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丽但破灭的梦

一个美丽但破灭的梦

而今上了点年纪的人,不知是否还记得: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船舶工业的电影是哪部?

人们或许已经遗忘。反映中国船舶工业的电影是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发行的——《试航》。

这部电影的编剧是在延安时代就爱好文艺的红小鬼梁田青,当时是大连市的统战部长;导演是林杉;主要演员是在电影《白毛女》中的主角陈强和祝希娟。影片集中了当时长影的名导演和名演员。

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反映的是我国工业战线“大跃进”的奇迹——大连造船厂自行研究制造的“3000匹马力大型柴油机”装船试航成功的历程。

这部电影拍摄完成后,迅速在国内上演。褒贬暂且不说,只要是懂点工业常识的人,看完影片后都感到疑惑不解:整部电影都在讲“大型柴油机”,可怎么这柴油机连一个镜头都没有呢?最后在船上试航的,明明就是一台蒸汽机嘛!

那么,“3000匹马力的柴油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千真万确,这“3000匹马力的柴油机”是真的!至于它的性能和质量如何,能不能装船在大海中去航行,那只有天晓得了!当时这“3000匹马力的柴油机”生拉活扯装到“大庆九号”油轮上,冒着浓浓的黑烟,想从大连试航开到上海,可船刚出海不久,机器就停止了运转,修修补补勉强转动一阵,又停了下来——最后实在无计可施,只好用拖轮拖回了船厂。

荒唐的年代,荒唐的事情总是层出不穷。

在“大跃进”如火如荼的狂潮中,首先是农业战线“捷报”频传:报载,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放的第一颗“卫星”是小麦亩产4689斤;河北省徐水县的“共产主义公社”,因为给红薯灌了狗肉汤,亩产达到128万斤,1棵白菜长到500斤、1亩皮棉达到9000斤!

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农业战线这些捷报,强烈地刺激着工业战线领导们的神经:“超英赶美,我们要创造人间奇迹!”“填补国内空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们60天,等于帝修反60年!”——这些口号是撼人心魄的,这些愿望也是良好的,但这些口号只是虚无的呐喊,这些愿望也只是缥缈的梦幻。

动力是船舶的心脏。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们整个中国还没有低速柴油机的制造业。就连当时在大学造船系轮机专业教程中,也只有蒸汽机、蒸汽透平、锅炉、热力学和燃气轮机这些课程。即使偶尔讲到内燃机,也只有中高速的,在研究所和船厂内,船用低速柴油机还是一片空白。

还是以大连造船厂为例:

当时的大连造船厂,名称还叫“中苏造船公司”,所以大量的苏联远东船队,都云集在大连这个不冻港来修理。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船厂在大量来维修的苏联万吨级轮船上,才初次见到船用低速柴油机。这种柴油机在船队中简直是鹤立鸡群,令人赞叹不已。在它们的机舱内,根本找不到蒸汽机船上所必有的锅炉、冷凝器、热水井等,舱室显得那么干净利落;它也不像蒸汽机启动前要经历点火、升温、产生蒸汽等疲惫而又漫长的过程。因此,低速柴油机比其他任何机型都有独到的优点,犹如日之初生。这种柴油机在远洋巨轮中取代蒸汽机、燃气轮机和中高速柴油机已是势不可挡。

这还得感谢苏联来大连修理的船舶,它们打开了我国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眼界,对我们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全国推广大连造船厂焊接造船后,船体建造工艺发生了质的飞跃。到50年代中期,我国航运需求越来越大,当时的外贸运输只有4%是自运,其余96%都是租船运输,租船费用每年高达5亿元人民币。这些钱当时可买万吨级的船40到45艘!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又不能买外国人的船。

于是自己造。

在“大跃进”的狂潮中,上级机关决定由大连和上海的船厂采用往复式蒸汽机,各造一艘5000吨的货轮,并相约在长江口会师。

但大连造船厂此时已建好一条船——“大庆九号”油轮。这条4500吨货船的主机是从东德订购的2台中速柴油机。根据订购合同,柴油机发运期已经过了2年,可依然杳无音信。那条空壳的油船系在码头上,日晒雨淋、风吹浪打,已是锈迹斑斑,浸泡在海水中做着无可奈何的噩梦。

中国的造船业怎么办?中国船舶的主机在哪里?除了豪言壮语和良好的愿望,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原在日本“三菱重工”当顾问的古贺繁一说得对:“没有造机,就没有造船。”

在那个人们脑袋膨胀发热的年代,报纸和电台每天都在连篇累牍地宣传各条战线“大跃进”的辉煌战果,船舶战线当然不可能等闲视之。于是,“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口号把不少人的勇气鼓动到了沸点。于是,豪气冲天的人们,就像当时全国上下日夜点起火把,大砍树木大炼钢铁一样,开始制造起船用低速柴油机来。

在大连造船厂南坞一侧的芦席棚里,干劲冲天的小伙子们挑灯夜战。短短几个月,第一台缸径为600毫米,行程为1060毫米二冲程横流扫气,每缸带一个机械扫气泵增压的6缸低速柴油机“诞生”了!人们敲锣打鼓向上级报喜:这台柴油机有整整3000匹马力!

上级机关得知大连造船厂造出了3000匹马力低速柴油机后不久,又接到上海江南造船厂也造出了2000匹马力低速柴油机的喜报,而且据说大连已经瞄上了10000匹马力的大机子,上海方面又该如何办呢?船舶工业能不能再放一颗更大“卫星”呢?好吧,有领导建议:那就开个南北协调会吧!

南北协调会上作出决定:由大连开发5400匹马力大机,上海建造8800匹马力大机。而代表大连造船厂去上海开会的胡惠民,回来向领导李恒生一汇报,李恒生满脸的笑容消失了,脸上的肌肉变得僵硬起来——乖乖,5400匹马力!可那南坞边芦席棚里的3000匹马力的机器,还不知是凶是吉呢?

自3000匹马力的柴油机装配出来,就引来川流不息的人群。有人来看稀奇,有人来看笑话。人们一批批地来,一批批地走。黎明过了有黄昏,黄昏过了有黎明,眼睛血红疲劳至极的试制人员,只有他们不能走。他们昼夜守在机器旁,不停地寻找着机器的每一个缺陷,忍受着饥饿、疲惫、严寒、酷暑、冷嘲、热讽,甚至耸人听闻预言的折磨,拼命地想让机器冒起烟来!

尽管外界舆论沸腾,但喜报已经报给了市里和省里,甚至北京,大家明知这是一匹死马,但还要当成活马来医。水力测功器装上了,该换的零部件已全换了,6个扫气泵换了一次又一次。尽管有时冒出一股烟来,但只要带上负荷,它的摇臂、销轴就被无情折断。

到最后,更大的难题接踵而来。

第一是拉缸。整个缸体被活塞环拉出道道伤痕,让人惨不忍睹。有时甚至活塞与缸体间突冒青烟,上下活动的活塞和缸套在高温下被烧得通红,有如刚出炉的锻件,活塞和缸套熔化在一起,令人心惊肉跳。第二是燃烧不良。表现为排烟异常恶劣,机器冒着浓浓的黑烟,远远看去,就像一台生火的锅炉,这明显是燃油严重燃烧不良,油嘴喷出的柴油变成黑烟跑掉了。这样的机器不要说船主不会接受,如若装上船去,连试制的人也会感到心惊胆战。

终于,一干人在芦棚里熬过了两个冬天以后,3000匹马力的柴油机终于转了起来。为展现“大跃进”的成果,最终装在了海边的“大庆九号”船上,并进行了首航试验——但这样的机器哪能用呢?活塞与缸套差点又粘接在一起了,最后只好调了一只拖轮将船拖了回来。

但不管结果如何,这“3000匹马力的柴油机”总算是冒了烟,总算在海上走了一回,这是“大跃进”的产物,是我国工业战线上的“奇迹”,当然,该集中长影的名导演名演员来为它拍一部电影,来为它唱一支赞歌了!

在那荒唐的年代,荒唐的事总是层出不穷。比如在全民大办钢铁的狂潮中,拆掉住户的铁栅栏扔进小高炉,一只大风箱,两根吹火筒,用柴火将它烧成铁疙瘩,就报喜又炼了多少吨钢之类。这“3000匹马力的柴油机”也同样如此,是不讲科学盲目而为的产物。到了后来试航不成功,却用蒸汽机冒充柴油机拍出一部电影来,就更有些掩耳盗铃、糊弄观众的嫌疑了。

但需要申明的是:笔者描述这件事情,只是想让后来者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而无意嘲讽那些搞柴油机的小青年,不管是他们头脑发热也好,是想出点风头也罢,他们那种工作热情,从某种角度讲,还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有错,应该归于那个好大喜功不讲科学的年代,是那个年代催生出一个个假大空的怪胎。当然,再弄虚作假搞出一部电影来蒙骗世人,则更是不可取的章法了。

在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在研制低速柴油机的过程中,以上海沪东造船厂为代表的造机队伍,他们与大连造船厂同时起步,但由于他们重视科技人员作用,有相当稳定的设计技术队伍,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43/82型低速柴油机,尽管质量和性能还待改进,但能在3000吨级的油轮和沿海客轮上使用,解了国家的燃眉之急,其功不可没。

人民共和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几十年来,在艰难苦涩的道路上摸索前行,为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强国梦,我们的教训实在太深刻,我们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

既然我们所走的道路那么曲折,那么艰辛,那么苦涩,那我们为什么不走捷径,不能像引进化肥、化纤生产线那样,直接从国外引进低速柴油机生产技术呢?

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地上——难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