的树皮较薄,未去粗皮,可见明显的皮孔。内表面暗紫色,光滑。质脆,易折断,断面有细密、银白色、富弹性的橡胶丝相连。气微,味稍苦。
2.常见伪品
伪品有卫矛科植物宝兴卫矛、大花卫矛、紫花络石和正木的树皮,夹竹桃科杜仲藤的树皮,大风子科栀子皮的树皮。
(1)红杜仲 为卫矛科植物宝兴卫矛Euonymus chuii Hand.-Mazz.的树皮。呈圆筒状、浅槽状,厚4~6毫米。外表面黄至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至棕色。断面橡胶丝细密白色,弹性差。微臭、味微甘。
(2)土杜仲 为卫矛科植物大花卫矛Euonymus grandiflorus Wall.的树皮。呈卷片状或半圆筒状。外表面灰褐色,具疏皮孔及纵槽纹。内表面平滑,淡黄色。折断时有细密白色橡胶丝。无臭,味微苦。
(3)正木皮 为卫矛科正木Euonymus japonicas Thunb.的树皮。呈平板状或卷筒状。外表灰褐色,有点状突起的皮孔及纵向浅裂纹。内表面浅棕色,具纵向条纹。断面有银白色丝状物相连,拉到3毫米处即断。
(4)藤杜仲 为夹竹桃科杜仲藤Parabarium micranthum(A.DC.)Pierre的树皮。呈单卷筒、双卷筒或槽状。外表灰黄或灰褐色,有纵皱纹,皮孔较长。内表面红棕色,有细皱纹。橡胶丝白色,弹性弱。微臭,味微苦。
(5)白杜仲 为夹竹桃科紫花络石Trachelosper mumaxillare Hook.f.的皮。呈单卷筒、双卷筒或槽状。外表皮灰褐色,有明显横向或圆皮孔。内表面黄白色,有细皱纹。白色橡胶丝无弹性,拉之即断。无臭,味微涩。
(6)栀子皮 为大风子科栀子皮Itoa orientalis Hemsl.的树皮。呈扁平板状或单筒状。外表皮淡棕至灰褐色,粗糙,有纵槽。内表面棕色,平滑。断面无橡胶丝。微臭,味淡。
六、药材规格等级
特等:呈平板状,两端切齐,去净粗皮,表面呈灰褐色,质脆,断处有胶丝相连,整张长70~80厘米,宽50厘米以上,厚0.7厘米以上,碎片不超过10%,味微苦。
—等:整张长40厘米以上,宽40厘米以上,厚0.5厘米以上,碎片不超过10%,其余同特等。
二等:呈板片状或卷曲状,内面青褐色,整张长40厘米以上,宽30厘米以上,厚0.3厘米以上,碎片不超过10%,其余同一等。
三等:凡不符合特等、一等、二等标准,厚度最薄不得小于0.2厘米,包括枝皮、根皮、碎块,均属此等。
参考文献
[1]贵州中药资源编辑委员会.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42-47.
[2]王英平,吴连举.常用中药材安全生产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49-256.
[3]徐良.中国名贵药材规范化栽培与产业化开发新技术[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624-629.
[4]康传志,王青青,周涛,等.贵州杜仲的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J].中药材,2014,37(5):760-766.
[5]李文娟.杜仲栽培管理技术[J].农村科技,2017,(1):62-63.
[6]曾令祥.杜仲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04,32(3):75-77.
[7]王秀英.杜仲栽培管理与采收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6):51-54.
[8]王秀英.杜仲的采收和贮藏技术[J].农技服务,2004,(9):44-45.
[9]陈俊华,庞久华.杜仲及其伪品的比较鉴别[J].中药材,1991,14(7):19-33.
[10]吴修辉,吕海云,李淑华.杜仲及常见伪品的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81.
[11]金世原.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69-170.
钩 藤
钩藤为茜草科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ex Havil.、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Havil.或无柄果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的干燥带钩茎枝,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的功效,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小儿惊啼、妊娠子痫、头痛眩晕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ex Havil.主要分布于贵州、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区);大叶钩藤Uncaria macrophylla Wall.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及海南等省(区);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分布于贵州、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省(区);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Havil.在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区)分布;无柄果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主要在广东、广西及云南分布。
贵州野生钩藤种质资源丰富,主要有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ex Havil.、华钩藤Uncaria sinensis(Oliv.)Havil.、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3个种,但蕴藏量相对较少。其中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ex Havil.和毛钩藤Uncaria hirsuta Havil.在剑河、黎平、天柱、榕江、锦屏、福泉等地种植。以剑河钩藤种植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剑河钩藤” 被国家质检总局(现更名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二、生长习性
钩藤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不耐寒,耐阴。环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或黏质壤土上生长良好。常生长于山坡、山谷、溪边、丘陵地带的疏生杂木林间或林缘向阳处。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钩藤在生产中以分株和扦插两种无性繁殖为主,少有种子繁殖。
(1)分株繁殖 以生长健壮的,具有粗壮地下根的钩藤为母株,切取根前段由不定芽生长约1年的带根新枝作为分株栽培材料。
(2)扦插繁殖 以健壮钩藤为母株,剪取二年生每节带2~3个健壮芽的枝条为扦插栽培材料。
(3)种子繁殖 以母本纯正、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生长整齐一致植株的成熟种子作为种植材料。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的地块作为育苗地,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腐殖质含量高、湿润且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选择半阴半阳的山坡地、杉木林间空地或阔叶林地作为定株地,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有灌溉条件而无污染源的微酸性沙质或黏质壤土为宜,也可与密度稀、树冠不是很大的中幼松杉或核桃等林木间套种植。
(2)整地 育苗整地有2种。①种子育苗:在耕前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每亩施有机肥2500千克,耕细土壤起厢,长10米、宽0.8~1米、高15~20厘米,按行距15厘米开沟条播,沟深2~3厘米。②扦插育苗:拣净杂草及杂物,在耕前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每亩2500千克,耕细土壤起厢,长10米、宽1~1.2米、高25~40厘米。
定株整地:在种植前1个月进行深耕,细碎土块,拣净杂物,根据不同的地形应地起垄,按行距2~3米,株距1.5~2米开穴,穴内规格长、宽、深均为50厘米,每穴施入土杂肥或腐熟厩肥2千克、专用复合肥0.15千克,并与土混匀施入穴中,覆土稍高于原地面。
3.种植
(1)育苗 ①种子育苗:3月上中旬播种,将钩藤种子均匀撒播在苗床上,覆盖一层薄薄的细土,最后在苗床上覆盖塑料薄膜。等苗出土后,及时揭除塑料薄膜,再用支架搭建遮阳网。苗高2~3厘米时,施1次腐熟的有机肥。结合松土除草,做好苗期管理工作。在苗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间苗,把长得较密、长势较好的苗移到新的苗床用于假植,留小苗复壮。当小苗长至30~40厘米时,适当摘心,去除顶端优势,使茎秆木质化。当种子苗的主茎直径达0.5厘米时,即可移栽定植。②分株育苗:钩藤地下根粗壮发达,根部前端有自然萌发小芽的习性,但数量较少。分株繁殖时,可于春季选择生长健壮者作为母株,在其根际旁边,用锄头适当将根挖伤后覆土,促使根上萌发不定芽,产生新枝,并加强管理,约经1年再用快刀切取带根的新枝,作种苗定植。③扦插育苗:一般在3月份进行扦插,采集一、二年生健壮无病虫害的茎枝,用剪刀截成12~15厘米长的插穗,每段带有3~4节,将插穗绑成捆,防止上下头颠倒,捆好后备用。剪口要平,上剪口距芽1~1.5厘米处剪平,下剪口在侧芽基部或节处斜剪,一般离节处2~3毫米,剪口要平滑。用生根粉处理好的扦插条按12厘米×8厘米的行株距斜插在准备好的苗床上,扦插茎枝埋入土中约2/3,露出地面约1/3,插条与地面角度成60°,顶端顺着插床方向,压紧,浇足水。当小苗长至30~40厘米时,适当地摘芯,去除顶端优势,使茎秆木质化,当扦插苗生根成活后即可移栽定植。
(2)定株 可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在3月上旬至4月中旬,秋季在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选择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苗芽鲜活的新鲜苗木,在起苗时,尽量不伤害根系,每株根5~10条,根粗4~5毫米,茎粗12~20毫米,最好带土进行移栽,因钩藤是浅根系植物,栽种不宜过深,10厘米左右即可。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定株1~2年内植株分枝少,株间易生杂草,土壤板结,每年在春秋各进行1次除草和松土,深度为10厘米,不得碰伤植株基茎。3年后植株枝繁叶茂,每年除2次草,第1次在春季,进行除草中耕时,将植株四周的杂草用锄头除去后,抖尽泥土,覆盖于钩藤的根部,保持水分。第2次在夏季,用草甘膦除草剂喷施,喷头要带护罩,避免伤到钩藤植株。
(2)定苗 移栽后及时检查,发现缺苗、病苗或死苗宜及时补栽。
(3)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适当追肥,每株施尿素0.05千克,以后每年春季再追施1次复合肥,每株0.1千克。冬季每株施腐熟的猪牛粪适量,施肥时先在植株根旁挖小穴,放入肥料后培土。
(4)灌溉 生长期间一般不需要灌溉,若遇连续干旱天气,则需灌溉。
(5)修剪打顶 第1年钩藤长至1.5米或主茎直径达1厘米以上且长势旺盛时,要及时打顶,使钩藤多分枝。秋季修剪植株主干、冠层所抽生的徒长枝。3年产钩后,每年在采收时,对茎蔓约留60厘米长短截,促使剪口萌发更多的健壮新梢,以提高产量。
5.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 多发生在苗期,表现为幼苗根部皮层和侧根腐烂,茎叶枯死。采取开沟排水,防止苗床积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销毁,病穴用石灰消毒,或用50%多菌灵1500倍液全面浇洒,以防蔓延。
(2)蚜虫 多发生于4~5月幼苗长出嫩叶时,或7~8月,危及植株顶部嫩茎叶。防治工作:利用蚜虫对黄色有较强趋性的原理,在田间设置黄板,上涂机油或其他黏性剂吸引蚜虫并消灭;利用蚜虫对银灰色有负趋性的原理,在田间悬挂或覆盖银灰膜,每亩用膜5千克,在大棚周围挂银灰色薄膜条(10~15厘米宽),每亩用膜1.5千克,趋避蚜虫;或利用银灰色遮阳网、防虫网覆盖栽培;也可用10%吡虫啉3000倍液喷杀防治。
(3)蛀心虫 多发于8~9月,幼虫蛀入茎内咬坏组织,中断水分养料的运输,致使顶部逐渐萎蔫下垂。防治工作:发现植株顶部有萎蔫现象,应及时剪除,从蛀孔中找出幼虫灭之;发现新叶变黑或成虫盛发期,可用95%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4)毛虫 6月毛虫开始为害,可将新发茎枝叶片吃光,影响产量。防治工作:发生时可人工捕杀或用50%敌敌畏1000倍液喷杀。
(5)黑绒金龟子 5~6月成虫将初发新叶咬成孔洞状,可用20%甲氰菊酯3000倍液喷杀。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钩藤栽后3~4年采收,秋、冬二季均可进行。
(2)采收方法 采收时同时进行树体整形,其不定芽位于侧枝的上部,侧枝保留2~3个芽并剪平,主茎保留1.5米左右的高短截,促发翌年侧枝。保留3~4根从基部生长的主茎在行向成扇形分布,增加透风透光度,缩短节间距离,增加来年茎钩产量。
2.加工
摘除带钩茎枝的叶片,切段,直接晒干,或将其置锅内稍蒸片刻,或于沸水中略烫,取出晒干。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厘米,直径0.2~0.5厘米。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突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气微,味淡。
2.常见伪品
伪品主要来源于同科属植物的带钩茎枝,商品药材较难区分。
(1)攀茎钩藤 为茜草科植物攀茎钩藤Uncaria scandens(Smith)Hutchins.的带钩茎枝。茎枝呈方柱形,四面微有纵凹陷。钩渐尖,顶端微膨大,基部稍扁平,长1~2厘米。表面棕黄色或棕红色,密被黄棕色或白色长柔毛,尤以钩尖端及茎节处更密。折断面髓部灰白色。
(2)披针叶钩藤 为茜草科植物披针叶钩藤Uncaria lancifolia Hutchins.的带钩茎枝。茎枝多呈方形,具狭翅,节上常有卵状三角形托叶2裂。钩端稍呈乳头状膨大,钩基部扁平。表面黄棕色。
(3)类钩藤 为茜草科植物类钩藤Uncaria rhyuchophylloides Ho w.的带钩茎枝。嫩枝方柱形,有4条直棱,无毛,干时呈黑色。钩长约1厘米,无毛。托叶裂片呈狭三角形,头状花序较大,直径达3.5厘米,花萼裂片长圆形,长1.5毫米,花冠裂片卵状匙形。
(4)平滑钩藤 为茜草科植物平滑钩藤Uncaria laevigata Wall.ex G.Don的带钩茎枝。嫩枝较纤细,略有4个棱角或方柱形,微被短柔毛。
(5)北越钩藤 为茜草科植物北越钩藤Uncaria homomalla Miq.的带钩茎枝。嫩枝方柱形,微被锈色短柔毛。
(6)云南钩藤 为茜草科植物云南钩藤Uncaria yunnanensis K.C.Hsia的带钩茎枝。木质藤本,高达15~25米,嫩枝为不明显的四棱柱形,被锈褐色长柔毛,有钩的枝条粗壮,长达140厘米。
六、药材规格等级
目前钩藤药材均为统货,不分等级。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57.
[2]李金玲,赵致,龙安林,等.贵州野生钩藤生长环境调查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3,32(4):58-60.
[3]王太荣.贵州剑河人工培植钩藤技术探讨[J].现代园艺,2009,(2):56-57.
[4]吴安相,龙晓梅.钩藤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0,27(1):106-107.
[5]刘玉德,王桃银,李世玉,等.钩藤的规范化栽培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7):31-34.
[6]何琴,曾宪策.钩藤及其伪品的性状鉴别[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4):279.
[7]余再柏,舒光明,秦松云,等.国产钩藤类中药资源调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4):198-202,254.
黄 柏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Phellodendron chinense Schneid.的干燥树皮,习称“川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尿赤、热淋涩痛、骨蒸劳热、盗汗、遗精、湿疹湿疮等的治疗。
一、资源分布概况
黄柏主要分布于重庆巫溪、城口、秀山,四川都江堰、叙永、古蔺、彭州、大邑,湖北鹤峰、神农架,湖南龙山、安化等地区。黄柏适应性较强,在贵州各地均能种植,主要种植地区有剑河、雷山、榕江、赤水、湄潭、遵义、桐梓、务川、安顺西秀等地。
二、生长习性
黄柏喜温和湿润的气候环境,具有较强的耐寒、抗风能力,苗期稍能耐树荫,成年树喜光照湿润,不适荫蔽、不耐干旱,常混生于稍荫蔽的山间河谷及溪流附近或老林及杂木林中。以土层深厚、湿润疏松的腐殖质沙壤土为最适生长地,在干旱瘠薄的山谷或黏土层上虽有分布,但生长发育不良,在沼泽地带不宜生长。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为年均气温-1~10℃,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最冷月均温-3~0℃,最热月均温20~28℃。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多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以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成年黄柏树结果的种子为宜,种子籽粒饱满、无虫蛀、低温贮藏不超过1年。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向阳的山坡、山区、平原、房前屋后、溪边沟坎、自留地等坡度25°以上地方作为造林地,以排水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的地为宜,以沙壤土为好,沼泽地、重黏土均不宜栽种;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沃湿润的沙质壤土作为育苗地,低洼积水之处不适宜栽植。
(2)整地 清除造林地土中生长的灌木及杂草,深挖、耙细整平,并清除土中的树根及草根。在育苗地深翻20~25厘米,每亩施有机肥2000~3000千克,过磷酸钙25~30千克,耙细整平。开厢作床,床宽1~1.5米,床高18~24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
3.种植
适宜3月上、中旬播种。播种前种子用水浸泡24小时,略为晾干,即可下种。在育苗地里进行,每亩用种约2.5千克。
(1)条播 在整好的畦面上横开浅沟条播,沟距15~20厘米,沟深1.5~1.8厘米,宽18厘米左右,沟内每亩施人畜粪尿约1500千克作基肥,每沟播种子80~100粒,均匀撒入沟内,上盖细土和细堆肥,厚约1.5厘米,将沟覆平,稍加镇压,浇水。厢面上盖稻草保湿,利于出苗。在种子发芽将出土前揭去,种后40~50天出苗。
(2)撒播 先将种子按3∶1比例与沙拌匀,再均匀撒于厢面,盖土约1.5厘米厚即可,同时盖稻草保湿。
4.田间管理
(1)间苗与定苗 出苗期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苗齐后必须对生长较密的植株进行间苗,及时拔除弱苗和过细苗,第1次间苗时间在苗高7~10厘米时,每隔3厘米留苗1株;苗高15~18厘米时定苗,每隔10厘米留苗1株。每次间苗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次,每次施人畜粪水1000~1500千克/亩,或硫酸铵8~10千克/亩。苗高70~100厘米时移到造林地定植。
(2)覆盖遮阳 黄柏幼苗喜欢阴凉湿润的环境。因此,在幼苗未达到半木质之前要对其采取遮阳,可采取遮阳率70%的遮阳网遮阳,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
(3)定植 在育苗当年冬季或次年的早春起苗,选80厘米以上的苗进行定植。将挖取的苗,在先整好地的土上,按2米×2米的株行距挖30厘米深,50厘米宽的窝(每窝施厩肥5~10千克作底肥,并与表土拌匀),每窝1株,填土一半时,将树苗轻往上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土至平,逐步将土踩实,浇水,覆一层松土使其略高于地面即可。
(4)灌溉排水 出苗期间经常保持土壤润湿,以利黄柏苗生长,注意高温、干旱的伤害。定植半月内经常浇水,多雨积水时应及时排除。黄柏苗木郁闭后,根系入土较深,耐旱能力增强,可不再浇水。
(5)中耕除草 苗期根据土壤是否板结情况和杂草的多少,在苗周围适当中耕除草2~3次。定植当年和发芽后2年内,每年夏、秋两季,松土除草2~3次。3~4年后,疏松土层,将杂草翻入土内。第1次除草在4~5月进行。树盘内用人工除草,树盘外用化学除草剂草甘膦。第2次除草在9~10月杂草种子脱落之前进行。
(6)追肥 育苗地除施足底肥外,在间苗或耕除草后追肥,每次施腐熟农家肥1000千克和尿素5千克。移栽定植后经常浇水,保证成活,定植当年和以后两年,还应结合中耕除草追肥一年2~3次。第1次在4~5月进行,每株用尿素0.05千克,在树30厘米范围内均匀撒施,头年秋季植苗,施肥可提前至3月;第2次施肥7~8月;第3次施肥结合9~10月的除草进行,肥料除尿素外,每株增加过磷酸钙0.2千克,在树30厘米范围内均匀撒施。每年夏、秋季中耕除草2~3次,入冬前施1次厩肥,每株施10~15千克。第4年后每隔2~3年夏季中耕除草1次,疏松土层适当追施农家肥。
(7)套种与补苗 在移栽后的第1年至第4年间,可套种如玉米、豆类等农作物,适时除草松土,并结合施肥及注意检查有无死株,如有死株现象应及时进行补栽。
(8)整形与修剪 黄柏树体高大,枝干挺拔,干性强,生长势强,修剪和整形一定要按其生理和生物的特性进行。成年的黄柏,一般只进行冬季修剪,时间为11月下旬,每年修剪1次。若以采皮为主要目的,应适当修剪侧枝,以促进主干的生长。
(9)间伐 成林后可根据黄柏林的密度,分期间伐,直至最后成为密度适宜的成林。
(10)种子收集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成年黄柏树作采种母株。10~11月,果实由青绿色变成紫黑色时采收。放在屋角或木桶内,盖上稻草10~15天,待果皮果肉腐烂后,取出揉搓脱粒、淘洗,除去果皮果肉。种子阴干或晒干,低温储藏(存放不可超过1年)。
5.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又称烂根病) 育苗时,选择光线强弱适当、凉爽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8~19℃的地区作为苗圃基地,适当紫外线杀死土壤中的细菌或抑制部分细菌的生长;在整理苗床时,选择平缓,肥沃,排水好,透气性强的沙壤土,可以保持苗床排水良好,透气性强,防止细菌繁殖;使用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提高p H值,使土壤不适宜细菌的生长,播种时每亩用1千克70%的五氯硝基苯进行土壤消毒;多施草木灰等钾肥,以增强苗木的抗病能力;苗圃中发现病苗,立即拔掉,并使用石灰对病穴进行消毒,缓解土壤酸碱度,再用50%胂·锌·福美双600倍液全面喷洒病区,防止细菌蔓延。
(2)小地老虎 以幼虫为害,在3龄以前昼夜活动,多群集在叶或茎上为害;3龄以后分散活动,白天潜伏土表层,夜间出土危害咬断幼苗的根或咬食未出土的幼苗,常常将咬断的幼苗拖入穴中。在贵州,每年发生4~5代,第1代幼虫4~5月危害药材幼苗,成虫白天潜伏于土缝、杂草丛或其他隐蔽处,晚上取食、交尾,具强烈的趋化性。幼虫共6龄,高龄幼虫1夜可咬断多株幼苗。灌区及低洼地、杂草丛生、耕作粗放的田块受害严重。田间杂草如小蓟马、小旋花、黎、铁苋菜等幼苗上有大量卵和低龄幼虫,可随时转移危害药材幼苗。防治工作:及时铲除田间杂草,消灭卵及低龄幼虫;在高龄幼虫期每天早晨检查,发现新萎蔫的幼苗可扒开表土捕杀幼虫;选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600~8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2000倍液喷雾;或每公顷用50%辛硫磷乳油4000毫升,拌湿润细土10千克做成毒土;或每公顷用90%敌百虫晶体3千克加适量水拌炒香的棉籽饼60千克(或用青草)做成毒饵,于傍晚顺行撒施于幼苗根际。
(3)锈病 主要危害黄柏叶部。常于5月中旬发生病害,并以6~7月最为严重。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绿色近圆形斑,边缘有不明显的小点,发病后期叶背呈橙黄色微突出小斑,叶片上病斑增多以至枯死。防治工作:在发病初期,喷97%敌锈钠400倍液,0.2~0.3度石硫合剂或25%粉锈700~1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4)煤污病 被害树干和树叶出现铅黑色或煤黑色霉状物,常发生在有蚜虫、水虱、蚧壳虫等为害的树枝上。尤在荫蔽、潮湿、高温的环境中发病率高。防治工作:注意排水,及时防治以上虫害;在发病初期喷1∶0.5∶(150~200)倍波尔多液,每隔10天左右1次,连续2~3次;或以40%乐果1000倍液防治蚜虫和蚧壳虫,或在发病期间喷50%药液,也可喷多菌灵800~1000倍液;冬季要加强幼林抚育管理,适当修枝,改善林地通风透光度,降低林地湿度以防治发病或减轻病情。
(5)花椒凤蝶 其幼虫危害叶片,食成孔洞,影响生长。凤蝶1年3代,以蛹附在叶背、枝干或其他隐蔽场所越冬,第2年4~5月羽化成虫,交尾交卵。第1代幼虫5~6月出现;第2代7~8月出现;第3代9~10月出现。各代幼虫都咬食叶片,尤多发生在5~8月。防治工作:大脚小蜂是花椒凤蝶的天敌,可用于生物防治,在凤蝶蛹上曾发现大脚小蜂和寄生蜂,因此,在人工捕捉幼虫和采蛹时把蛹放入纱笼内,保护天敌,寄生蜂羽化后能飞出笼外,继续寄生。为抑制凤蝶发生,在幼虫幼龄期,可喷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杀螟硫磷乳剂1000倍液,每7天1次,连喷2~3次;在幼虫3龄后喷每克含菌量100亿的青虫菌300倍液,每隔10~15天1次,连喷2~3次;虫害大量发生时,用苏云金杆菌菌粉500~800倍液喷雾,效果好,且对人畜安全。
(6)地老虎 多以幼虫为害,咬断根茎处,危害幼苗,白天常在被害株根际或附近表土找到,尤在地势低洼、潮湿的地方其害更为严重。防治工作:在倒伏的幼苗周围寻找,人工捕杀;将鲜草切成小段,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拌成毒饵诱杀,或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拌成毒饵诱杀。
(7)蚜虫 多发生在夏季,蚜群集于嫩叶或花蕊吸食液汁,并可传染病毒引起病害。防治工作:发病时喷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1500倍液,7~10天1次,连续数次,直到蚜虫被灭完为止。
(8)蛞蝓 以成虫、幼虫舔食叶、茎、幼芽方式危害植株。防治工作:发生期用地瓜皮或嫩绿蔬菜诱杀,也可喷1%~3%石灰水进行防治。
(9)牡蛎蚧 群集于树干、枝的表皮为害,致使植株发育不良。防治工作:可在4、6、7月喷16~18倍的松脂合剂或150倍杀扑磷乳剂或20~25倍的机油乳剂。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黄柏栽后10~15年便可剥皮作药用,树龄愈大,产量愈高,质量愈佳。收获最佳时间为4~5月。
操作方法:在晴天进行操作,选择长势旺盛,枝叶繁茂的树进行环剥,先用利刀在树干枝下15厘米处横割一圈,并按商品规格需要向下再横割一圈,在两环切口间垂直向下纵割一刀,切口斜度以45°~60°为宜,深度以不伤及形成层和木质部为宜。然后用竹刀在纵横切口交界处撬起树皮,向两边均匀撕裂,在剥皮的过程中要注意手勿接触剥面,以防病菌感染而影响新皮的形成。如法剥皮,直至离地面15厘米处为止。树皮剥下后,用百万分之十浓度的吲哚乙酸溶液、百万分之十的2,4-D或百万分之十萘乙酸加百万分之十赤霉素溶液喷在创面上,以加速新皮形成的速度,并用塑料薄膜包裹,包裹时应上紧下松,利于雨水排除,并减少薄膜与木质部的接触面积,以后每隔1周松开薄膜透风1次,当剥皮处由乳白色变为浅褐色时,可剥除薄膜,让其正常生长。但再生的树皮质量和产量都不如第1次剥取的树皮。
2.加工
把剥下的树皮截成60厘米长的节,晒至半干,压平,然后将粗皮刨干净,至显黄色为度,不可伤及内皮。也可将树皮剥下后先压平、晾干,再刮去粗皮。此法所得药材较为平坦、整齐,但需时间较多。最后再用竹刷刷去刨下的皮屑。在商品黄柏中质量最好的以皮厚、断面鲜黄色为佳。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为大小不等板片状,长短不一,厚0.6~0.9厘米,宽15~30厘米不等,外部皮偶有少数粗皮残留,外表皮较平坦,鲜黄色或深黄色。内表皮暗黄色。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状起层,鲜黄色。气微,味极苦,富黏液,嚼之可使唾液染黄,在水中浸泡亦足使水染黄。
2.常见伪品
常见伪品有同科植物密序吴萸,不同科植物如紫葳科木蝴蝶、五加科刺楸、豆科合欢植物的干燥茎皮。
(1)木蝴蝶树皮 为紫葳科植物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L.)Kurz的干燥树皮。药材呈卷筒状或不规则板片状,有的呈鳞片状,厚3~11毫米。外表面灰黄白色或灰棕黄色,有的有栓皮残留,很厚且粗糙。内表面淡黄色或红棕色。质稍轻,断面淡黄色或暗棕黄色。气微,味微苦涩,嚼之渣甚多。
(2)经染色加工的刺楸树皮 为五加科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的干燥树皮。药材呈板片状,长宽不一,厚2~7毫米。外表面黄棕色,有人为刨去钉刺的痕迹,偶见黑褐色的地衣附着。内表面黄棕色,平滑,具有细纵纹。因经长时间染色浸泡,质地坚硬,折断面黄棕色,纤维性。无臭,味苦。
(3)经染色的合欢树皮 为豆科植物含羞草亚科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的干燥树皮。药材外表面颜色可因加工方法或染料的不同而呈暗黄色、灰黄色乃至鲜黄色,偶有栓皮残留。内表面黄棕色,光滑,有细纵纹。质地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裂片状,摸之特别扎手,由于染色常不均匀,致断面内外颜色多明显不一样,未着色的地方呈淡棕色。气微,味微涩,稍刺舌而后喉头有不适感。
(4)水黄柏 为芸香科植物密序吴萸Evodia henryi Dode的干燥树皮。呈浅槽状、单卷筒、板片状或反卷,大小不等,长4~15厘米,厚2~6厘米。外表土黄色、灰黄色或局部灰褐色(老皮),粗糙,具不规则纵向短凹纹及少数横向浅裂纹。嫩枝皮的皮孔多见,呈圆形或扁圆形,横向排列,稀疏,老树皮皮孔不明显。皮孔棕褐色,边缘微唇形凸起,中央微凹。内表面黄棕色,偶见红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体轻质硬,易折断,断面外围黄棕色,颗粒性;内棕褐色,久存者现暗绿色,呈片状分层,纤维性。气微,味微苦。
六、药材规格等级
一等:干货。去净栓皮。为弯曲丝条状,厚度不得薄于0.3厘米。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内面暗黄色或淡棕色。体轻,质较坚硬。杂质含量不得超过1%,即无枝皮、粗栓皮、边角料、灰屑、虫蛀、霉变。均匀度不得少于80%(长度为7~12厘米,宽度为0.4~0.8厘米)。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二等:干货。去净粗栓皮。呈弯曲丝条状、卷成单筒状或块状,厚度不得薄于0.2厘米。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内面暗黄色或淡棕色。体轻,质较坚硬。杂质含量不得超过3%,即无粗栓皮、边角料、灰屑、虫蛀、霉变,间有枝皮。均匀度不得少于70%(长度为7~12厘米,宽度为0.4~0.8厘米)。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统货:干货。呈弯曲丝条状、卷成单筒状或块状,厚度不得薄于0.1厘米。表面黄褐色或黄棕色,内面暗黄色或黄棕色。体轻,质较坚硬。杂质含量不得超过9%,即间有枝皮、粗栓皮、灰屑、边角料,无虫蛀、霉变。长度与宽度不分大小。气微,味极苦,嚼之有黏性。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05.
[2]贵州省中药研究所.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31-136.
[3]彭成.中华道地药材(中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4]陈瑛.实用中药种子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98-299.
[5]黄慧茵.黄皮树种植地环境及育苗技术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
[6]孙鹏,张继福,李立才,等.黄柏的栽培技术与方法[J].人参研究,2013,25(3):59-61.
[7]丁万隆.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8]曾云瑾.黄柏及其伪品木蝴蝶树皮的鉴别[J].海峡药学,2006,18(5):110-111.
[9]蒋锐,陈俊华.川黄柏伪品水黄柏的生药鉴定[J].中药材,1991,14(6):20-22.
何首乌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Thunb.)Harald的干燥块根,具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治疗疮痈、瘰疬、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何首乌广泛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等地区。贵州全省均有分布,在凯里、施秉、雷山、都匀、罗甸、福泉、惠水、三穗、湄潭、凤冈、绥阳、遵义播州等地有种植栽培。
二、生长习性
何首乌喜温暖、潮湿,忌干燥和积水,宜在排水良好、土层深厚、土质松软、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土中生长。忌连作。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繁殖有种子繁殖、扦插繁殖和块根繁殖三种。种子繁殖以籽粒饱满、无虫蛀、常温贮藏不超过1年的种子为宜;扦插繁殖以芽点完好、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含2~3个茎节,并带有1叶的茎藤作为扦插条;块根繁殖以带有茎的或被分切成几块,每块带有2~3个芽眼的小块根为宜。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宜。不宜在盐碱性大、土质过黏及低洼之地种植。
(2)整地 每亩施厩肥或堆肥2500~3000千克,深翻25~30厘米,耕细整平,做宽120~130厘米的平畦。
3.种植
(1)种子繁殖 种子成熟时,剪下果穗,阴干脱粒,除去杂质,装入布袋,至阴凉干燥处保藏,第2年3月上旬至4月播种。按行距30~35厘米开浅沟,施稀薄人畜粪水后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每亩播种量0.8千克左右,盖厚1~2厘米细土,并淋水盖草,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及时揭除盖草,苗高5厘米时,按株距30厘米左右间苗。
(2)扦插繁殖 按行株距30厘米×30厘米开穴,穴深20厘米,每穴放入2~3根扦插条,不能倒插,覆土压实,盖草保润,10~15天可长出新芽。
(3)块根繁殖 可用整块也可切块繁殖,切块繁殖每块至少要留一个芽。切块用水清洗,以托布津1000~2000倍液浸泡2~3小时,再用草木灰涂抹切口,置阴凉通风处晾干后即可定植于大田或花盆中。
(4)压条繁殖 当枝条长到30厘米以上时,在枝条20厘米处固定并埋土,随着枝条不断生长进行压条,直到枝条停止生长为止。
4.田间管理
(1)插篱搭架 何首乌缠绕性强,藤茎可生长至10米以上,田间栽培采用搭架种植,有利于通风透光。苗高30厘米时,可用竹条或小木条交叉插成篱笆状支架,使藤蔓向上攀缘生长。可打桩拉绳;也可立水泥杆,水泥杆间顺行用4~5根铁丝连接;或行间套种高秆作物。
(2)施肥追肥 当苗高10厘米以上,植株长出新根后,每亩施1次腐熟人畜粪尿水1000~1500千克及花生麸50千克,过磷酸钙15~25千克,其他肥料100~300千克兑水成2500千克肥水,视苗期生长情况,由淡到浓分期施用。前期为了促进藤蔓生长,应适当增施氮肥,如尿素。在7~8月出现花蕾时,如苗蔓黄弱,应在施肥的基础上增施磷、钾肥,每亩施肥2000~3000千克或饼肥40~80千克。12月倒苗时,结合清除枯藤,施腐熟堆肥或土杂肥1次。施肥时最好在两行植株的中间开沟施入,然后覆土盖严,沟不能过深,以20厘米左右为宜。
(3)松土、除草与培土 齐苗后应及早除草松土,深度3~6厘米,以后每隔10~15天进行1次,主藤蔓长到约30厘米以上时停止松土除草。定植后,应勤中耕除草,特别是春夏之际,杂草生长旺盛。生长年限比较长,栽培后地面经雨水冲刷,表土流失,根系暴露出来,不利于块根的膨大,所以可结合中耕除草将植株周围的表土培在根的基部。
(4)浇水灌溉与排水 定植后1个月内需水较多,前10天要早晚各浇1次水,以后可结合施肥,浇淡水肥,一直到苗高1米以上为止。苗高1米以上后,除了干旱外,一般不再浇水,生长忌过分潮湿,如果水分太多,须根过度萌发,影响块根膨大,造成低产。高温多雨季节,注意排水防涝,以防块根腐烂。
(5)修枝与打顶 藤蔓生长过旺时,可割去一部分茎叶,一般只留一藤,多余的分枝剪掉,到1米以上才保留分枝,以利于通风透光。藤蔓生长过长时,可适当打顶。大田生产每年修剪4~6次。
5.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 发病初期喷1∶1∶120倍波尔多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发病后立即剪除病叶,再喷65%代森锌500倍液防治;也可选用50%多菌灵、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液等喷雾防治。
(2)根腐病 拔除感病植株,穴内撒生石灰消毒或用2%生石灰浇灌病区,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根部。
(3)锈病 及时摘去病叶,并清除遗落地上的病残株叶;发病初期可喷75%敌锈钠300~400倍液,或喷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2~3次,可控制本病发展;使用75%百菌清100倍液,75%甲基硫菌灵100倍液或200倍液,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2次,可有效减少夏孢子的产生,有效率在60%以上。
(4)蚜虫 在有翅蚜迁入的高峰期或田间无翅若蚜发生期,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抗蚜威、溴氰菊酯等喷雾防治;选用40%乐果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500~2000倍液防治,为防止蚜虫产生抗药性,应轮换用药;在苗畦上覆盖40~45筛目的白色或银灰色网纱,以杜绝蚜虫接触;用剪裁成5厘米宽的银灰色塑料膜条,挂拉于田间架杆上或铺于田间,以减少蚜害;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处理残株落叶,剪去带虫嫩枝并销毁;利用天敌如食蚜瓢虫、食蚜蝇、蚜茧蜂、草蛉等防治。
(5)金龟子 可用75%或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6)中华甘薯叶甲 可用5%甲萘威粉喷洒叶面和地面,也可喷洒50%马拉硫磷、二溴磷和亚胺硫磷乳剂800倍液防治。
(7)地老虎和蛴螬 可用75%辛硫磷制成的诱饵诱杀或用毒土杀。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一般种植3年可以收获。秋冬季叶片脱落或春末萌芽前采收为宜。
(2)采收方法 将枝藤割断,拆除藤架,从厢面的一端,用锄头小心挖掘。因何首乌块根入土较深,采挖时必须深翻土壤,防止挖伤和漏挖何首乌块根,以免造成浪费。块根挖出后,抖去泥土、根蒂和须根。
2.加工
(1)生首乌 将采挖的何首乌用清水洗净,再用清水浸泡2~3小时,约八成透,取出后湿润一下,直至润透。切厚片或块,晒干或烘干,筛去灰屑,除去腐黑片块。
(2)制首乌 将何首乌洗净后,置锅中加水煮至柔软膨胀后取出,晾干水分。切厚1.5厘米的何首乌块,每100千克何首乌块用黑黄豆5千克与黄酒或白酒拌匀,一同放入锅内再煮。边煮边翻动,并适时加水加火,煮至外呈黑色,内呈老黄色后,盖好锅盖,去掉明火,趁热闷2小时,取出晒干或烘干,筛去黑黄豆和灰屑。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块根纺锤形或团块状,一般略弯曲。长5~15厘米,直径4~10厘米。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凹凸不平,有不规则的纵沟和致密皱纹,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切断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粉性,皮部有类圆形的异型维管束作环状排列,形成“云锦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2.常见伪品
常见伪品有同科植物翼蓼、毛脉蓼,萝藦科植物耳叶牛皮消,防己科植物金钱吊乌龟及芭蕉科植物芭蕉的干燥块根或根茎。
(1)翼蓼 为蓼科植物翼蓼Pteroxygonum giraldii Damm.et Diels的干燥块根。块根粗壮,呈不规则圆形、半圆形或长圆形块片,直径可达15厘米。外皮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须根痕,切面粉红色或粉白色,不平,可见纵横走向的维管束及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气微,味苦极涩。
(2)毛脉蓼 为蓼科植物毛脉蓼Fallopia multiflora(Thunb.)Harald.var.cillinerve(Nakai)A.J.Li的干燥块根。块根呈不规则块状,或略呈圆柱形,长8~15厘米,或更长,直径3~7厘米,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市售品常横切成块,一般直径3~6厘米,厚0.8~2.5厘米。断面凹凸不平,土黄色或黄棕色,具有多数纵横交错的纤维束,有细条状淡黄色或黄白色纹理。木质部浅黄色呈环状,近髓部另有分散的浅黄色木质部束。质极坚硬,难折断。气微,味苦。
(3)耳叶牛皮消 为萝藦科植物耳叶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的干燥块根。块根呈圆柱形,微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2~3厘米,外表面黄褐色或红棕色,栓皮粗糙,有明显纵横皱纹,皮孔横长突起,栓皮破裂处露出黄白色的木质部。质坚硬,断面类白色,显粉性,有黄色成放射状排列孔点。气微,味微甘后苦。
(4)金线吊乌龟 为防己科植物金线吊乌龟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的干燥块根。块根肥厚,长椭圆形,外皮暗褐色。茎基部木化,带紫色。断面黄白色,可见筋脉纹(维管束),有的略呈环状排列。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显粉性。气微,味苦。
(5)芭蕉 为芭蕉科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et Zucc.的干燥根茎。根茎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节上有纤维状或片状叶基残留,断面黄白色,内皮层呈明显的环状,皮层具突起的支根痕,中柱密布棕褐色麻点。鲜品具黏滑感,气微,味淡。
六、药材规格等级
统货:干货,熟透。纵切或横切片,表面红褐色或棕褐色,断面褐色或黄褐色。粉性足,厚度不超过5毫米,中部横宽1厘米以上。无细根,无虫蛀、霉变。
级外:干货,熟透。纵切或横切片的表面红褐色或黄褐色,断面黄褐色或黄棕色。粉性足,厚度不超过5毫米,中部横宽4毫米以上。无根(梗),无虫蛀、霉变。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75-176.
[2]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贵州省中药研究所.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82-8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赵致.何首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
[5]陈吉炎,陈黎,陈师西,等.何首乌及其混伪品的鉴别检索(I基原性状)[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1):44-45.
[6]张乾.何首乌生长特性与栽培技术探析[J].农技服务,2015,32(03):44-45.
[7]和志忠.浅谈何首乌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6,(12):97-98.
石 斛
石斛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Dendrobiumnobile Lindl.、鼓槌石斛Dendrobiumchrysotoxum Lindl.或流苏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用于治疗热病津伤、阴不足、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主要分布于台湾、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鼓槌石斛Dendrobiumchrysotoxum Lindl.分布于云南的南部至西部;流苏石斛Dendrobium fimbriatum Hook.分布于广西的南部至西北部、贵州的南部至西南部、云南的东南部至西南部。贵州种植石斛主要有金钗石斛、铁皮石斛,前者种植地主要在赤水市,后者主要在独山县。
二、生长习性
金钗石斛喜温暖、阴凉、湿润气候。生长期年均气温在18~21℃,1月份平均气温在8℃以上,无霜期250~300天,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生长处的空气相对湿度以80%以上为适宜。土壤以肥沃疏松保湿通气的沙砾为宜。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上以无性繁殖为主。选择无病、无虫害、无霉变的健壮植株或组培苗作生产用扦插种苗,还可用茎中上部的茎节先长根后长芽而形成的新小植株为分蔸苗。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以阴暗湿润、有苔藓(地简皮)的岩石、砾石,或周围有遮阴树的沙质岩石、石壁或乱石头(石旮旯)为宜;或以树冠浓密,常有苔藓植物生长的阔叶树种为宜;或在阴湿树林,以砖石砌成高15厘米的厢,填入腐殖土、细沙和沙石,厢面上搭100~120厘米高的荫棚。
(2)整地 在大块岩石上栽种时,按30厘米×40厘米的间距将鳞芽钉在石面上,保留苔藓,或选择适宜场所进行树栽、墙栽、盆栽,或选择种子石缝、岩壁及人工栽培基质进行种植。
3.繁殖方法
(1)外植体组培繁殖 ①培养条件:培养基MS、6毫克/升6-BA、0.2毫克/升NAA、100毫升/升椰乳、25克/升蔗糖、6.3克/升琼脂;生根培养基为MS、6毫克/升NAA、0.5毫克/升吲哚丁酸(indole butyric acid,IBA)、100克/升香蕉、2克/升活性炭、25克/升蔗糖、6.3克/升琼脂;栽培基质为水苔、蛭石(二者比例为3∶2)。温度23~27℃,每天光照12小时,光强度2000勒克斯。②外植体灭菌及培养:在健壮的母株上选择饱满、无病虫害的当年生幼芽,去掉叶和根,用自来水冲洗10分钟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无菌水漂洗3遍,放入无菌烧杯内,倒入75%乙醇使之刚好淹没幼茎,并不断轻晃烧杯,15~20秒后倒掉乙醇,用无菌水重复冲洗4遍,再用0.1%的氯化汞消毒6~8分钟,消毒结束后,加入适量无菌水重复冲洗3~4遍,取出幼茎于无菌容器内或无菌纸上,用无菌刀片切割成含1~2个节的茎段,接种于培养基上,培养得到无菌丛生芽。③生根培养:将获得的无菌丛生芽在无菌条件下切成单芽,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28~35天后,获得瓶苗。④移栽:将瓶苗消毒移栽至栽培基质中,保持荫棚温度25~27℃,空气湿度85%,透光率50%。当组培瓶中的苗高达到6~8厘米时,敞开瓶口放置3~4天。挑选根系发育良好、粗壮的苗,洗净培养基,经代森锰锌消毒后,放置于阴凉处晾干,按株行距16厘米×14厘米,移栽至营养钵中,合理保湿、遮光。
(2)扦插繁殖 每年10~12月选留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节间粗短、饱满的一至二年生成熟茎节作插穗。用竹片或木板搭建苗床:苗床高80厘米,宽100厘米,长依地形而定,用竹片、木板或塑料网平铺在苗床上,选择通气、保湿性好的材料,如杂木屑(应充分腐熟)、河沙等基质经高温或药物杀菌处理后,平整铺在苗床面,厚5厘米,保持湿润,若稍干可适当淋水。立春后,选用底部和顶端茎节做插穗(扦插时用5%的6-BA溶液处理插穗),使插穗芽眼朝上,斜插到基质中,深度为插穗的1/3,密度为400株/平方米,扦插后立即浇透水,以后每天早晚各浇1次,保持基质湿润。1个月内每周喷复硝酚钠1次,连喷5次;抽芽后每7天选用花多多、天赐宝等叶面肥喷施1次;亦可撒施适量的奥绿肥。每月喷施1次杀菌剂,保持通风透光。扦插苗管理6~8个月后,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根系发达,有3条以上新根茎长5厘米以上、茎部位最粗处2毫米以上、节茎有2节以上的扦插苗时即可出圃移栽。
(3)分株(分蔸)繁殖 分株繁殖宜在秋末金钗石斛已停止生长,枝茎坚实饱满,春初笋芽还未萌发前进行,或在春季3~4月分株和栽培。选择长势良好,无病虫害,根系发达,具有一至二年生假鳞茎较多的株丛,将其连根拔起,除去枯枝和断枝,剪掉过长的须根,老根保留3厘米,按3~5枝为一丛进行分割,伤口处用代森锰锌粉剂进行涂抹消毒处理,置放于阴凉通风处1天即可进行种植。
4.种植
(1)贴石栽培 在大块的岩石上栽培时,将植株按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固定在石面上,种苗以5株为一小窝,原有老根留长10~15厘米,保留周围的苔藓和除掉杂草;在砾石上栽培时,将种苗平放在砾石上,用石块压住种苗中下部,基部、顶部裸露在外,以风吹不动为度。如栽种种苗的地方有石灰尘,应用水冲或湿布擦净。
(2)贴树栽培 在阔叶林中,选择树杆粗大、水分较多、树冠茂盛、树皮疏松、有纵裂沟的常绿树种(乌桕、柿子、油桐、青杠、香樟、楠木、枫杨等),在较平而粗的树干上或树枝凹处或每隔30~50厘米用刀砍一浅裂口,并剥去一些树皮,将已备好的种苗,用竹钉或绳索将基部固定在树的裂口处,用牛粪泥浆(用牛粪与泥浆拌匀)涂抹在其根部及周围树皮沟中。用竹钉钉牢或用竹篾绳索捆上2圈绑牢。树上栽种应从上而下进行,已枯朽的树皮不宜栽种。
(3)荫棚栽培 将小砾石拌少量细沙,做120厘米×40厘米×17厘米(长×宽×高)高畦,将石斛分株后栽于畦内,密度以20厘米×20厘米一窝,上盖0.7~1厘米厚的细沙或小砾石,压紧。畦上搭1.7米高的荫棚。
5.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 在连续干旱、缺水、根系干燥的时候,应给苗浇水,冬季和雨日较多的季节,可不浇水。浇水应在上午和下午较为凉快时进行,夏季高温,应在清晨和傍晚栽培石面温度较低时浇水,在中午和石面温度较高时,切忌浇水。
(2)追肥 成活后第2年开始追肥,每年1~2次,第1次在春分至清明前后进行;第2次在立冬前后进行。用油饼、豆渣、牛粪、猪粪、肥泥加磷肥及少量氮肥混合调匀,在其根部薄薄地糊上一层。在其生长期内,每隔1~2个月,用2%的过磷酸钙或1%的硫酸钾进行叶面施肥。贴石栽培的金钗石斛:一年内追肥2次,早春施肥在2~3月,早秋施肥在9~10月,施腐熟的农家肥上清液或多元复合肥水溶液,每亩1000千克,浓度宜低不宜高,干旱时结合浇水,在水中按规定放入磷酸二氢钾、赤霉素作叶面喷施;贴树栽培的金钗石斛:将腐熟农家肥的上清液或磷酸二氢钾、赤霉素溶液采用高压、喷雾方法作根外施肥,旱时勤施,涝时少施;荫棚栽培的金钗石斛:主要施用腐熟农家肥的上清液,棚内湿度大时少施,久旱无雨时勤施,涝时少施。
(3)光照管理 以55%~70%的遮光度为宜。光照不合适时,进行人工调节:选择落叶阔叶树作遮阴树,达不到遮阴条件时,应及时加盖遮阴网或搭建遮阴棚遮阳;光照遮阴过度时,适当修剪遮阴树枝,修剪遮阴树枝时应注意多透朝阳,严遮夕阳。
(4)中耕除草 每年要进行2~3次拔除杂草。将根际周围的泥土、枯枝落叶清除干净。高温季节不宜除草。清除杂草和树叶时,不要伤根、动苗。
(5)修枝 结合采收,剪去部分老枝和枯枝、生长过密的茎枝。
(6)翻蔸 栽种5年后,根据生长情况进行翻蔸,除去枯朽老根,进行分株,另行栽培。
6.病虫害防治
(1)黑斑病 嫩叶呈褐色斑点,严重时黑斑在叶片上互相连成片,叶片枯萎脱落。该病害常在春末夏初(3~5月)发生。防治工作:在未发病前用1∶1∶150倍波尔多液或多菌灵1000倍液预防控制,7~10天1次;用多菌灵1000倍液喷施;发病后,使用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等农药防治。
(2)煤污病 病害初发时叶片上产生灰黑色至霉污状菌落,严重时布满整个叶面。病原菌为多主枝孢菌和大孢枝孢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或土壤及植物残株上越过休眠期,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蚜虫、蚧壳虫、粉虱等传播蔓延。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荫棚栽培应通风良好,雨后及时排水,防治蚧壳虫、蚜虫、粉虱等传染源;发病时,喷施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隔10~15天1次,连续2~3次。
(3)炭疽病 叶片出现深褐色病斑,感染茎条。病菌在有病组织上以菌细及分生孢子过冬,当环境条件适宜,分生孢子便萌发,从气孔、伤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组织。1~5月份为主要发病期,6~9月为发病高峰期,可在植株上反复侵染,有蚧壳虫危害的植株更容易发生。防治工作:在发病前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代森锌、百菌清等喷施,10~15天1次,连续3次。发病时,用上述药按施用浓度3天1次连施3次进行防治。
(4)菲盾蚧 雄成虫、若虫聚集固定于植株叶片上吸取汁液,导致植株叶片枯萎,植株死亡。菲盾蚧以雌成虫在植株叶片背面或边缘越冬,5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5月下旬左右开始泌蜡并逐渐塑成盾壳,以后不再移动。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选取健康植株进行繁殖,注意环境通风;一旦有少量蚧虫发生时,用软刷轻轻清除虫体,水冲洗干净;在若虫刚刚孵化,尚未形成蜡质壳时用40%乐果乳剂或80%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早春和初冬可用石硫合剂防治。
(5)菲盾蚊 寄生于叶片边缘或叶背面,吸取汁液,引起植株叶片枯萎,严重时造成整个植株枯黄死亡,还可引发煤污病。防治工作: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1~3度石硫合剂喷杀;已成盾壳但量少者,可剪除老枝叶片集中烧毁或捻死。
(6)蜗牛 躲藏在叶背面啃吃叶肉或咬茎危害花瓣。防治工作:用麸皮拌敌百虫,撒在害虫经常活动的地方进行毒饵诱杀;在栽培床及周边环境喷洒敌百虫、溴氰菊酯等农药,也可撒生石灰、饱和食盐水;注意栽培场所的清洁卫生,枯枝败叶要及时清除。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栽培2~3年后陆续采收,以立冬至清明前植株未萌芽前采获的为佳,此时石斛已停止生长,枝茎坚实饱满,含水量少,干燥率高,加工质量好。
(2)采收方法 采收时,用剪刀或镰刀从茎基部将老植株剪下来,注意采老留嫩,使留下的嫩枝继续生长,以便来年继续收采。
2.加工
(1)鲜石斛加工 除去须根和枝叶,用湿沙贮存备用。也可平装于竹筐内,盖以蒲席贮存,但注意空气流通。
(2)干石斛加工 ①切片法:除去鲜金钗石斛的根、叶及叶鞘质膜,清洗、斜切,烘干即得。②水烫法:将鲜石斛除去叶片及须根,在水中浸泡数日,使叶鞘质膜腐烂后,刷去茎秆上的叶鞘质膜或用糠壳搓去质膜,凉干水汽后烘干,用干稻草捆绑,竹席盖好,再烘烤,烘至七八成干时,再搓揉一次并烘干后,取出喷少许沸水,按顺序堆放,用草垫覆盖好,使颜色变成金黄色,再烘至全干。③热炒法:净制后的鲜石斛置于盛有炒热的河沙锅内,上下翻动炒至有微微爆裂声,叶鞘干裂而翘起时,取出置放于木搓衣板上反复搓揉,除尽残留叶鞘,用水清洗泥沙,在烈日下晒干,夜露之后于次日再反复搓揉,如此反复2~3次,使其色泽金黄,质地紧密,干燥即得。④枫斗法:拣净枯草和杂质,分出单株,留下2条须根,把株茎剪成约4厘米长一段,洗净,晾干水分,放入干净的铁锅内炒至变软,搓去残留叶鞘,置通风处晾12天,放在有细孔眼的铝皮盘内,用炭火加热,并随手将其扭成弹簧状或螺旋形,如此多次定型,烘至足干即得,加工后将带有须根和不带须根的成品分开处置。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呈扁圆柱形,长20~40厘米,直径0.4~0.6厘米,节间长2.5~3厘米。表面金黄色或黄中带绿色,有深纵沟。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而癍松。气微,味苦。
2.常见伪品
常见伪品有兰科植物石仙桃、云南石仙桃、细叶石仙桃的干燥鳞茎,戟叶金钗石斛干燥茎。
(1)石仙桃 为兰科植物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 Lindl.的干燥鳞茎。为假鳞茎。残留的根状茎呈较细的圆柱形,直径0.2~0.4厘米,有覆瓦状的鳞片包裹,节明显;根状茎先端有金黄色的长纤维样毛状物,假鳞茎生于节上,呈干瘪的纺锤形、长纺锤形,长2~4.5厘米,直径0.5~0.9厘米,表面有不规则纵皱沟,金黄色或淡绿黄色,顶端有类圆形的叶痕,表面有多数类圆形凹点和呈马蹄形的分界线。气微,味淡微涩,嚼之有黏性。
(2)云南石仙桃 为兰科植物云南石仙桃Pholidota Yunnanensis Rolf e的干燥鳞茎。为假鳞茎。较细长,呈纺锤状的长圆形或卵状长圆柱形,长2~5厘米,直径0.3~0.6厘米,表面浅黄褐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细纵皱纹。顶端有类圆形的叶痕,叶痕表面有多数类圆形凹点和略呈马蹄形的分界线。气微,味微甘微涩,嚼之有黏性。
(3)细叶石仙桃 为兰科植物细叶石仙桃Pholidota cantonensis Rolf e的干燥鳞茎。假鳞茎较短,呈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2厘米,直径约为5毫米。外表浅灰黄色,具明显纵皱纹,顶端具叶痕,有多数类圆形凹点和略呈马蹄形的分界线。有的假鳞茎被鳞片包裹,鳞片卵形,浅黄棕色,无毛。气微,味淡,微涩。
(4)戟叶金钗石斛 为兰科植物戟叶金钗石斛Ephemerantha lonchophylla(Hook.F)P.F.Hunt et Su mmer h的干燥茎。呈长圆柱形,表面金黄色,平滑或有细纵纹,有光泽节间明显,节间长1~4厘米,多分枝,分枝顶端有一纺锤形的假鳞茎,假鳞茎具深纵沟,顶端有叶痕体轻易折断。断面较疏松,纤维性。气微,味微苦。
六、药材规格等级
统货:不分等级。但应足干,色黄,无须根,无枯死草,不捶破,无霉变。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6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二十四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05-710.
[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十九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0-91.
[4]贵州省中药研究所.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110-125.
[5]何顺志,徐文芬.贵州中药资源研究[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774.
[6]张华海.贵州野生兰科植物地理分布研究[J].贵州科学,2010,28(1):47-56.
[7]吴志利,江汉美.石斛及其伪品[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61-62.
[8]喻新芳,贾卫,赵淑敏.石斛及其伪品的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4,15(3):159.
桔 梗
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的干燥根,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的功效,用于治疗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肺痈吐脓。
一、资源分布概况
桔梗为广布种,在中国广泛分布。贵州各地均有分布,主要种植区域为湄潭、凤冈、余庆、遵义等县。
二、生长习性
桔梗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能在-21℃低温下生长。最适宜生长温度20~25℃。怕风害,忌积水。在疏松肥沃的夹沙土或腐殖质泥沙中生长良好,以微酸型土壤为宜,重黏土、盐碱土等不宜栽培。野生多见于向阳山坡及草丛中,能在田间越冬。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上以种子繁殖为主。选择籽粒饱满有光泽、无虫蛀、常温贮藏不超过1年的种子为种植材料。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向阳、背风的缓坡或平地,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的沙质土壤作种植地。前茬作物以豆科、禾本科作物为宜,黏性土壤、低洼盐碱地不宜。
(2)整地 种植前的头年冬天,深耕25~40厘米,除杂物。种植当年,每亩施农家肥3500千克,复混肥50千克。做畦时每亩用辛硫磷粉1.5千克拌细土15千克撒入土中,整细耙平,做成宽1.2~1.5米,高15~20厘米的畦,沟为30~40厘米。
3.种植
(1)种子处理 将种子置于50~60℃的温水中,水凉后再浸泡12小时,或用0.3%高锰酸钾溶液浸种8~10小时,可提高发芽率。春播、夏播及秋播均可,以秋播为好。
(2)条播 畦面上按行距20~25厘米开条沟,深4~5厘米,播幅10厘米,用2~3倍的细土或细沙拌匀播种,播后盖火灰或覆土2厘米。用种量:直播每亩750~1000克,育苗每亩3500~5000克。
4.田间管理
(1)间苗、补苗 出苗前注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苗高2厘米时适当疏苗,苗高3~4厘米时定苗,每隔10厘米左右留壮苗1株。补苗和间苗可同时进行,带土补苗易于成活。
(2)中耕除草 幼苗期宜勤除草松土,苗小时宜用手拔除杂草,每次间苗应结合除草1次。定植后适时除草、松土。中耕宜在土壤干湿度适中时进行。
(3)施肥 苗期追施稀农家肥1~2次,促进幼苗生长。6月下旬和7月视植株生长情况适时追肥,以人畜粪为主,配施少量磷肥和尿素。入冬后要重施越冬肥,结合施肥进行培土。翌年春株高1厘米左右时,适当控制氮肥用量,配合追施磷钾肥。天旱浇水,雨季排水。
(4)打顶、除花 苗高15厘米左右时,留种植株进行打顶,其余植株一律除花。盛花期喷施1毫升/升的乙烯利1次。
(5)防止岔根 剔除多余苗头,保持一株一苗。
(6)排水 夏季高温多湿时,及时做好疏沟排水,防止积水烂根,造成减产。
5.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 发病期6~8月,根部局部呈黄褐色逐渐扩大,严重时,地上部分枯萎而死亡。防治工作:注意轮作,做高畦及时排除积水;整地时多施基肥,改良土壤,增强植株抗病力,每亩施石灰粉50~100千克,可减轻危害,或每亩用5千克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发病时可用50%托布津1000倍液浇注防治;及时拔除病株。
(2)紫纹羽病 须根开始发病,再延至主根;病部初呈黄白色,后变为紫褐色,地上病株自下而上逐渐发黄枯萎、死亡。防治工作:同根腐病。
(3)炭疽病 7~8月高温时发生,植株成片倒伏死亡。防治工作:幼苗出土前用70%的胂·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预防,发病初期喷1∶1∶100倍波尔多液,每亩用65%代森锌500倍液喷雾;轮纹病及斑枯病,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喷1∶1∶100倍波尔多液或50%的胂·锌·福美双1000倍液。
(4)蚜虫 在嫩叶、新梢上吸取汁液,致使桔梗叶片发黄,植株萎缩,生长不良。防治工作: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越冬虫口密度;喷洒5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或40%乐果1500~2000倍液。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一般种植两年以上采收,采收期可在9月底到10月中旬或次年春桔梗萌芽前进行。秋季采者体重质实,质量较好。一般在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挖,过早采挖根部尚未充实,折干率低,影响产量;收获过迟不易剥皮。起挖时,防止挖断主根。
(2)采收方法 采收时可用铁锹、铁叉收获,也可以用犁收获;注意不要伤根,面积大可以使用根茎起收机。
2.加工
鲜根挖出后,去净泥土、芦头,趁鲜刮净栓皮,洗净,及时晒干或烘干。亦可用沙埋起来,防止外皮干燥收缩,这样容易去皮。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1)野生品 呈顺直的长圆柱形,多为单枝,略扭曲,长7~30厘米,直径0.5~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上端根茎部(芦头)有茎痕(芦碗),全体有不规则纵皱及沟纹,并有横向皮孔样的疤痕。质硬脆,易折断受潮易变软。横切面可见“菊花心”,具放射状裂隙,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甜、后稍苦。
(2)栽培品 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厘米,直径0.7~2厘米。表面淡黄白色至黄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黄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
2.常见伪品
常见伪品有同科植物南沙参、长柱沙参和石竹科植物丝石竹、瓦草的干燥根。
(1)南沙参 为桔梗科植物南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Thunb.)Fisch.的干燥根。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长7~27厘米,直径0.8~3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残留有粗皮,上部常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的环状,下部有纵纹及纵沟。顶部具1~2个根茎,四周有多个半月形茎痕,呈盘节状,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气微,味微甘。
(2)长柱沙参 为桔梗科植物长柱沙参Adenophora stenanthina(Ledeb.)Kitagawa.的干燥根。根呈圆锥形,长5~13厘米,直径0.3~0.9厘米,上部膨大,下部渐细,表面淡黄色至黄褐色,具扭曲的纵皱纹,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断面松泡,有黄白色相间的裂隙,形成层不明显;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3)丝石竹 为石竹科植物长蕊丝石竹Gypsophila oldhamiana Miq.的干燥根,丝石竹又名霞草。其根圆柱形或圆锥形,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有扭曲的纵向沟纹及细根痕,顶端无芦头,常呈分叉状,有时可见多数残痕。质坚硬而重,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中央有黄色木质部,皮部黄白色,可见黄色异型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3轮。气微,味苦涩麻舌。
(4)瓦草 为石竹科植物五线瓦草Silene viscidula Franch.的干燥根。根呈长圆锥形,有时分枝,根茎部芦头明显,但无半月形茎痕,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具横形皮孔及纵皱纹。体重,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显蜡质,外轮皮层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味苦,微麻。
六、药材规格等级
由于各产地规格等级不同,暂分为南、北二类。
1.南桔梗
一等:干货。呈顺直的长条形,去净粗皮及细稍。表面白色。体坚实。断面皮层白色,中间淡黄色。味甘苦辛。上部直径1.4厘米以上,长14厘米以上。无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顺直的长条形,去净粗皮及细稍。表面白色。体坚实。断面皮层白色,中间淡黄色。味甘苦辛。上部直径1厘米以上,长12厘米以上。无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干货。呈顺直的长条形,去净粗皮及细稍。表面白色。体坚实。断面皮层白色,中间淡黄色,味甜后苦。上部直径不低于0.5厘米,长度不低于7厘米。无杂质、虫蛀、霉变。
2.北桔梗
统货:干货。呈纺锤形或圆柱形,多细长弯曲,有分枝。去净粗皮。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体松泡。断面皮层白色。中间淡黄白色。味甘。大小长短不分,上部直径不低于0.5厘米。无杂质、虫蛀、霉变。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6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二十四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05-710.
[3]张淑华.试论桔梗人工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6,33(3):69.
[4]陈优芬.桔梗及其伪品的鉴别[J].中国药业,2010,19(10):74.
[5]韩灵国,姬生国.桔梗与常见伪品的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2.
[6]黄桂华.桔梗伪品长柱沙参根的生药鉴别[J].中药材,1995,18(2):69-70.
[7]刘塔斯,刘斌,林美丽,等.常用中药商品鉴定[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9-110.
[8]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S].北京:国家医药管理局,1984:20.
苦 参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lt.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功效,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等的治疗,外治滴虫阴道炎。
一、资源分布概况
苦参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贵州苦参药材以野生资源为主,近年来在毕节、安顺、凯里、黔西等地开始有栽培。
二、生长习性
苦参喜温和高燥热气候环境,耐寒,可耐受-30℃以下的低温,亦耐高温。生长于山坡草地、平原、丘陵、路旁、向阳沙壤地。苦参属深根系植物,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一般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有机质丰富的壤土中生长良好。喜肥又耐盐碱。怕涝害,忌在土质黏重,低洼积水地种植。生于200~2500米的向阳山坡或平地荒地,也生于灌木林、河滩边的沙质土或红壤土中。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繁殖方法以种子繁殖为主,亦可分株繁殖。种子繁殖筛选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分株繁殖以带芦头和芽的根作为材料。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沙质土壤为佳,地下水位要低,前茬以禾本科作物、薯类作物为宜。荒地种植可伏耕灭草后再进行种植。农药残留较严重的蔬菜地或果园,不宜种植苦参。
(2)整地 以秋翻、秋整地、秋起垄为宜。深耕结合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料,每亩耕地用腐熟农家肥1500~2500千克,深翻30厘米以上;耙碎土块,整平,起垄栽培,做成垄距60厘米幅宽,高25~35厘米的水平渠田。
3.种植
(1)有性繁殖 于3月下旬或4月上旬播种。种子存在机械休眠,播种前可经以下任一方法处理:砂纸磋磨或机械撞击;用65~70℃热水浸种2小时,取出稍沥干;用95%~98%浓硫酸处理种子60分钟,处理好的种子清水洗净后即可播种。
选择穴播或条播。①穴播:先将垄面反复搂耙,按行株距(38~40)厘米×(20~25)厘米刨穴,穴深3~5厘米,每穴播种4~5粒种子,覆平,稍镇压,15~20天后出苗,苗高5~10厘米时间苗,每穴留壮苗2~3株;②条播:按行距20~30厘米开沟,沟深2~3厘米,将种子撒入沟内,每亩播种量为1.5~2千克,覆土浇水。培育一年后,秋末于茎叶枯黄后起苗移栽,起苗时要边起苗边放入纸箱或瓷盆中,放一层苗,压一层湿土,保持种根潮湿不风干,地上茎不受损,缩短移栽缓苗期,栽后压实,芦头覆细土2~3厘米。
(2)无性繁殖 采用分根繁殖。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每年秋季植株枯萎后或早春萌发前,将母株挖出,剪下粗根做药用,然后按母株上生芽和生根的多少,用刀切成数株,每株必须具有根和芽2~3个。在整好的垄面上按株行距(30~40)厘米×(50~60)厘米开穴,每穴栽1株,栽后施入干肥或火土灰,再覆土浇水与垄面齐平。
4.田间管理
(1)浅锄疏苗 种子发芽出苗后,当苗高6~8厘米时间苗,每穴留壮苗2~3株,按垵距16~20厘米定苗,每穴留壮苗1~2株。定苗后田间的适宜留苗密度为75~105千株/公顷,低肥力地每公顷留苗75千株左右,中肥力地90千株左右,高肥力地105千株。浅锄垄背5~8厘米,细抿松土。
(2)中耕除草 齐苗或苗高5厘米后结合浅锄疏苗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疏松表土,铲除杂草。第2次除草于6月中下旬进行,要求深锄并防止倒伏。于立秋至处暑,锄净行间杂草。播种后第2年和第3年苦参进入茂盛生长时期,5月上旬返青后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10月下旬苦参地上茎秆干枯,应及时铲除地上茎秆,清除杂草,并中耕培土。
(3)间苗与补苗 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去弱苗,留壮苗,第2次中耕除草定苗,每穴留2~3株。如有缺苗,用间下的苗选壮者补苗,做到苗齐苗全。
(4)追肥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每年追肥2次:第1次在5月中、下旬进行,每亩施厩肥1000千克,每亩施人畜粪水1000千克;第2次在8月上、中旬进行,以磷、钾肥为主,每亩追施厩肥2000千克、人畜粪水150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贫瘠的地块要适当增加施肥次数。
(5)灌溉排水 定期检查沟和厢面,清除沟中积土,保持厢面平整,天旱及施肥后要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雨季要注意排涝,防止积水烂根。
(6)打花摘蕾 在第2、3年的田间管理工作中,当6月抽薹时,除留种的外,其余要及时用剪刀摘除花薹,以免消耗养分不利于增产。
(7)割茎处理 10月上旬,叶片枯黄时可割去全部地上茎。
(8)种子采收 一般从第2年开始采收,苦参种子成熟后(通常在10月中、下旬),果荚变褐,部分果荚开裂,应及时采收。采收后在干净、空旷的场地晾晒2~3天,大部分果荚开裂时进行脱粒,分离初期杂质、瘪粒和受损种子。脱粒方法一般用拉杆脱粒法,也可用机械脱粒,禁止使用石磙碾压。用机械脱粒苦参种子时,须防止损伤豆粒。
5.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 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9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病原为白色菌丝,主要发生于苦参叶片正面,从开始出现圆形病斑到白色丝状物呈放射状,从每个中心点向四周扩展,受害部位由绿色变为褐色,致使叶片卷曲,最终脱落。防治工作:选育抗病品种;在播种前和出苗后撒一层草木灰;加强田间管理,调整合理密度,注意通风透气;科学施肥,增加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适时灌溉,雨后及时排水;生物防治,选用哈茨木霉菌300倍液,直接喷施于病部叶面。
(2)叶斑病 仅发生于大田栽培的植株上,病原为槐生叶点霉,发病初期叶片出现褐色小点,后病斑变白,病斑上呈现黑色小颗粒且为同心轮纹状。发病叶片逐渐变黄,提早脱落。防治工作:实行轮作;及时除去病组织,集中烧毁;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生物防治,选用哈茨木霉菌300倍液,直接喷施于病部叶面。
(3)根腐病 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5月进入发病盛期。发病初期由支根和须根染病,变褐腐烂,逐渐蔓延至主根,最后全根腐烂,植株早期不表现症状,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地上茎叶自下向上枯萎,直至全株枯死。引起发病的病原菌种类多达10多种。防治工作:轮作换茬;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播前翻晒土壤;发病初期用5%石灰石浇根,或用1%硫酸亚铁在病穴消毒。
(4)白绢病 6月上旬至8月中旬的雨季或土壤受渍后发病,该病与高湿和积水有很大关系。发病后,在近地面根处出现一层白色绢丝状物,后期病根茎表面或土壤内形成油菜籽似的圆形菌核,根茎腐烂成乱麻状,最终导致叶片枯萎、植株死亡。防治工作:选育抗病品种;和禾本科植物轮作4年以上;调整合理密度,生长期起垄挖沟,及时排水;在菌核形成前拔除病株并挖出病土,在病穴撒施石灰粉,加入新土。
(5)立枯病 病菌发育温度20~24℃,阴雨多湿、土壤过黏、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温度过高易诱发本病。此病只在幼苗时期发生,其主根及近地面茎基部出现红褐色稍凹陷的病斑,后变赤褐色。病部皮层开裂呈溃疡状,病害严重时,病部缢缩,植株折倒枯死。防治工作:轮作换茬;种植密度要合理;科学施肥,及时排灌,注意中耕除草;发病初期可用胂·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茎基部。
(6)枯萎病 发病温度为24~28℃,相对湿度70%以上。重茬地、排水不良的黏土地发病严重。初期下部叶片失绿,继而变黄枯死。防治工作: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销毁并深埋病株;增施腐熟有机肥,追施磷钾肥,以增强抗性,合理灌水;发病初期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喷洒处理。
(7)寄生线虫 土温25~30℃,土壤湿度为40%~70%条件下线虫繁殖旺盛。染病后,叶片发黄,最后全株枯死。防治工作:轮作换茬,倒茬作物有玉米、小麦、马铃薯及其他药材;在播种或定株前,用菌线威均匀喷洒或撒施在土表上,或拌细土施入播种沟或播种穴内;深翻土地,利用热力和干燥杀死线虫;发病期用菌线威3500~7000倍液浇灌植株基部。
(8)食花害虫 芫青5龄成虫将整个花序、植株啃食掉。防治工作:深秋深翻土地,使越冬假蛹暴露土面被冻死;根据芫青成虫的群集为害习性,可发动群众用网捕捉或用木板拍杀,注意皮肤勿接触成虫。
(9)刺吸性害虫 以刺吸式口器刺吸植株的茎、叶,尤其是幼嫩部位,造成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使花卉枯萎死亡。防治工作:选育和推广抗性品种;烟草磨成细粉,加少量石灰粉撒施;人工诱集捕杀,放置黄色幼蚜板诱杀有翅蚜;生物防治,保护天敌,主要天敌有捕食性瓢虫、草蛉、蜘蛛、食蚜蝇等。
(10)蛀食性害虫 苦参螟蛾危害苦参的根、茎。防治工作:选用抗虫品种;第1年和第2年秋季结合割杆、断茎、培土来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减轻地面空气湿度。
(11)鼢鼠啃食 鼢鼠又名地羊、塞隆,一般栖息在土壤潮湿、疏松的洞中,活动时间为春季从春分到小满,秋季从秋分到寒露,挖洞采食苦参的根。防治工作:用鼠夹、鼠笼等工具捕捉;鼢鼠复苏后,用磷化锌0.5千克、大油0.5千克和炒熟的豆饼或黄豆粉20千克混拌成毒饵,撒在苦参地周围;破坏鼢鼠地下洞穴,利用鼢鼠修复洞穴的时间将其拦截捕捉。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栽培3~4年为采收年限,10~11月为最佳采挖时期,即秋分至小雪。可采取先割取茎叶、后采挖参根的方法。人工采挖时,用铁锹先在行内开一深约40厘米的沟,然后沿沟向沟一侧翻土。机械采挖时,将苦参根茎除尽泥土,根据需要进行修剪,除去无用部分,如残茎、叶、须根等。
2.加工
(1)去杂 去除残留的苦参茎基、杂草、腐烂根以及其他草树根及根茎等,此外,还要将芦头、根条切开分类。
(2)清洗 在采摘去杂后,趁鲜水洗,清洗后的苦参根条要在沥净明水后立即加工。
(3)整条 将清洗后的苦参根条整理、检查,拣出遗留的腐烂根茎、杂草根及树根。
(4)脱水 将清洗后的根条、芦头整理后,晾晒脱水,至半蔫时切片,脱水率以25%~30%为宜。
(5)切片 趁鲜切片,利于干燥。切片为圆片,厚度以5毫米下刀,成片率较高。
(6)干燥 苦参切片可铺放在晒场或晒架上晾晒,但根条不宜采用此法,亦可进行人工加温干燥法,具体方法为蒸汽排管干燥、火坑烘干等方法,一般温度以50~60℃为宜。干燥后的苦参药材质地硬、脆,牙咬、手折费力,不易折断,质地柔软的尚未干燥。药材饮片断面色泽一致,具有纤维性,中心木质部与外层的韧皮部有明显的分界线,可见放射线纹理或裂缝。
(7)除尘过筛 对晒干的苦参片用电动风车吸除灰尘,吹出碎屑,达到饮片干净的目的。
(8)装袋标包 风选去屑后的苦参饮片经检查验收、取样检验合格后装袋、过磅、标包。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厘米,直径1~6.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有明显纵棱纹及横长皮孔样突起,栓皮破裂后向外卷曲,易剥落,剥落处显黄色,光滑。质硬,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切断面皮部与木部分层明显,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具异型维管束,呈同心性环列或不规则散在。气微,味极苦。
2.常见伪品
常见伪品有同科植物刺果甘草,萝藦科植物马莲鞍的干燥根茎或根。
(1)刺果甘草 为豆科植物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 m.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长10~25毫米,直径8~35毫米,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及横向皮孔,栓皮紧密不破裂也不易剥离。有时可见小型的芽,质韧,横断面皮部灰黄色,木部浅黄色,占半径的5/7,如根茎很细时,木部所占比例逐渐缩小为3/5~1/2,中心有髓,质坚硬,气弱,味苦涩。根较细,无芽,横断面无髓,其余与根茎同。
(2)马莲鞍 为萝藦科植物的马莲鞍Streptocaulon griffithii Hook.f.的干燥根。也称为“藤苦参” “南苦参”。呈长圆形,稍弯曲。上部稍粗大,下部渐细。表面黄棕色至暗棕色,稍显粗糙,有瘤状突起和不规则皱纹及裂纹。外皮较厚,不易剥落。药材多呈扁椭圆形片状,较细的根为长短不一的段,片的直径为0.5~2厘米,厚2~5毫米,折断面不平,断面皮部类白色,较厚,稍带粉性,可与木部剥离。木部微黄色,约占横切面的3/5,射线纤细,放射状,导管显著,呈小孔状。气微,味苦。
六、药材规格等级
均为统货,不分等级。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02.
[2]彭成.中华道地药材: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3]李安平,王智民主编.中国苦参[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
[4]廖志勇.苦参的混伪品——古羊藤[J].江西中医药,2009,(12):66.
[5]虞文妹.苦参与伪品刺果甘草的鉴别[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14):44.
[6]康延国.中药鉴定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09-112.
龙 胆
龙胆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龙胆Gentiana scabra Bunge、三花龙胆Gentianatriflora Pall.或坚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 或“南龙胆”,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效,用于湿热黄疸、湿疹瘙痒、肝火目赤、耳鸣耳聋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龙胆Gentiana scabra Bunge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贵州、陕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三花龙胆Gentiana triflora Pall.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坚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
目前,龙胆药材在种植生产上分别以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龙胆Gentiana scabra Bunge、坚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作为基源。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等省(区)主要种植的是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龙胆Gentiana scabra Bunge,云南、贵州种植的是坚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ex Hemsl.。贵州主要龙胆的种植区域有安龙、水城、盘州、纳雍等地。
二、生长习性
坚龙胆喜阳光充足、冷凉气候,耐寒冷,忌夏季高温多雨,忌干旱。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喜微酸性土壤,土层深厚疏松、保水力好的腐殖土或沙壤土较适宜。
坚龙胆一年生幼苗多为根生叶,很少长出地上茎,植株高3~6厘米,叶4~7对,根多为直根系、肉质。二年生株高10~20厘米,多数开花,但结果数量较少。多年生植株在根茎处着生数条新根,呈水平分布,形成须根状,长12~20厘米。花期8~9月,虫媒花,从花开始开放到凋谢约8天。10月下旬芽开始进入休眠期,第2年4月中旬开始返青。授粉的雌蕊在关闭的花冠内生长,子房膨大,种子逐渐成熟,蒴果变为紫色,种子进入成熟期。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坚龙胆的繁殖以种子直播为主,也可采用育苗移栽、分根、扦插的方法进行生产,但均以种子繁殖为基础。
(1)种子 选择植株高大、茎秆粗壮、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三年及三年生以上的植株留种。
(2)种苗 选健壮、无病、无损伤的当年生种苗,按植株大小分别移植。
(3)根茎 取三年生及三年生以上植株,待形成越冬芽后,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植株的根茎,进行分根移栽。
(4)茎 取二年生及二年生以上植株,选取生长健壮、茎秆粗壮、无病虫害植株的地上茎,进行扦插。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坚龙胆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微酸性(p H值5.5~6.5)的壤土、沙壤土为佳,平地、坡地均可,附近需有水源及排水沟,做到旱能浇、涝能排。育苗地选择平坦、背风向阳、湿润、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或沙壤土。栽培地多选荒坡,如果是熟地,前茬植物以豆茬、玉米茬为佳。
(2)整地 晚秋或早春将土地深翻30~40厘米,打碎土块,清除杂物,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千克,尽量不用化肥及人粪尿。每平方米土壤用8克50%多菌灵液处理。耙平做畦,畦面宽1~1.2米,高15~25厘米,作业道宽30~40厘米,畦面要求平整细致,无杂物。
3.种植
(1)种子直播 ①种子处理:采收干燥后,取种子量8~10倍的干细沙与之混匀,置于5℃以下低温冷藏约1个月,打破种子休眠,种子使用量按每亩200克计算。播种前5~10天,用200毫克/升赤霉素溶液,在自然光照下浸泡种子24小时,捞出,用清水冲洗几次。用种子量3~5倍的湿细沙混拌均匀,装入小木箱内,覆盖湿纱布,置于自然光照下,进行催芽,温度稳定在22~25℃。经5~7天,种子表面露出白色胚根时即可播种。或者播种前15天,将新鲜种子用清水浸泡24小时,使种子充分吸水膨胀,于湿度在60%~70%的条件下沙藏,2周后播种。②播种:做到“浇透水、浅盖土、高覆盖”。播种期为4月中上旬。播种前将畦面刮平、拍实,浇透水。将催芽后的种子拌入种子量10~20倍的过筛细沙,均匀撒在畦面上,覆盖1~2毫米厚的细锯末或腐殖土,表面用松叶、稻草、秸秆等覆盖保湿,浇少量水。在荒坡地播种,一般与狗尾草套作,整地后,于秋季撒播狗尾草种子,一般每亩需狗尾草籽约2千克。至第2年,狗尾草高度10~20厘米时,直接撒播坚龙胆种子。
(2)育苗移栽 ①育苗:按种子直播的方法进行育苗,整个育苗期约5个月。②移栽:春季及秋季均可移栽,以当年生苗秋栽为好。9~10月份,幼苗长出4~5对真叶,即可按植株大小分别移植。沿畦面横向开沟挖穴,行距15~20厘米,株距10厘米,深度因苗而定,将苗摆入沟内,倾斜45°角。每穴栽苗1~2株,覆土,厚度以盖过芽苞2~3厘米为宜。栽后浇透水,盖上1~2厘米厚的松叶、稻草、秸秆等保湿。一般1000平方米投苗8万~9万株。
(3)分根繁殖 待植株形成越冬芽后,结合采收,选植株高大、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植株的根茎,按每段带有5~6条支根进行切段,一株可切为3节以上。将切段埋入土中,进行分根移栽。
(4)扦插繁殖 6~7月份,选取茎秆粗壮、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植株的二年生以上的植株地上茎,每3~4茎节为一个插条,约6厘米,除去下部叶片。壤土与细沙1∶1混匀,作插床基质,ABT生根粉处理后扦插,深度3~4厘米。每日浇水2~3次,保持床上湿润,搭棚遮阴,待根系全部形成之后移栽。
4.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①遮阴:出苗前用遮阳网搭成棚进行遮阴。出苗后,逐渐撤去遮阴物,保持50%光照即可。8月上旬,逐次除去畦面上的覆盖物,增加光照,促进生长。②排灌水:种子萌发至第1对真叶长出之前,土壤湿度应控制在70%以上,第2对真叶长出之前,土壤湿度控制在60%左右。浇水宜在晴天早晚进行,次数依据床面湿度而定。③中耕除草:苗出全之后,勤除杂草,整个苗期除草4~5次。④合理施肥:6~7月生长旺季,根据生长情况适当施肥,当苗长到3对真叶时,可用0.05%尿素溶液作叶面喷施,间隔15天后,再用0.05%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第2次喷施。
(2)移栽田间管理 适时松土、除草、追肥、摘除花蕾,以促进根生长。①套作:在作业道旁适当种植少量玉米或茶树,以遮强光。②施肥:7月中旬,在行间开沟追施尿素,每亩25千克左右。越冬前清除畦面上残留的茎叶,并在畦面上覆盖2厘米腐熟的圈粪,防冻保墒。③摘除花蕾:为促进块茎的生长,除留种外,应及时摘除花蕾。采种田,保留花蕾,并喷100毫升/升赤霉素的溶液1次,增加结果率,促进种子成熟、籽粒饱满。
(3)荒坡地的管理 对于与狗尾草套作的荒坡地,较少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人工干预,一般不使用农药、化肥,也不浇灌水。当年生坚龙胆幼苗生命脆弱,植株矮小,狗尾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遮阴的作用,剪短狗尾草,保持其高度约15厘米。剪短后植株高度受到限定,不会过度遮阴影响幼苗生长,能保持土壤水分,且剪下的狗尾草腐熟后是很好的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待生长两年后,坚龙胆地上部分逐渐发达,植株高度超过狗尾草,竞争优势进一步明显,最终成为荒坡地上的主要物种。
5.病虫害防治
(1)锈病 用0.005倍种子重量的25%三唑酮、50%多菌灵、75%卫福拌种,或0.2倍种子重量的萎锈灵乳油拌种;发病初期,用25%三唑酮、50%福美胂、75%萎锈灵、50%胂·锌·福美双、10%苯醚甲环唑颗粒剂、30%手工艺氟菌唑可湿粉3000倍液等喷雾病株;发现病株,立即拔除烧毁,并用石灰消毒。
(2)炭疽病及其他叶斑病 用0.005倍种子重量的50%多菌灵、6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处理种子;50%三福美、75%百菌清、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氟硅唑3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颗粒剂、30%氟菌唑可湿粉1000倍液等喷雾病株;拔除病株烧毁并用石灰消毒。
(3)线虫病 收获后,每亩施用80千克石灰氮,加盖稻草,用地膜覆盖土壤10天以上,确保土壤高温高湿环境,有效杀死线虫幼虫,再行播种;初春,对播种线虫较为敏感的植物,如芫荽,易为线虫创造良好的寄生环境,待2~3个月后,将播种作物连根拔除,带走线虫,可有效减少线虫病的危害。
(4)花器吸浆虫 开花末期,用内吸性杀虫剂吡虫啉2000倍液喷施花部。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种子采收 11月下旬,把整个果序带部分果柄割下,置于通风处晾晒,待子房松散时,用木棒等轻轻敲打果序,使种子脱落,除去杂质和秕粒,晾晒至种子水分低于10%,5~7天,即可用布袋等包装,置于5℃以下低温保存。
(2)根的采收 栽培3~4年,或移栽2~3年后,即可采收。春季、秋季均可采收,以秋季为好。采收时根据植株地上枯萎位置判断根所在位置,用铁锹等农用工具从畦两侧向内挖,尽量挖全根,深度30~40厘米,小心清理出根,剥除泥土,注意保持根系完整,避免根部损伤。收集后装入清洁竹筐内或透气编织袋中。
2.加工与贮藏
及时将鲜根摊开分选,除净地上部分、杂草,清除病虫害或有损伤的根和根茎。用剪刀等工具去除地上部分,留芦头0.5~2厘米。在自然条件下阴干,或半遮光条件下晾干,有条件的可在干燥室中干燥,温度以18~25℃为宜,忌暴晒。待五六成干时,用手揉搓,除去表皮及残留泥土,抖去毛须,将根条整理顺直,数个根条合在一起捆成小把,把的大小以40~60克为宜,再继续干燥。
干燥后用具内膜的编织袋密封包装,贮存于清洁卫生、阴凉干燥(温度不超过20℃、相对湿度不高于60%)、通风、防潮、防虫蛀、防鼠、无异味的库房中。药材应置于货架上,以离地面距离15厘米、离墙壁距离50厘米为宜,定期检查贮存情况。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根茎极短,结节状,茎呈不规则的块状,根细长,略呈圆柱状,长1~3厘米,直径0.1~1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深棕色,上端有茎痕或残留茎基,周围和下端着生数条细长的根。根圆柱形,略扭曲,长10~20厘米,直径0.2~0.5厘米。表面黄色或黄棕色,上部密布显著的横皱纹,下部较细,具纵皱纹及支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皮部黄色或黄棕色,木部色较浅,呈点状环列。气微,味甚苦。
2.常见伪品
常见伪品有小檗科植物八角莲和桃儿七的根及根茎;毛茛科植物多叶唐松草、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或细支根。
(1)鬼臼 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Dysosma versipellis(Hance)M.Cheng ex Ying的根及根茎。根茎呈横生的小结节状,长2~3厘米,直径约5毫米,表面棕褐色,光滑或具纵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气微,味苦。
(2)桃儿七 为小檗科植物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Royle)Ying植物的根及根茎。根茎呈不规则结节块状,每一结节类球形,直径0.8~1.2厘米,表面棕褐色,有不明显的环节及众多须状根和支根痕。支根圆柱形,直径1~3毫米,表面棕黄色,平滑,有细纵纹。质硬,折断面黄色,纤维状,横断面皮部平坦,木质部突起,环状排列,髓部小,约占直径的1/4。气微,味苦。
(3)当归尾 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细支根。略呈圆柱形,直径0.3~1厘米,上粗下细,多扭曲,有少数纤维根痕,长15~25厘米。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数棕色点状分泌腔,木部色较淡,形成层环黄棕色。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
(4)多叶唐松草 为毛茛科植物多叶唐松草Thalictrum foliolosum DC.的根。表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直径0.3~0.5厘米。质硬脆,易折断,呈角质状半透明。断面皮部灰黄绿色,木部黄色。气微,味稍苦。
六、药材规格等级
不分等级,均为统货。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96.
[2]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贵州省中药研究所.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1992:178-181.
[3]《云南名特药材种植技术丛书》编委会.云南名特药材种植技术丛书·滇坚龙胆[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13-17.
[4]郭兰萍,黄璐琦,谢晓亮.道地药材特色栽培及产地加工技术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82-186.
[5]王力,刘艳新.龙胆与伪品龙胆的UV光谱鉴定[J].中医药学报,2001,29(5):36.
[6]姚仲青,俞明霞,郭青.龙胆与其伪品桃耳七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1999,10(6):438.
[7]王玉峰,刘敏彦,李向军,等.坚龙胆及其掺伪品当归尾的比较鉴别[J].基层中药杂志,2002,16(4):38.
[8]秦军,武为宝.坚龙胆与伪品多叶唐松草鉴别[J].基层中药杂志,1999,13(2):39.
麦 冬
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L.f.)Ker-Gawl.的干燥块根,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用于治疗肺燥干咳、阴虚痨嗽、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麦冬在中国分布广泛,主要有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安徽、河南、陕西和河北等省(区)。麦冬的商品药材主要来源于栽培。贵州栽培麦冬以松桃、江口、沿河、凤冈、习水、正安、务川等县产量大。
二、生长习性
麦冬喜温暖气候和较潮湿环境,稍能耐寒,冬季-10℃左右的低温下也不会受冻害。宜稍荫蔽,在强烈阳光下,叶片发黄。但过于荫蔽,易引起地上部分徒长,不利于生长发育。以疏松、肥沃、湿润和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碱性的夹沙土为好。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中以无性繁殖为主,采用分株繁殖。以健壮、无病虫、带有块根和须根、未抽嫩叶的植株作为种植材料。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疏松、肥沃、湿润的沙壤土,最好水旱轮作地,前茬为豆科或麦类。积水低洼地不宜种植。
(2)整地 整地前,每亩地施农家肥4000千克和复合肥100千克作基肥,然后将土地全部深翻1次,使肥料均匀分布于土壤中并把土壤整细耙平。一般深耕23~26厘米,起高畦,畦宽1.3~1.5米,畦沟宽33~39厘米,以利于排灌。
3.种植
麦冬采用分株直播的方式进行栽种。
(1)切苗分株 将健壮、无病虫且未抽嫩叶的种苗切去下部根茎及须根,只留下茎基,以根茎断面现出白心、叶片不散开为度,俗称“菊花心”。处理后的种苗若不能及时栽种,则需“养苗”,即把种苗打成捆,茎基放在清水里浸泡,使其吸饱水分,然后竖立放在挖好的松土上(选阴凉处),周围覆土保护。若气温过高,可每天或隔天喷水1次。养苗时间不能超过7天。
(2)种植方法 一般在4月上、中旬栽种。条播或穴播。每亩种苗700千克。①条播,按行距15厘米左右开深5厘米左右浅沟,沟内淋腐熟稀薄猪粪水,然后按株距6~9厘米栽苗,每丛3株,栽后覆土,压紧踏实,使苗稳固,做到地平苗正。②穴播,按行距(6~10)厘米×(15~25)厘米开穴,穴深5~6厘米,穴内淋腐熟稀薄猪粪水,每穴栽苗3~5株,覆土。注意使苗基部垂直种下,不要弯曲,然后将土轻踏紧使地平苗正。栽种不可过深或过浅。
4.田间管理
(1)灌溉 麦冬需要充足的水分,在阴天或小雨天栽种,可隔2~3天后灌水,如栽后第2天是晴天,当日傍晚即要灌水,使泥土与苗蔸充分结合,迅速生长幼根。如栽后灌水过迟,苗得不到充分的水分,部分苗就会枯死,以后虽可补栽新苗,但时间过迟,也会影响产量。除栽后灌溉外,在夏季需及时灌溉,一般采取淹灌,水将土壤淹没再停止灌水;如遇冬春干旱,则应在2月上旬前灌水1~2次。
(2)中耕除草 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4次中耕除草,时间是5月上旬、6月上旬至7月下旬、9月上旬、11月上旬。除草需在晴天进行,并浅松表土。
(3)追肥 一般每年从5月开始,结合中耕除草,追肥3~4次。第1次在5~7月,每亩施腐熟猪粪尿2000~2500千克及腐熟饼肥50~100千克;第2次在8~9月份,每亩施腐熟猪尿2500~3000千克、腐熟饼肥50~100千克、草木灰100千克;第3次在11月初,每亩施腐熟猪粪尿2000~2500千克、腐熟饼肥50~100千克、草木灰100~150千克,加施过磷酸钙10~15千克。
(4)摘花葶 为减少养分消耗,7~8月摘去花葶。
5.病虫害防治
(1)黑斑病 病原为半知菌,危害叶片。病菌在种苗上越冬,每年4月中旬开始发病。防治工作:选用叶片青翠、健壮无病的种苗种植;栽种前用1∶1∶100倍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浸种5分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初期,于早晨露水未干时,每亩撒草木灰100千克;雨季及时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2)根结线虫病 根结线虫,主要为害根部。防治工作:实行轮作,但避免与烤烟、紫云英、豆角、芋头、红薯、瓜蒌、罗汉果、白术、丹参、颠茄等作物轮作;选用无病种苗,剪净老根;选用抗病品种;进行土壤消毒,可以用每平方米2.5毫升40%的辛硫磷乳油进行灌根(将药液直接灌入根部的土壤中)。
(3)蝼蛄、蛴螬、地老虎等 精耕细作,冬春耕翻,合理轮作;栽前整地,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加水配成800倍液,喷洒土面,并把表层药土翻入土中或用50%辛硫磷乳油0.5千克、90%晶体敌百虫稀释后拌入炒香的秕谷子、麦麸、豆饼、米糠、玉米渣等饵料,施入土表;生长期,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3千克或5%甲基异硫磷颗粒剂,混入细土20~30千克,混合后均匀撒于畦土面上。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栽种后次年的3月底到4月底都可以采收。
(2)田间清理 冬季将枯株病叶清理干净,并进行烧毁。
(3)采挖 选晴天翻耕24厘米深,使全株露出土面,抖去根部泥土,切下块根,泥沙洗净,晒干水汽,揉搓后再晒,晒后又搓,反复4~5次。干燥后,除去须根和杂质。
(4)清洗 放入箩筐内,置流水中,洗净泥沙,摊于晒席上暴晒,待水汽干后,用手轻轻搓揉,称为“短水”。搓揉不宜用力过大,以免搓破块根表皮,造成“油子”,影响质量。
2.加工
要进行“三晒三堆”。于竹帘上暴晒,第1次晒3~5天,堆集2~3天;第2次晒3~5天,堆3~4天;第3次晒4~5天,堆4~5天,使麦冬的干度达到80%左右。在堆晒过程中,有时因天气变化影响,往往前后批次交叉进行。因此,堆晒须分清批次,不要弄混,避免潮燥不均。
将干燥后的须端剪下,留须1厘米左右。留在两头的须是贯穿内心的,是为防止内轴内缩。内部水分不易向外挥发,影响干度和外形。继续堆晒,直至内部水分挥发完了,直至留须一碰即落。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呈纺锤形或圆形,两端略尖,中部充实或略收缩,长1.5~3厘米,直径0.3~0.6厘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未干透时,质较柔韧,干后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黄白色,角质样,中央有细小中柱,气微香,味微甜。以个肥大、饱满、色黄白、质柔韧、味甜,嚼之发黏者为佳。
2.常见伪品
常见伪品有同科湖北麦冬、阔叶山麦冬和禾本科淡竹叶的干燥块根。
(1)竹叶麦冬 为禾本科淡竹叶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 e Brongn.的干燥块根。呈纺锤形,瘦弱弯曲,两端尖,长2~4.5厘米,直径0.2~0.5厘米。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有细纵皱纹或较深的沟槽。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半透明,角质状,或显白色粉质状,木心(中柱)细小而硬。味淡,久嚼方有黏滑感。
(2)山麦冬 为百合科植物山麦冬Liriope spicata(Thunb.)Lour.或短葶山麦冬Liriope muscari(Decne.)Baily的干燥块根。呈纺锤形,略弯曲,两端狭尖,中部略粗,长1.5~3.5厘米,直径0.3~0.5厘米。表面淡黄色或黄棕色,具粗糙纵皱纹。质柔韧,纤维性较强,断面黄白色,蜡质样,味较淡。
(3)阔叶麦冬 为百合科山麦冬属草本植物阔叶山麦冬Liriope platyphylla Wang et Tang的干燥块根。呈长圆柱形,略弯曲,两端钝圆,有木心露出,长2~5厘米,直径0.5~1.5厘米。表面土黄色至暗黄色,不透明,有多数宽大纵槽纹及皱纹。未干透者,质柔韧,干者质坚硬而脆,断面平坦,黄白色,角质样,中央有细小淡黄色木心(中柱),木心有时呈空管状。气微弱,味甜,嚼之微有黏性。
六、药材规格等级
一等:干货。呈纺锤形半透明体。表面淡白色,木质心细软。味微甜,嚼之少黏性。每50克190粒以内,无须根、乌花、油粒、杂质、霉变。
二等:干货。呈纺锤形半透明体。表面淡白色。断面淡白色。木质心细软。味微甜,嚼之少黏性。每50克300粒以内。无须根、乌花、油粒、杂质、霉变。
三等:干货。呈纺锤形半透明体。表面淡白色。断面淡白色。木质心细软。味微甜,嚼之少黏性。每50克300粒以上,最小不小于麦粒。间有乌花、油粒不超过10%,无须根、杂质、霉变。
野生麦冬,与家种质量相同者,可按家种麦冬标准分等。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6.
[2]彭成.中华道地药材: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618-2632.
[3]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207-211.
[4]陈兴福,杨文钰,刘文昌.麦冬生长特性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4):1141-1143.
[5]罗莉.川麦冬的高产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5,(6):28-29.
[6]吴生兵.涪陵麦冬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7):57-58.
[7]刘振启,刘杰.麦冬的产地加工与鉴别[J].首都医药,2012,19(23):39.
[8]柯文彬.麦冬与常见伪品的鉴别[J].福建中医药,1993,24(4):43.
生 姜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鲜根茎。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的功效,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姜在中国中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广为栽培。贵州境内,姜作为区域特色农作物之一,种植栽培规模较大,主产区有兴义、六盘水、安顺、遵义等地区。兴义市清水河镇产的“品甸生姜” 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二、生长习性
姜喜温和、湿润气候,不耐寒,遇霜易凋萎,耐阴,不耐强光,在不同生长期对光的需求不同,发芽期忌强光,而生长旺盛阶段则需较强光照。根系不发达,因此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土壤含水量需保持在75%~80%。宜在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或黏土中生长。忌连作。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以无性繁殖为主。选择肥大、丰满、皮色有光泽、不干缩、质地硬、未受冻、无病虫害的根茎做种。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土质肥沃、土层深厚、透气性好、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力强、p H值5~7的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为宜。要求田块地势稍高,排灌方便,不易积水。宜与水稻、十字花科和豆科作物等进行3~4年的轮作。
(2)整地 待土壤解冻后,细耙1~2遍,并结合耙地施入大量农家肥,一般每亩施优质厩肥5000~8000千克、过磷酸钙30~50千克。为防止积水和便于灌溉,应在整平耙细的土壤上开沟,沟距48~52厘米、沟宽25厘米、沟深15厘米左右,沟不宜太长,一般在20米以内为宜。若地块过长,可打截划区种植。
3.种植
(1)晒种 栽种前20~30天,从贮藏窖内取出种姜,用清水洗去姜块上的泥土,平铺在草席或干净的地上晾晒1~2天,傍晚收进室内,以防夜间受冻。
(2)掰种 选发芽正常的姜块,掰成每小块带有一个健康粗壮嫩芽的仔姜(少数瘦小的姜块可留2个芽)。姜块大小要适宜,一般中块姜掰成5~7块仔姜,保证每块重量在50~100克为宜,多余的芽可用手抹去,以保证养分集中供应。
(3)栽种 掰选后即可栽种,栽种时如果土壤比较干燥,应在栽种前1~2小时浇足底水,底水下渗后,将掰开的种姜的伤口处蘸上草木灰或药物杀菌剂,按一定的株距把种姜摆放在栽种沟内,幼芽方向应保持一致,并用手轻轻把种姜按入泥土中,使姜芽与土面相平,再扒下部分湿土盖住幼芽,以防强光灼伤幼芽。种姜排好后用锄头将垄上湿土扒入沟内盖住种姜,并搂平耙细,要求覆土厚4~5厘米,不可过厚或过薄,如果过厚,对姜芽出苗不利,过薄则表土易干,同样影响发芽。
(4)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受土壤、肥水条件、栽种期、栽种量以及田间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种植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条件来确定。一般土壤肥力高、肥料供应充足、田间管理较好的园地,适当稀植,行距为33~40厘米,株距为24厘米;坡地、瘦土园地,管理水平较差的地块可适当密植,行距为33~40厘米,株距20~22厘米。
4.田间管理
(1)田间防晒 露地栽培可在种植后用秸秆平铺于土面上,以保持土壤湿润。待生姜出苗时,再把秸秆顺姜行插成排用以遮阳,待气温降低后拔掉秸秆,以利于光合作用。
(2)除草 种植6~10天后,部分杂草已开始生长,可用40%的百草枯或10%的草甘膦进行喷雾除草。待姜苗出齐后则不可用药物除草,只能人工拔除。
(3)水分管理 出苗后,适当干燥的土壤可提高地温,促进出苗及生长。生长中期至收获前,湿润的土壤有利于分枝及块茎的膨大,一般相对湿度宜保持在80%左右。晴天应根据土壤干湿情况适当浇水,为避免植株徒长以及病虫害发生,不可漫灌,以防过分潮湿和渍水。
(4)追肥 苗出齐后可追1次提苗肥,此时姜苗生长量小,需肥量不多,宜用腐熟的人畜粪水每亩灌施1000~1500千克,或用复合肥15~20千克撒施。第2次施肥在大暑后,此次追肥对促进根茎膨大并获取高产有重要作用,要求肥效长,每亩用2000~3000千克腐熟的人畜粪水并添加三元复合肥25~40千克混施。第3次追肥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此时有6~8个分枝,也正是根茎迅速膨大生长的时期,可根据植株的长势来追肥,植株长势一般的可每亩施30~45千克复合肥,对肥水条件较好的田块可酌情少施,避免茎叶徒长。每次施肥时配合清除杂草。
(5)培土 为防止根茎膨大时露出地面影响生长,需进行培土。培土工作可结合中耕除草和追肥进行,第1次培土在6月中下旬进行;7~10天后,培第2次土,培高10厘米;半个月后培第3次土,培成18~20厘米高的土埂。
5.病虫害防治
(1)腐败病 栽种前30天左右,使用专用施药器具按30厘米左右的间距将药液施入15~25厘米深的土层,每点注入药液2~3毫升,再用塑料膜覆盖3~5天,撤除薄膜15~20天后整地备播。
(2)根结线虫病 每亩用3%氯唑磷颗粒剂10千克,80%二氯异丙醚乳油3千克熏蒸土壤;或用1.8%阿维菌素2000倍液灌根,每穴灌药液100~150克,灌后可浇1次水。
(3)斑点病 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施,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4)炭疽病 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于发病初期进行叶面喷施,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
(5)枯萎病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浸泡种姜块1~2小时,捞起后拌草木灰栽种。发病初期在病株及其四周浇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200~300倍液,每隔3~5天浇灌1次,连续防治2~3次。
(6)叶枯病 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65%多果定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1500倍液,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7)立枯病 可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40%拌种双悬浮剂600倍液,或10%立枯灵悬浮剂300倍液,或50~100毫克每毫升的井冈霉素,或抗霉菌素120水剂200~300倍液于发病初期进行喷雾防治,每隔2~3天喷1次,连喷2~3次。
(8)病毒病 可用20%盐酸吗啉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水剂25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
(9)螟 可用50%杀螟硫磷乳剂500~8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10)小地老虎 可用灭杀毙8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倍液喷雾防治。
(11)异型眼蕈蚊 栽种前用40%二嗪磷粉剂拌种,用量为种质量的0.4%;发现幼虫为害根茎部时,可喷淋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50%辛硫磷乳油1200倍液灌蔸,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12)蓟马 可用5%咙虫眯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种姜采收 种姜可与鲜姜一起采收;也可在幼苗出土长出4~5片叶时采收,即于6月下旬~7月上旬采收,小心扒开土壤将种姜采下,然后再覆土盖住根部,尽量少伤植株。种姜不宜采收过迟,以免伤根。
(2)子姜采收 嫩姜于7~10月视市场行情随时采收,采收越早产量越低。一般于8月初开始采收嫩姜。
(3)鲜姜采收 一般于10月中下旬,初霜到来之前,地上茎叶尚未霜枯,而根茎组织已充分老熟之时收获。收获前3~4天,先浇水1次,使土壤湿润,以便于收刨。若土质疏松,可抓住茎叶整株拔出,轻轻抖去根茎上的泥土,然后自茎秆基部(保留2~3厘米地上茎)用刀削去地上茎。
2.加工
将采收后的生姜置阴凉处,可用湿润稻草或布料等遮盖,避免太阳直射。作鲜姜上市的用清水洗净泥土,然后在阴凉通风处或冷库中预冷。作种姜贮藏的收获后挑选肥厚、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姜块,薄薄摊开,让其外表皮凉燥,除去表皮水分,天气凉爽时可直接在田间晾晒,然后再进行贮存;姜块湿度适中的可不用晾晒,稍带潮湿泥土直接入窖贮藏。注意轻拿轻放,勿伤表皮。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混伪品
1.药材性状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厘米,厚1~3厘米。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2.常见混伪品
目前市场上并未发现有生姜的混伪品。一是生姜作为药食两用的大众农产品,其性状易于区分,难以乱真。二是生姜易于种植,且产量高,价格低,无需冒充。
六、药材规格等级
一等:同一品种,形态完整肥大、丰满充实,色泽黄亮一致,表面光滑,清洁干燥。无腐烂霉变、焦皮皱缩、冻伤、日灼伤、异味、泥土杂质及病虫害及机械伤。有害物质残留控制在有关标准允许的范围以内。重量≥200克,品质不合格者≤5%,且不合格者应达到二等质量标准,腐烂者≤1%,杂质≤2%,重量分级不合格者≤10%。
二等:同一品种,形态完整肥大、丰满充实,色泽黄亮基本一致,表面较光滑,清洁干燥。无腐烂霉变、冻伤、日灼伤、异味、泥土杂质及较严重病虫害及机械伤,允许轻微皱缩。有害物质残留控制在有关标准允许的范围以内。重量≥100克,品质不合格者≤10%,腐烂者≤3%,杂质≤2%,重量分级不合格者≤10%。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01.
[2]陈跃清,杨珂玲,郑稻根.生姜优质生产农业气象条件分析[J].福建热作科技,2008,33(4):15,28.
[3]吴场铠,颜佳文.生姜的生长特性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57-58.
[4]曹守山.适宜生姜生长的中温带区域范围分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8,(2):52-54.
[5]高德民.生姜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30(3):24-25.
[6]吴帮勇.兴义市生姜栽培管理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7(12):107,180.
[7]张冬莲,托治宁,覃光积.果园间作生姜栽培技术要点[J].广西农学报,2011,26(4):90-92.
[8]旷碧峰,肖昌华,欧阳丰,等.南方生姜高产规范化栽培及加工技术[J].蔬菜,2013,(6):24-26.
[9]肖运成.无公害生姜采后产品标准化处理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475.
[10]麻进兴,刘相根.南方山区生姜种植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163-166.
山银花
山银花为忍冬科植物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 usa(Sweet)DC.或黄褐毛忍冬Lonicera f ulvotomentosa Hsu et S.C.Cheng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痈疽疮疔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灰毡毛忍冬Lonicera macranthoides Hand.-Mazz.主要分布于中国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区);华南忍冬Lonicera conf usa DC.分布于广东、海南和广西等省(区);黄褐毛忍冬Lonicera f ulvotomentosa Hsu et S.C.Cheng分布于广西、贵州和云南省(区)。
在贵州种植的山银花主要为灰毡毛忍冬和黄褐毛忍冬。灰毡毛忍冬野生资源在遵义、绥阳、道真、桐梓、金沙、正安、湄潭、凤冈、务川、黔西、大方、贵阳、安顺、清镇、德江、沿河、思南、息烽等地有分布,种植地区有赤水、习水、惠水、绥阳、桐梓、梵净山、安顺、六枝、平坝、印江、思南、大方、黔西、盘县、石阡、普定、雷山、都匀、贵阳、独山、荔波、兴仁等地。黄褐毛忍冬野生资源分布于安龙、兴义、册亨、贞丰、兴仁、罗甸、望谟、关岭、紫云、赤水、习水等地,种植区有盘县、兴义、兴仁、安龙、贞丰、册亨、绥阳、梵净山、雷山、从江、榕江等地。
二、生长习性
灰毡毛忍冬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宜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生长温度为15~20℃的环境,不耐严寒和酷暑。生于海拔750~1500米的山坡林及山顶混交林中,或灌丛及山谷溪流旁。种植土壤以通气透水、肥沃、沙质为佳。
黄褐毛忍冬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耐涝,生长适温为20~30℃。生于海拔850~1300米的山坡岩旁灌木林中。种植地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在p H值6.2~7.6的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和褐色森林土上生长良好,以深厚、肥沃、湿润的褐色森林土和沙壤土最适。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上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无性繁殖以枝条扦插为主,选择当年生半木质化的嫩枝为好,也可用已木化的当年生枝条,或一至二年生、直径在0.5~0.8厘米的枝条作插穗,要求每条嫩枝穗条长5厘米,直径大于0.15厘米,带1~2个节,每条老枝穗条长20~30厘米,直径为0.5~3厘米,带3个节;有性繁殖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进行采种,9~10月采收黑色浆果或接近成熟的果实,连同小果枝一起剪回,堆积使其后熟,后熟过程中,注意保持一定湿度,约一周后,果皮完全变黑,将果实搓烂,用清水洗去果肉,漂去果皮,拌入5倍以上的湿润河沙或细土贮藏,栽种材料以籽粒饱满、无虫蛀、常温贮藏不超过1年的种子为佳。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种植地宜选择地势平坦、向阳,土壤较为深厚、肥沃疏松、无土传病害、有水源、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或壤土为宜。
(2)整地 种植地翻耕前3~5天浇水1次。打碎土块,整平耙细。每亩地施堆肥、秸秆或青杂草4000~5000千克,钙镁磷肥150~300千克。或做成宽1.3米的高畦,每穴施0.2~0.3千克菜枯饼及0.15千克复合肥或15千克农家肥。
3.种植
(1)扦插繁殖 ①扦插繁殖的季节:春、夏、秋3季均可进行,以夏季扦插育苗为佳。②插穗及行间距:每100根为一捆,用湿沙贮藏。株行距为20厘米×30厘米,每亩地育苗1万株。0.5厘米直径以下小插穗育苗,株行距可缩至5厘米×30厘米,每亩地育苗4万株。按30厘米行距开15~20厘米深的沟。③扦插及育苗:将插穗按株距均匀摆入沟内,填土、踏实,入土深度为插穗长度的1/2,直插、斜插均可。扦插3周后插穗开始生根发芽,翌年春天可将其起苗定植。夏季扦插,在采花后的雨季进行。选取生长健壮的当年生枝条,每100枝扎成一捆,枝条基部放入50毫升/升的NAA和IBA混合激素溶液中浸泡12小时后扦插。扦插苗应注意遮阴、保湿,14天后开始生根萌芽;秋季扦插多在9月进行,方法与夏季扦插同。翌年春季定植栽培。
(2)种子繁殖 ①催芽:前40天催芽,即将种子放在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与3倍量的湿沙层积,当50%的种子裂口处露白时,筛出种子进行条播。②行间距:条距20厘米,开浅沟,以10厘米×30厘米的株行距,每亩地育苗2万株。③播种及育苗:均匀撒种子于沟内,压实,播后覆土1~2厘米,并盖稻草,浇水保湿。15天内幼苗出土,揭去盖草,加强肥水管理。当年秋季或第2年春季幼苗可定植。每亩播种量1~1.5千克。于早春萌发前或秋冬季休眠期进行。在整好的栽植地上,按行株距150厘米×120厘米挖穴,宽深各30~40厘米,每穴栽壮苗1株,填细土压紧、踏实,浇透水。成活后,整形修剪,使匍匐藤形成直立单株的矮小灌木。
(3)分株繁殖 种植翌年,植株周围都能萌发根蘖苗。春季结合施肥时断根,在断根愈伤组织处生长出根蘖苗,于夏、秋季的雨天,刨出幼苗,移栽。
4.苗圃管理
(1)浇水 苗木扦插当天浇透水,隔2~3天浇水1次,连续3~5次,生根以后可适当减少为每10~15天浇水1次。
(2)追肥 扦插苗15~20天生根,这时,每一亩地可撒施尿素2.5~3千克,40天以后追肥量可加大到8~10千克。
(3)中耕 初次中耕要离插穗5厘米远,不可太深,苗木进入旺盛生长期后,中耕深度可适当加深。
(4)苗木管理 新发枝长到25~30厘米高时,及时摘心。
5.田间管理
(1)松土除草 栽植后的前3年,每年进行3~4次除草,即发出新叶时进行第1次;7~8月进行第2次;秋末冬初前最后一次,并在该时期进行松土、培土。3年后减少除草次数,每年春季2~3月和秋后入冬前培土。每4年深翻1次,深度40~50厘米。松土时,距主干20~30厘米先出沟,依次外延,将表土和基肥混合翻入地下,整平地面。
(2)施肥 每年10~11月底,将植株周围30厘米的土壤深翻,每墩施入有机肥5~10千克、过磷酸钙0.1千克,整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凹槽形。头茬花采摘后及时追施速效肥。①基肥:结合每年深翻挖槽,于沟槽内均匀施撒有机肥料,并将挖出的土回填于沟槽内,耙平地面。施肥量可根据植株大小而定,较大的植株每株施土杂肥5~6千克、尿素50~100克,小植株可适当减少。以每穴施0.15千克枯饼肥或腐熟农家肥5千克为宜。②追肥:追肥需结合中耕除草、培土进行。三年生以上的植株,开花前后在树冠周围开环状沟,每株追施磷酸二铵0.05千克或0.1千克,施后用土覆盖肥料,厚至5厘米。花芽分化时,于叶面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采花后,可追施尿素1次。
(3)浇灌 春季萌动时浇水1~2次,秋后浇水1次。
(4)整形修剪 冬剪依据“旺枝轻剪、弱枝重剪、枝枝都剪” 的原则。壮枝宜轻剪,一般保留8~10芽;弱枝保留3~5对芽。剪除全部细、弱、病和缠绕枝、交叉枝。定植后的幼龄花株,以培养株型为主,留3~5个主杆。夏剪可提高二三茬花产量,使采花时间相对集中。
6.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 发病初期及时处理病残株;发生期用50%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
(2)褐斑病 发病初期剪除病叶,用1∶1.5∶200倍波尔多液喷洒,每7~10天喷洒1次,连续2~3次。
(3)炭疽病 清除残株病叶,及时集中烧毁,移栽前采用1∶1∶(150~200)倍波尔多液浸苗5~10分钟。发病期喷洒65%代森锌500倍液或50%胂·锌·福美双800~1000倍液。
(4)锈病 采集花后,及时清除枯叶、病叶,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喷洒25%三唑酮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洒1次。
(5)叶斑病 及时清除病叶,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5%甲霜灵800~1000倍液连续喷洒2~3次。
(6)蚜虫 清明和谷雨时各喷1次40%乐果乳剂800~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2000倍液。
(7)虎天牛 成虫5月中、下旬产卵,于产卵期用50%辛磷酸乳油600倍液,50%磷胺乳液1500倍液喷雾,每7~10天喷1次,连喷数次;5月上旬和6月下旬,当幼虫蛀入茎秆之前,喷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各1次,用糖醋液(糖∶醋∶水∶敌百虫=1∶5∶4∶0.01)诱杀成虫;剪除根枝,集中烧毁。
(8)尺蠖 冬季清洁田园,发现幼虫即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95%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施,也可用20%氰戊菊酯2000倍液或溴氰菊酯1000~2000倍液喷雾。
(9)豹蠹蛾 及时清理树枝,收花后,7月下旬至8月上旬结合修剪,剪掉有虫枝;于7月中、下旬幼虫孵化盛期,用加入0.3%~0.5%煤油的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或用注射器从蛀孔注入40%乐果乳油原液。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春季栽植者当年即可结花,秋冬季栽植者次年结花。单花从萌蕾到开放13~20天,春季较长,夏秋季花蕾发育较快。从现蕾到开放、凋谢,分为米蕾期、幼蕾期、青蕾期、白蕾前期(上白下青)、白蕾期(上下全白)、银花期(初开放)、金花期(开放1~2天至凋谢前)及凋萎期。最佳采收期是白蕾前期,即二白期。由于清晨和上午花蕾不易开放,养分足、气味浓、颜色好,则这时为最佳采收时间。
(2)采收方法 只采集成熟花蕾和接近成熟的花蕾,不带幼蕾、叶子。采收后摊开放置,时长不超过4小时。
2.加工
(1)晒干法 每筐晒鲜花2.5~3千克,将筐置通风向阳处,晒至八成干后,可倒入席上翻晒。席是用木棒制成长约1.7米、宽约0.7米、高5~7米的框架,用高粱秸或席(高粱秸不去皮,席要翻用,以利吸水)做成。夜间或遇雨天,可将筐挪放在院内,筐与筐之间放两根横木,上盖席。花蕾及时摊敞,晒花层2~3厘米厚,暴晒中途不翻动。晒干的花,其手感以轻捏会碎为准。阴雨天放入室内,或在席上摊凉。
(2)蒸后干燥法 用水蒸气迅速蒸一下花蕾,以刚被蒸熟为宜,摊开为薄薄的一层晒干或室内阴干。该法避免阴雨天在室内自然阴干时变黑霉烂。
(3)烘房烘干法 采用烘烤烟叶的烘房进行烘干,具体的做法如下。①预烘:即烘花前,先将烘房内的温度烘到35℃左右,除去烘室内的潮气。②烘花:预烘后将花撒在烘房内竹席上,铺花厚度3~5厘米,关闭门窗。③提高温度与通风:装好山银花后,立即增加火势,当室温为50℃左右时,鲜花产生水蒸气,温度下降后又关上门窗,使室内保持50~60℃的温度。开启或关闭门窗以控制温度在60℃左右、室内水蒸气不形成水雾为宜。视烘花量大小,一般8~16小时即可烘干。
(4)机械加工法 所利用的机械为茶场加工茶叶的机械,自动控制,加工迅速。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混伪品
1.药材性状
灰毡毛忍冬药材呈棒状,稍弯曲,花蕾长3~4.5厘米,上部直径约2厘米,下部直径约1厘米,表面黄色或黄绿色。表面非腺毛众多,为倒生的短糙伏毛,腺毛偶见,柄短,萼筒无毛,萼筒常有蓝白色粉,无毛或上半部或全部有毛,长近2毫米,萼齿三角形,长1毫米,比萼筒稍短,总花梗集结成簇,开放者花冠裂片不及全长之半。质稍硬,捏之稍有弹性,气清香,味微苦甘,用蒸晒和炒晒方法加工出来的山银花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较柔润;用蒸烘法加工出的山银花呈绿色,手握较干脆。
黄褐毛忍冬药材与灰毡毛忍冬药材的主要区别点在于,黄褐毛忍冬药材的花蕾长1~3.4厘米,直径1.5~2毫米,花冠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密被黄色茸毛。
2.常见混伪品
常见混伪品多为同科同属的近缘植物,如细毡毛忍冬、华西忍冬、盘叶忍冬、苦糖果等植物的干燥花蕾,在民间亦多混作山银花药材使用。
(1)细毡毛忍冬 为忍冬科植物细毡毛忍冬Lonicera similis Hemsl.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是2008年版《四川省中药材标准》川银花来源项下收载的品种之一。花蕾长3~4.5厘米,上部直径约2厘米,下部直径约1厘米,表面棕绿或黄白色。萼筒无毛,萼筒常有蓝白色粉,无毛或上半部或全部有毛,长近2毫米,萼齿三角形,长1毫米,比萼筒稍短,总花梗集结成簇,开放者花冠裂片不及全长之半。质稍硬,捏之稍有弹性。
(2)华西忍冬 为忍冬科植物华西忍冬Lonicera webbiana Wall.ex DC.的干燥花蕾。本品多双生,单个花蕾呈短棒状,长0.5~1.2厘米,上部直径约0.2厘米,下部直径约0.1厘米。花萼淡绿色,被短柔毛,萼齿微小,顶钝,波状或尖。花冠淡棕黄色,筒部棕色,疏被短柔毛,花冠二唇形,裂缝约占花冠全长的2/3,花冠筒部约占1/3,花冠筒长明显短于花冠裂片。基部较细,具浅囊,向上扩张。雄蕊5,约与花冠等长,花丝和花柱下半部有柔毛。质脆易碎。气微清香,味微苦。
(3)盘叶忍冬 为忍冬科植物盘叶忍冬Lonicera tragophylla Hemsl.的花蕾,长5~7厘米,上部直径3~5毫米。黄色或橘黄色,有稀疏毛茸。
(4)苦糖果 为忍冬科植物苦糖果Lonicera fragrantissima Lindl.et Paxt.Subsp.standishii(Carr.)Hsu et.H.J.Wang的花蕾,呈短棒状。单朵或数朵聚在一起,花蕾长0.6~1厘米,上部直径3~5毫米。黄白色或微带紫红色,毛茸较少,基部有的带小萼。
六、药材规格等级
一等:花蕾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花蕾瘦小。表面黄白色或青白色,气清香,味淡微苦。开放花朵不超过20%。无梗叶、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兼有花蕾或开放的花朵,色泽不分,枝叶不超过10%。其余标准同一等。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62.
[2]何顺志,徐文芬.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634-635.
[3]杨成华,刘延惠.贵州的忍冬属植物资源[J].贵州林业科技,1999,27(2):26-29.
[4]童红,江维克,周涛.等.贵州金银花与山银花的产业现状调查[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1):238-242.
[5]黄丽华,陈训.贵州喀斯特适生经济植物黄褐毛忍冬生物学特性研究[C].//中国植物学会.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33-2008),2008.
[6]税丕先,庄元春,孙琴.灰毡毛忍冬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栽培方法[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49.
[7]刘来正,赵桂珍,王满恩,等.山银花与其伪品华西忍冬的生药学比较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9,29(6):46-49.
天 麻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具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用于治疗癫痫抽搐、破伤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风湿痹痛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天麻在中国广泛分布。栽培省(区)有贵州、云南、陕西、四川、湖北、安徽、河南、湖南、甘肃、江西、吉林、辽宁、广西等。贵州是天麻的道地主产区之一,主要栽培区域有大方、赫章、威宁、德江、正安、务川、道真等县,其中大方、德江县为贵州省天麻栽培最有代表性的地区。
二、生长习性
天麻是一种特殊的兰科植物,无根无叶,不能直接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类等养分。天麻种子的萌发需要有萌发菌(如紫萁小菇)的侵染才能发芽。形成原球茎后必须依靠蜜环菌供给营养,才能繁殖生长。天麻喜凉爽多湿和荫蔽的环境,较耐寒,最适生长温度20~25℃,湿度75%~80%。适宜土质疏松、透气性好、富含腐殖质的沙壤土栽培。忌连作。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上多用种子繁殖种苗,以0~2代健壮白头麻作为生产移栽的材料。选择个体发育完好、顶芽饱满、重量在100克以上的箭麻作为生产种子的母麻,于5~7月采集将裂的果实用于繁殖种苗。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天麻栽种地气候应凉爽湿润,土壤以腐殖质丰富、疏松、p H值5.5~6、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
(2)整地 天麻栽培对整地要求不严,砍掉地上杂物,便可挖穴种麻。
3.种植
(1)菌枝材的培养 ①备材:以木质坚实、易接菌的树种作培养菌枝材的材料,如桦木、青杠、槲栎等阔叶树种。选直径1~2厘米的树枝,斜砍成长6~10厘米的小段备用。为提高菌枝质量,缩短培养时间,可将砍好的枝段放在1%蔗糖和0.25%硝酸铵混合溶液中浸泡4~6小时。②培养时间:菌枝材一般应在菌棒材培养前的1~2个月进行。天麻无性繁殖冬栽所用菌枝材需于5~6月份培养,春栽则需在头年10~11月份培养。用于天麻有性繁殖的菌枝材,3~4月份培养比较合适。③培养方法:选择无污染的地方,挖深30厘米,宽60厘米的坑。在坑底平铺一层约1厘米厚湿润树叶,将备好的树枝段相靠摆上一层,在树枝上撒一薄层三级蜜环菌菌种,然后盖一薄层沙土,以盖严树枝和填好枝间空隙为准。同法培养8~10层,最后顶上覆盖5~6厘米沙土,再盖一层树叶或其他覆盖物以保持湿度。
(2)菌棒材的培养 ①备材:选择青杠树、桦树等阔叶树种的树干或树枝作培养菌材的材料。大小以直径3~10厘米的较好,将树材锯成长约45厘米的段,木段每隔3~6厘米砍一鱼鳞口,砍2~4排。②培养时间:有性繁殖用菌材于3月上、中旬培养;无性繁殖冬栽用菌材于6~8月培养,春栽于9~12月培养。③培养场地:场地选择无污染的生荒地。土壤沙质,能透水、透气、保湿,p H值5~6。④培养方法:挖深40~50厘米的坑,大小根据地形而定。将坑底土壤挖松整平,铺一层厚约1厘米的湿树叶,树叶上平摆一层树棒,两棒间加入菌枝材3~4根,用清水浇湿树棒和树叶,然后用沙土或腐殖土填好棒间缝隙,土壤不宜过厚,以盖过木棒为准。继续放入第2层木棒,棒间加入菌枝后覆土一层。依次培养4~5层,最后覆6~10厘米厚土,顶部覆树叶一层。
(3)种子生产 ①种质的选择:天麻栽培生产中主要选用红天麻和乌天麻作为栽培种源。红天麻生长快,适宜在海拔500~1500米的地区栽培。乌天麻生长较慢,耐旱力低,药材折干率高,适宜在海拔1500米以上山区栽培,是贵州高山区栽培的优质种质。②种麻的采挖及选择:作种的箭麻一般在11月份休眠期或2月下旬至3月初天麻生长尚未萌动前采挖。选择个体发育完好、健壮,顶芽饱满,重量在100克以上的箭麻作为培育种子的种麻。③种麻的贮藏:箭麻采挖后,应及时定植。但在较寒冷的地区(冬季地下5厘米处地温<0℃),可采取沙藏的方式贮藏于室内,控制好温湿度,至次年春季解冻后栽种。④种麻定植: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不积水的地方搭建育种棚。做宽60厘米的畦,两畦间留45~50厘米的人行道,以便授粉操作。2月底至3月上旬进行定植。将选好的箭麻定植在畦上,顶芽朝上,向着人行道。按行株距15厘米×10厘米栽培,然后覆土5~8厘米。⑤定植后管理:定植后应根据土壤墒情3~5天浇水1次。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30%~80%。顶芽抽茎伸长后在芽旁插竹竿一根,防止倒伏。现蕾初期,摘除顶部的3~5朵花蕾,可提高种子产量和质量。⑥人工授粉:授粉需在开花前1天或开花后3天内完成。选择晴天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进行授粉,采取同株或异株授粉均可。授粉时左手轻轻捏住花朵基部,右手用镊子慢慢取掉唇瓣或压下,使雌蕊柱头露出。从另一株花朵内取出冠状雄蕊,弃去药帽,将花粉块粘放在雌蕊的柱头上。⑦种子采收:待天麻蒴果颜色由深变浅,手感由硬变软,果实内种子呈乳白色已散开,不再成团时即可采收。种子采收后,应立即播种,不宜贮存。
(4)种苗繁育 ①种子播种时间:种子采收当年6~8月播种。②拌种:将培养好的萌发菌菌种撕碎,放入盆中或塑料袋内;将天麻蒴果捏开,抖出种子,均匀撒播在萌发菌上,反复搅拌混匀。将混匀的天麻种子和萌发菌装入塑料袋内,室温、避光条件下放置3~5天,可促进天麻种子接上萌发菌。每平方米用萌发菌菌种2~3袋,蒴果18~20个。③播种方法:挖开预先培养好蜜环菌的菌床,取出菌棒,耙平穴底;穴底铺一薄层壳斗科树种的湿树叶,将拌好种子的菌叶分为两份,一份撒在底层,按原样摆好下层菌棒,棒间留3~4厘米距离,覆土至棒平,铺一层湿树叶;再将另一份拌种菌叶撒播在上层,放蜜环菌棒后覆5~6厘米厚的湿土,穴顶盖一层树叶保湿即可(固定菌床播种法)。也可将天麻种子、萌发菌、蜜环菌菌枝、新鲜木段一齐播下(四下窝播种法),操作与固定菌床播种法基本相同,但不需预先培养菌材和菌床。④苗期管理:播种初期要注意防雨,遇大雨时应及时清理积水;天旱时应及时浇水,保持菌床内水分含量在65%左右;夏季温度高于30℃时应在菌床表面覆盖树叶或杂草。⑤采挖:第2年11月下旬至第3年3月采收。采挖时先除去表层覆盖物,小心取出种苗,严防机械损伤。⑥分级:选择色泽新鲜、无畸形、无损伤、无病虫害、无冻伤的健壮白麻块茎做种苗。各等级种苗应符合下表规定。⑦贮藏:种苗宜随挖随栽,如需短期贮存,可用细沙土与种苗交互隔层掩盖贮藏于室内,沙温控制在5~10℃,水分控制在15%~20%。贮存期间,应及时拣去病种麻。
天麻种苗质量要求

(5)商品麻生产 ①种苗选择:选用有性繁殖的0~2代白头麻作种,应符合种苗质量要求。②播种时间:11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种。选择晴天播种。③种植方法:挖开已培养好的菌床,把上层菌材小心取出,用手把下层菌材之间的土取出一半。种苗按株距4~5厘米摆放在菌材间。栽培好第1层后,用土填满空隙,再覆上5厘米厚的土;把原来撤下来的菌材恢复原位,菌材之间的空隙用土填上一半,再用同样的方法栽培第2层,最后把取出来的土恢复原位,覆土厚度在10~15厘米为宜。
4.田间管理
(1)防旱 干旱时在天麻栽种穴顶盖一层树叶,具有很好的保墒效果。
(2)防涝 雨季要开沟防涝,防止沟、池积水,以免天麻腐烂。
(3)防冻 入冬后,应在窖上覆盖厚土、树叶或薄膜,进行防冻。
(4)防高温 夏季高温时节应采取搭建遮阳棚或在种植穴上覆盖一层10厘米左右厚的玉米秆、麦秆、稻草等措施进行降温。
5.病虫害防治
天麻主要病害有霉菌病、腐烂病;虫害有蛴螬、蝼蛄、蚂蚁等。
(1)霉菌感染 选择透气、透水性好的沙壤土地栽培;栽培时去除杂菌感染的菌材,减少污染源;加大蜜环菌用量,形成蜜环菌生长优势,抑制杂菌生长。
(2)腐烂病 选择完整、无破伤、无局部腐烂的种苗做种,切忌使用带病种麻;将栽种天麻的培养料进行堆积、消毒、晾晒,杀死虫卵及病菌;选地势较高,不积水,土壤疏松,透气性良好的地方栽培。
(3)日灼病 育种圃应建在树荫下或遮阳的地方;天麻花茎出土前搭建遮阴棚,并在茎秆旁插竹竿防倒伏。
(4)蚂蚁 在菌窖或麻窖周围撒放鱼藤酮和细米糠拌成的毒饵,或用0.1%的鱼藤酮水溶液浇灌蚁穴;对于白蚁,可在无性繁殖前用灭蚁灵或白蚁清制成诱杀毒饵,撒于种植场地,达到防杀白蚁的目的。
(5)蛴螬 在成虫发生期,用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喷雾;或每平方米用90%敌百虫晶体0.3千克加水少量稀释后,拌细土5千克制成毒土撒施;利用蛴螬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在播种或栽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喷于窖内底部和四壁。
(6)蚧壳虫 栽培天麻时,不用有蚧壳虫的菌材和麻种;天麻收获时,发现蚧壳虫后,应人工捕杀消灭。
(7)蚜虫 用20%的速灭丁8000~10000倍液喷雾;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雾。
(8)蝼蛄 种植前清除杂草,布设黑灯光诱杀消灭蝼蛄;用鱼藤酮拌细糠(1∶1000),或用90%的敌百虫0.15千克兑水成30倍液,加5千克半熟麦麸或豆饼,拌成毒饵诱杀。
(9)食蝇蛆 栽种天麻时,撒入1∶1的狼毒和百部草粉末可以防止食蝇蛆。
(10)跳虫 栽种天麻时,窖内用5%辛硫磷颗粒剂撒施地面或四周进行消毒;用鲜红薯切碎拌蜂蜜和速灭丁药液(1∶2000)诱杀。
(11)螨类 使用不带害螨的菌种,必要时用红白螨灵进行灭杀。
(12)鼠害 可采用物理方法捕捉。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天麻一般宜在11月下旬至12月前采挖。采挖时,先将地上的杂草或覆盖物清除,慢慢刨开土层,揭开菌材,将天麻从窖内小心逐个取出,严防器械损伤。
2.加工
(1)分级 为便于加工,根据天麻大小和重量,将待加工的天麻分成3个等级。
一等:单个重量150克以上,形态粗壮,不弯曲,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无虫伤、碰伤,黄白色,箭芽完整。
二等:单个重量75~150克,长椭圆形,部分麻体弯曲,无虫伤、碰伤,黄白色,箭芽完整。
三等:单个重量75克以下或有部分虫伤、碰伤,黄白色或有少部分褐色,允许箭芽不完整。
(2)清洗 将分好级的天麻用清水快速洗净,清洗时不去磷皮,不刮外皮,小心保护顶芽,避免损伤。洗净的天麻应及时加工以保持新鲜的色泽和质量。
(3)蒸制 将不同等级的天麻分别放在蒸笼中蒸制,待水蒸气温度高于100℃后计时,一等麻蒸20~40分钟,二等麻蒸15~20分钟,三等麻蒸10~15分钟。蒸至无白心为度,未透或过透均不适宜。
(4)凉冷 蒸制好的天麻摊开凉冷,晾干麻体表面的水分。
(5)干燥 晾干的天麻及时运往烘房,均匀平摊于竹帘或木架上。将烘房温度加热至40~50℃,烘烤3~4小时;再将烘房温度升至55~60℃,烘烤12~18小时,待麻体表面微皱。将高温烘制后的天麻集中堆放回潮12小时,待麻体表面平整。回潮后的天麻再在45~50℃条件下继续烘烤24~48小时,烘至天麻块茎五六成干后进行人工定型。重复低温烘干和回潮定型步骤,直至烘干。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厘米,宽1.5~6厘米,厚0.5~2厘米。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另端有圆脐形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
2.常见伪品
天麻伪品有紫茉莉科紫茉莉、葫芦科栝楼的干燥根,茄科马铃薯、菊科大丽菊、天南星科芋头、美人蕉科蕉芋、百合科黄精、商陆科商陆的块茎。
(1)紫茉莉 为紫茉莉科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 L.的块根。呈长方圆锥形,表面类白色。有纵沟纹及须根痕。顶端有长短不等的茎基痕。质地坚,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角质样。
(2)马铃薯 为茄科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 L.的块茎。呈椭圆形,略扁,有的顶端有茎基痕,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略光滑,有纵皱纹及浅沟纹,有不明显的环节,基部无圆形疤痕。质坚硬难于折断,断面浅灰棕色、角质样,无臭、味淡。嚼之有沙感。
(3)大丽花 为菊科大丽花Dahlia pinnata Cav.的块茎。呈长纺锤形,略扁,表面灰白至灰黄色,有明显不规则的纵沟纹,顶端有茎基痕。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至浅棕色,角质样。嚼时有粘牙感。气微,味淡。
(4)芋头 为天南星科芋头Colocasia esculenta(L).Schott.的块茎。呈扁状,有纵沟及皱褶。顶端有芽苞残基,下端有棕色的圆形疤痕,断面粉白色,微甜。
(5)蕉芋 为美人蕉科蕉芋Canna edulis Ker的块茎。呈卵圆形或长椭圆形,略扁,未去皮的可见轮状环节。茎基残留多成“鹦哥嘴” 状,表面灰棕色。质坚,断面半角质状带粉性,嚼之有沙感。
(6)黄精 为百合科黄精Polygonatumsibiricum Redouté的块茎。根状茎有结节,全体有细皱纹及稍隆起的环节,茎横显眼,呈圆盘状,上面布有许多小麻点。味甜,嚼之有黏性。
(7)商陆 为商陆科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的块茎。大多呈纺锤形,压扁状,顶端常有茎基残留或两端均为切面痕,可见同心环状层纹。外表可见支根痕。味淡,麻舌。
(8)天花粉 为葫芦科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 ml.的根。块根多呈纺锤形,一端有茎基残留或扎成短嘴状。纵切面富粉性,有黄色脉盘条纹。
六、药材规格等级
一等:干货。呈长椭圆形。扁缩弯曲,去净粗栓皮,表面黄白色,有横环纹,顶端有残留茎基或红黄色的枯芽。末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形疤痕。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牙白色。味甘微辛。每千克26个以内,无空心、枯炕、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长椭圆形。扁缩弯曲,去净栓皮,表面黄白色,有横环纹,顶端有残留茎基或红黄色的枯芽。末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形疤痕。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牙白色。味甘微辛。每千克46个以内,无空心、枯炕、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干货。呈长椭圆形。扁缩弯曲,去净栓皮,表面黄白色,有横环纹,顶端有残留茎基或红黄色的枯芽。末端有圆盘状的凹脐形疤痕。质坚实、半透明。断面角质,牙白色或棕黄色稍有空心。味甘微辛。每千克90个以内。无枯炕、杂质、虫蛀、霉变。
四等:干货。每千克90个以上。凡不合一、二、三等的碎块、空心及未去皮者均属此等。无芦茎、杂质、虫蛀、霉变。
参考文献
[1]贵州中药资源编辑委员会.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
[2]周昌华,韦会平.天麻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
[3]徐锦堂.中国天麻栽培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
[4]云南名特药材种植技术丛书编委会.天麻[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
[5]袁崇文.中国天麻[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6]施金谷,杨先义,余刚国,等.大方县天麻栽培田间管理技术[J].南方农业,2016,10(24):53-56.
[7]郭兰萍,黄璐琦,谢小亮.道地药材特色栽培及产地加工技术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204-211.
[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58-59.
[9]汪群红,胡敏.天麻的真伪鉴别[J].中国药业,2013,22(12):154-155.
[10]道平.天麻及其伪品鉴别[J].光明中医,2008,23(8):1197-1198.
太子参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Miq.)Pax.的干燥块根,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太子参主要分布于中国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栽培太子参产区有江苏、安徽、山东、福建、贵州省,其中安徽宣城、福建柘荣、贵州施秉为太子参种植的代表性主产区。
贵州施秉是1992年从福建柘荣引种太子参,经过20多年的推广种植,近年成为太子参药材的主产区,施秉牛大场成为太子参药材集散地。种植区域还有余庆、黄平、福泉、镇远、黔西、玉屏、清镇、丹寨、花溪、乌当、遵义等地。
二、生长习性
太子参由野生变家种有40多年的历史,家种后不仅其生长周期发生改变,形态学特征也发生显著变化,由多年生草本变为越年生草本,块根多至几十个,纺锤形或长纺锤形,茎丛生或分枝多,叶片、果实、种子显著增多。
太子参喜温暖湿润气候,抗寒力强,怕高温,忌强光,怕涝。具有低温萌芽、发根和越冬的特性,块根在-20℃气温下可安全越冬。在自然条件下,多生于阴湿山坡的岩石隙缝和枯枝落叶层中,喜疏松、肥沃含有腐殖质的沙质壤土。在月平均10~20℃的气温下生长旺盛,当气温达30℃以上时,植株生长停滞,开始枯萎,进入休眠状态。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以无性繁殖为主,用有性繁殖进行种苗复壮。无性繁殖以芽头饱满、参体匀称、无分叉、无破损、无病虫害的块根作为种参;有性繁殖以母本纯正、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生长整齐一致植株的成熟种子作为种植材料。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丘陵坡地或地势较高的平地,以生荒地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的地为宜,土壤应为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p H值中性偏微酸性。
(2)整地 前作物收获后,将土壤翻耕25~30厘米;约20天后,再耕翻20厘米以上,并亩施腐熟过的农家肥或堆肥1500~2000千克,耙细、耙均。栽种前,每亩用西洋复合肥20千克、过磷酸钙50千克、硫酸钾15千克混合,撒入土中作种肥。做厢,厢宽70~90厘米,厢长依据地块而定,一般不超过10米。坡地顺坡开厢,沟深25厘米左右,平地沟深25厘米以上,厢面做成龟背状,四周开好排水沟。
3.种植
(1)无性繁殖 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栽种。栽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500倍液浸种20~30分钟,取出沥干,用清水清洗残留药液,晾干表面水。①条播:在整平耙细的畦面上,按行距15~20厘米,纵向或横向开沟,底宽5厘米,沟深5厘米,按株距3~5厘米把块根播于沟内,芽头保持同一深度,然后耙平厢面,参头距地面2.5厘米为宜,土质较黏的地块可浅一些。②撒播法:撒播在厢面上按株行距8厘米×13厘米或6厘米×15厘米,品字形摆放种参,参头(芽头)朝一个方向,细土覆盖厚度6~8厘米,覆土后厢面呈弓背形,轻轻压实厢面土壤。每亩用种参35千克左右,用种量不宜过大、过密,否则,参体个头偏小,影响产品质量。
(2)有性繁殖 种子具有休眠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让种子在自然条件下越冬解除休眠;或低温(0℃左右)沙藏层积,层积时间为播种前45~50天进行,过早或过迟均不利于发芽。层积后的种子宜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将种子与草木灰拌匀后,距地面约30厘米均匀撒于畦面上。撒种量每平方米600~1000粒,播种量每亩2.5~3千克,覆土厚0.5~1厘米。出苗后,当出现2片小叶时,用1%磷酸二氢钾喷施2次,间隔6~7天,4~5月进行间苗。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3月上旬,参苗齐苗后进行浅中耕除草,5月上旬,参苗封行后,停止中耕,坚持除草。
(2)定苗 4月中旬,参苗封行前拔除病株、弱株。
(3)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每亩施钙镁磷肥25千克左右、钾肥10千克左右、高效复合肥20千克左右,肥料均匀撒于厢面,宜在阴天或雨前施肥。4月中下旬进行第2次追肥,每亩施磷酸二氢钾5千克左右,配成0.5%溶液进行叶面喷施,早晚进行。
(4)排灌水 定期检查沟和厢面,清除沟中积土,保持厢面平整,大雨后及时疏沟排水。叶片出现轻度萎蔫时,人工灌溉,以距地面10厘米左右的耕作层浇透为宜,早晚进行。
(5)越夏管理 留种地,春季应在厢边作业道套种玉米遮阳,降低田间温度,利于种苗度夏,也可增加收入。玉米穴距20厘米,每穴留2株,未套种玉米的作业道可种植大豆。
(6)种参保存 ①冷库保存:7~8月份,挖出块根,选取种参,保存于0~5℃的冷库中,每半月检查1次,清除霉烂块根,栽种时取出。②原地保存:将种参保存在留种地,10~11月份栽种时,挖出种参,去掉泥土即可栽种。③沙藏保存:7~8月份,挖出块根,选取种参,按沙与参3∶1比例进行保存。存放在阴凉、干净、无污染的环境中,每半月检查1次,清除霉烂块根,栽种时取出。
(7)种子收集 5月下旬,种子脱落后或待地上部枯黄倒苗后,用特定功率的吸尘器收集散落在地上的种子,过筛或水漂等方法除去杂草、沙土,种子低温贮藏。
5.病虫害防治
(1)立枯病和紫纹羽病 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勤除草松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在病穴周围撒上石灰消毒。
(2)叶斑病 块根收获后彻底清理枯枝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严格实行轮作;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5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发病严重时,喷苯醚甲环唑或戊唑醇15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2~3次。
(3)根腐病 栽种前种参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0~30分钟进行消毒;发病期用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用40%的敌磺钠1000倍液,或用75%百菌清1000倍液浇灌病株根部。
(4)病毒病 加强选种,淘汰病株,选择无病、抗病性较强的植株作种;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对病毒的抵抗力;用种子复壮时,种子经0℃低温处理40天播种;整地时亩用50%多菌灵400克稀释800~1000倍喷于土表进行土壤消毒;发病期亩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千克,喷雾,或亩用3.85%毒必克水乳剂100毫升兑水50千克,喷雾。
(5)灰霉病 从4月初开始喷1∶1∶100倍波尔多液,每隔10~14天喷1次,连续3~4次;发病时,用50%异菌脲或嘧霉胺800倍液喷施。
(6)虫害 虫病严重时,用50%多菌灵100倍,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浇灌植株周围及土面,或用麦麸、豆饼等50千克炒香,加90%敌百虫0.5千克,加水50千克诱杀,傍晚进行,每亩施1.5~2千克。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7月中、上旬,即植株地上部分枯萎后10天左右。
(2)田间清理 采挖前将地上枯萎植株、杂草清除,集中运出种植地烧毁或深埋。
(3)采挖 从太子参植株地上枯萎部分判断地下块根位置,用五齿钉耙等农用工具沿厢横切面往下挖,深度20~25厘米,小心翻挖出太子参块根,剥除泥土,收集后装入清洁竹筐内或透气编织袋中。
(4)分选及清洗 块根运回后及时在加工场地摊开分选,清除感染病虫害,或有损伤的块根。分选后用清水浸泡5~10分钟后,用流动水搓洗,淘去泥土,洗净的块根沥干水。
2.加工
将块根铺在晒席上进行暴晒,晒至7~8成干时,收拢装入筐内,或于晒席上人工揉搓除去须根,再继续晒干,晒干后的块根质硬脆,断面呈白色(含水量不高于14%)。
在参体骤缩处人工去除尾部,用风扇或风簸进行风选,将参须、尘土、细草吹净。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细长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3~10厘米,直径0.2~0.6厘米。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较光滑,微有纵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顶端有茎痕。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周边淡黄棕色,中心淡黄白色,角质样。气微,味微甘。
2.常见伪品
伪品有同科植物石生蝇子草、云南繁缕、白花紫萼女蒌菜,百合科植物粗根宝铎草,爵床科植物菜头肾及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根。
(1)石生蝇子草根 为石竹科植物石生蝇子草Silene tatarinowii Regel的干燥根。数个簇生或单生,呈长圆柱形,稍扭曲或多弯曲,有时具分枝。长2~13厘米,粗0.2~0.8厘米。顶端常有疣状突起的茎痕或茎残基,表面灰黄色,有纵皱纹,具棕黑色凹陷,其中有点状突起的须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
(2)云南繁缕根 为石竹科植物云南繁缕Stellaria yunnanensis Franch.的干燥根。根单个或数个簇生,单个者呈纺锤形或细长条形,长3.5~9厘米,粗0.1~0.35厘米,稍弯曲,两端细长呈尾状。簇生根的顶端有疙瘩状茎痕,根外表黄白色或灰棕色,纵皱纹明显成沟状,并具点状细根残痕。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角质样,中柱淡白色。
(3)白花紫萼女蒌菜块根 为石竹科植物白花紫萼女蒌菜Melandriumtatlrinowii(Regl)Y.W.Tsui var.Albiflorum.(Franch.)Z.Cheng的干燥块根。根多单条,少数2~4个簇生。表面纵皱纹明显,有明显抽沟,根头茎痕及芽痕较明显,折断面略呈角质样。
(4)淡竹叶根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块根。呈细长条形或纺缍形,两端细长,略弯曲,丝状开裂。长1.5~5厘米,粗0.2~0.5厘米,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密扭曲的纵皱纹和残留须根。质硬而脆,断面黄褐色或黄白,有黄白色细木心。
(5)菜头肾根 为爵床科植物菜头肾Championella sarcorrhiza C.Ling的干燥根。呈细长纺锤形,多弯曲。长5~12厘米,粗0.7~1厘米。表面深黄褐色,具细纵皱纹,时可见须状支根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木部黄色。
(6)粗根宝铎草根 为百合科植物粗根宝铎草Disporum sessile(Thunb.)D.Don var.pachyrrhizum Hand Mazz.的干燥根。呈细长纺锤形,稍弯曲,长2.5~5厘米,粗0.2~0.5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皱纹,有的顶端留有疙瘩状茎基。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间有一细木心。
六、药材规格等级
一等:干货。长纺锤形,较短,直立。表面黄白色,少有纵皱纹,饱满,凹陷处有须根痕。质硬,断面平坦,淡黄白色或类白色。个体较短,上中部直径0.4厘米以上,单个重量0.4克以上,每50克块根数130个以内,个头均匀。气微,味微甘。无须根、杂质、霉变。
二等:干货。长纺锤形,较短,直立。表面黄白色,少有纵皱纹,饱满,凹陷处有须根痕。质硬,断面平坦,淡黄白色或类白色。个体较长,上中部直径0.3厘米以上,单个重量0.2克以上,每50克块根数250个以内,个头均匀。气微,味微甘。无须根、杂质、霉变。
统货:干货。细长纺锤形或长条形,弯曲明显。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纵皱纹明显,凹陷处有须根痕。质硬,断面平坦,淡黄白色或类白色。上中部直径0.3厘米以下,单个重量0.2克以下,每50克块根数250个以上。有须根,长短不均。气微,味微甘。无杂质、霉变。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62.
[2]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4-86.
[3]彭成.中华道地药材: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611-3626.
[4]杨俊,王德群,姚勇,等.野生太子参生物学特性的观察[J].中药材,2011,34(9):1323-1328.
[5]李忠,孙兴旭,潘仲萍,等.施秉县太子参根部病害发生及综合治理[J].耕作与栽培,2013,(2):32-33.
[6]龙光泉,马登慧,夏忠敏,等.施秉县太子参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对策[J].耕作与栽培,2013,(2):46,55.
[7]司开瑜,熊朝成,李慧.太子参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植物医生,2015,28(6):14-15.
[8]肖金华.太子参及其伪品的鉴别[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6):483.
吴茱萸
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呕吐吞酸等的治疗。
一、资源分布概况
药用吴茱萸以栽培为主。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常见于广东、广西及云南南部;石虎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常见于长江以南、五岭以北的东部及中部各省(区),如浙江、江苏、江西一带栽种;波氏吴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常见于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湖南西南部及贵州东南部。贵州省栽培以吴茱萸和疏毛吴茱萸为主,主要种植地方为铜仁地区,此外遵义、毕节等地也有种植。
二、生长习性
吴茱萸喜光、喜温暖。忌严寒、忌涝、忌阴湿,对土壤适应性强,一般以中性、微碱性或微酸性的沙壤、黄壤、壤土、风化岩栽培都能生长,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后、路旁均可种植。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上以无性繁殖为主,繁殖材料有侧根和枝条。侧根,选择四至六年生无病虫害的优良单株作母株,于2月上旬挖取母株上径粗1.0~1.2厘米,截成长20~25厘米的侧根;枝条,选择四至六年生无病虫害的优良单株作母株,于2~3月从母株上剪取一年生发育充实长20~25厘米的枝条,每段有3~4个芽。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避风向阳、土层深厚肥沃、下水位低、阳光充足、排灌方便的低山、荒坡、荒地等,以沙壤土或壤土为好。
(2)整地 于头年冬季深翻,除尽杂草,翌春按行距3米×3米,每亩60~90株开穴,穴大小根据植株大小而定,一般穴径50厘米,深40厘米,每穴施腐熟厩肥或堆肥50~100千克,与穴土混匀做基肥。
3.种植
(1)材料处理 ①枝插法:从母株上剪取一年生发育充实的枝条,剪成20~25厘米长的插穗,每段需有3~4个芽,然后将上端截平,下端近节处削成马耳形斜面,每50根扎成1捆,用500毫克/千克ABT生根粉或500毫克/千克NAA溶液快速(约10秒)浸蘸下切口1~2厘米处,取出稍晾干后扦插。②根插法:刨开树根周围的土壤,切取直径约0.5厘米的侧根,截成15厘米左右长的小根段做插穗。
(2)扦插 ①枝插法:按行株距25厘米×15厘米划线,先用细木棒打10~13厘米的孔,再轻轻地将插条的2/3斜插入土(禁倒插),避免碰伤皮层,插后覆土压紧,浇水遮阴,保持土壤湿润,并加盖弓形塑料棚增温保湿,生根发芽后拆除。②根插法:按行株距70厘米×15厘米开浅沟,插穗斜插入沟内,根端微露畦面,稍加镇压,施草木灰,覆细土耙平,再浇少量沼液,并盖稻草保温。
(3)定植 冬季落叶后到翌年春季萌芽前均可定植,但以早春定植较好,成活率高。成片栽培,株行距分别为2.7~3.3米;利用零星空地种植,株行距以2米×3米为宜,定植时,先开穴,穴宽50~60厘米,深50厘米,穴中施堆肥5~10千克,填细土5厘米左右,然后将幼苗根系理顺,置于穴中,再覆细土压实,浇透定根水,栽后根据天气情况,浇水1~3次,以保证成活率。
4.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定植后,春、夏、秋季浅锄草,抑制杂草生长,加深活土层,每年冬季进行1次深中耕,成片栽培或与其他作物间作套作的,可结合作物锄草、松土进行。
(2)施肥 早春植株萌芽前施1次腐熟的人粪尿,施肥量随树龄而定,三年生每株施人粪尿10~25千克,在距植株45~50厘米开环状浅沟施下,并覆土,以后结合套种作物进行追肥,冬季(植株落叶后)追施1次堆肥(或河泥、人粪尿等)15~20千克加适量草木灰等,并培土防冻。未套种的或零星栽培的,可结合冬夏锄草松土施肥,每株施人畜粪尿5千克,火烧土灰2.5千克,然后覆土即可。开花前后,每株增施过磷酸钙1~1.5千克,草木灰2千克左右,可减少落果,促进果实饱满。
(3)合理整枝 ①幼树修剪:在树高80~100厘米时剪去主干顶部,即称“打顶”,促使侧枝均匀生长,并选留3~4个不同方位的健壮枝条培育成主枝,翌年夏季在主枝叶腋间选留3~4个副主枝,培养良好树形。②成年树修剪:多在冬季进行,有疏删和短截两种。疏删,主要剪除过密枝条,同时剪去病虫弱枝、下垂枝,保留枝条梢肥壮、芽苞椭圆的枝条,形成内疏外密的树形。短截,是把那些生长势过强的枝条给剪短,以抑制过度生长,保持树体均衡美观。③老树更新:老树生长衰退,产量低下,利用价值低,但其根部往往多有幼苗生长,此时,可以砍掉主干,适当对根部新生幼苗修剪管理,取代老树。
5.病虫害防治
(1)煤病 该病4月上、中旬开始发生,5~6月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使树势生长衰退,开花结果减少,严重影响产量。防治工作:清除杂草,消灭害虫越冬场所,整枝修剪,做到通风透光,减轻发病;蚜虫和蚧壳虫发生期喷洒1500~2000倍稀释的40%乐果乳油剂,或25%亚胺硫磷800~1000倍液,或10%吡虫啉20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煤污病发病期喷1∶0.5∶(150~200)倍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每10~14天喷1次,连喷2~3次。
(2)锈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5月中旬发生,6~7月危害严重,引起叶片枯死。防治工作:及时清除病枝残叶并集中烧毁,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发病期间用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三唑酮1000倍液,或97%敌锈钠600倍液喷洒,间隔7~10天喷1次。
(3)褐天牛 幼虫从树干下部30~100厘米处或在粗枝上蛀入其茎干中,于7~10月间在距地面30厘米以上的主干上出现唾沫胶质分泌物、木屑及虫粪。该虫害危害严重,病株可枯死。防治工作:在幼虫蛀入木质部后,见树干上有新鲜的蛀孔,可用钢丝钩杀,或用药棉浸渍80%的敌敌畏塞入蛀孔,用泥封口,毒杀幼虫;成虫产卵期,用硫黄粉1份、生石灰10份、水40份拌成石灰浆,涂刷树干,可防止成虫产卵。
(4)凤蝶 其幼虫危害幼芽、嫩叶,使植株成缺刻或油孔,以5~7月危害最严重,影响吴茱萸生育及开花结果。防治工作:在幼虫低龄期用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每隔5~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在3龄以后,用含菌量为100亿/克的青虫菌粉稀释300倍液喷雾,每隔5~15天喷雾1次,连续喷2~3次。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吴茱萸定植后2~3年后开花结果,在10月下旬果实由绿色变为黄绿色或稍带紫色时采收。
(2)采收方法 择晴天上午采摘。采摘时将果实成串摘下,注意不要损伤果枝以免影响来年结果。
2.加工
将采下的果穗先搓揉,使果粒脱落,筛选幼果,并薄摊于晒席上晒干。晚上收回室内贮放时切不可堆积,以免发酵。一般连晒一周即可全干。如遇阴雨天可用无烟煤炭或木炭烘干,烘干时的温度应控制在60℃以内,否则吴茱萸所含挥发油会大量损失而降低质量。烘或晒时应经常翻动,使其干燥均匀,再筛去杂质即成商品。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呈球形或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厘米。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顶端五角形状的裂隙,基部有残留果梗。质硬而脆,气芳香浓郁,味辛辣而苦。
2.常见伪品
主要伪品有楝叶吴茱萸、臭檀吴茱萸和密果吴茱萸等的干燥果实。
(1)假茶辣 为芸香科植物楝叶吴萸Evodia glabrifolium(Champ.ex Benth.)Huang的干燥果实。其性状为星状扁球形,直径4~8毫米,多由4或5枚中部以下离生的成熟心皮组成。表面棕黄至绿褐色,稍粗糙,有皱纹,油点稀疏,不明显。顶端呈梅花状深裂,基部残留有近无毛或上端被微柔毛的果梗。气微香,味苦、微辛辣,或无辛辣味。
(2)臭檀吴茱萸 为芸香科植物臭檀吴萸Evodia daniellii(Benn.)Hemsl.的干燥果实。其性状为类五角状扁球形,直径9~12毫米,由3~5个开裂的心皮组成。外果皮绿褐色、红棕色或棕褐色,粗糙,具少数略皱缩突起的腺点,内果皮白色或浅黄棕色,光滑,由基部向上反卷与外果皮分离;果实下部有小型宿萼,先端齿裂,具果梗。气淡,味辛辣。
(3)野茶辣 为芸香科植物密果吴萸Evodia compacta Hand.-Mazz的干燥果实。其性状常为五角状扁球形,直径7~10毫米,由1~5个开裂的心皮组成,外果皮暗褐色或棕褐色,稍粗糙,具细圆形的黑色腺点,内果皮白色,光滑,由基部向上反卷与外果皮分离。果实下部具不明显的宿萼,果梗具密集的柔毛。气微,味辛辣。
六、药材规格等级
1.大粒规格
干货。呈五棱扁球形。表面黑褐色、粗糙,有瘤状突起或凹陷的油点。顶点具五瓣,多裂口,气芳香浓郁,味辛辣。无枝梗、杂质、霉变。
2.小粒规格
干货。呈圆球形,裂瓣不明显,多闭口,饱满。表面绿色或灰绿色。香气较淡,味辛辣。无枝梗、杂质、霉变。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71.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六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66-69.
[3]刘珊珊,尹元元,闫利华,等.吴茱萸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9):5-9.
[4]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4-86.
[5]彭成.中华道地药材: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860-3874.
[6]李胜春.退耕还林贵重中药材——吴茱萸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5,25(5):123-125.
[7]尹平孙.吴茱萸实用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7,10(1):41-42.
[8]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贵州省中药研究所.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62-77.
[9]李亚玲,王纯玉,屈小燕,等.吴茱萸及其混伪品的鉴别[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3):248-249.
[10]顾琳娜,严建民.吴茱萸与伪品臭辣树的生药鉴别[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0(4):163-164.
[11]龚福保,梁小敏.药用植物吴茱萸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08.2(3):30-32.
[12]顾琳娜,严建民.吴茱萸与伪品臭辣树的生药鉴别[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0,(4):163-164.
[13]龚福保,梁小敏.药用植物吴茱萸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2008,2(3):30-32.
玄 参
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温毒发斑、舌绛烦渴、痈肿疮毒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玄参资源分布较广,主要有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贵州、四川省。贵州的玄参主要分布于锦屏、黔西、印江、沿河、黎平、普安、瓮安、独山、凤冈、绥阳、正安、湄潭、贵阳等地,在道真、福泉等县有较大栽培。
二、生长习性
玄参喜温和湿润气候,抗旱力较强,一般土地均可栽培,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腐殖质多的沙质壤土为佳,如土质过于黏稠,水分过多,植株病害严重,不宜种植。地下部分有多数肥壮的越冬芽,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称为“子芽” 或“芽头”,是主要繁殖材料。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生产上主要有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分株繁殖以生长良好、健壮、无病虫害的根茎为佳;扦插繁殖选择生长健壮植株开始木质化的嫩枝为插条。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种植地通常以向阳、背风、稍有斜坡的地方为佳。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性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宜。喜肥,忌连作,宜与禾谷类作物轮作,不宜与白术、地黄、乌头及豆科、茄科植物等易患白绢病的作物轮作。
(2)整地 深耕前施足底肥。每亩施用有机肥2000~2500千克或复合肥150~200千克作基肥,土壤整平耙细后,做成宽约1.3米的高畦,四周开好排水沟。
3.种植
(1)子芽繁殖 11月采挖玄参时从芦头上掰子芽头作种栽。选好芽头,若随挖随栽,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液(或胂·锌·福美双1000倍液)浸种消毒3~6小时,若暂时不栽种,可挖坑贮藏,于第2年3月上、中旬栽种。挖坑时要选择地势高、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方,坑深30~50厘米,大小视种量而定。坑底整平,先铺10厘米厚的细沙,将掰下的子芽置室内晾1~2天,再放入坑中,盖土厚约10厘米,呈龟背形。根据气温下降的情况,逐步加土或覆盖柴草,防止子芽受冻。在贮藏期要经常检查,及时剔除霉烂、发芽、发根的芽头。每坑贮藏子芽100~150千克为宜。坑的四周挖好排水沟。栽种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30~40厘米×25~30厘米挖穴,穴深10厘米。每穴栽芽头1个,芽头向上,覆土与畦面平,浇透水,畦面用农膜或稻草覆盖保温保湿,一个月左右出苗。
(2)分株繁殖 种植后翌年春季,在根茎处会萌生很多幼苗。5月苗高30~45厘米时,每穴留壮苗2株,其余均可进行分株栽种。分株时,用手握住植株茎基部,向侧面下压,植株从根颈处脆断,并带有须根,剪去植株的嫩梢,栽植。分株后,于5月中旬的阴雨天栽种。在已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25厘米×25厘米挖穴,每穴栽1株,斜栽于穴内,先用土栽稳,施入拌有人畜粪尿的火烧土或堆肥,再覆土与畦面平。
(3)宿根分离繁殖 秋季收获时,挖出簇生块根,分离成带1~2个芽的块根,作为种栽。块根立即栽种或贮藏至翌年春季栽种,按行株距25厘米×25厘米挖穴栽种,每穴栽1~2个。每平方米用块根0.22~0.45千克。
(4)扦插繁殖 植株生长定型为7月,这时采其嫩枝作插条。嫩枝扦插应随采随插。于清晨剪枝。削平插条基部,保留6~8片叶,用湿毛巾包好置阴凉干燥处。为提高生根率,用0.02%生根粉溶液浸泡插条下端约20分钟后进行扦插。按行株距35厘米×25厘米扦插,扦插深度为插条长度的1/2~2/3。插后淋透水,遮阳,勤浇水保湿,插后1个月左右,便可生根。
4.田间管理
(1)苗期 进行2~3次间苗,当苗高5~6厘米时,按株距25厘米定苗。补苗和间苗应同时进行,从间苗中选生长健壮的幼苗进行栽培,并浇足水。
(2)中耕除草 4月中旬至6月中旬进行3~4次中耕除草,中耕不宜过深,6月中旬以后,植株生长茂盛,杂草不易生长,不必除草。
(3)施肥 定植后,第1年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追肥,前1~2次施人畜粪肥或青草沤制的草粪,每亩用量2000~2500千克。秋末,每亩施用过磷酸钙10~12.5千克,拌堆肥2000千克,挖穴施于根旁。翌年4月,初萌芽期及5、6月下旬,中耕除草后,各施人畜尿水或沤制绿肥1次,每亩2500~3000千克。
(4)水分管理 一般不需浇水,但过于干旱时须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多雨而及时排水,减少烂根。
(5)培土 在第3次追肥后,将畦沟中的泥土铲起壅于植株旁边。保护子芽,使白色子芽增多,芽瓣闭紧,同时减少开花芽、青芽、红芽。
(6)除萌打顶 翌年3月下旬,根际萌发较多幼苗时,除预备分株繁殖用苗外,每穴留壮苗2株,其余打顶。开花时摘除花序。
5.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 发病初期用1∶1∶100倍波尔多液喷洒,6~7天喷雾1次,连续喷雾2~3次;收获后集中烧毁枯枝落叶及杂草。
(2)白绢病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减少病害发生;及时排水,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株,去掉病穴土壤,防止病害蔓延;发生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淋灌病株及其周围的健康植株。
(3)斑枯病 收获时集中烧毁或深埋病株,消灭越冬病原菌;发病初期用1∶1∶100倍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400~500倍液)喷雾,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2~3次。
(4)红蜘蛛 发病初期用40%乐果乳油2000倍液(或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喷雾,每隔5~7天喷1次,连续2~3次。
(5)蜗牛 在清晨进行人工捕捉;5月蜗牛产卵盛期及时中耕除草,使卵粒暴露,并消灭卵粒;喷洒1%石灰水。
(6)蝽蟓 收获时清除残枝枯叶,杀灭越冬的成虫或幼虫;用10%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栽种当年的10~11月份,当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
(2)采收方法 立冬前后茎叶枯萎时,及时割去地上茎叶,挖松植株周围泥土,拔起并抖去泥土,先掰下子芽,后切下块根。
(3)留种 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根茎作繁殖材料。每个根茎上应具有白色的粗子芽,芽长3~4厘米。将带芽的根茎先在室内摊放1~2天再入坑保存,以免存放过程中发热腐烂。
(4)采种 选择8~9月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植株,待蒴果干枯、种子呈黑褐色时连枝剪下,晒干脱粒,筛去杂质,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
2.加工
分开根茎和块根,将作药用的块根摊放在晒场翻晒,晚上盖好,避免霜冻造成根部空心。晒4~6天呈半干状态时,将修剪的芦头和须根堆积起来,4~5天后再晒。反复摊晒,直至内部全黑为止。若遇阴雨天,还可烘干,烘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上灶前必须为四五成干。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圆柱形,有的弯曲似羊角,中部肥满,两头略细。长10~20厘米,中部直径1.5~3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棕褐色,有顺纹及抽沟,间有横向裂隙(皮孔)及须根痕。顶端芦头均已修齐,下部钝尖。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微有光泽,无裂隙。无臭或微有焦糊气,味甘,微苦咸,嚼之柔润。
2.常见伪品
伪品有毛茛科乌头属植物川乌和草乌的根。
(1)川乌的根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 michaelii Debx.的干燥母根和子根,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厘米,直径1.2~2.5厘米。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2)草乌根 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长2~7厘米,直径0.6~1.8厘米。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及数个瘤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气微,味辛辣、麻舌。
六、药材规格等级
一等:呈类纺锤形或长条形。表面灰褐色,有纵纹及抽沟。质坚韧。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味甘、微苦咸。每l000克36支以内,支头均匀。去芦头,无空泡、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呈类纺锤形或长条形。表面灰褐色,有纵纹及抽沟。质坚韧。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味甘、微苦咸。每1000克72支以内,支头均匀。去芦头,无空泡、杂质、虫蛀、霉变。
三等:呈类纺锤形或长条形。表面灰褐色,有纵纹及抽沟。质坚韧。断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味甘、微苦咸。每1000克72支以上,个体最小在5克以上。间有破块。去芦头,无杂质、虫蛀、霉变。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62.
[2]何顺志,徐文芬.贵州中草药资源研究[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07:602.
[3]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贵州省中药研究所.贵州中药资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830.
[4]蒋允贤.玄参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中药杂志,1988,13(5):17-18.
[5]徐天禄,陈谦海.贵州玄参科的一些新记录种及其生态地理分布的特点[J].广西植物,2001,21(1):32-34.
[6]刘婧,刘红,何腾兵,等.贵州道真玄参及土壤重金属的安全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2):95-99.
[7]张家春,林绍霞,张清海,等.玄参生物学特性及GAP栽培技术研究[J].耕作与栽培,2013,31(2):56-58.
[8]陈婧,桑维钧.道真玄参黑斑病病原鉴定及杀菌剂筛选[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5,34(4):85-87.
益母草
益母草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Laur.)S.Y.Hu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净、水肿尿少、疮疡肿毒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益母草在中国各地广泛分布。贵州野生益母草蕴藏量较大,是药材主要来源,人工种植主要在修文、平坝、西秀等区域。
二、生长习性
益母草喜温暖湿润气候,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地区均可栽培,要求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以向阳、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栽培为宜,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生长良好,适宜温度22~30℃,15℃以下生长缓慢,0℃以下会受害,-3℃以下会冻伤,35℃以上的高温生长良好。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采用种子直播繁殖或育苗移栽。5月上旬,选择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的植株留种,种子充分成熟后,连草运回,放置一处,经过4~5天,再日晒脱粒,风选干净,贮藏备用。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向阳、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或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
(2)整地 播种前整地,要求耕层耙平整细。对土肥水和大气环境进行评估检测,选择符合国家无公害标准的地块种植,播种前每亩施堆肥或腐熟厩肥2000千克、三元复合肥(15∶15∶15)50千克作基肥,深耕约30厘米,耙细整平,做宽1~1.2米,高15~20厘米的畦,畦间挖排水沟。穴播者可不整畦,但也要根据地势,因地制宜开好排水沟。
3.种植
(1)播种时间 春播、秋播均可。春播以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宜。在低温地区多采取秋播,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土壤湿润时为宜,第2年3~4月发芽。秋播播种期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过早易受蚜虫侵害,过迟则受气温低和土壤干燥等影响,致使当年不能发芽,翌年春分至清明才能发芽,且发芽不整、不齐,多不能抽薹开花。
(2)播种方法 ①条播:每亩播种量1千克。开3~5厘米深的浅沟,行距约30厘米,种子拌入适量细干土或草木灰在浅沟内均匀撒入;②穴播:按行株距25厘米开穴,然后将种子撒入穴内。播种后覆土6~10毫米,略加镇压、浇水。
4.田间管理
(1)松土间苗 播种后需保持土壤湿润。播后10~14天出苗,幼苗出土后浅锄,保持土壤疏松。第1次间苗在苗高1厘米左右时,疏去生长过密和弱小的苗,使幼苗不致因过于拥挤而影响生长,结合浅耕除草进行。第2次间苗,在苗高5厘米左右时进行,疏去过密、弱小和有病虫的幼苗,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3次间苗,即定苗,在苗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行距为20~30厘米,定株距为8~12厘米,结合中耕除草进行。补苗、间苗时,发现有缺苗、死苗和过稀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补栽,补苗在阴天进行。定苗时肥沃地稀些,贫瘠地可密些,一般按株距10~20厘米定苗。
(2)中耕除草与追肥 定苗后除草,并适当培土以防倒苗。一般除草3~4次,中耕宜浅。第1次中耕除草,结合第1次间苗进行,要求中耕3~4厘米,除净杂草。第2次中耕除草,结合第2次间苗进行,中耕5~6厘米,除净杂草。第3次中耕除草,结合第3次间苗进行,中耕5~6厘米,同时培土2~3厘米,除净杂草。每次中耕除草后,要追肥1次,促进益母草苗生长,以施氮肥为佳,用尿素、硫酸铵、饼肥均可,饼肥用水腐熟透加水稀释后再施用。忌肥料过浓伤苗,雨季注意适时排水。
5.病虫害防治
(1)菌核病 选地时坚持水旱地轮作,以跟禾本作物轮作为宜,发现病毒侵蚀时,及时铲除病土,并撒生石灰粉,同时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
(2)白粉病 用可湿性甲基硫菌灵50%粉剂1000~1200倍液或80单位庆丰霉素连续喷洒2~4次。
(3)锈病 发病初期喷洒300~400倍敌锈纳液或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每隔10天左右喷洒1次。
(4)蚜虫 用烟草、石灰、水(三者比例为1∶1∶10)溶液或2000倍40%乐果乳油液喷杀。
(5)地老虎 在早晨捕杀或用毒饵毒杀。
四、采收加工
1.采收时间
鲜品在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童子益母草为在夏季益母草未抽薹时收割的基生叶;益母草为在夏季益母草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的地上部分;茺蔚子采收时间稍晚,于中秋前后进行,当种子开始转黄时,割下果穗,运回晾晒场地。
2.采收方法
鲜品割回即可。童子益母草可烘干或晒干,益母草则在采割后直接晒干或切段晒干;茺蔚子是将果穗运回场地后放置4~5天,晾晒后翻打脱粒,去除杂质后晒干装袋而成。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1)鲜益母草 幼苗期无茎,基生叶圆心形,5~9浅裂,每裂片有2~3钝齿。花前期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厘米,直径0.2~0.5厘米,表面青绿色,质鲜嫩,断面中部有髓。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青绿色,质鲜嫩,揉之有汁,下部茎生叶掌状3裂,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裂片全缘或具少数锯齿。气微,味微苦。以质嫩、叶多、色灰绿者为佳。质老、枯黄、无叶者不可供药用。
(2)干益母草 茎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长约2厘米。
(3)茺蔚子 呈椭圆形,具三棱,长2~3毫米,宽1~1.5毫米,上端平截,下端渐窄,有凹入的果柄痕。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有深色斑点,一端稍宽,平截状,另一端渐窄而钝尖。果皮薄,切面果皮褐色,胚乳、子叶类白色,富油性。以粒大、饱满者为佳。
2.常见伪品
(1)益母草伪品 有同科植物夏至草、藜科植物藜。①夏至草:为唇形科植物夏至草Lagopsissupina(Steph.)l k.-Gal.的全草。茎呈类方柱形,有分枝,长12~30厘米,直径0.1~0.6厘米,被倒生细毛。叶对生,黄绿色至暗绿色,多皱缩,完整叶片展平后叶形基本一致,完整者叶片类圆形或卵状长圆形,呈掌状3全裂,裂片具钝齿或小裂,两面密被细毛,叶柄长。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形,萼齿5,齿端有尖刺,花冠钟状,类白色。小坚果褐色,长卵形。质脆。气微,味微苦。②藜:为藜科植物藜Chenopodium album L.的全草。一年生草本,高40~150厘米。茎直立,粗壮,多分枝,枝条斜升或开展。全草黄绿色,茎具条棱和绿色的条纹。叶互生,叶片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呈菱状卵形至宽披针形,叶上表面黄绿色,下表面灰黄绿色,被粉粒,边缘有不整齐锯齿。花两性,花簇于枝上部排列成或大或小的穗状圆锥状或圆锥状花序,胞果稍扁,近圆形,包于花被内。种子横生,双凸镜状,直径1.2~1.5毫米,边缘钝,黑色,有光泽,表面具浅沟纹,胚环形。茎质轻而韧,不易折断,断面近圆形,中心有白色髓部,髓部圆形。
(2)茺蔚子伪品 伪品有同科植物罗勒的干燥成熟果实罗勒子、菊科植物川木香的干燥成熟果实。①罗勒子:为唇形科植物罗勒Ocimum basilic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外观呈卵形,基部有果柄根,表面灰棕色至黑色,微带光泽,可见细密的小点,质稍硬,剖开后子叶肥厚,呈乳白色,浸水膨胀后,外表面有一层白色黏液质。闻之亦气微,但口尝味淡无苦味。②川木香果实:菊科植物川木香Dolomiaea souliei(Franch.)Shih的干燥成熟果实。瘦果呈细椭圆四棱形,长4~5毫米,宽2~2.5毫米,表面灰黄褐色,疏被长柔毛,顶端残留黄棕色突起的柱基,基部果柄脱落者呈四方形,较平坦,子叶类白色。气微,味苦。
六、药材规格等级
童子益母草:轮状花序少,青绿色或绿色,杂质及0.2厘米以下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5%。
益母草选货:轮状花序较多,青绿色或绿色,杂质及0.2厘米以下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5%。
益母草统货:轮状花序较多,颜色不一,杂质及0.2厘米以下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10%。
童子益母草段:轮状花序较少,青绿色或绿色,杂质及0.2厘米以下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4%。
益母草选段:轮状花序较多,青绿色或绿色,杂质及0.2厘米以下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3%。
益母草绿色统段:轮状花序较多,青绿色或绿色,杂质及0.2厘米以下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5%。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62.
[2]孙庆文,江维克.贵州中药资源普查重点品种识别手册[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14.
[3]徐建中,王志安,俞旭平,等.益母草GAP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4):8-11.
[4]刘胜春.益母草及其伪品灰菜的鉴别[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4):93.
[5]李勉,高建,付素珍,等.茺蔚子的伪品鉴别[J].开封医专学报,1996,(2):28-30.
[6]谢志民,王敏春,姜谋志.益母草混淆品夏至草的生药鉴别[J].中药材,1996,(3):122-125.
薏苡仁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var.ma-yuen(Ro man.)StaPf的干燥成熟种仁,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功效,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肠痈、肺痈等。
一、资源分布概况
中国各地均有薏苡栽培,主要有广西、贵州、湖南、江苏、河北、福建等省(区)。贵州薏苡种质资源较丰富,是薏苡仁重要的生产省份之一,其中以兴仁、晴隆、普安、贞丰、安龙等县为代表性主产区。
二、生长习性
薏苡喜温暖而潮湿气候,适应性较强,能在易旱涝的河滩、山谷、溪边、池塘屋旁等地生长,具有耐旱、耐涝、耐瘠的特点。种植土壤以向阳、肥沃、排水良好、沙质土壤或黏壤土为宜。忌连作。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采用种子繁殖。选用当年无病虫害、粒大、饱满且有光泽的种子作为种植材料。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选择地形开阔、光照充足、肥沃的壤土或者黏壤土地块进行种植。前茬作物宜种豆科、十字花科及根茎类的作物。不宜连作,一般情况与禾本科植物进行轮作。
(2)整地 秋季翻耕,翻耕前每亩施有机肥3000~5000千克,春季播种前翻耕2次,整平做畦。
3.种植
(1)种子处理 薏苡用种子繁殖,为了促进种子的萌发和预防黑穗病,播种前要进行种子处理。处理方法有:用波尔多液浸泡24~48小时或用其他防治真菌性病害的药剂浸种,取出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用60℃温水浸种30分钟后即可播种;将种子装在箩筐或布袋里浸水1~2天,然后置于热开水中烫种5~6秒,立即取出并放入冷水降温,捞出晾干后即可播种;用0.4%三唑酮或50%多菌灵、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干拌种,预防黑穗病的发生。
(2)播种 播种前深翻土壤,每亩施土杂肥或厩肥2500~3000千克、复合肥10~15千克,施肥后田面覆盖些细土,耙细整平做宽1米左右的高畦,开深20厘米、宽30厘米的排水沟,以利灌溉排水。
播种期应选在清明节之前,以窝行距为30厘米×80厘米进行播种,播后覆厚3~4厘米的土,然后喷芽前除草剂控制畦面杂草生长。
4.田间管理
(1)间苗补苗 当苗长出3~4片真叶时进行间苗,株距保持在3~6厘米;当长出5~6片真叶时,按株距12~15厘米进行定苗。缺棵要及时补苗,每穴留3~4株壮苗。
(2)中耕除草 整个生长期,除草2~3次,苗高10、30、40~50厘米时除草,结合追肥培土进行,以防止倒伏和促进根系生长。
(3)肥水管理 追肥3次。第1次苗高10厘米,结合定苗、除草进行,施有机肥1000千克/亩或硫酸铵10千克/亩,第2次苗高30厘米或孕穗期,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施有机肥1500千克/亩或硫酸铵10~15千克/亩、过磷酸钙20千克/亩,第3次在开花前,用2%过磷酸钙溶液进行根外追肥,15千克/亩。
薏苡在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均要求有充足的水分,尤其在抽穗期前到灌浆期,缺水会导致穗小籽少空粒多。因此,如天气干旱要及时浇水,同时要注意雨水天气疏沟排水,以减少病害。
(4)人工授粉 薏苡为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同一花序中雄花要先成熟,需异株的花粉授粉。依靠风媒便可传粉,也可在花期每隔3~4天人工振动植株上部,进行人工授粉。
5.病虫害防治
(1)黑穗病 建立无病留种田,及时拔除病株;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轮作,对主发病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播种前用25%三唑酮或50%多菌灵按种子重量0.5%拌种,也可用1∶1∶100倍波尔多液浸种24小时或用50%多菌灵300倍液浸种15分钟,也可将种子按1∶4的温水(70℃)浸种,晾干后播种;扬花期间用40%苯醚甲环唑2000倍液喷雾2~3次,每7~10天喷1次。
(2)叶枯病 加强田间管理,收获后应将病残株消除并集中烧掉,选用抗病、矮秆优良品种;种植前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合理施用氮肥,抽穗期及时浇水,7月下旬可用5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40%苯醚甲环唑2000倍液喷雾2~3次,每7~10天喷一次。
(3)玉米螟 心叶期用3%辛硫磷颗粒剂3千克加细土15千克配成毒土或用90%敌百虫原药1000倍液灌心叶,也可用苏云金杆菌乳剂300倍液灌心叶防治。
(4)蚜虫 加强田间管理,结合中耕除草等农事操作时,采用20%吡虫啉1000倍液喷雾防治。
(5)粘虫 幼虫期用80%敌敌畏800倍液喷施,或20%灭幼脲悬浮剂10毫升兑水12.5千克喷雾防治;化蛹期,挖土灭虫。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薏苡籽粒成熟不一致,可在田间籽粒80%左右成熟变色时收割。割下的植株可集中立放3~4天后在进行脱粒。
2.加工
脱粒后种子经2~3个晴天晒干,碾去外皮和种皮,筛净晾晒即可贮藏,贮藏期间需注意避免被虫蛀。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本品呈宽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8毫米,宽3~6毫米。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残存的黄褐色种皮。一端钝圆,另端较宽而微凹,有1淡棕色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较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微甜。
2.常见伪品
伪品有同科植物高粱属高粱、薏苡属薏苡和稻属稻的干燥成熟种仁,以及大麦属大麦的果实和小麦属小麦的成熟种子。
(1)高粱米 为禾本科植物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的干燥成熟种仁。近似扁圆形,两侧略隆起。直径0.4厘米。乳白色,残存种皮淡黄棕色,一侧具浅凹痕,浅凹痕约为直径的1/2,色较深,另一侧光滑。断面类白色。味微涩,略甜。
(2)草珠子 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的干燥种仁。呈宽卵形,长0.4~0.5厘米,宽0.5~0.6厘米。表面乳白色,略透明,光滑,偶有残存的红棕色种皮,两端平截,一端有棕黑色的点状种脐,背面圆凸,腹面有1条宽而深的纵沟。质坚实,断面白色或半透明角质样。气微,味微甜。
(3)小麦 为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aestivum L.的干燥成熟种子。呈椭圆形,长4~6毫米,宽3~3.5毫米,顶端钝圆,基部圆但不凹陷,胚位于基部背面,腹面有一浅纵沟。表面乳白色,光滑,偶见浅棕色果皮,腹面有一条棕色带。质略软,断面白色,粉性,气弱,味淡。
(4)大麦 为禾本科植物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干燥成熟果实。呈梭形,长8~12毫米,直径1~3毫米。表面淡黄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先端长芒已断落,腹面为内稃包围,有1条纵沟。质硬。断面粉性,白色。气无,味微甘。
(5)粳米 为禾本科植物稻(粳)Oryza sativa L.去壳的种仁。呈扁椭圆形,长3~4毫米,宽2~3毫米。一端圆钝,另端有胚脱落而稍歪斜。表面浅白色,半透明,光滑。质坚硬,断面粉性。气微,味甘。
六、药材规格等级
头米:干货。表面白色,宽0.4~0.6厘米,碎瓣重量占比≤1%,无虫蛀霉变。
98米:干货。表面白色,宽0.3~0.5厘米,碎瓣重量占比≤2%,油子重量占比≤1%,无虫蛀霉变。
95米:干货。表面白色,宽0.3~0.5厘米,碎瓣重量占比≤5%,油子重量占比≤1%,无虫蛀霉变。
红米:干货。表面白色,宽0.3~0.5厘米,碎瓣重量占比≤3%或≤5%,油子重量占比≤2%,无虫蛀霉变。
碎米:干货。表面白色,无虫蛀霉变。
参考文献
[1]陈谦海,李永康.贵州植物志:第五卷[M].贵州科技出版社,1988:648.
[2]章洁琼,朱怡.贵州薏苡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4):217-219,226.
[3]周明强,雷朝云,周正邦,等.贵州省薏苡的生产加工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2):4661.
[4]吴庆华,韦荣昌,林伟.薏苡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4,28(4):75-78.
[5]李翠霞,张兴长.薏苡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5,(2):71,95.
[6]李萍.薏苡的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4,31(6):65.
[7]左德川.薏苡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9,26(4):138-139.
[8]邱星菊.薏米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J].上海农业科技,2014,(4):141,147.
[9]张南平,肖新月.薏苡仁及其伪品的鉴别[J].中国药事,1991,5(4):248-249.
[10]高宾,唐锴.薏苡仁的炮制加工与伪品鉴别[J].首都医药,2011,(15):50.
[11]王堂海,甘我挺,郭宝林,等.薏苡仁、莲子等7种药食同源类药材商品电子交易规格等级标准[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11):1436-1442.
淫羊藿
淫羊藿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 m.、箭叶淫羊藿Epimediumsagittatum(Sieb.et Zucc.)Maxi m.、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 m.或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的干燥叶,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效,用于阳痿遗精、筋骨痿软、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等的治疗。
一、资源分布概况
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 m.主要分布于陕西、甘肃、山西、河南、青海、湖北、四川等省;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et Zucc.)Maxi m.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台湾、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 m.分布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河南、贵州、安徽等省;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分布于吉林、辽宁、浙江、安徽等省。
贵州种植的淫羊藿(包括野生抚育)主要为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Sieb.et Zucc.)Maxi m.和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 m.。箭叶淫羊藿分布于黔中、黔南、黔东南等地区;柔毛淫羊藿分布于铜仁、遵义、雷山等地。
二、生长习性
淫羊藿喜阴湿,对光较为敏感,忌烈日直射,要求遮光度80%左右;对土壤要求较严格,以中性酸或稍偏碱、疏松、含腐殖质、有机质丰富的沙壤土为佳。
三、栽培技术
1.种植材料
淫羊藿可分种子繁殖和种苗繁殖。种子,于每年的6月待果皮欲开口,种子外露呈褐色时,随熟随采,将成熟果实摘下,脱粒、簸除去杂质,选留成熟、饱满、完整的种子;种苗,以多年生淫羊藿的带根茎的野生苗为主,亦可用其地下具芽头根茎或种子繁育的人工实生苗为母株。
2.选地与整地
(1)选地 育苗地应选择阴坡、半阴半阳地段或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及果园经济林下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较高的沙壤土为佳。造林地应选择阴坡、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以阴湿中性偏酸或稍偏碱、疏松,腐殖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好。
(2)整地 于9~10月整地,深翻20~30厘米,将土块打碎,清除杂草及石块。精耕细耙,每亩施入腐熟栏粪肥或商品有机肥75千克作基肥,底肥也可在种植时点施或沟施。耙细整平做畦,畦宽1~2厘米、高20厘米,畦间作业道30厘米,四周开好排水沟,不同品种间须设隔离带。
3.种植
(1)无性繁殖 ①种苗处理:选阴天采挖多年生野生淫羊藿健壮植株,按地下横走茎的自然生状态及萌芽情况分株与分级。每株带2~3个苗或1~2个芽,剪去地上部分,留长5~10厘米;剪去过长的须根,留长3~5厘米;去掉干枯枝叶,捆成小束(把)备用待种。在分株过程中,应视每株地下根茎的发育状况进行分株,不可强分,以免伤根,不利于实生苗植株的萌发。从淫羊藿的根茎育苗圃选取种苗时,当植株长到10~13厘米则可起苗,再同上法进行种苗处理后供移栽定植。种苗采回后,应及时处理与定植移栽;如不能及时处理与移栽定植,应假植或放于阴湿处保存。②移栽定植:时间为10月下旬至翌春3月下旬,在淫羊藿的地下块茎近萌芽时移栽定植。其移栽定植方法可采用沟植或窝植,行株距20厘米×25厘米,深10~15厘米,每公顷9~12万窝,施底肥量3万千克。如果肥料采用点施,种植时应将肥料与土壤充分拌匀后种植,切忌将植株直接栽种于肥料上。定植时应将其根系伸展,以免“压根” 影响根的伸展和子芽的萌发。覆土5厘米,压紧,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以利于萌发。种后浇足定根水。移栽定植时,若有余苗(或有余剪下的根茎),可植于阴湿、富含腐殖质的地块,以备种植补苗用。从起苗到移栽定植的时间,以不超过7天为宜。
(2)有性繁殖 ①种子处理:采用温汤浸种,置于室温下,保持种子湿度,其发芽率可达45%。②播种:将当年采收、室温贮存并经处理的淫羊藿种子按10~15克/平方米的播种量,将种子与10倍细泥(沙)拌匀后,均匀地撒播床面,或是在整好的苗床上开行距10~15厘米,深5~7厘米的横沟,按种子间距2~3厘米的要求,将与泥(沙)混匀的种子撒播于浅沟中,播后覆以细肥土(精细栏粪肥、草木灰、细泥比例为3∶2∶5)后,在畦面上盖一层枯死杂草或稻草等,以利保湿。待到出苗时,应适时适当揭去畦面覆盖物,以利出苗。③炼苗:幼苗在播种苗床内长到3~6厘米,具1~2片真叶时,可将其起苗假植于荫棚内的假植床中。假植时,按3厘米×4厘米的密度择阴天进行栽植。假植时还要注意栽植的深度,一般2厘米左右,并压紧根部使根与土壤充分接触,然后再浇足定根水。④移栽定植:10月下旬至翌春3月下旬,当苗高8~10厘米,具2~3片真叶时,可陆续取苗出圃移栽定植。其移栽定植方法可采用沟植或窝植,行株距20厘米×25厘米,深10~15厘米,每公顷9~12万窝,施底肥量3万千克。覆土5厘米,压紧,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以利于萌发,种后浇足定根水。
4.田间管理
(1)补苗 立春2~3月出苗后,及时拔出死菌、弱苗、病苗,阴天补苗种植,以保证基本苗数。
(2)搭棚遮阴 无自然遮阴条件的地块,应搭棚遮阴,使光照度达2000~2300勒克斯为好。高棚1.8~2米,矮棚1~2米。林下种植,应对树枝作适当修剪,以合理调节其透光度。
(3)中耕除草 结合中耕进行除草,以畦面少有杂草为度。在生长旺季,可每10天除草1次;秋冬季可30天左右除草1次。
(4)灌溉 淫羊藿喜湿润土壤环境,尤其是出苗后的1个月,是促进苗生长的关键时期,应适时灌溉,保证阴湿;干旱会造成其生长停滞或死苗。如果在夏季连续晴5~6天,就必须早晚进行人工浇水。并应于早晚进行。喀斯特区域的土壤最不耐旱,浇水的次数要适量增多,而黏质土壤保水能力较强,则应适当减少浇水次数。雨后,如地面积水严重,应及时开沟防渍。
(5)追肥 幼苗出土后的一个月是淫羊藿生长的关键时期,应结合灌溉、松土,及时追施提苗肥,每公顷施1.5万千克腐熟的人畜粪水或适量饼肥。收割后每公顷施1.5~4.5万千克有机肥,如堆肥、土杂肥或人畜粪水等,以补充土壤营养的消耗。
(6)冬季管理 将枯枝落叶清除,集中堆沤或烧毁,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7)施肥 在第1年的10~11月结合整地开畦时施入底肥,一般每亩施1000~3000千克。翌年3月底到6月追施1次或2次,一般情况下无机氮肥每亩施入量不超过5千克,有机复合肥10~30千克。促芽肥于翌年10~11月施1次,每亩施农家肥1000千克,或有机复合肥10~20千克。每采收后应及时补充土壤肥料,一般每亩可施农家肥100~2000千克,或有机复合肥20~30千克。底肥于开畦后定植前,挖定植穴或条时,将肥料均匀放入穴或条内,并将肥料与周围土壤混匀。追肥主要采用穴施,追肥时切勿将肥施到新出土的枝叶上,应该从基部施入,并根据施肥种类覆土或部分覆土。
5.病虫害防治
淫羊藿病虫害的发生较少。仅偶见小甲虫咬食叶片使成孔洞,或有蛾类幼虫咬食幼苗茎秆或叶片,将茎秆咬断及危害叶片形成网纹的重回还现象。亦偶见霉污染病发生,将影响淫羊藿的光合作用。可采取整地翻地、松土除草、清理田园、人工捕捉等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治,或采取化学药剂配制毒土、毒饵进行防治。
四、采收加工
1.采收
(1)采收时间 种植2年后的淫羊藿便可采收,通常一年采收2次。第1次可于夏季6月果熟后,第2次可于秋季11月采收。
(2)采收方法 采收时齐地面割取地上部分,连续采收几年后,常会影响淫羊藿的后期发育,影响其越冬芽及来年的新叶产量和质量。为此,连续采割3~4年后,应轮息2~3年以恢复种群活力。
2.加工
将地上茎叶采收捆成小把,置阴凉通风干燥处阴干或晾干。选出杂质、粗梗及有可能混入的异物,以保证药材质量。
五、药材性状及常见伪品
1.药材性状
(1)箭叶淫羊藿 一回三出复叶,小叶片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两侧小叶基部明显偏斜,外侧呈箭形。下表面疏被粗短伏毛或近无毛。叶片革质。
(2)柔毛淫羊藿 一回三出复叶,小叶片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两侧小叶基部明显偏斜,外侧呈箭形。叶下表面及叶柄密被绒毛状柔毛。叶片革质。
2.常见伪品
常见伪品有壳斗科栓皮栎的干燥叶。
栓皮栎叶 为壳斗科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I.的干燥叶。叶长椭圆形披针形,长8~15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缘有芒状锯齿,背面被灰白色星状毛,密生细毛。二等脉为斜向平行脉,三等脉类平行脉。二等叶缘顶端具沟刺,尖刺顶弯。
六、药材规格等级
不分等级,均为统货。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67.
[2]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二十六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96-298.
[3]彭成.中华道地药材: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4248-4268.
[4]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材、名族药材质量标准[S].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3:350,422.
[5]康帅,周超,何轶,等.淫羊藿与其伪品——栓皮栎叶的鉴别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9):1676-1680.
[6]冉懋雄,魏德生,邹剑灵,等.贵州淫羊藿野生资源与规范化种植及其保护抚育研究[J].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应用,2002(3):1-14.
[7]冉懋雄,魏德生,邹剑灵,等.淫羊藿规范化种植与保护抚育标准操作规程(SOP)[J].中国现代中药,2002,4(9):17-20.
[8]魏德生,胡宝成,付小兵,等.巫山淫羊藿保护抚育种植试验初报[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5):14-16.
药用植物

艾纳香

百合

白及(1)

白及(2)

白术

半夏

丹参

川党参

杜仲

钩藤

黄皮树

何首乌

金钗石斛(1)

金钗石斛(2)

桔梗

苦参

坚龙胆

麦冬

姜

太子参

灰毡毛忍冬

黄褐毛忍冬

天麻(1)

天麻(2)

石虎

玄参

益母草

薏苡
中药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