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一轮初升的太阳

托起一轮初升的太阳

晨曦隐去。

东方初生的朝霞,把那绚丽的色彩,涂抹在首都北京摩肩接踵的群楼之上。

在朝阳区的亮马河畔,一幢总高201米的摩天大厦,在初生的朝阳中显得更加伟岸挺拔——这就是北京著名的京城大厦。这里,是世界各地100多家外商驻京机构的办公场所和公寓。

这幢大厦是由荣毅仁为董事长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投资1亿美元建造的一幢现代化大型钢结构建筑,高56层,耗用钢材1.8万吨,相当于建造两艘6.2万吨货轮的钢材总量;消耗焊接材料1300吨;机床钻孔加工的钢柱、横梁上的螺孔达90万只。此楼具有抗震、耐扭、结构强度高、弹塑性能好、建造速度快等特点。这幢高层建筑建造成功,标志着我国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发展高层钢结构建筑,并拥有了一支完全可以与世界先进国家竞争钢结构生产的建设队伍。

说起来令人有点难以置信,这幢大楼的全部钢结构制造,是由沪东造船厂承担的!

一个造船厂,何以能打进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研制这种超高层的钢结构建筑?这的确令人有点费解。

钢结构高层建筑是建筑业近年来新崛起的先进技术。这种超高层钢结构建筑技术,在我国多年来均由外商垄断。1987年,当沪东造船厂得知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决定在亮马河畔建造一座56层高、总面积达13.4万多平方米的钢结构大厦后,工厂全面衡量了自己的技术实力,决定参加京城大厦的投标。造船,其实就是同钢铁打交道,巨型的远洋船舶,其实就是钢材最佳的结构组合!

参加京城大厦投标的有多家厂商:日本的新日铁、川崎铸铁,法国的CFFM公司、英国的多莫隆公司,等等,竞争异常激烈。1亿多美元的工程项目,无论对谁来讲,都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沪东造船厂的标书,在工厂臧总工艺师带领下,他们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列举工艺史实,进行了全面论证,提供了科学数据,编写了工艺试验方案。由于他们的标书周密完整,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决定把国际招标改为国内招标。日本厂商得知这一消息后,失望加不满,他们放出风来:“就中国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他们根本干不了这类高层的工程,最终还是只能找我们!”

外商袖手旁观,或冷嘲热讽,等待着国内厂家的退票,以图继续从前的垄断局面。可令他们失望的是,沪东造船厂的领导们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地走向了谈判桌。几番努力,厂长李庆科与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吴光汉,在北京国际大厦一举夺标,从容地签订了承建京城大厦钢结构工程合同。

一位国家领导人获知沪东造船厂承建京城大厦的消息后,曾批示道:“如果高层建筑都能走这条路,是很大节约,而且将大大提高我国建筑业的技术水平。”

当然,高层建筑钢结构有其特殊规范,某些工艺顺序和技术要求比造船更苛刻,是一项高难度的大型工程。但工厂组织了一批精兵强将,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造质量达到了国际建筑学会规范标准。整个大厦钢结构件上的90万只螺孔,在吊装、预拼过程中,只只准确无误,拼接自然,浑然天成,令质量监督人员赞不绝口。

不必赘言,整个建筑过程略而不叙。1988年12月28日,京城大厦钢结构建造全部顺利竣工。北京、上海等地各方人士兴高采烈地在沪东造船厂举行了庆祝活动,祝贺其成为我国第一家独立承造高层钢结构制造厂。《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文汇报》等10余家新闻单位发布了消息,高度赞扬了船舶工业部门除了自己的主业外,又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填补了国内一大空白。

今非昔比,物换星移。

其实,中国船舶行业,这些年来除了承建京城大厦之类超高建筑外,早已不知打进了其他多少国民经济领域!

早在中国船舶工业“军转民”“以军养民”艰难的阵痛中,当时的六机部党组就提出了“利用我们的军工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开拓多种领域,实行多种经营”的战略决策。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让我们选择几个典型的企业和产品展示一下这方面的情形。

海鹰集团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几年努力,从零开始,研制开发了国产海鹰B超机,形成了年产7个品种B超机1500台、探头3000只以上的生产能力。他们研制的B超机,相继获得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等。1994年,他们的产品又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超过国外同类产品质量标准,用户遍及全国,并批量出口。1990年,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视察了B超生产线,当他看到B超清晰的图像后,欣然提笔为企业题词。1996年,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海鹰集团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统一开拓市场的原则,与世界著名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举行了合资签字仪式,两家公司共同开发、生产、销售B超产品。

镇江锚链集团有一句广告词:通往世界的锚链,是一环一环连接起来的。他们的“三山”牌锚链,连接着整个世界。当年,一批立志“造出当今世界最好的锚链”的人,来到镇江一个叫五风口的不毛之地,平地建起一座现代化的锚链厂。改革开放短短几年中,“三山”牌锚链就进入国际市场——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首批使用他们产品的竟然是美国海岸警卫队!

他们的产品在美国投标时,是在击败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名牌产品后中标的。“三山”牌锚链,以质优价廉不但占据了国内市场,并成功打入了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希腊、法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家机电产品出口基地、全国机电行业百家出口创汇先进单位之一。早在1990年,他们的锚链产量就超过万吨,人均利税达到14600元——是的,他们生产的锚链连接着海洋和陆地,也连接着整个世界。

人们只要留心,打开电视机和报刊,就可以看到中国船舶行业研制的新产品、新成果不断问世:沪东造船厂建造的上海浦东大桥巨型钢结构和上海立交桥钢结构;上海求新船厂新研制的水上飞机;川东造船厂建造的长江三峡葛洲坝巨型水闸;江南造船厂研制的世界第四、直径11.3米的巨型隧道掘进机、世界首套U-GAS煤气化炉、国内最大的天文台巨型圆顶;风靡全国打进世界的保定风帆集团的“风帆”牌蓄电池;昆明船舶公司填补国内空白的制烟机;广州广船国际研制的覆盖全国、行销世界的集装箱;四川长江机械厂研制的填补国内空白的无气喷涂机;四川前卫仪表厂生产的大型“三五”牌变压器;四川齿轮箱厂研制的填补国内空白、行销国内外市场的大型水泥磨减速器、机车联轴节;重庆重型铸锻厂生产的火车皮……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这些年,船舶工业行业为了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开发和生产大至首都亮马河畔200余米高的钢结构建筑,小至电冰箱、自行车、煤气表、电动玩具等数不胜数的非船舶产品——限于本书主旨,为避免冲淡本书主题,只能蜻蜓点水般掠过。他们在非船领域中谱写的精彩篇章、可歌可泣的创业历程,只能留待下一本书来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