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所未闻的造船规范
真的下雪了。
凛冽的寒风,时而裹挟着雪花,飘飘而来。厂区内,光裸的树枝上看不见一片枯干的树叶。上班工人们的劳保皮鞋踏在雪地上,只听见“咯吱咯吱”一片响声。
入夜,船厂依然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指挥塔吊的哨声,划破沉寂的夜空;明亮的探照灯光,混合着耀眼的焊光,把船台照得如同白昼。
在这紧张和繁忙之中,船厂已经没有了白天和黑夜,没有了饥饿和寒冷,留在人们心中的,只有一个雷打不动、风吹不摇的信念:540天交船!每一天,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用倒计时计算,工厂一定要按时造出中国第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出口船来!
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

建造中的“长城”号分段
孙文学在干部大会上作了动员之后,厂党委立即召开了扩大会议,慎重作出了决议。决议明确提出:能否造好“长城”号,是牵涉到国家的声誉和我国产品能否打进国际市场的大问题,也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并提出了“造好 ‘长城’号,为国争口气”的响亮口号,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干部职工树雄心立壮志,排除一切干扰,克服一切困难,实现18个月交出“长城”号的目标!
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厂兴我荣,厂衰我耻。中国造船工人的意志和信念,如同每天和他们打交道的东西一样,是铁、是钢!工厂发出号召后,从塔吊林立的船台到机器轰鸣的车间,从机关科室到后勤班组,如同战争年代将要打一次大的战役一样,请战书、决心书像雪片一样向厂党委飞来。
在那个讲理想的年代,不管什么事,只要党委一号召,工厂的干部工人绝不会去计较什么报酬,计较什么条件,计较什么得失。首先是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要吃苦在前、冲锋在前,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党员、干部带头了,其他职工的工作自然就好做了。
油漆车间年过半百的老工人杨福瑞,患有冠心病、气管炎,多年来一直是车间照顾的对象,听说要干“长城”号,他打消了提前退休的念头,自告奋勇挑起了油漆组组长的重任。在车间大会上,他代表班组向大家挑战,并提出他们班组造好出口船的具体措施。他带领全组人员一边消化技术资料,准备所需的工具,一边根据新的规范要求,不分白天夜晚苦练基本功。
厂里有30多位工作经验丰富、已经退休的老工人,听说厂党委发出了建造“长城”号的号召,主动找到孙文学,要求回厂参加“长城”号建造。他们表示,不要厂里一分钱工资,也不要一分钱补助。他们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自己每天从家里带饭进厂后,给他们解决一下中午热饭的问题。
面对第一条按国际规范建造的船,规范不熟悉,质量要求高,交工期限短等困难,工厂组织全厂上下认真研究,集思广益,对照新的规范,提出各种难题380多条,并针对每个难题制订解决措施;然后将这些措施分解落实到每个班组每个人头。为确保按期交船,计划处编制了生产技术准备进度日程表;为使工人熟悉国际规范,各单位及时向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举办外语学习班和电气焊技术考核学习班;为保证产品质量,工艺处根据新的标准,编制了船、机、电、管系、油漆、焊接等各种工艺上百份;为严格按劳氏船级社规范验收,质检处广泛收集资料,制订了一整套交验细则。
可是,这还远远不够。
当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在熟悉新的规范过程中,将工厂过去几十年造船标准和新的规范一对照,全都大吃一惊!“长城”号的规范要求,无论是操纵性、适航性、自动化程度、舱室布置、船员生活舒适性,还是装载数量和种类、单位油耗、船员定额、海上安全性等指标,都要求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船舶的性能和质量要求,需要符合20多种国际公约和规范,要具备32种航运证书;所有加工设备都必须符合世界造船工业标准——这些规范过去他们简直闻所未闻,和他们几十年来所建造的舰船有着天壤之别!说句夸张点的话,一条是海中的鲨鱼,一条是河里的鲶鱼,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为说明建造这条船的技术难度,或许读者会感到枯燥,但笔者不得不多几句赘言,只是略举一下技术合同中有关船体表面处理的具体规定:
——所有钢材表面,包括扶强钢、肋骨、纵桁、铸钢件等均要进行喷丸除锈。达到瑞典SA21/2级,并在除锈后立即涂刷20微米厚的防腐底漆;油漆后用“油漆测微器进行检查漆膜厚度和油漆种类”;油漆层“不能小于规定的90%的厚度”,油漆的“面积要90%以上的合格才算合格”——这哪里是在用钢铁造船,简直就是大姑娘小媳妇在绸面上绣花呀!
——“对船壳外部包括轻重水线区、舷墙、甲板室等可见部分的钢板表面,指定要符合英国造船工业加工标准,做到光滑,没有任何缺陷和修补”;“气割的咬口和凹凸不平的疵点进行磨光使船东满意”;还明确“在船舶建造过程中,所有钢材构件的制造均需由船东代表认可”。
——“为了达到第一流的外形美观,对船体钢板要进行很好的对正和校正”;“焊接后的校平,在长度2130毫米的几何平面,最大平整度为两面装有舱室的舱壁为正负8毫米”。
——舱室舾装结构、油漆、表面装饰板和室内装潢为第一流标准,等等。
面对这些高难度的要求,以当时船厂的工艺技术,根本无法达到,而且建造周期也不允许,逼迫工厂必须引进国外新技术新装备,全面提高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素质,才能适应建造“长城”号的要求。正如孙文学讲的:“我们是站在国内低水平的起跑线上,去跳跃世界纪录的高度。”
按合同规定,“长城”号技术设计为38天,施工设计为33天,可技术设计图纸送到国外审查,时间已经过了4个月,连开工急需的图纸仍未到厂。火烧眉毛之下,技术部门的同志想方设法与驻厂船东代表、验船师联系,尽量与他们取得一致意见。经船东代表同意,提前下发了1/4的总段结构图。
时间紧迫,刻不容缓——可“长城”号要真正开工,所具备的条件还差得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