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不容懈怠

体制改革不容懈怠

春天的耕耘,必然迎来秋天的收获。

如今,沿海已泊满了正在建造或准备试航的出口船舶,正在此时,船舶工业体制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场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机械工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我们沿袭的是苏联的管理体制,存在着体系林立、领导多头、纵横分割、管理分散等诸多弊端,因而造成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和重复科研,以及在产品出口上互相压价竞销,给国家造成损失。船舶工业同样存在这些弊端。早在周恩来任总理时,就提出了全国造船工业要统筹的设想,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设想始终未能付诸实现。

另外,六机部是国家政府机构,同时又直接领导和经营企业,造成政企不分,已不适合对外经营和发展生产。所以,按照工贸结合、军民结合、造修结合、科研生产结合的原则,对我国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中央决定,将六机部作为我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可在全国管理体制未动的情况下,让六机部来唱“独角戏”,这谈何容易!

当首先要拿六机部进行改革试点的消息刚刚传开,一时间,从上边到下边,从外部到内部,人们都议论纷纷,沸沸扬扬。交通部经营多年的修、造船厂,眼看就要归属别人,确实难以接受,依依难舍。六机部不少同志眼看不但要从单纯地依靠军工生产吃“皇粮”政府机构,变成自负盈亏“以民养军”的企业;堂堂的国家机关人员,一夜之间就要成为企业改制人员;而原来的“部长”“局长”,以后只能成为“总经理”和“部门经理”,说什么心里也难平衡。因此,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可想而知。

早在1980年4月,部长柴树藩就中央书记处决定让六机部进行经济改革试点的问题,给总书记胡耀邦一函中,陈述了他的意见。胡耀邦作出批示后,王震在4月14日致信柴树藩,信中讲道:“来信阅悉,耀邦同志与你谈到六机部的改革试点计划,我完全同意。体制改革不容懈怠!请你们党组认真调查研究,坚决动员组织实施,向造军用舰艇、商船、工程船的现代化的造船企业进军!……”

同年10月15日,11月12日、15日,薄一波副总理在几次体制改革问题汇报会上,一次比一次坚定地表态,他强调道:

“四机部、六机部不要分军的、民的,总的要实现邓副主席讲的三句话:军民结合、组织公司、组织拳头产品出口!……

“我们两个部、两个卖船小组 (指六机部、交通部两个卖船小组到西德卖船)到国外竞争去了。这件事说明我们搞出口非统一不可了。首先内部要统一,国内造船业要统一,中国只应当有一个造船公司,再不统一不行了!造船工业要有一个专门做买卖的机构,调查了解国际造船业的情况,研究卖船经营学。出口船舶这个方针是对的,六机部打开了路子,这是很成功的一条路……开始不赚钱也行,够吃饭就可以……

“调整工作要以船舶出口为突破口,这个突破可以带动整个工作。船舶出口可算最大的拳头产品了。关于统筹问题,六机部当然管不了交通部、水产总局,但船舶生产、进出口问题,要通盘统一考虑!”

船舶工业的体制改革,在阵痛中延续到了1981年春天,方方面面的意见仍然难以统一。4月3日,薄一波在听取造船工业领导干部会议汇报时,在谈到体制改革问题时,他一下站了起来,挥动着手臂,语调有点激动地讲道:“不管阻力有多大,我已郑重发表了 ‘宣言’,6月底前要成立全国造船公司!邓副主席、耀邦同志都很支持,很赞成这样做。要切实认识到,我们现在搞调整,结合体制改革,还要加上整顿,造船工业要打第一炮,先走一步。这个突破口,我们一定要搞好!”他略微停了一下,提高了声音,“方方面面都必须从全国着眼,天下为公!”

然而,好事多磨。一个新生的事物,要想在几十年形成的冻土中破土而出,绝非易事。

到了1981年6月12日,胡耀邦总书记在听完薄一波、王震、吕东、宋劭文的汇报后,他有些严厉地讲道:“实行联合是中央反复考虑已决定的方针,是不可动摇的方针,没有理由推翻这个方针!索性把道理讲透,摆到桌面上来,不能再搞封建割据了,必须搞统一富强,要搞中国的统一富强。思想上要挖挖底。思想必须尖锐,要搞联合、改组、改造,没有思想斗争是不行的!……这是一个革命,只许搞好,不许搞坏。我看要提到党性上来讲。工业调整、改革的障碍,主要在上面。……我们搞不出点名堂,可能一齐被打倒!……”

没有什么理由和阻力可以动摇中央的决心!

1981年8月,上海地区六机部、交通部所有的企事业单位,9个船厂、24个科研配套单位率先实行了联合,宣告成立了上海船舶工业公司;同年9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筹备委员会;1982年2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分总司。

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是英明的。

1982年5月5日清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中国建设”节目中,向世界播发了一条重要消息:我国第一个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按行业实行联合和改组的专业公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于5月4日在北京宣告成立!

经过痛苦的分娩过程,共和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第一个新生的婴儿呱呱坠地。

薄一波副总理兴致勃勃地出席了这个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一次董事会。他在讲话中指出:中央和国务院主要负责同志一致认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成立,是我国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他回顾了我国工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后说:这个公司,不同于行政公司,更不同于政府管理机构,它是一个经济实体。这样的公司,有利于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有利于体现使用、生产及科研等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实行工贸结合,搞好出口。

在谈到总公司的任务时,他说:要更好地贯彻工贸结合、军民结合、修造结合、科研生产结合的方针,要努力为交通运输、海洋开发、国防建设、农业渔业等方面服务。

这届董事会由46个董事组成。选举了柴树藩为董事长,张有萱、程望为副董事长。决定冯直任总经理,彭世禄为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潘曾锡、王荣生为副总经理。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共有企事业单位153个,其中造、修船厂26个,船用配套厂66个,科研设计单位33个。拥有船台88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浮坞3座、干船坞11座,最大为5万吨级。

仅隔两个月,《人民日报》就发表了评论《机构改革体制改革好,思想统一工作效率高》。评论说:经过短时间酝酿,两个部商定了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交通部拟在国内制造各类船舶234艘、250万吨,均由中国船舶总公司承建——这一举措,必将给我国船舶工业和水运事业带来很好的前景……

“造船工业改组为造船公司成功了,这就把许多矛盾解决了,也把六机部、交通部多年的公案解决了。当然领导人也换了。”邓小平在听取姚依林、宋平汇报“六五”计划时,他十分高兴地说,“说来说去,还是人的问题!”

天高海平,鱼跃鹰飞。

一轮沐浴一新的太阳,在海平面上冉冉升起,它的光辉,将整个海面涂抹得璀璨光明——哦,新的一天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