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信带给这个世界
烽烟四起,飞沙走石。
全球的航运和造船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再次被惨烈的风暴卷入谷底之后,世界上许许多多著名的船厂或者关门,或者萎靡,连绵不绝的叫苦之声一直持续了多年;而且再现复苏的曙光似乎还非常渺茫——那么,对于进入国际市场仅仅才几年的中国船舶工业,何去何从,自然成了世界关注的重点。
1985年7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冯直在赴新加坡考察期间,接受了多家外国记者的采访。在采访中,他就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前景、具体政策、出口方式等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对中国船舶工业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是持乐观态度的。
“目前,整个世界的航运和造船业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当然对我们也有巨大的影响。但我们并不悲观。这5年来,我们已经累计承接了120万吨出口商船和4座海洋钻井平台的订单。这些产品完全按照国际规范建造,质量优良,价格合理,船东对此表示满意。”冯直总经理说,“目前,我们已具备以更高水平和合理价格建造各种船舶的能力,正在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进一步采用先进工艺和现代化管理方法,努力降低成本,开发新的经济船型和特殊用途船舶,争取世界为数不多的订单!另外,对出口船舶,我们将采取更加优惠灵活的方式,吸引外国订单;在国内,利用我们的设备和技术优势,发展非船产品、多种经营——在持续多年并且还将持续下去的危机中,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及其所属的全部企事业单位,不但要生存下去,而且要谋求更大的发展!”
1986年4月30日至5月8日,加拿大皇家银行分别在温哥华、多伦多举办了“关于中国 ‘七五’计划宣讲会”,北美的金融、工商、航运界400多人参加了会议。新上任的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胡传治,应邀在会上作了题为《发展前进中的中国造船业》的报告。
胡传治在报告中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已拥有大、中、小钢质造船厂500多个,形成了上海、大连、天津、广州、武汉、重庆等主要修造船基地,拥有了一批专业配套厂,在全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造船配套体系;还拥有了一批专业齐备、试验手段比较完备的科研设计机构,具备了建造当今世界各类型船舶的能力。
近几年,中国的船舶出口市场从香港开始,已逐步扩大到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船型从散货轮、多用途船发展到集装箱船、滚装船、成品油轮、穿梭油轮、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以及其他技术复杂的特种船舶。经过外国著名船级社验船师的严格检验和投入运营后的航行考验,出口船舶的质量获得了船东、船级社和船员们的一致好评。
胡传治说:在过去5年里,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造船产量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1985年造船产量已达70多万吨,预计到1990年,产量将达到100万吨。
“目前,国际船舶市场十分不景气,竞争十分激烈,许多国家历史悠久、经济技术实力很强的船厂纷纷倒闭。这种不景气的状况,当然对刚刚步入国际船舶市场的中国造船业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我可以告诉诸位,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开发新的经济船型和特殊船型,加速企业的技术改造,扩大多种经营,采取灵活多样的售船方式,对出口船舶提供出口信贷,等等。这样,已使我们的船厂持有了一批订单;我们在世界造船业中,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竞争力——我同样也可以告诉大家,中国的船舶工业虽然面临巨大的挑战,虽然在世界船舶市场中还显得年轻,但年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充满活力的象征!我们相信,我们的船厂一定会生存下来,不会有1家倒闭!在渡过难关之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最后,对加拿大皇家银行的邀请,我表示衷心的感谢!这说明贵国已充分注意到了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对中国造船工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信心,我衷心地感谢你们!……”
胡传治在加拿大皇家银行的报告,引起了世界航运界和造船界、金融界的热切关注。10多个国家的新闻媒体刊发了他报告的全文。一家新闻媒介称:“在世界航运和造船萎靡不振之时,在一片连天的叫苦声中,从这位总经理的言谈举止之中,从他报告的字里行间,我们没有发现他悲观失望。相反,这位新上任的总经理先生,倒把自信和乐观带给了这个世界!”
中国造船工业是盲目的自信、盲目的乐观吗?
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中国人的先哲说过,在“山重水复”之时,决不可持怀疑、悲观、绝望的态度;爬山涉水之后,迎来的必将是“柳暗花明”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