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号结束了一段历史

“碧江”号结束了一段历史

天蓝、水碧、云淡、风轻。

袭击黄海和渤海的第7号台风刚刚过去,极目向海面望去,只见辽阔的海天之上,一群群海鸟在翻飞。今日浪高不到2米,波浪轻轻地拍击着码头上的防波堤。

海平线上,一个黑点在遥远的天边渐渐隐现出来。有人举起了望远镜后,一下叫了起来:“对,对!这是 ‘碧江’号!它回来了,回来了!”

码头上,所有的人都踮起了脚尖,睁大了眼睛,望着远方渐渐出现的巨轮。此时,有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也有人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是的,是它,是它!是“碧江”号!它终于回来了,终于试航回来了!

“碧江”号的身影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只见它那锋利的船艏,轻松地犁开波浪,一路潇洒地向船厂码头疾驰而来!突然,一阵欢快的汽笛声响起,它在向欢迎它归来的人们报告着试航成功的喜讯。

“主机运行一切正常!主要的技术指标全部达到和超过苏尔寿公司确定的标准!”船长下了舷梯,登上码头,向工厂领导报告道。

“好,好!同志们辛苦了!”

成功了,成功了!我国从瑞士苏尔寿公司引进的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终于试制成功了——“碧江”号的试航成功,结束了我国大功率低速柴油机制造为零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世界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生产国的行列。

在我们引进技术之初,不但外国船东对我们的生产带着怀疑,就连苏尔寿公司来华帮助我们的技术人员也抱着不太信任的态度:中国人能看懂图纸吗?中国的机械加工设备能达到柴油机要求的加工精度吗?中国工人的技术水平能加工和装配这些先进的机器吗?

怀疑、观望、揣测、等待。

是啊,1台这样的柴油机,就由3万多个高标准、高要求的零部件组成。这重达几百吨的庞然大物,应用了电子控制、计算机控制、油气自动化系统等世界先进技术,不管是瑞士的苏尔寿柴油机也好,丹麦的B&.W柴油机也好,其复杂程度的确使人望而生畏,能在世界上完美制造的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因此,当我们的制造厂生产出苏尔寿柴油机后,要求国内外的船东采用我们的主机时,得到的回答是意味深长的:你们先造几台试试再说吧!

可如今,我们生产的第一台大功率的低速柴油机,装在了广州远洋运输公司1.5万吨的“碧江”号上,不但运行得出奇地好,而且有的技术指标比设计的还要好!当“碧江”号试航归来后,不少船东,包括外国船东登上了这条船,船上的主机受到他们的交口赞誉!

“中国人了不起,中国的造船厂了不起!”

是的,中国船舶行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以令人吃惊的速度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这不但让国内外的船东刮目相看,而且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曾对船舶行业的引进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的结果也同样让他们感到吃惊。

为了说明船舶行业在引进、消化和创新方面的成功,文字不长,我们不妨摘录几段这个研究中心向国务院报告中的内容:

1.一批骨干船厂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技术咨询,开拓了思路;工艺更新,产品升级,形成了坚实的船舶出口基地。

建厂历史最悠久的上海江南造船厂,短短几年,已形成批量生产4万吨级以下船舶的能力,形成6万吨级船舶的制造能力。主导产品由1.6万吨煤船、矿轮转变为2.7万吨和3.9万吨的各种货船。

2.引进的一批先进的钢板预处理设备、切割设备、焊接设备、运转设备和除锈设备,改进了工艺,提高了质量,降低了消耗,缩短了生产周期。

武昌造船厂引进的钢板预处理设备,使除锈速度由原来的1—1.5米/分,提高到2.5—3.5米/分,成为外商免检产品;东海船厂引进大功率自动电焊机后,焊接周期比手工焊缩短50%,一次拍片合格率达94%。

3.引进技术制造的船用柴油机逐步替代了进口柴油机。这将我国柴油机生产从50年代苏式水平或国内正在攻关的柴油机水平,提高到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达到油耗低、寿命长、性能优的目的。

4.船舶特辅机制造技术的引进,进一步降低了船舶造价,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

无锡电机厂引进西德西门子公司的船用无刷三相交流发电机系列制造技术,产品一跃为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武汉船用机械厂引进石川岛播磨的液压机械、川崎的电动液压舵机、卡迈瓦的可调距螺旋桨、舵波的艉轴密封装置技术后,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最值得一提的是,四川齿轮箱厂引进奥地利盖斯林格联轴节、减振器和西德罗曼公司的船用齿轮箱技术后,一举扭转了“找米下锅”的窘境,实现了利润大幅度上升;同时他们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后,举一反三,自行研制了冶金、矿山、纺织、石化、建材、铁道、军工等领域的齿轮箱和联轴节,一跃成为国内高精度、硬齿面齿轮生产基地,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宝钢2050轧机、成都无缝钢管厂重点改造工程、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仪征化纤设备改造工程,乃至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提供了大批高精度、硬齿面的转动装置。一时间产品供不应求,反过来出口到美国、德国、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报告又写道:

5.对一些非船舶产品制造技术的引进,使一部分企业实现了“军转民”的产品转向和升级换代。

6.引进的一批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对软件技术的实现、工艺的改进、产品质量的保证、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节能节材起了关键作用。

7.工艺技术的改进,促进了技术进步,保证了产品质量。如TR锻造、船用螺旋桨铸造、炼钢和热处理技术。

8.为院校和科研单位引进的试验、测试、分析设备,大大改善了科研、教学手段,从而突破了一批科研课题。

9.有选择地引进一些先进的海军技术装备,使我们获得大量极为珍贵而有价值的可供借鉴的信息。

10.技术引进促进了企业的管理和改革。

……

总之,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向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的这份报告,对船舶工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下发到全国各行业作为借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这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后来朱镕基总理十分感慨地说:“船舶工业发展实际上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一个显著标志。过去国家经委也在总结船舶工业发展的情况,改革开放,引进技术,采用国际标准,面向出口市场。这一方面,柴树藩、安子文同志有大功劳!”

“呜——”明媚的阳光下,“碧江”号又拉响了起航的汽笛,开始了横跨太平洋新的航程。它的身后,留下的是一道崭新的航迹……

“碧江”号结束了一段旧的历史,开辟了中国造船一个新的纪元。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129、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