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深远的战略调整
一个伟人。
他又点燃一支烟,烟雾袅袅地从他指缝间弥漫开来,慢慢飘向窗外。自从他第三次复出以后,好长时间以来,他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一个资金短缺、只有薄弱工业基础的国家,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加快自己发展的步伐?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一是要增加投入,把新兴产业建设起来;二是通过技术引进,“对全国现有的企业,进行有计划的技术改造。更主要的,要把原来的生产能力用好”。因此,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提高原有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走花钱少、见效快的路子。这是这位设计师发展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根据这一思想,1978年,国家决定引进上千个项目,用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改造现有的企业,从而揭开了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序幕。
打开《邓小平文选》,我们就可以看到,从1977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都体现在其中。
1978年,邓小平曾对柴树藩、张有萱具体指示道:“多花点钱可以。江南厂改造,要包括船台、船坞、码头等的改造。改造不要搞改良主义,否则牛不像牛,马不像马。江南厂、大连厂都要彻底改造,就是搞成新厂。”
同年7月,李先念、王震副总理批准了六机部关于“日本日立、石川岛播磨为制定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技术改造计划,参观工厂的请求”。
六机部党组迅速召开了会议,学习和研究了邓副主席及其他中央领导关于船舶工业技术改造问题的指示,同时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船舶工业基本情况作了详尽的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基于加强海军装备建设的指导思想,投资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造修船厂、主辅机厂、仪表武备厂和科研院所等,新增固定资产价值33亿元。全国有133个企事业单位,分布在沿海和内地的20多个省市,形成年产80万吨船舶的生产能力。
但毋庸讳言,我们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过两次大的决策失误。一次是1965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三线”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改善我国工业布局、支援后方建设、发展内地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但与此同时,由于要求过急,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同帝国主义抢时间、争速度”。在建设规划和项目布点上,强调坚决贯彻执行“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因此,在产品结构、生产规模、建设布局、工艺流程、交通运输、生产与生活配套等方面,造成诸多矛盾,以致到了80年代,相当数量的“三线”企事业单位不得不进行搬迁、调整、改造,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巨大浪费。
再一次就是1969年前后,国防工业战线再次搞大军工,高指标、快速度,违反客观规律,脱离实际可能,大铺基建摊子。1969年10月,在“造船工业、科研系统抓革命促生产会议”上,提出“四五”期间要集中力量解决造船工业的布局和配套问题,建立所谓华东、东北、华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独立完整的造船工业体系。重复布点,重复建设,这就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尚在建设中的“三线”地区的矛盾和问题。
到1978年,六机部所属的基本建设的在建大中项目有100余个,总投资达到34亿多元。如果按原规模完成,让当时国家分配的年度计划投资,还需10多年才能完成。许多工程稀稀拉拉,骑虎难下,顾此失彼,矛盾重重。
“唉,这几十年,我们在经济建设中最大的失误,就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不秉持科学的态度,凭主观愿望,凭个人意志,用搞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搞经济建设——现在是到了非进行改革和整顿不可的时候了!”在部党组会上,柴树藩一字一句地这样讲道。
遵照小平同志和中央指示,六机部成立了基本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对100余个在建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有的项目停建、缓建或缩小规模、扫尾销号;有的项目调整或撤销纲领产品,基本建设就地刹车;有的项目按现状验收,交付使用。
经过清理,在建大中项目由原有的119个减到42个,减少了65%;未完工程投资由12亿多元,压到了3亿多元,减少了72%。紧接着,又对四川、云南、湖北、江西地区的在建项目进一步进行清理和压缩,未完工程投资减少390%,续建项目保留了4个。
这样,整个船舶工业痛下决心,割掉了一大批停停打打的基建工程尾巴,甩掉了长期以来敞口花钱,坐吃基建饭的沉重包袱——这样,才有可能腾出手来,对现有企业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
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决策。
以后的实践也证明,即使当时花钱基本已建成的内地船厂,后来的生存发展也相当困难。例如,在长江上游所建的造船厂,除了能造小型的军用炮艇之类和小型的民船外,吨位稍大的船舶根本无法建造;即使建成,也不能驶出长江三峡。到21世纪,这类船厂不是破产就是转产,生存极其艰难——当然,此是后话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为了实现邓小平“船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决策,从1979年起,六机部的投资方向由“三线”新厂建设转向沿海老厂的技术改造;“三线”建设的投资比重由过去60.5%减至22.6%;一、二线投资由过去的39%上升到77.4%。重点安排了部分沿海老厂的船台、船坞、码头等基础设施的改建和扩建,以及船体加工、起重设备和运输设备的更新改造,为承接5万吨以上的远洋船舶创造了基本生产条件。
投资的结构已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以内涵为主的更新改造的转移;再有就是投资的用途由传统工艺、偏重扩大生产场地向重视技术进步,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转移。这样,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促进了船舶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船舶产品的更新换代。
以后的实践同样证明,以柴树藩为代表的六机部党组,加速船舶工业的技术改造的决策,的确是很英明的。没有技术引进,中国的船舶工业不知还要在迷茫中摸索多少年;同样,没有技术改造,中国船舶工业仍然只能停留在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的窘境之中,要同世界造船强国竞争,谈何容易!
真乃“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