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秋雨淅沥,山色空蒙。

进山时,还是暮春,在键盘上敲下本书尾声时,已是冷风萧瑟的仲秋了。屈指一算,从酝酿到动笔写成这部书稿,已是两年时间了。

当年,受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委托,为撰写中国核潜艇、导弹驱逐舰和航天测量船等诞生历程时,我几乎跑遍了全国大的造船厂和研究院,收集了一大箱资料,记下10余本采访日志。由于军工行业保密等原因,只是断断续续写出一些文字发表。2014年写成《中国核潜艇诞生纪实》一书后,就将这些素材搁置至今。

今年4月,我国第一艘航母下水,并公开见诸电视与报端,又激起我的创作热情,欲了却多年来未曾了却的心愿:将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时艰难曲折的历程,用文学的形式如实表现出来。

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时期,主要是前20年。这个时期,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的处境,用四面楚歌、险象环生、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浴火重生这些词汇来描绘,一点也不为过。那一代中国造船人,用殚精竭虑、卧薪尝胆、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舍生忘死这些词汇来表述,也一点不为夸张——正因如此,而今当全国上下为船舶工业的高歌猛进而欢欣鼓舞时,我们绝不能忘却那些默默为中国船舶工业的生存、发展、壮大而付出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的老一辈造船人。

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就有了这部书稿问世。

动笔之前,就确定了几条原则:一是必须尊重史实,对历史、对社会、对自己负责,不能有半点杜撰,力求让本书有较好的历史和社会价值;二是既是文学作品,就不能写成技术术语堆砌的专业书,或记成流水账,力求让船舶行业以外的读者,特别是普通读者和青少年适合阅读;三是材料的取舍需根据本书主旨和文体需要,去粗取精,开阖有度,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有许多颇有建树的单位和优秀的人物书中未能一一提及,还望见谅。

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的过程,可以说是波澜壮阔,大开大阖,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由于时间跨度太大,涉及面广,以及作者水平不高、文体束缚等因素,难免挂一漏万,取舍失度,其中漏误难免,还望方家不吝指正。

感谢当年接受作者采访、提供资料的船舶工业战线、国防科工委和海军部队众多领导和朋友们的支持。

2017年9月9日

于重庆江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