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船台上的忧郁

西方船台上的忧郁

萧瑟的寒风,裹挟着几片枯叶,呜呜地吹过清冷的船台,仿佛在发出一声声叹息;冰冷的海浪,从海面涌来,汩汩地拍打着船坞,犹如在发出一阵阵哽咽。

中国造船业的境况固然不妙,而西方造船业的情形也不容乐观——笼罩在西方船台上的,除了忧郁,还是忧郁。

据英国劳埃德船舶年鉴统计,1978年是世界造船业10年来最糟糕的一年。日本、韩国、瑞典、西德、法国和西班牙完成的造船吨位,下降得令人惊愕!

纵观现代船舶市场和船舶工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说近年来世界船舶工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深刻危机!

近100年来,自世界钢船产量有统计数据以来,和平时期造船产量下降的重大危机共有3次:第一次是20年代的危机,第二次是30年代的危机,第三次是70年代中期开始的危机。以造船产量衡量,第一次危机持续了4年(1921—1924年),即使把1925年低产年份计入,总共也只有6年;第二次危机持续了5年 (1931—1935年);而这第三场造船危机,其来势之凶猛,令人措手不及,而且持续的时间远远超过前两次危机!

这次危机,连上帝都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叹息。

从造船产量下降的幅度来看,第一次大危机的谷底年份是1923年,当年的产量为164.3万总吨,比1919年高峰年产量714.4万吨下降78%;第二次大危机的谷底年份是1933年,当年的产量为48.9万吨,比1930年高峰年份产量288.9万吨下降83%;而最近一次危机的造船总产量比高峰年份虽说下降了69%,但如果从绝对数字来看,下降的总吨位数达到2000万吨以上!就如世界各大船级社惊呼的那样,令人感到惊愕!

寒风瑟瑟,枝残叶败。

难怪英国国有造船公司的发言人在记者招待会上悲观地承认:近几年,其他国家造船业所经历的遭遇,像来势汹汹的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到了英国。他坦诚地告诉记者们:“近两年,我们没有商船的订货,船厂已处于停产歇业状态……我国造船业能否复苏,这要看上帝如何给予我们关照,看他哪一天能够对我们伸出慈爱而关怀的手,来抚爱我们……”

西方造船业当然有过显赫一时的辉煌和繁荣。1975年前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巨型船热”,建造了大批10万至50万吨的巨型油船。西方各造船厂竞相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从科研设计、生产管理到经营管理,都广泛采用了电子计算机,大大地推进了生产的合理化和自动化,提高了造船质量,缩短了交货周期。

造船业的发展,又推动了钢铁、主辅机等行业的繁荣——但这一黄金时代并没有维持多久。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使西方造船业生产大量“过剩”,商船建造量大大超过了外贸海运量的增长速度。1974年的西方经济危机与石油提价,进一步打击了造船业,特别是油船建造“过剩”更为严重。到1975年6月,闲置的油船猛增到3299万吨,相当于1973年12月的21倍!其中20万吨以上的大型油船所占的比重更大。英国《经济学家》认为,同需求相比,世界拥有的造船设备已“过剩”30%到40%!

世界船舶市场的情形,其实就如同这波诡云谲的海洋,让人感觉诡异而不可捉摸,说不定一排巨浪打来,就会叫你船覆人亡。

造船“过剩”的危机首先袭击了中小船厂。这些船厂资金单薄,技术力量薄弱,加之政府漠视,因而一批批被吞并或宣告破产。

另外,西方的通货膨胀也给造船业带来巨大的灾难。造船用的钢板、油漆、辅机等价格上涨惊人,这又给造船业带来致命打击。就连聪明而自负的日本造船界也无计可施,他们已造好的20多艘大型油船,因为没有主顾而无人问津,只好用作水上油库和粮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帝并没有向造船业伸出慈爱而关怀的双手。而世界各国政府为了社会稳定,挽救危机,纷纷采取措施试图来拯救本国的造船业,可这依然收效甚微。按英国劳埃德船级社发言人的说法:“目前,西方政府所作的种种努力,乍一看是给了本国造船业一线微光,其实都是挖肉补疮,前景黯然。”

“黯淡的云层挡住了灿烂的阳光,今日世界的船台,都笼罩着黑沉沉的阴影;昔日风光无限的造船业,而今除了忧郁还是忧郁。”日本《造船界》一篇署名文章是这样描述当时世界造船业状况的,“残酷的船舶市场竞争,使各国造船业都受到致命打击,以致纷纷落马一蹶不振——因此,无论是曾在造船业中称雄一时的英国、瑞典、法国、西德也好,还是曾在造船业中风光无限的日本、美国、挪威、荷兰等国也罢,无一不受到这场危机的无情打击,各国船厂因此而一批批被吞并或宣告破产……”

除了日本《造船界》的叫苦之声外,西德的《机动船》是这样描绘当时世界造船业的:

“西德的造船业固然步履踉跄,而日本造船业也不乐观。日本拥有西方最庞大的造船工业体系,造船员工共有23万余人。几年以来,他们政府采用了巧妙的方式对这些船厂进行补贴。日本船厂凭借政府的支持以及钢材价格的优势,用比欧洲造船业约低40%的价格,从欧洲这只猛虎口中抢夺肉食——但尽管如此,据统计,日本造船工会所属的23家船厂,今年开工率依然下降了47%以上;到1978年,日本40家船厂平均开工率也只有39%。今年上半年,日本就解雇了2.57万名造船工人;而西德从1976年以来,已解雇了1.85万名造船工人!……”

天昏地暗,飞沙走石!

面对世界船舶市场四面楚歌的情形,面对国内市场萧条破败、气息奄奄的处境——那么,在世界造船界中毫不起眼、羸弱落后的中国造船业,它生存的希望在哪里?它发展的道路在何方?怎么才能突出重围,在夹缝当中求得一线生机?

而眼前最最紧迫的是如何解决几十万人的吃饭问题,维护整个行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