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尔梅德引发的风潮
法国。
一场震惊首都巴黎和全国的罢工示威运动,在北方港口城市敦刻尔克、南部地中海之滨的拉塞纳和拉西奥特举行。3个城市的造船工人及其与造船有关行业的工人举行的罢工抗议、示威游行,犹如一把大火,将法国朝野上下烧得动荡不安、怨声载道。
事情的起因是:3个城市造船厂所属的诺尔梅德公司总经理,于1984年6月24日正式向巴黎商业法庭提出“停止付款”,也就是破产申请。鉴于此,如果没有人盘进经营,3个工厂立即就将全部或大部倒闭。公司的决定,关系到6800名职工及其他有关行业工人的生计前途。因而,船厂职工、市民及其当地其他民选代表举着标语牌,拉起抗议的横幅,点燃纸板和衣物,在3个城市多次举行示威、罢工、罢市和抗议活动,以期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和生存权利。
巴黎商业法庭决定审理此案,将在3个月内就该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提出报告。面对眼前混乱的局面,政府在宣布3个月工资照发后,以强硬的态度坚持不再向诺尔梅德公司提供补贴。人们从政府对待诺尔梅德破产案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它坚持要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及其经济思想。
法国的船厂主要由两家公司控制:阿尔斯通公司和诺尔梅德公司。诺尔梅德公司是1982年年底由上述3个城市的造船厂合并而成。这次合并,实际上是在造船业十分不景气时采取的一项应急措施。
该公司一成立就相当困难,要求政府补贴。政府则表示,在公司制订出有力的振兴计划、降低生产能力和裁员的条件下,国家可以适当予以支持。这样,公司决定把生产能力从25万吨位降至15万吨,职工从11000多人裁至8000人以下。可即使这样,公司已无回天之力,更无复苏的征兆。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订单。当年年初,无可奈何的公司高层只好忍痛割爱,继续裁员和降低生产能力。
法国早在100多年前就实行国家对造船业的补贴政策。20世纪50年代规定有“订货补贴”,使法国造船厂的船价与国际价格基本拉平。到了70年代初,造船业兴旺,实际不用补贴。后来,随着国际造船业竞争加剧,国家的补贴种类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仅仅1983年,国家向诺尔梅德公司提供的补贴就高达30亿法郎,比公司全年的产值还高。
如果把各类补贴加在一起,过去3年中,国家对两大造船公司的资助款项,高达125亿法郎!要是继续维持下去,当年国家还要开支40亿法郎。但诺尔梅德3个船厂正在制造的船舶只有7艘,除此没有任何订货。政府认为,与其大量补贴,还不如调整产业结构,用这笔钱去推动人员的培训和转业。于是政府决定停止对诺尔梅德公司的“特别补贴”,迫使它不得不向商业法庭报案。
政府的上述做法引起社会的不同反响。社会党批评政府同有关方面协商不够,做法“太武断、太突然”,因而引起社会各界的严重不安。法国共产党则持坚决反对态度,要求政府拯救法国的造船工业。
其实,诺尔梅德公司的破产案,只是当时世界造船业严重危机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而已!
一叶落而知秋将来临。
英国航运总局1983年1月发布的数字表明:到当年1月底,世界闲置的商船队伍还在继续扩大,闲置的商船达1645艘,共达8680万载重吨。这个数字占世界商船数量的13%,比1981年增长2倍!假如把减速航行或低效率操作的船只包括在内,全球过剩的商船吨位可达1.7亿载重吨之多!希腊闲置的商船占世界首位,共550艘,达1025万吨;其次是利比里亚,共148艘,达940万吨。
商船的过剩,造成了造船业的一蹶不振,70年代中期争相订船的景象已经全然不见了踪影。从1981年造船业陷入困境以来,号称“造船王国”、拥有世界造船业1/3订单的日本,到1982年造船订单下降了58%;靠削价起家、在造船方面仅次于日本、造船产量占世界第二的韩国,1982年的订货也下降了23%;1974年在世界十大造船国中居第二位的瑞典,这时已不在十大国中占有一席之地了;美国政府虽然对造船业仍进行大量的补贴,但美国的轮船公司仍旧认为向国外买船更为合算;荷兰的造船公司运转也步履维艰,正在大量地解雇工人;西德的造船工业由于订货减少,仅1年就损失了4亿美元……
在整个世界造船业的一片叫苦声中,有的造船商家哀叹道:“造船业已经走向死胡同。”西德最有影响的不莱梅航运经济研究所发表的1份报告一言以概之:“世界航运业、造船业正值战后最坏的时期!”
风萧萧,雨也潇潇。法国诺尔梅德的风潮尚未平息,韩国大宇造船公司为美国轮船公司建造的12艘4200TEU巨型集装箱船,因为美国轮船公司破产,高达5.7亿美元的款项无力支付,致使大宇造船公司负债高达14893亿韩元,利息负担加重,亏损惊人。
与此同时,韩国大韩造船公司为挪威船东建造的6艘成品油船、散货矿石运输船,总造价达1.7亿美元,但船东因为航运的不景气,为逃避债务,以船的舱口盖和操纵装置技术问题为借口,拒绝接船。大韩公司为这6艘船损失高达7000万美元。他们也像大宇造船公司一样,在沉重而忧伤的叹息声中宣布破产!随之而来的是,韩国境内也掀起了罢工、罢市、游行、示威的高潮,那燃烧的轮胎、纸板和衣物黑烟,笼罩了整个朝鲜半岛的南方……
烽烟滚滚,怒潮澎湃。
对刚刚进入国际船舶市场的中国造船业来说,能规避这场严重的危机,躲过这场惨烈的灾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