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走向世界论坛

中国人走向世界论坛

1992年10月。

这是一个云淡风轻、花繁果硕的季节。在这个令人神清气爽的季节里,国际无损检测年会在巴西召开。

这是一个代表无损检测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会议荟萃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无损检测领域的专家和权威;会议将探讨和交流当今世界在无损检测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对这些成果进行学术认定。

中国方面应邀参加这次会议的是上海沪东造船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时宗。

当陈时宗镇定自若地拿着论文稿走上大会讲坛时,与会的不少专家不由得吃了一惊:哦,原来相继研究成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低毒不燃型着色探伤剂”“自动喷雾漆”“阻燃型水基乳胶液”“核工业C级着色探伤剂”和研究试验“船用铜钛合金符铁现象及其无损检测方法”“电泳渗透检测”等科研项目,以及在第十四届世界无损检测会议上发表《可见光下的荧光检测》《环境因素对渗透检测的影响》等论文获奖者,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呢!

陈时宗是湖北兴山县人,他的家离王昭君的故里只有7公里。这个农民的儿子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毅力,从大山里走了出来。1965年他从武汉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了上海沪东造船厂,当起了一名“钢铁医生”。

这种“钢铁医生”,担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因为钢铁内部的结构异常复杂,机器或钢铁制作的物件由于出现裂缝,造成的重大破坏事故在国际上屡屡发生,无论船舶、飞机、坦克、大炮,还是高层建筑——陈时宗的工作就是专门探查钢铁零件内部质有没有裂纹。

探测钢铁有无裂纹,如同探测结构复杂的人体一样,引起了陈时宗的极大兴趣。当时国际探伤技术已经发展到极其高明的地步,继X光射线、超声波和磁粉探伤之后,又新崛起了低毒着色探伤——只要1组3只啤酒罐大小的金属盒,把低毒探伤剂喷涂在钢铁的表面,就能使金属表面的细微裂纹清晰地显现出来,哪怕这裂纹只有1根头发的六百分之一。

img

上海沪东造船厂教授级高工陈时宗

然而,我国的无损探伤技术却远远落后于世界,对世界先进的探伤技术简直有些望尘莫及。陈时宗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船上工作,1978年他在探伤过程中,还不得不使用进口的低毒探伤剂。许多外商甚至刻薄地指定要用某国探伤剂,否则探伤结果不予确认。这大大地刺激了陈时宗,这个农民的儿子天生有一种倔强的性格,他决心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搞出中国人自己的低毒探伤剂来。

“陈时宗又不是研究所的,他这样做,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呀!年轻气盛,也想出出风头?”在陈时宗着手进行研究时,不时有一些风言风语传到他的耳朵里来。但他知道,如果在人们的世俗眼光和闲言碎语中来塑造自己,那你只能是一个平庸世俗的人——我们这个社会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凡是想做点与别人不一样的事,没有不招来飞短流长的。我们这个社会中世俗小人的唾沫,不知淹死了多少有才华有建树的人。

陈时宗是条汉子,他横下一条心,悄无声息地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我做这样的事,又没招惹谁妨碍谁,只不过想做一点自己感兴趣有价值的事罢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要探究低毒着色探伤剂的奥秘,无疑就要找到一种低毒的染色体。为此,陈时宗走访了100多个单位,查找了4000多份资料,选用了3000多种化学原料,进行了900多次试验。经过色谱分析,他知道色差最大的是红、白二色。从此,他简直对红色达到了如痴如迷的状态,连妇女们用的口红、孩子吃的红色奶油蛋糕,都成了他追踪的目标。这一切,他都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连走路、吃饭、睡觉,他的眼前都是各式各样千差万别的红色。

为了弄清色素的性能,他或而四处奔波,或而沉湎于资料和实验。为了确定几百种原料的毒性,他还以身试毒,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一面闻各种化学原料的气味,一面工作,体察这些化学原材料臭阈值大小和不良生理反应。他经历了多次头昏、呕吐、胸闷等不良生理反应,为的是将来操作工人不要再产生类似的不良反应。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成果。1980年3月,陈时宗等试制的HD(沪东)低毒着色渗透探伤剂诞生了,并通过了部级鉴定,从而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渗透检测新材料的历史。

1981年夏天,沈阳水泵厂与联邦德国一家公司合作生产高压水泵,需用着色探伤剂,外商请来了国际技术服务中心的日本专家,对中国产品和联邦德国、日本、英国、美国、法国等名牌着色探伤剂进行对比试验。

在这场国际水平的较量中,为了表示公正和慎重,特请了国际技术服务中心的专家担任裁判。长桌上,分别摆上几个国家的名牌探伤剂,我国的HD着色探伤剂也和五颜六色的小钢瓶摆在一起。一声令下,各种牌号的着色探伤剂分别喷上了各自的试块。第一次喷射后,所有的试块变成鲜艳的红色;第二次喷射后,红色又消失得干干净净;第三次喷射后,试块上显示出深浅粗细不一的不同伤痕。这时,裁判员进行鉴别后,他微笑着向全场高高举起了写有“HD”字样的金属瓶——因为,使用HD低毒着色探伤剂的试块脱颖而出,伤痕非常清晰明显。联邦德国KSB公司质量保证部部长心悦诚服地在HD着色探伤剂认可书上签字。

img

作者在渤海造船厂采访时与厂领导合影

紧接着,陈时宗又探索起不燃型着色探伤剂来。因为目前世界上使用的低毒着色探伤剂都是由易燃溶剂配成的,在制造、运输、储存和使用上既不安全,又不方便。“我们不能这么干!”陈时宗下了决心后,他只用了1年时间,就独树一帜地创造了不燃型低毒着色探伤剂。这项发明,在当时的国际探伤界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

陈时宗的HD着色探伤剂,得到了英国劳氏、美国ABSD等国际著名船级社的认可。宁波一家工厂还用HD着色探伤剂测出了从日本进口设备上的裂纹,使日本供应商承认了缺陷,赔偿了损失。

1982年,国防科工委和上海市科委分别授予HD着色探伤剂“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评价为“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此后,这种探伤剂投入批量生产,并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造船、机械、冶金、核工业及军工设备中广泛使用。他的这种探伤剂被用户评价为“安全、低毒、高效,且不污染环境,操作方便”。

陈时宗并没有陶醉在已取得的成绩之中,他继续向探伤的深层次课题迈进。他设想的课题是:在目前国内外无损探测的手段之外,还有没有在钢铁未发生缺陷以前就探测出来的办法呢?他从初期癌症病人局部疼痛、体温偏高、情绪波动的现象上得到启示——钢铁在发生破坏前的断裂区可能也存在多种征兆!

这种设想是大胆的。此后,他提出电化学无损检测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通过了2000多次实验,终于叩响了电化学无损检测的大门。他的论文《电化学无损检测》在亚太地区无损检测委员会中受到同行们的重视和赞赏。

陈时宗在探伤这个领域的研究永无止境。他先后又研制出“昼光性探伤剂”“反差增强剂”“阻燃型纸毒胶水”“高灵敏探伤剂”“水洗型核工业渗透探伤剂”“核级渗透探伤剂”“防飞溅涂料”等几十种产品,获得国家专利10项,获得国内外发明奖10余项;5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他的发明成果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他的声名远播海内外,国际上的无损探伤学术会议多次向他发出邀请,中国人终于在国际探伤领域中有了自己的席位。

在巴西的国际无损检测年会上,陈时宗向大会宣读了由他撰写的《铁脆区无损探测》和《光弹性检测应邀开裂》两篇论文。大会向与会代表印发。他的这两篇论文,受到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和赞赏。

会后,作为东道主的巴西有关方面的官员特邀了陈时宗等4名不同国籍的专家,免费参观了他们的4个实验室和3所大学。在与陈时宗个别交谈时,他们对陈时宗说:“贵公司如有项目和我们协作,我们很感兴趣;陈先生有项目能以个人名义和我们合作,我们非常欢迎;如果您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工作,我们会为您和您的家庭签证事宜作出妥善安排。”陈时宗委婉地告诉他们:“我所研究的项目是属于公司的,关于和贵国合作一事,我会转告我们总经理的;我本人没有项目可提供共同研究。”

回到北京后,陈时宗如实向总公司汇报了这件事,总公司有关领导说:“国际上用重金聘请专家很普遍,你拒绝了,这很不容易。”

曾和陈时宗共事的一位同事辞职自办公司后,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多次想求陈时宗提供探伤剂配方,还想购买他的研究成果。陈时宗断然拒绝并告诉他:研究成果不属于我个人,是组织的培养、领导的支持和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师傅积极配合干出来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不能卖的。

“是呀,市场经济大潮来了,有的出国,有的下海办公司。我的同事中,有的人早就成了亿万富翁,但我对赚钱和功利性的研究不感兴趣,到现在我连开1张发票也不会。没发财,也没成富翁,但我无怨无悔,人各有志嘛。”陈时宗沉思着,缓缓地说道,“对荣誉,我也不刻意追求,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够多了。荣誉多了压力太大。我只希望组织上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科研环境,使我们能静下心来,做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告别陈时宗时,天已经黑了。夜空明净,星星出来了,一闪一闪,一片一片,倏忽间,整个天空一片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