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号下水震惊港岛

“长城”号下水震惊港岛

港城的天很蓝,港城的海也很蓝。海空中,有海鸟闪着蓝悠悠的翅儿,带着欢快的啼鸣,掠过维多利亚港湾。

内地能不能按期交出第一条按国际标准建造的出口船,这不但让已和内地签订造船合同的船东包玉刚、李嘉诚、曹文锦、董建华他们担心和忧心,也为世界航运界和造船界所密切关注。

“长城”号的建造情况,从包玉星同中国船舶工业公司签订合同那一刻起,就一直成为港城新闻媒体采访和报道的热点。就在几天前,香港《文汇报》刊登了一篇通讯,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英国验船师艾伦对船体5项主要尺寸的检测结果后,让香港船东们感到震惊,震惊之余又暗自庆幸——自己向内地订船的决策无误,甚至是英明的决策啊!

报上这篇通讯一看完,李嘉诚就拨响了董建华的电话:

“今天《文汇报》关于 ‘长城’号建造的消息,您看过了吗?”

“哦,我刚刚看到,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内地竟然有如此高超的造船水平。”

“是呀,他们的装备我考察过,据说人均装备只有韩国的六十分之一,日本的百分之一,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除了令人感到意外,还证明他们的技术人员、工人的技艺堪称是一流的。”

“您没听那验船师艾伦说中国人聪明、勤劳、踏实吗?只要 ‘长城’号下水试航成功,我相信中国的造船订单就会成倍增加。”

“既然船体已经成型,就剩下设备调试和舾装,我看要不了多久,就能顺利下水了。据说,包玉星还邀请谷牧副总理参加他的 ‘长城’号下水典礼呢!”

果如李嘉诚所言,1981年9月14日,香港《大公报》向社会各界发布了一条惊人的消息!这条消息的通栏大标题是——《“长城”号今天在中国大连造船厂顺利下水》!

该报驻北京记者采写道:

今天,大连造船厂悬灯结彩、鼓乐喧天,2.7万吨的散装货轮“长城”号披着节日的盛装,昂然屹立在该厂2号船台上。闻讯前来参观“长城”号下水典礼的人如浪如潮。正如该厂厂长孙文学告诉记者的,今天是这个百年老厂最盛大的节日。

这是中国船舶工业公司自1979年秋成立以来签订出口的第一艘远洋货轮合同,也是大连造船厂第一次承建的大型出口货船,又是香港联成轮船有限公司首次向内地订造的船只。她是在英国劳氏船级社以该社的船级标准监督下进行的,将成为劳氏社成立122年以来,第一艘获得在该会注册的中国建造的货轮。

“长城”号的设计建造水平,全部符合SOLAS\\IMCO等20多种国际公认规范,采用现代先进的船舶科技和设备,适宜航行远洋各地,包括北美各大湖区。

img

中国第一艘按国际规范建造的出口船——“长城”号

1980年1月,双方开始进行有关购船的技术性谈判。5月,联成轮船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工业公司在北京签订“长城”号货轮的建造合同,于11月起在大连造船厂动工,到今天下水,历时仅为10个月。

为庆祝“长城”号下水,联成轮船有限公司董事长包玉星先生及其夫人,邀请谷牧副总理主持下水典礼,还有环球航运集团名誉主席包兆龙、香港汇丰银行总经理韦尔舒、英国劳氏船级社主席赫斯基森、汇德丰主席马登,以及中国六机部部长柴树藩,副部长张有萱、刘清,国家旅游总局局长卢绪章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各方代表和大连造船厂工人5000余人,出席了盛大的下水典礼。

9时20分,当谷牧副总理为“长城”号剪彩后,下水止滑器打开了,“长城”号沿着平展的滑道徐徐进入大海,悬挂在船艏的巨大彩球迎风舒展,一群欢快的鸽子冲出彩球,直上蓝天展翅翱翔,上千个五彩缤纷的气球冉冉升起,在海风中飞舞。一时间,掌声、欢呼声、锣鼓声、军乐声,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记者注意到,这一刻,大连造船厂的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包括这个厂的厂长孙文学先生。记者5个月前前来采访过他;5个月后,发现他更加消瘦和憔悴……

“长城”号的下水,意味着什么呢?让我们来作如下分析……

香港《大公报》记者的这篇通讯,已对“长城”号的下水情形作了详细报道,不再赘述。只是将船下水典礼后,船东包玉星对厂长孙文学的一段对话,作为这篇通讯的尾声:

“孙先生,说实话,这次我是冒着极大的风险来订购这两条船的,我随时都准备破产砸锅!今天,我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我确实没有想到,大连造船厂在孙先生领导下,‘长城’号会建造得这么出色!”包玉星握着孙文学的手,由衷地说道。

“不,包先生,从您订船开始,您就应该放心。您知道,我们中国人说话从来都是算数的,连我们的柴部长都向您作了保证!说我领导得好,这话言重了;要说领导得好——”孙文学指了指柴部长、张副部长和刘副部长,以及生产局长王荣生,“应该是他们,所有的组织协调,包括技术、设备准备,他们都操了不少心啊!那生产局王局长,受柴部长委托,是三天两头往厂里跑,为我们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解决了好多难题呀!……”

“孙先生,我还有一事想恳求您。”包玉星指了指3号船台上的“望远”号,“这条船我已同别人签订了租船合同,已委派了船长,我确实不能再给您优惠期了——请原谅,有句话我本不该说,但我不得不说,如果这条船耽误我一天,我就弃船!”

“包先生,您放心吧!”孙文学闻言惊了一下,但他马上镇定下来,“我还是那句话,我孙文学就是头顶在地上,也会如期向您交船!”

“谢谢,谢谢!”包玉星真诚地再次握住孙文学的手,“这条船,我已邀请廖承志副委员长命名和题词,他已经答应了我。”

飞向蓝天的鸽子又飞了回来,盘旋在“长城”号和欢乐的人们头顶上;少顷,一声哨响,鸽群又远远飞去,不见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