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起航: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纪实》简介
《大国起航: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纪实》这本书是由.舒德骑著创作的,《大国起航: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纪实》共有112章节
1
序一 中国人的海洋强国梦
王荣生 国庆前夕,突然收到舒德骑同志的来信和《大国起航——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纪实》书稿,真是喜出望外。德骑同志原是船舶工业下属单位的一个宣传部长,为船舶工业...
2
序二 大国起航是几代人奋斗出来的
张嘉国 1977年12月那个寒冷的冬天,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战略决策:中国船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场,要竞争过日本。当时,船舶工业的领导同志原想...
3
目录
序一 中国人的海洋强国梦 序二 大国起航是几代人奋斗出来的 前 言 开 篇 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 第一章 历史别无选择 大洋上刻骨铭心的记忆 古老航船上的辉煌...
4
前 言
航母,海洋上的巨无霸。 在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的星球上,百分之七十一的面积是海洋。作为这个星球上一切生命的摇篮,由于特殊的战略地位和蕴藏的丰富资源,海洋已成为当今...
5
开 篇
...
6
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
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上,在没有发明飞机以前,连接这个世界各大洲的只有一种工具——船。 中国人造船的历史,可以远溯到远古时期。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研究中国古代科技...
7
第一章 历史别无选择
伟人一语,石破天惊! “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一定要竞争过日本!” 这是1977年12月6日。 经过十年浩劫的土地上,以造军船为主的中国船舶工业正处...
8
大洋上刻骨铭心的记忆
一艘巨轮,颠簸于茫茫的大海。 这是往来于欧亚美三洲的法国邮轮“鸯特莱蓬”号,它从中国上海起航,90名中国勤工俭学学生搭乘这艘船前往法国马赛。 这是1920年9月...
9
古老航船上的辉煌与耻辱
中国人造船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公元230年,也就是三国时期的东吴黄龙二年,在太平洋西岸的一个港湾里,停泊着一支庞大的海洋舰队。农历四月初四,这支庞大的舰队,...
10
共和国的蓝色档案
烟波浩渺,海天遥迢。 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当然清楚舰船在国防和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所以,当战争的硝烟还没散去,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广袤的海洋。那位在天安门城楼上...
11
一场触目惊心的斗争
“吹牛撒谎是道义上的灭亡,它势必引向政治上的灭亡。”这话针对的是那些在政治上投机取巧,希图在一夜之间就暴发的政客们。 在我国造船史上,这场触目惊心的斗争,与中国...
12
邓小平果断“赶船下海”
1977年12月6日。 这一天,邓小平起得很早。经过较长时间的深思熟虑,这一天他要召见即将上任的几个国防工业部部长和国防工办负责人。 其实,邓小平回到北京的这些...
13
第二章 神圣而艰难的使命
有风从海上吹来。 但从大洋上吹来的风,都带着苦涩腥浊的味道,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气息。“黯淡的云层挡住了灿烂的阳光,今日世界的船台,都笼罩着黑沉沉的阴影;昔日风光无...
14
冬日里的不眠之夜
夜色深深,台灯发出惺忪的光影。 从邓小平那里回来,尽管已是深夜,柴树藩却没有丝毫的睡意。小平同志今天对几个部长的谈话,特别赋予他到六机部后“船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
15
部长柴树藩走马上任
前面就是大海。 透过车窗向外望去,云帐铅灰,海天寂寥。远处的海面上,只有几只零星的渔船在作业;阴沉的海空中,只有几只零散的水鸟在盘旋。 “小何,把车停一下。”坐...
16
谁能挽狂澜于既倒
暮色升起。 从海面上吹来的冷风,掀动着披在柴树藩身上的大衣,揉乱了他已经花白的头发,而他依然伫立在船厂的码头上,一动也不动地眺望着波涛汹涌的海面。 又是繁忙的一...
17
西方船台上的忧郁
萧瑟的寒风,裹挟着几片枯叶,呜呜地吹过清冷的船台,仿佛在发出一声声叹息;冰冷的海浪,从海面涌来,汩汩地拍打着船坞,犹如在发出一阵阵哽咽。 中国造船业的境况固然不...
18
近乎流产的干部会议
北京的冬天,草木皆枯,灰暗阴沉。柴树藩站在窗台边,举目望去,整座城市似乎都笼罩在萧索和苍凉之中。 让他万万没想到,这次在北京向阳饭店召开的全国船舶工业领导干部会...
19
六机部紧急报告中央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送走了最后一批来自四川“三线”企业的领导,天早已黑了下来。柴树藩给夫人打了个电话...
20
是船就只能下海
一行大雁,正列队从南方飞了回来。转眼,春天就要到来了。可北京的早春,依然乍暖还寒;从北方吹来的风,还带着深深的寒意。 正如柴树藩在领导干部会上所讲的:无路可走,...
21
第三章 巨轮从香港起锚
今夜的月光是柔美的。 港城,这颗璀璨的明珠,她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已经100多年。这里,不但是全球经济交往得天独厚的著名港口,还是世界经济兴衰沉浮的晴雨表。 一幢...
22
香港是首选的突破口
一辆黑色的上海牌轿车驶出六机部大门,径直驶向国家旅游总局。刚从深圳回来的柴树藩和刘清,准备前去拜访国家旅游总局局长卢绪章。 这是1980年3月初的一个早晨。 要...
23
“世界船王”毅然登陆
1980年3月15日。 一架从广州飞来的波音737客机,带着巨大的轰鸣,平稳地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少顷,一群人走出机舱。首先走下舷梯的是一个身板结实、浓眉...
24
北京之行爆了个冷门
社会主义中国,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明确宣布要全面实行对外开放,要将自己融入当今这个世界,这自然会引起世人对她特别的关注和种种猜测。 “世界船王”包玉刚接受中...
25
一场马拉松式的谈判
包玉刚在香港机场记者招待会上所透露的,中国将在一两年后就能组织和建造2万至3万吨的船舶出口的消息,按照他一贯稳健的风格,多数人相信这绝非是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
26
绝无仅有的军令状
整座城市的灯光渐次熄灭了,柴树藩办公室的灯依然还亮着。 “荣生同志呀,该讲的话我已经在会上讲了。我们面临的将是一场非常严峻,甚至严酷的考验!”散会后,柴树藩又把...
27
香港之行激起轩然大波
一杯杯紫红色的葡萄酒,映照着五彩缤纷的灯光,也映照着一张张灿烂的笑脸。 1980年4月28日,由香港环球航运集团、香港汇丰银行、日本兴业银行联合举办的大型招待会...
28
邓小平与船王包玉刚
1981年7月6日,这是包玉刚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他和父亲包兆龙实现了多年的一个夙愿。 “世界船王”包玉刚毅然从香港登陆,进而甘愿冒着风险向当时造船技...
29
第四章 铸起海上的“长城”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是中华大地的标志。 或许是心有灵犀,另一位已入英籍的中华子孙,完全赞同华侨领袖廖承志先生的建议,将他在祖国建造的第一艘远洋巨轮,命...
30
狭路相逢勇者胜
20世纪70年代,笔者在西藏部队当兵时,曾听连队指导员讲过他在中印边境战争中的一段轶事:在一次重大的战役中,我陆军51师33团在一条狭隘的山谷之中,与印军1个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