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白纸上描绘蓝图
上海。
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透过这块闪光的铭牌,可以觅到这个设计研究院昔日的名气和创下的辉煌。他们设计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设计的打捞救生船,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东风”“风庆”“高阳”等万吨级船舶也是由这个院设计的。
可以说,这是国内顶尖的船舶设计机构,这里船舶设计大师云集,不少人在国内外都有相当的知名度。
可如今要按照英国劳氏规范设计“长城”号,却令这些大师们望而却步、束手无策了!自从接到“长城”号设计任务以来,担任设计主管领导的孙松鹤、总设计师周良根、轮机专业技术主管仲豫明、船体结构专业主任设计师郑君镐及金柱青、戴经武等人都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了。
几十年的与世隔绝,造成了我国极其封闭的环境。说来令人感到不可理喻的是,几十年来,我们的设计人员对国外的造船规范和标准,连提也不能提,问也不能问,更不敢去探讨和研究,生怕被扣上“崇洋媚外”“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甚至“里通国外”“汉奸卖国贼”的帽子。不是第一艘出口到马来西亚的“友花”号货船,连合同的文本都不能用英语,机器的铭牌也不能用洋文吗?
铁桶一般的封闭,造成了我们对飞速向前发展的航运和造船领域新的规范、标准几乎一无所知。可突然在一夜之间,要我们的设计技术人员全部采用当今新的规范和标准,入英国劳氏船级,确实令他们一时措手不及,无所适从。
没有资料,没有图纸,时间又是如此紧迫:7天完成报价设计;38天完成合同设计;33天完成技术设计中的送审图纸。不要说没有资料,就是资料齐备,对一种新型船舶的开发设计来说,这样短的周期,不仅国内没有先例,就是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世界造船界也是罕见的。
于是,在六机部副部长程辛主持、刘清副部长参加的技术设计会上,就产生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设计建造这种船舶缺乏经验,尤其是缺乏资料,为避免第一条按国际规范建造的出口船砸锅,应向国外购买现成的图纸;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优秀的设计队伍,也积累了一定的运输船型设计经验,虽然对这种船型和国际规范不熟悉,缺乏实践经验,但经过努力,还是能够完成任务的。
到底何去何从,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刘部长、同志们,我作为一个老技术人员,也想谈谈自己的想法。”一向沉默寡言,从不轻易在任何公开场合发表自己意见的老技术人员仲豫明,耐心地听完所有同志的意见后,一反常态地在会上发了言,“买图纸资料,我们当然可以少冒或不冒风险,但一是别人是否会卖给我们,还有就是会要多少价钱,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满足我们的要求?如果满足不了我们的要求,那我们就会得不偿失,丧失良机!我的意见是……”
仲豫明犹豫了一下,随即果敢地说道:“我的意见是,由我们自己设计!根据过去的经验和目前我们的技术状况,我敢保证,一定能向部里和船厂交上满意的答卷!”
小心谨慎的仲老,一辈子没说过这样的惊人之语,一辈子没向人作过这样果断的承诺。他的一番话,引起与会同志更深层次的沉思。
当时的会上,刘清副部长未作明确结论。
会后,六机部有关部门分别向日本日立造船公司及HH公司联系,咨询有关情况。日立造船公司表示没有类似的船型设计可以提供,对不能满足中国方面的要求“深表遗憾”;而HH公司则表示,这样的船型,目前世界上可以提供图纸资料的国家很少,该公司可以承担设计,包括提供图纸和材料、所有船用设备等,但他们狮子大张口,索价竟高达1200万美元!整个船价不过才1218万美元,他们的开价几乎竟和船价相等,这样的结果中国方面自然是无法接受的。
其实,在生意场上基本是没有什么同情和怜悯之心的,有的只有利益和竞争。而今,摆在船舶设计研究院面前的,已经没有任何退路了,只能是自行设计!
消息反馈回来,全院的人都紧张地行动起来。
事后总结起来,当初若真花巨资从日本人手里购买图纸,至少有4个弊端:一是设计费太昂贵,首船花了费用,后续的船还要交费,加上专家服务费等,我们不但拼死累活要做义务劳动,说不定还要倒赔本;二是时间上根本来不及。根据日本方面的惯例,一个报价设计一般需要一个半月时间,而我们的报价时间只允许7天,技术设计日本公司估计要6个月以上,如此一来,我们极有可能丢失已经到手的生意;三是设备选用权在外国人手里,若他们与设备制造商私下串通,抬高设备价格,则我们蒙受的损失更大;四是并非买来的图纸就天衣无缝,能为我所用。
从后来我国几个船厂购买外国设计图纸的情况来看,并非“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圆”。如丹麦一家设计公司为上海船厂设计的1.6万吨货船,航速几乎达不到要求;机舱设计的线型就太窄,主机放不下,而改艉部线型;同时空船重量超重800吨,还剧烈振动,造成船东差点弃船。又如西德一家设计公司为中华船厂设计的4000吨货轮,也超重数百吨,导致载重量减少,油耗增多。这些情况,较之国内设计的缺陷,要严重得多。
“有人以拼命宣传古人的成就,来树立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有人以夸大外国人的成就,来菲薄我们民族今天的创造力,贬损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不足取——对古今中外的一切成就和成绩,都必须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王荣生总经理在船舶工业干部大会上讲的这番话,对我们如何正确看待他人和自己,正确处理好与外商的关系做了最好的注释。
尽管山重水复前路迷茫,而今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只能丢掉一切幻想,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在那些紧张的日子里,我们发动全院的同志查资料、找规范,通过外边的朋友,也通过国外的亲戚不惜一切找资料。那时,真是病急乱投医啊,就连美国的海洋警卫队,我们也发信给他们要资料!嘿,美国海洋警卫队还真给我们寄了资料来!”孙松鹤院长介绍当时的情况时说,“资料收集来了之后,整个院里夜夜灯火通明。袁随善、仲豫明这些英文好的老同志,通夜通夜地翻译资料。他们翻译好了,马上就提供给搞设计的同志。当时,正值春节期间,就是大年三十和初一,这些同志也没休息,好多同志加班加点,早已忘了过年。那时,没有一分钱加班费,也没有一分钱奖金——有难同当,同舟共济,我们科技人员的这些品质,真是难能可贵啊!”
令人撞破脑袋都不敢相信的是,就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这个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奇迹般地在7天时间中完成了报价设计;33天完成了技术设计中的图纸送审——当然,对这样一种新型船,设计中难免还存在一些小的缺陷,在实际操作中还将做点修改;但在建造过程中,周良根等设计人员几个月蹲在厂里,同工人、技术人员一起摸爬滚打,完美地将船舶建造出来。
以后货轮试航的实践证明,我们的技术人员设计的船舶,比起外国专家来毫不逊色。在首条按国际规范设计的出口船中,他们不但爬上了设计先进船舶的高峰,而且还在那山峰上露出自信的微笑呢!
在这第一条按英劳氏规范设计的船中,为提高“长城”号的先进性,设计人员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并获得成功;优选线型并设计一系列球艏进行试验以提高航速,注意合理配载和设置强框架,支柱设计时考虑主机干扰力影响等,以减小船舶振动和保证船舶强度;为解决内部承载两层卷筒钢板问题,在板格跨中设加钢筋,并推导创造了简化的计算方法;主机用雷氏1号3500秒燃料油,其系统设计获得成功,等等。
“‘长城’号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如此快速地设计成功,这显示了我国船舶设计人员高超的技术水准,同时也是我院科研技术人员集体的智慧,集体力量的结晶!”孙松鹤院长在笔者结束采访时如此说道,“它为以后我国大规模设计出口船舶开了一个好头!”
“长城”号的技术设计还在挑灯夜战之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大连造船厂,他们在接下这艘船的建造任务后,已经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