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崛起第一修船坞

神州崛起第一修船坞

珠江东流,千古如斯。

现在,让我们把俯瞰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目光,从东北、华东移向华南。

在广州东部,有一座牛山,牛山脚下有一片80万平方米的土地。这片土地,是由珠江亿万年的泥沙冲积而成。在这里,有一处值得流连的大景观——神州第一修船坞。

这座干船坞长300米、宽62米、深11.9米,能容纳15万吨级的各式巨型船舶,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修船干坞。船坞装备了3台大型排水泵,3台大型门式吊车和高空作业车、坞壁作业车、高压水除锈装置等一批先进的配套设施,配有15万吨级和1万吨级码头各1座,并别出心裁地设计建造了下坞的宽阔道路,巨大的运输车辆可自由进出坞内。这座船坞每年可承修3.5万吨至15万吨级各类船舶80余艘。

乘飞机进入广州,从空中鸟瞰,在高楼林立的广州大地上,这巨大的船坞和配套的设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修船,在世界上也算个热门行业。整个世界的江河海洋中,你知道每天有多少船舶在航行?有多少船舶需要保养、维修、大修和改造?就如同人要生病,生了病就必须进医院一样。

随着世界航运业的发展,特别是世界的航运中心自西向东转移,以及我国远洋航运事业的迅速崛起,修船业越来越显得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大的以修船为主的广州文冲船厂、青岛北海船厂、天津新港船厂和山海关船厂、澄西船厂等,尽管有巨大的发展,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国内外航运业的需要。各个码头都在压船,进厂修船还得排队;如果是吨位稍大的船,由于我们设施差,就无法接纳。如此,我们国内的船只只好到国外去修,不但花去大量外汇,而且修船价格惊人,有时还要受到刁难。东南亚沿海国家及航行来我国需要修的船,也只好舍近求远,将船拖到日本、韩国去修理。

发展中的中国亟须修船的大船坞!

处于华南的文冲船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956年,当50多家小得可怜的修造船厂合营之后,他们在一片杂草丛生的沙滩和荒地上搭起临时工棚和简易船台,边生产,边基建,不仅修好了无数万吨级以下的船舶,改建成功了“光华”号远洋客轮,而且建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2座船坞:1座1.5万吨,1座2.5万吨。

到了“中国船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场”的20世纪80年代,文冲船厂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了“立足国内,争修外轮”的经营策略,且取得了巨大成绩。10年中,产值增长了12倍。外轮修理的产值,从1980年不到4%,增长到1990年的28%;特别是从1987年以来,每年修理外轮的产值都翻1番。从1979年至1990年6月,共修理船舶1583艘,产值达到3.3亿多元。而今,修船客户已经遍及国内沿海城市和中国香港、朝鲜、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世界船王”包玉刚的航运公司,过去都把船开到国外修理。有一次,他们抱着尝试的心理,把1条2.7万吨的货船“世谷”号送来修理,结果不到5天就修好了,令他们大吃一惊:文冲船厂的速度和质量都达到了国际水平,同时价格还很合理。从此,该公司和文冲船厂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非常愉快。

可文冲船厂太需要1个修大型船舶的船坞了!厂长汪耀文多次组织有关方面反复研究,果断作出了建设15万吨大船坞的决策。1990年9月24日,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建设。1992年6月28日,这座被立为“八五”重点建设工程的大坞举行了开工典礼,打下了第一根围堰钢板桩,拉开了艰难建设大坞的帷幕。

文冲船厂15万吨船坞的建设,共投资3.06亿元,绝大部分是靠贷款。晚投产1天,仅利息就是5万元!工厂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安全、质量、进度、效益”的建坞指导思想。该工程的基坑需挖泥50万立方米,围堰打钢板1435根,立体工程绑扎钢筋4300多吨,浇注混凝土6万立方米。尤为困难的是,这座坞的地质结构和大连香炉礁地区一样,属珠江冲积带,地质结构疏松,且变化无常,异常复杂。施工中常常出现大面积滑坡。除花大力气处理施工的软基础外,还要挖除泥土8.8万立方米,修筑长800多米、深8米的防渗截水墙。

“难,当然是很难,可没有困难叫我们这些人来干什么!”头发已经花白的大坞工程常务总指挥姜世杰站在宏大的船坞边上,把他深沉的目光投向正在坞中修理的两条巨轮上。这两条船,1条来自马来西亚,1条来自德国,它们在坞中全被托了起来,显露出它们的本来面目。无数的工人正在为船体除锈、喷漆和检修。

“你看,这两条船,1条是11万吨,1条是7万吨,可在这坞中,并不显得拥挤——造这样的大坞,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啊!”说完,姜世杰又陷入久久的沉思。

在统一组织协调下,来自四航局第二工程公司、文冲船厂、第九设计院、上海振华工程监理部等单位的100多名建设者和开拓者,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条件下,针对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数十名工程技术人员在现场集中设计,仅用了4个月就完成了施工图纸设计。姜世杰带着一班人精心施工,全面开展平面流水、立体交叉作业,尽量缩短工期。时间就是金钱,早建好1天,就能早见效益1天。

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993年9月,第16号台风袭击了广州,暴涨的珠江水将正在挖泥施工的坞坑全部淹没,有的地方严重塌方。望着施工现场成为一片汪洋和烂泥塘,姜世杰阴沉着脸,在坑边站立良久,眼前的情景让他痛心不已。

必须立即抢险!近千名建设者立即发动起来,顶着风雨投入到了抢险救灾之中。一个星期内,他们缝制了6万多个50公斤重的粘土袋,一举成功地封住了35米宽的缺口,为恢复施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经过两年半日日夜夜的施工,这座船坞以它伟岸的雄姿屹立在华南珠江边上,其建设速度,在国内创下了新的纪录。

首次进坞修理的是广州远洋运输公司13.9万吨的巨轮“金刚海”号。这之后,一批船舶陆续进坞修理。1996年3月4日,载重量为20万吨的英国“巴西之星”号,成功地进入了这座船坞进行修理,并于同月14日送出大坞,驶向大海。

这座大坞的建成,填补了我国修船业缺少大型船坞的空白,大大增强了中国船舶工业修船的综合能力。1995年投产后的9个月中,就完成39艘船舶的坞修工程,创相关总商品产值近亿元;1996年,完成64艘船舶的坞修任务,相关总产值超过1.8亿元。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与此同时,北海船厂10万吨级浮船坞“泰山”号、澄西船厂10万吨级船坞“衡山”号等也相继建成投产使用,形成修船业南北遥相呼应,布局更为合理的态势——中国船舶工业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艰难的处境中不但谋求了生存,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做守摊子的“小脚女人”,目光总是放眼世界,瞄准未来,争做创业的强者,力图更大的发展!

“我们这一代人,头发胡子都白了,不可能为中国的造船事业再做什么大事了,但回想起来,几十年中,总算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也算对得起后人了!至于将来我们的后人如何看待我们的现在,只希望他们能从历史的纵向与世界对比的横向,客观地总结这段历史。也许我们为后人留下的不多,但总算留下了一点……”作者临走时,姜世杰陪着我,在大坞上慢慢走了一圈。他抬起头,凝望着远方,神色凝重地说道。

遥远的天际,有一片绚丽的云霞;云霞之上,有一群正在飞翔的鸟儿;云霞之下,铺满阳光的珠江水正滔滔向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