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了的只能成为历史

过去了的只能成为历史

星移斗转,物是人非。

这里,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中国工人的发祥地。

这里,造就了徐寿、华蘅芳、徐建寅等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工程技术家和科学家。

这里,还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车床、第一炉钢、第一条兵舰、第一门钢炮、第一架飞机、第一艘铁甲炮舰、第一磅无烟火药、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等等——打开她的历史,拂去岁月的尘灰,上面记载的文字足以令这里的人们陶醉和自豪。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为了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上海这批中国最有资格的工厂,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在进入国际市场战略转折中所经历的阵痛,以及在阵痛之后获得新生的启示,我们不妨撷取最有代表性的江南造船厂的几个片段,来佐证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变迁。

江南造船厂的历史,要追溯到100多年前。当英国人的舰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之后,1840年到1865年,光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工厂就有21家。其中在虹口宏特码头附近有家美商科尔开办的工厂,名叫“旗记铁厂”,主要业务为修造轮船、铁工、机器等。这家工厂引起了上海江海关道丁日昌的注意。

丁日昌是洋务派李鸿章的亲信。李曾授意其访购一家洋人现成的工厂,丁日昌四处寻访比较,选中了“旗记铁厂”。初去询价,科尔开价10万两银子,几经交涉以6万两银成交。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6万两银子中竟有4万两是罪犯唐国华等3人因贪污中饱私囊的赃银!

买下“旗记铁厂”后,巧逢候补同知容闳从美国买来的100台机器也运到了上海。李鸿章上奏朝廷后,将这机器和原有的两个炮局一起并入。1865年8月,办起了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任督办,丁日昌任总办。

在当时,不少西方国家已在大量使用机器船,而我国的船只只能靠“张帆使舵,摇橹划桨”来推进。洋务派们此时正兴起仿造洋枪洋炮和舰船的“洋务运动”。买下“旗记铁厂”后,从1867年开始制造轮船。次年,建成中国第一艘大型机器船,船长185尺、宽27.2尺,吃水8尺,马力392匹,载重600吨,系木壳明轮兵船。

1868年兵船下水。船上装有8门大炮。兵船试航时,轰动了整个上海。人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黄浦江边拥满了人群,以一睹华人自造的大轮船为快事。船上插有一面鲜艳的黄色龙旗,船舷直立两排水勇。其情其景“令上海军民无不欣喜,江南制造局上下无不引以为自豪,兹船乃本国始初自造也”!

9月28日,兵船自上海抵达南京,直隶大臣曾国藩在下关登船至采石矶翠螺山。他对此船赞不绝口,称“此船又快又稳,坚致灵便,可以涉历重洋”,并亲自命名为“恬吉”号,取“四海波恬,厂务安吉”之意。后为避讳帝名,改为“惠吉”号。

“惠吉”号兵船的建造,显然是我国近代造船史上一个里程碑,也成为江南制造总局历史上灿烂的篇章。但这个制造总局最辉煌的一页,当数20世纪为美国承建的4艘万吨级的远洋运输轮船。由于种种原因,此中国造船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却鲜为人知。

1918年7月10日,在美利坚首都华盛顿,西装革履的美国运输部总办韩丽,和身着长袍马褂的北洋政府驻美公使顾维钧,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中国为美国承建4艘万吨级远洋运输轮船合同上正式签字。

美国何以会请中国帮助造船呢?原来,当时欧战正酣,美国政府急需为其盟国运输枪械弹药,又苦于远洋运输船不足,一时又无法大量建造。特电饬美国驻沪领事沙蒙斯,商请江南造船所代为赶造多艘运输船。当时任造船所总工程师的英国人毛根受命赴美具体洽谈。洽谈结果,中国先为美国建造4艘运输船,即“官府”(Mandarin)、“天国”(Celestial)、“东方”(Oriental)、“国泰”(Cathay)号万吨级远洋船。

双方议定船总长为443英尺 (135米),型宽35英尺 (16.76米);满载排水量为1.475万吨,满载航速11节;承造价以每吨195美元计算,4艘船总计780万美元。

江南造船所承造的这批船,在当时的中外造船界引起巨大震动。《东方杂志》曾载文曰:“今江南造船所承造之美国1万吨汽船,除日本不计外,乃为远东从未所造之船……从前中国所需军舰及商船,多在美、英、日三国打造,今则情形一变,向之需求于人者今日能供人之需求。中国工业史上乃开一新纪元。”

4艘船中最先竣工的“官府”号,于1920年8月3日下水,其时热闹非凡,“参观者异常拥挤,道途几为之塞”。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和中外官商被邀参加。美国公使克兰氏夫人为“官府”号命名祝颂。

翌年2月17日,“官府”号交船后开往美国旧金山,其余3艘不到一年也相继下水。此4艘远洋船建造速度和质量都是比较好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仍在航行。

时间延续到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后,军管会主任陈毅和副主任粟裕签署了接管江南造船所的接管令。从此,江南造船所在军代表管理下,在国民党破坏后的废墟上,开始了新的创业。

至20世纪50年代,江南造船厂建造了中国第一代常规潜艇和第一条5000吨货轮,建成了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万吨轮“东风”号;70年代末期,研制成功了“远望”号远洋科学测量船和“向阳红10”号海洋科学考察船——上海船厂、中华船厂、求新造船厂……哪一个工厂都有创下“中国第一”辉煌的一页,哪一个工厂都有代表国内先进水平的舰船在江海中驰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去了的只能成为历史。

由于这些年我们闭关锁国,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过分强调“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蚂蚁啃骨头”这些思想观念和作业方式时,国外在工业技术上先进的理念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已经运用得淋漓尽致、游刃有余,将中国的造船业远远抛在了后面!

早在1965年,中国1艘1.1万吨的客轮交由法国大西洋船厂制造。708所的张炳炎工程师被交通部派驻为监造师,他在该厂巡睃时,在船台上见到一台从未见过的机器,这个机器让他感到无比震惊!这个灵巧的机器顺着一根轨道,轻车熟路地进行着自动焊接!他琢磨了半天,才明白这是在技术文献上看到的机械手!可是,我们直到20多年后才搞明白,才开始逐渐学习和运用。当我们的工人还在拿着木尺和竹竿趴在木头地板上,进行1∶1放样时,法国人已经在进行10∶1的放样,并实现了船体钢板的无余量对接!

现实是残酷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造船界在经历了巨大的阵痛之后,开始面对残酷的现实,冷静地回顾和思索自己的历史,凤凰浴火,踏上了创造自己新的历史征程——走出国门,勇闯世界,与世界造船先进国家一试身手,比个高低。

作为先锋首先出阵的,就是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江南造船厂,领头的一员大将,就是江南造船厂厂长胡传治。

黄浦江边的灯火依次逐渐熄灭了,厂区里早已陷入一片沉寂。胡传治面对“世界船王”包玉刚关于建造两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7万吨多用途货船的订单,以及那一大堆图纸和建造规范,陷入久久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