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果断“赶船下海”

邓小平果断“赶船下海”

1977年12月6日。

这一天,邓小平起得很早。经过较长时间的深思熟虑,这一天他要召见即将上任的几个国防工业部部长和国防工办负责人。

其实,邓小平回到北京的这些日子,他每天都起得很早,睡得很晚。面对经过10年浩劫后万马齐喑、百业凋零的局面,他是万事忧心,忧心如焚啊!

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这一年已经73岁了。虽然屡遭挫折,但仍不改他那几十年养成的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不改他那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更不改他那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他的信念就是要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集中外古今一切所长,为他的国家设计出一幅全新的发展蓝图,寻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让中华民族强盛起来,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往事历历在目,历史的脚步实在太沉重,历史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中国未来向何处去?这个问题他思考得太多。早在他第二次被打倒后,在江西拖拉机厂劳动时,每天早晨和傍晚,他都不停地抽着烟,循着他住的那个小院坝子不知疲倦地走着。时间长了,那坝子的草丛中竟让他走出一个深凹的圆圈来。

早年,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他怀揣着“科学报国”和“实业救国”的理想,曾考察了欧洲近代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对各国舰船工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他更是进行了仔细的调研——舰船工业绝对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准,一个没有现代化舰船工业的国家,绝不能称为现代化国家。

他知道,近代以来,凡是拥有坚船利舰制造水平的国家,在世界政坛上说话的声音都要比别人洪亮;凡是有舰船在大洋上纵横驰骋的国家,那个国家的人民都觉得要高人一等——如前所述,因为在没有发明飞机以前,连接这个世界各大洲的只有一种工具——船。以英国为代表的列强们,他们就是利用坚船利炮作为手段,建立了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他们同样也是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泱泱中华帝国的大门!

人类每一项最新的发明成果,都必然首先用于军事和战争。

“二战”结束之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微电子技术、宇航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更使现代的舰船高度集中了一个国家最新最高的科技成果——而今,西方某些国家就是凭着这些坚船利舰,以及舰船上携带的飞机导弹,在世界广袤的海洋以及国际政治舞台上,耀武扬威恣意妄为,他们动不动就将航母战斗群开到别人家门口来进行讹诈和挑衅,肆意践踏别国的主权和尊严,是可忍孰不可忍!

100多年前,一位预言家就曾预言:地中海是昔日的海洋,大西洋是今日的海洋,太平洋是未来的海洋——这个预言家就是美国前国务卿约翰·海棣。当人类即将进入新的世纪时,世界有识之士更形成这样一个共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21世纪更是太平洋的世纪。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

这个论断的依据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大都市几乎都是依海而建,如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中国的上海,等等,这表明各国都是呈开放和对外发展的态势,由封闭的内陆而面向开放的海洋,而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水路运输,加快远洋航运发展,这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发展中国的造船工业,是邓小平一贯的指导思想。1955年11月和1964年7月,他和刘少奇、李富春、薄一波等先后两次视察大连造船厂,并对船舶工业的发展作过许多具体的指示。1955年,他就曾对这个厂的领导说:“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向苏联专家学习。”1964年,他又对厂里的领导说:“你们人这么多,造船吨位比日本相差许多倍,看来是个协作问题。你们要组织好协作,看哪个厂子行,你们就主动向他们订货。”他还对船的造价、产品定型等发表了许多意见。谈到造船技术的改进,他说:“我们的效率不会低于世界平均造船水平,关键是组织问题。尽管某条船是先进工艺,但总体上造船工业还是落后的。你们要研究,要选择定型,要降低成本,要提高质量,要搞先进工艺。”他还说:“必要时你们要到国外去考察,可以利用贸易关系到日本、法国、英国去考察!”

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想起来令人遗憾的是,他的这些指示没能在当时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在那个政治斗争频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要贯彻和落实这些指示,又谈何容易!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如今,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了。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和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船舶工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转折和契机。

8点30分左右,即将上任的几个国防工业部部长和国防工办负责人准时来到邓小平的办公室:三机部部长吕东、五机部部长张珍、六机部部长柴树藩、国防工办主任洪学智。

即将到六机部上任的柴树藩,还没走进邓小平的办公室,一眼就看见从办公桌前站起来迎接他们的小平同志——哦,还不到1年的时间没见到小平同志,他鬓边又添了几缕白发,额上又添了几道深刻的皱纹,眉宇间还不时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焦灼和忧虑来,但他双目中透出的光,依然犀利敏锐,坚定而自信。

“同志们,你们辛苦了。”邓小平向大家伸出手来。

“不!小平同志,您才辛苦了。”几位部长一听小平同志那饱含深情的话语,都有些激动起来——已经被三次打倒的邓小平,他一生所受的打击和磨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人物中,或许无人能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古稀之年,又被横加无数罪名打倒。即使在“四人帮”被打倒1年之后,还有人在阻拦他的复出,在阴暗的角落里,还有人在煽动着“反击右倾翻案”的阴风。

今天,就在那间宽大而简洁的办公室里,他仔细听取了国防工办主任洪学智关于我国国防工业现状的汇报后,当即作了言简意赅的指示:

“十年 ‘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吃了很大的苦头,造成很大的灾难。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就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四个现代化建设……现阶段,国防工业部门问题成堆,积弊成患,你们要克服一切困难,走军民结合、以民养军的道路。不要辜负党和人民对你们的期望,要把国防建设搞上去!”

在谈到船舶工业问题时,邓小平略微沉思了一下,将目光投向了即将上任的六机部部长柴树藩,提高声音讲道:“船舶工业也要和其他几个国防工业部门一样,要遵循 ‘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发展民用,以民养军’的原则,尽快整顿,把生产搞上去!船舶工业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讲到这里,他停了一下,将目光移向了窗外。他那深邃睿智的目光,仿佛穿过历史和现实,凝望着未来。

随即,邓小平用不容置疑的语气接着讲道:“造船工业应该打进国际市场。我们造的船比日本便宜,我们的劳动力便宜,一定要竞争过日本!总之,国际市场有出路,要有信心!”

小平一语,简直是石破天惊!

什么?中国的船舶工业要打进国际市场,还要竞争过日本!这是多么奇特的设想,多么宏大的设计,多么磅礴的气势!

这,可能吗?

一时间,整个屋里一片沉寂。小平同志的这个指示,让所有的与会者始料未及,特别是对即将上任的部长柴树藩来讲,在他心中激起的震撼,绝不亚于不久前唐山发生的7.8级地震!

此时的北京,正是冬天。从西伯利亚袭来的寒潮还没过去,天空中还笼罩着阴冷的雾霾;窗外几片迟凋的枯叶,还在光裸的树枝上瑟瑟战栗。在几十年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中,柴树藩对党交给他的任何任务,从没皱过一回眉头,更没有提过任何条件——今天,他怎么也没想到,小平同志会赋予他这样神圣而庄严的使命!

能完成小平同志的这个重大嘱托吗?

柴树藩陷入久久的沉思。

次年6月28日和29日,邓小平在听取柴树藩和副部长张有萱以及海军领导的汇报时,他又再次明确地指示道:“六机部不只是为海军的,更多的是民用。造船工业最大的问题是改造问题,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这样搞起来就快了。”

“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一致的。引进就要全面引进。要彻底革命,不要搞改良主义,多花点钱可以。江南厂改造,要包括船台、船坞、码头等的改造。改造也不要搞改良主义,否则牛不像牛,马不像马。江南厂、大连厂要彻底改造,就是搞成新厂!”

“以民养军,包括出口船,换取外汇。把民用船舶水平提高了,也可以促进军船,方法是要大胆改造现有的造船厂。步子更大一点。要多造内河船,充分利用我们的河流。充分利用水运,比陆运好得多。以军为主,以民养军,改造船舶工业。”

……

一个伟人,他的伟大在于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高屋建瓴地把握事物运行的规律,高瞻远瞩地为迷茫中的人们指明行进的方向——邓小平就是这样的伟人。

如同早春的一声雷鸣,在船舶工业处于生死存亡、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邓小平不但为它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奋斗的目标,而且还系统地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要采取的具体步骤和措施。

小平同志对中国船舶工业情有独钟。此后,他又10余次对船舶工业的发展作出具体指示。为了中国船舶工业早日打进国际市场,香港的“世界船王”包玉刚以及他的父亲包兆龙等,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邓小平接见了不下20次。

仰望春天

有高飞的纸鸢俯首低头

茸茸嫩绿萌动泛绿的情愫

把零散的春色收集起来

就是一幅色彩绚烂的春光图

尤其是那爬进窗口的春阳

循着它的引诱走进春色

前面是更加耀眼的

姹紫嫣红

……

风吹草低,春风已度玉门。一位诗人,用她清新的笔触,描绘出寒冬过去,初春来临时人们抑制不住的喜悦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