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绝不相信眼泪
泪,浑浊而心伤的泪,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脸颊上流淌下来,纵横交错地填满了脸上深深的皱沟。
老人穿着一件破旧的西装和一双裂了口的皮鞋,手里提着一个简单的帆布袋,步履沉重地走出了工厂的大门。继而,他又回过头去,饱含泪水的眼睛,久久凝望着这个他干了一辈子的工厂。老人的眼中满是依恋和哀怨,他满头的白发连同路边的枯叶,在冷清萧瑟的寒风中飘飞。
老人名叫查宁·戈文克斯,他在这家工厂已经整整干了32个年头。这里,曾给他和妻儿提供过生活温饱;这里,付出了他一生的心血和汗水;这里,曾给了他生存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可如今,他就要离开这里,永久地离开这里了——工厂破产倒闭,他已被解雇了。
这家工厂的倒闭,不仅成为世界造船界、航运界关注的热点,而且也是全球政界的热点话题——因为,这家船厂不但是波兰最大的造船厂,而且这里还是波兰团结工会的摇篮,诞生了波兰前总统瓦文萨。
1997年3月5日,波兰大众银行宣布拒绝向格但斯克造船厂提供1亿美元的贷款。这一决定,无疑宣判了这家船厂的“死刑”。
早在1996年3月5日,格市法院就已裁决了这家船厂的破产,理由是资不抵债。为了维持工人们的生计,政府提出了改造船厂的计划,为此政府和银行等在破产框架范围内进行了多次磋商。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研,波兰大众银行认为,为船厂贷款风险实在太大,提出了要政府必须提供90%的风险担保;船东必须以商定的费用50%作抵押;在合同中止前,不得拍卖船厂等苛刻的条件。这些条件,无疑是关上了贷款的大门。船厂已经一蹶不振,病入膏肓,毫无起死回生的希望了。
这座1948年建成投产的船厂,占地135公顷,半个世纪以来,共建造了980条各种型号、大小不同的舰船。由于摊子大、人员多,加上管理不善、设备陈旧,长期以来,船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如西下的夕阳,奄奄一息了。
1996年5月31日,波兰的《经济生活》周刊封面,曾刊登了1张格但斯克船厂庞大的船坞照片。照片上用红色粗体字写着“SOS”拉丁字母,下面的说明词是:格但斯克造船厂——一艘下沉船只的求救信号!
船厂共有员工2.7万人,编制过大,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造船订单,工厂长期“吃不饱”。加之船厂设备非常落后,相当一部分作业只能在露天进行。如果碰到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便只好停止作业。这样的作业,即使有了订单,必然成本高、工效低,还容易出事故。1995年前,船厂的造船周期长达3年左右。周期越长,贷款偿还期也拖长,支付利息就越多。这样导致船厂的债务犹如滚雪球,越滚越大,船厂成了一个吞噬大量资金的“吞金兽”,一个永远无法填满的无底洞。
当然,船厂的亏损也与波兰的经济情况密切相关。1995年波兰的通货膨胀率已超过22%。这导致了船厂的原材料、机器设备的成本上涨了30%以上。而与此同时,美元比价仅上调了11%。仅此一项,船厂这一年就减少了近4000万美元的收入。
为了紧缩开支,近几年来,工厂整顿了编制,把厂办学校交给了市政府,厂办旅馆用于抵债,厂办医院由格但斯克市接管,厂建宿舍出售给职工,把职工休假疗养所对外开放,调减在岗人员,等等。但这些措施只能医治表皮伤,无力医治内伤——如此,只剩一个无可奈何令职工们捶胸顿足的选择:破产倒闭!
格但斯克造船厂是前总统瓦文萨政治生涯中的一个“支点”。他从1967年开始在船厂谋生,并以此自立,走上社会,到1990年12月当选波兰总统。在20多年的风风雨雨之中,船厂为他提供了机遇和活动舞台。1995年他在总统竞选中落马后,1996年4月重返原来的船厂电工车间重操旧业。当他见船厂濒临破产,心急如焚,到美国等地四处奔走,寻求赞助和支援,但结果是两手空空,失望而归。
船厂宣布破产后,被解雇的工人们走上街头,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求生”要求。3月12日至14日,2000余名工人举行了游行示威。他们占据市中心十字路口,在无轨电车道和铁路轨道上焚烧画像、纸板和轮胎,在格省政府大楼前高喊反政府口号。团结工会主席扎克莱夫斯基宣布成立全国性的抗议指挥部,以协调全国范围内的抗议活动。
世界舆论大哗,纷纷发表评论:波兰最大的船厂倒闭,团结工会的“摇篮”被遗弃,是历史的无情,还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残酷?这一枚苦涩的果子,在无情的现实面前,将由不能驾驭市场规律的人们吞食。
市场信奉的是丛林中的规则,它不相信眼泪,也不同情弱者。它的规则是残酷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其实,遭受如此厄运的岂止是波兰的格但斯克船厂。如前所述,先期关闭的英国坎默尔·莱尔德船厂,是已有165年历史业绩赫然的老厂;德国的不莱梅·富坎集团,也是建于1805年的久负盛名的老厂,也于1996年4月宣告破产;丹麦的B&W造船公司,同样也是一家举世闻名的老厂,也于1996年5月宣布停业;还有在世界造船史上颇有名气的希腊,已经有多年不见有造船的报道……
其他手持一定订单的船厂形势也不容乐观,竞争也异常激烈,用世界舆论的行话说:国际造船市场烽烟正浓。
近年,日本从韩国手中夺回了部分订单。为了对付日本的“扩张”行为,韩国船厂率先降价5%—10%;为此,日本船厂以牙还牙,以选择权来吸引用户,并取得国内的支持。鉴于币值的升降是影响船价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日元升值的情况下,世界舆论普遍对日本船厂获得订单的盈利性表示怀疑。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船厂情形肯定比日、韩更为悲观。为使自己的商船出口,美国政府实施了对新造船补贴的担保制度;同一时期,欧洲所有船厂订货均不理想,只得到了标准船舶订单的很小部分;1994年,西班牙比塞塔的贬值,使西班牙船厂撤出了许多项目。在欧洲,新船价格也下跌了5%—10%……
烽烟滚滚,飞沙走石。市场如战场,这话一点也不过分。在这风云突变、变化莫测的市场上,胜则生,败则亡,它不因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因任何人的眼泪而产生怜悯之心——别无选择,惟一的求生方式是——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