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机部紧急报告中央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送走了最后一批来自四川“三线”企业的领导,天早已黑了下来。柴树藩给夫人打了个电话,说今晚也不回家了。从沿海各地跑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在处理各地上访职工问题时,他让秘书在办公室给他铺了一张行军床,接连好多天他都没回过家——说实话,自到六机部上任以来,面对眼前这杂乱无序、百事缠身的局面,他的心里比谁都要忧心和焦虑,真有点到了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地步。
该如何解决眼前这燃眉之急,渡过目前这道难关呢?
今夜,他签批了一大堆文件后,站起身来在办公室来回地踱着步。不知怎么的,当他抬头看见窗外那星星点点的寒光,突然记起岳飞那首《小重山》词来。此时,他觉得这首词似乎最能表达他此时的心境。
从沿海回来后,在处理上访职工问题那几天,他就亲自起草了给国务院的紧急报告,一是希望能马上解决北方地区职工取暖费问题;二是能解决整个系统职工工资问题;而最最紧迫的,就是落实全行业今年的造船任务问题。
可要把这些事项真正落到实处,谈何容易啊!特别是国内造船计划的落实,更是步步艰难。
在召开企业领导干部会议期间,他又心急火燎地接连以个人的名义给李先念、王震等几个中央领导写了几次紧急报告;在会议空隙时间里,他又连续找到国务院领导当面向他们反映了船舶工业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
他的紧急报告引起中央领导的严重关切,以超出想象的速度,迅速得到李先念、王震、谷牧、姚依林、康世恩等领导的批示。但批示只是领导们的态度和愿望,要真正将这些批示落到实处,还有权限、制度、程序、现实困难等若干问题需要协调处理,部门之间种种无法办理的理由也顺理成章、无懈可击。在当时那种体制下,真正要办成一件事,实在太难太难。
窗外已是夜阑人寂。柴树藩慢慢踱到了办公桌前,又拿起那几份报告和领导的批示,认真看了起来。这些批示的字里行间同样也透出领导们对船舶行业目前境况的焦虑和忧心。
其中李先念副总理批示的文字很长,有整整两页纸,他在柴树藩《关于民船建造问题的再次紧急请示报告》上批道:“买船还是要买,但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要看到船舶工业部是造船部门。立足点不能靠买,不能买四个现代化……建议交通部大力支援我国自己的造船工业,不然交通部单靠买船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应该首先支持我国的船舶工业,然后才是向国外买船。当然,船舶部门要千方百计地注意提高质量,使我国造船工业的技术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民族资产阶级还懂得保持民族工业,我们共产党人能不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吗?……”
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各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要真正落实领导的批示,谈何容易!要在国内造船,这牵涉到外贸、银行、计划、基建、生产等一系列部门,不是哪位领导作一个批示,开一两次协调会议就可以解决的。六机部造船、交通部买船之间的具体事宜,犹如一场马拉松长跑,一时半会儿根本落实不下来!
全国100多家企业都在踮起脚尖引颈相望,他们望穿秋水,盼着部里能下达部分生产计划,好解决一下工厂眼下的困难;几十万造船工人坐在船台上机床边,正盼着有船可造有事可做,以聊济厂里和家中的无米之炊。
为此,柴树藩真是忧心如焚啊!
柴树藩思忖了一阵,放下手里的报告,他提起笔来,决定直接给计委主任陈云写封信,向他告急求救:
陈云同志:
知道您在百忙之中,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敢打扰您。因为向您报告的这个问题,关系到整个船舶工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关系到30多万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在这火烧眉毛之际,直接给您写信,算是病急乱投医吧。
目前国内关于造船和买船争论的情形您很清楚。当然,我们穷,买点旧货救救急也是正确的、必要的,但如果把买旧船当作一条长远的根本方针,把我国的现代化不是放在壮大自己的造船工业上,而主要放在买旧船上,这是否可以商榷一下呢?
目前国内造船工业的船、机、仪三个行业开工率平均不到20%,明年大部分厂子会完全停工,几十万造船工人大部将会失业。所以我们的意思是,交通部门需要买旧船,何不在国内造新船呢?当然,他们买船或许有多种正当的理由,特别敏感的是国内造船的性能问题。但我们保证,经过严格的质量整顿,我们工厂的面貌会有脱胎换骨的变化,能够按照他们的要求造出好船,除个别需要进口的辅机外,所造的船绝不会低于国外标准……
另外,在我们仓库里还积压了大量的材料,以及“四人帮”横行时生产的不少配套产品,这些东西我们建议除个别的修复加以利用外,如果用船部门一定要坚持高标准,不肯将就,那我们将报告国家全部报废!
总之,一句话,我们要求交通部把今年要买的250万吨船的单子开出来(包括技术要求及船期),同时将明年的造船计划也提早通告我们,我们在落实计划的情况下,一定为国家造出与以前不一样的好船来!
……
夜更深了,远处星星点点的灯光渐次熄灭了,整个北京城已沉浸在万籁俱寂之中,柴树藩站了起来,慢慢踱到窗边,望着夜色中的这座城市,长久地思索着——哦,不知什么时候,窗外已飘起纷飞的雪花。纷飞的雪花,将这个世界涂抹得一片银白。柴树藩突然想起“瑞雪兆丰年”这句民谚来——可是,对我国的造船工业来说,预兆着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