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太伟大了

中国工人太伟大了

天气突变,天边传来滚滚的雷声。伴随着雷声,海面上骤然刮起了大风。狂风掀起的海浪,不断撞击着船坞外的防波堤,发出隆隆的声响。

1981年2月20日,随着清脆的哨声,4台塔吊挥动着手臂,把船台分段吊上了船台,“长城”号分段合龙开始了决战。

“长城”号长为197米,宽为23米,高14.3米;设有5个大舱,配备4台吊车;可装运谷物、煤炭、矿石等各种散货,同时也可运载原木。“长城”号船体由重达十几吨甚至上百吨的122个分段组成——当这些分段组合在一起,成为一艘巨轮时,那将是多么壮观!

要想在短时间完成这些分段的吊装、合龙、焊接等工序,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可屋漏偏遇连天雨,正当分段合龙的关键时刻,恶劣的天气猝然袭来,不断地折磨着船台上作业的人们。在抢上10段舷侧合龙这天早晨,呼啸而至的七八级大风,把吊在半空中的舷侧刮得团团乱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厂里的干部、工人一齐上了船台,冒着危险,想尽各种办法固定舷侧。在最紧张的时刻,厂长孙文学亲自拿着小旗,吹着哨子,指挥着舷侧的吊装。

汗水混合着雨水,哨声夹杂着人声。在上百号人与风雨的搏斗中,厂里的干部和工人硬是采用人海战术,在呼啸的狂风中进行了舷侧合龙。

舷侧合龙了,可大伙儿还没坐下来歇口气,电焊工们立即又抓起面罩和焊把,冲上了船台。

随着船体渐渐成型,船的艉段合龙已刻不容缓。可重达170多吨的艉段,在合龙前的空中翻身,是船体建造的一大难题。在技术人员精心计算、吊装工人反复实践下,经过36小时的连续作业,顺利完成了艉段整体翻身和船台合龙。

风停了,雨住了。

当“长城”的分段在船台上终于组合在一起时,它壮美的雄姿就可以窥见一斑了。当初升的太阳将它的光芒撒向“长城”号时,“长城”号沐浴着灿烂的阳光,仿佛跃跃欲试,就要奔向大海。

雨过天晴,空气清新。从海面上吹来的风,也显得温暖和轻柔。

验船师艾伦今天的情绪特别好。

经过300多个日夜紧张繁忙的工作,眼看着巨轮已经成型了。这意味着他回家探亲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不日就可以见到他亲爱的夫人和可爱的小孙女,就可以和她们在泰晤士河边散步了。

这一天,艾伦和他的同伴登上了组装完的“长城”号,要对这条船的船身进行长、宽、高等5项主要尺寸最后测量。

艾伦先是沿着船舷在船上慢慢巡视了一圈,在各个舱室走了一趟,然后从包里拿出卷尺和其他工具,开始对整条船测量起来。

艾伦和他的同伴先将船的长、宽、高量了一遍。量完船的尺寸,不知为什么,他的眉头皱了起来。紧接着,他又跑来跑去,将船又测量了一遍。继而,他翻来覆去地把手中的卷尺看了又看,还不断地揉着自己的眼睛。在一旁的人们都疑惑而紧张地看着他,不知道他测量的结果到底如何?

img

工人们夜以继日地赶造船舶分段

此时,人们当然不可能知道,他是在怀疑自己手中的卷尺,同时也在怀疑自己的眼睛。

孙文学双臂抱在胸前,不动声色地望着艾伦。

简直太神了!

这条巨型的货轮,足足有197米的长度,相当于4个标准游泳池,而艾伦测量的结果,竟然误差只有2毫米!这也就是说,只有一个2分镍币的厚度!23米宽的船身,误差竟然为零!还有两项主要指标的误差,也分别仅为1毫米和2毫米!

“这不可能!这绝不可能!”艾伦一脸的惶惑和怀疑,他用英语小声地嘀咕了一声,他拍了拍旁边另一名验船师的肩膀,示意再复测一遍。

这样的测量结果,艾伦当然不可能相信。他是个老资格的验船师了,在世界十几个国家参加过验船。“长城”号能造出这样的结果,就连做事最严苛、最精细的德国和日本造船厂,这样的结果也是十分罕见的。

是啊,中国是第一次按英劳氏规范造船,他们的装备并不先进,他们的仪器并不精密,就连工人们操作的资质证书,也是刚刚考核合格后颁发的,但他们怎么会干出这样决绝的活来?!

要知道,这条船共有122个分段,要分别经过放样、号料、切割、装配、焊接、船台合龙等无数道工序,只要哪个环节稍有疏忽,就会产生不小的误差。当然,产生一点误差,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建造规范也是允许的——可这样小的误差,甚至为零!大连厂初次建造这样规范的巨型轮船,简直就像是精心制造的一台电视机或收音机!

真是太不可思议,太不可思议了!难怪艾伦不相信手中的卷尺,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但这条船就摆在自己眼前,不由得不让人相信哪!艾伦复测完第3遍、第4遍,甚至测量了5遍,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他相信了手中的卷尺,也相信了自己的眼睛。他测量完最后一遍后,激动得满脸通红,连嘴唇也哆嗦起来,他向在场的人伸出拇指:“十分完美,十分完美!没想到,真没想到!……”

孙文学依然静静地望着艾伦,没有说话。

“中国工人太伟大了!”当艾伦和他的同伴收拾好东西,缓缓走下舷梯时,他由衷地用英语对他的同伴说道,“中国人,聪明、勤劳、踏实,没有他们干不好的事情!”

当翻译将艾伦的话翻译给孙文学听时,孙文学那满是胡茬的脸上,这才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今天,他总算可以睡个好觉了。

艾伦和他的同伴回厂招待所去了。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孙文学回过头来,久久地凝望着夕阳下的巨轮。谁也没有注意到,笑容在他脸上消失了,他布满红丝的眼睛渐渐潮湿起来……

此时,“长城”号上,紧张的工作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轮鹅黄色的月亮从海面上升起,淡淡的月光洒满了广袤的大海,也洒满了孕育在船台上的“长城”号。还在船上紧张工作的人们,抬头望一眼远方的明月,再看一看眼前这艘他们用汗水和泪水泡出来的巨轮,都在翘首期盼着,期盼着它能够早日下水试航。

与此同时,3号船台上也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那里,“长城”号的姐妹船“望远”号,已是渐露雏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