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粤”号驶向湛蓝的大海
液化气运输船是世界造船界公认的高难度尖端产品。
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能够建造。
中国能造吗?
当今世界,液化石油气已成为最经济、最常用、最方便的燃料。在人们的渴求之中,各国运送液化气的工具便应运而生。其中船舶的运输是最经济、最便捷、最安全的途径。于是,液化气专用运输船便成为各国造船界研制开发的重点船舶。
早在1983年,我国便开始了对液化气运输船的研究。1986年,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就组织有关专家去欧洲考察,其所属的研究所对液化气船的焊接材料、隔热绝缘材料、焊接工艺、液罐应力与疲劳断裂基础理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
中国应该建造液化气运输船!
1988年8月,在羊城广州的中国首制液化气运输船协作会议上正式拉开建造液化气船的序幕。来自全国的造船专家、中国船级社代表等聚集一堂,拟对液化气运输船建造作出决定。会上,有关的科研单位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方案,有关船厂分别提出了建造液化气运输船的意向。
于是,这条有着特殊意义,记载在江南造船厂历史上的第2187艘船,开始了紧张建造。
这时,到了主管设计师叶彼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的时候了。
这个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的高才生,是一个喜欢给自己出难题并不断解难题的人。对于施工中将出现的液罐的壳体问题、焊接工艺问题、液罐的移位、吊装问题、惰化试验问题及设备调试问题等,他都有过长期和深沉的思考,并提出了一整套解决的对策。
为了攻克建造中的技术难关,厂长孟辉亲自主持了多次生产协调、技术准备会议。在他的提议下,成立了液罐装配焊接、总体吊装、托架环氧垫平、系统惰化、液货系统调试等各个方面的攻关组,一项一项落实任务,一个一个地攻克技术难关。
建造液化气运输船,最关键的是船上两个巨型液化气罐,它必须承受巨大的压力,保证绝对的安全性。稍有不慎,两个容积分别为1500立方、承受压力为15.5bar的液化气罐,一旦发生意外,那恐怖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经过仔细计算和反复论证,液罐的壳体必须选择一种特殊的厚度为36毫米的调质细品晶粒高强钢。这种钢材,在国内还没有生产厂家。几经周折,他们终于找到了西德一家长期为北约建造潜艇提供特殊钢材的钢厂。
与德国人的谈判是艰苦的。因为这种特殊钢材太娇贵了,要真正地把握好具体的理论性能指标是很难的,每一炉钢都有不同的化学成分。据说,韩国一家船厂因选用钢材的问题,曾发生过一场重大的灾难,液罐上出现严重的冷裂纹,使已经焊好的液罐全部报废。
最后我们选用的这种调质细品晶粒高强钢,使焊接难度大大增加。为了更好更顺利地完成液罐建造任务,工厂对已达劳氏三类焊工进行了筛选和实地考试,挑出了28人,组成了液罐焊接培训班,由专门从西德SLV焊接研究所请来的专家担任指导。经过一个半月的强化训练,又经过笔试、实习和严格考试,最终22人被西德专家认可。这批焊工将具体承担着两只硕大无比的液罐焊接任务。
弧光闪烁,焊花飞溅。1990年2月22日,液罐的焊接建造正式开工。这年夏天,老天爷仿佛专和焊工们过不去似的,在液化罐建造进入总装最关键时刻,偏偏遇上了持续高温的天气。按操作规范要求,如果进行焊接,必须将温度加热到150—180摄氏度。
火辣辣的太阳在空中炙烤着,液罐内加热后不亚于太上老君炼丹的八卦炉。工人们手握焊把在罐里工作,那滋味可想而知。除了口干舌燥,就是大汗淋漓。然而,没有一个人选择后退当逃兵。当焊接后拍的X光片送到西德这家公司驻厂专家手中时,他仔细看了一张张X光片,又仔细检查了一道道焊缝后,大为惊讶:“中国工人电焊水平很高!一次拍片合格率就达到98.5%!”
如今,两只巨型的圆柱形液罐,静静地躺在3号船坞旁,等待将它们吊运到船体上。
这两只液罐,每只重达250吨,长25.7米,直径为9.2米,它们必须稳稳地穿过仅比它们体积宽40厘米的舱口,然后卧在鞍座上。
为了做好吊装工作,工厂5个月前就专门成立了攻关组,并精心拟定了吊装方案——实践证明,这套吊装方案很成功,他们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液罐送到了它们应该去的地方。
1990年10月2日,液化气运输船系泊安装调试;10月10日,发电机组顺利发电;10月23日,燃油废气混合锅炉顺利点火成功;10月25日,主机试验完毕……
算了,还是让我们略去那些大同小异的建造过程。总之,在江南造船厂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付出了他们的聪明和智慧、汗水和辛劳后,1990年12月,这艘被命名为“华粤”号的3000立方液化气船终于建造成功。当它载满自信试航驶出黄浦江时,引来了无数的参观者。
“这是条什么船呀?怎么从来没有见过!”
人们站在江边,遥指着这条形状奇特、新颖别致的船议论着、猜测着——是呀,这种船在“华粤”号诞生前,在我国还是空白。“华粤”号建造成功,不但标志着已经填补了这个空白,而且使中国造船业在新型、高科技密集型船舶方面,在世界造船领域里又占有了一席之地。
“华粤”号在人们惊讶的目光中,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地一路犁开江水,快速地驶向吴淞口。
1991年4月初,“华粤”号带着江南人的自信和真情,驶出了黄浦江,投入了大海,开始了满载航行。
1991年10月10日,又一艘更先进、用途更广泛、技术要求更高的半冷压式4200立方液化气运输船在江南造船厂下水。
与此同时,中国造船界在船舶专用化方面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以运载装有集装箱挂车的滚装船、运送木材的专用船舶也相继问世,并受到外国客商的格外青睐。
“目前,中国人除了极特殊的船舶之外,没有不能建造的船了,但那种极其特殊的船,如果用户愿意出适当的价格,毫无疑问,中国的船厂也敢于承接并完美地建造出来……”德国的《机动船》杂志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如此盛赞中国的造船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