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冬大练兵

数九寒冬大练兵

1980年眼看就要过去了。

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工友们相互之间见了面,连点头打个招呼的礼节似乎也显得多余。时间“滴答滴答”地向前走着,这对大连造船厂来说,每分每秒都是极其珍贵的。从孙文学在干部大会动员开始,厂里已经没有了星期天,没有了节假日。总之一句话,厂里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服从当前的大局——“长城”号的建造。

今夜,喧闹了一天的船台上,除了寒风的呼叫,却显得格外寂静。

这一天,值夜班的孙文学和船台车间李主任例行巡视工地,他们打着手电,刚走到船台前,突然听到“哐”的一声,好像有什么东西从吊板上掉了下来,循着声音他们向前走去。

“谁?”孙文学问。

灯光下,船台上站起来两个手提焊把和面罩,头发蓬乱、面色憔悴的女工。这两个女工一见领导突然出现,手足无措,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是谁叫你们来的?”孙文学心里一热,可他的口气却是严厉的,“厂部发了通知,今天谁也不准加班,并进行了清场,你们怎么躲在这里,不服从厂里的决定呢?”

领头的女工叫郭玲华,还有一个是她徒弟。听见孙厂长的批评,她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过了一会儿,她才嗫嚅着回答:“我们想再练练手把,参加船体焊接。”

“不行,所有人都必须服从厂里的决定,回去休息!”孙文学眉头紧皱着,但口气中已带着深深的爱怜:“不行哪,你们身体累垮了怎么行呢?小郭,赶紧回家看看孩子吧!”

孙文学看着郭玲华她们收拾好东西后,这才离开船台。可当他们检查完所有的地方,回到值班室时,又看见船台上隐隐约约有焊光闪烁起来。

“小郭她们是在跟我们打游击战哪……”孙文学叹了一口气,对车间李主任说道。

“是啊,尽管厂里还有个别人思想暂时不通,等他们观念转变过来就好了。绝大多数干部工人为造中国第一艘国际规范的出口船,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呀!”李主任也叹道。

谁都知道,搞船舶建造,焊接是个最关键的工序。要建造这么大一艘货轮,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面积作业;单是几个大舱焊接,至少就需要几百个高水平的焊工。而且在焊接过程中,绝不允许有半点瑕疵,出现半点质量问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船体焊接中出现瑕疵,对于航行在大海中的船舶来说,说不定就会带来重大的事故隐患。所以,焊接船体的焊工,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而今要按国际规范造船,焊工们还必须取得英国劳氏船级社等国外相应的合格证书,船东才能认可你的焊接资质,才能在外国船上进行操作。

按理说,像大连造船厂这样的大厂,有着近百年的造船历史,师傅带徒弟,徒弟成师傅,这里能工巧匠云集,焊接高手更是遍布全厂。但在英国验船师艾伦和克莱斯来厂之时,曾带来两名日本焊工。按艾伦的话说,为了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厂里的焊接高手曾与这两名日本焊工有过一场“技术交流”——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这场“技术交流”,让大连厂的“高手”们都简直是羞愧难当、无地自容,恨不得在地下找个缝遁土而去!

在与日本人的“技术交流”开始前,厂里不少高手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和日本人交交手,几拳几腿就把日本人打下擂台去!“交流”开始,两个船体分段先后进行焊接。只见一阵焊花飞溅,弧光闪烁,两个团队焊接完成之后,由双方人员组成的裁判组,按照出口船质量标准进行验收——让人撞破脑袋也不敢相信的是:日方焊工事前没做任何准备,但他们焊接的疵点只有25个;而我方焊接“高手”,事先还做了一点“准备”工作,可查出的疵点却有300多个!

好难堪的结果!

可令人更难堪的结果还在后头呢!

为了切实掌握出口船的标准,工厂又拿出自以为质量还好的船体3个部件,请英国验船师按出口船标准模拟检验。对这种检验,厂里检验部门和工人们满不在乎、胸有成竹——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英国验船师竟然从3个部件上查出缺陷2434个!对此结果,他们毫不客气地对工厂的领导讲道:“在我们那里,1个部件查出有20个缺陷,就必须返工;像你们这样的造船质量,在国际市场上根本找不到买主!”

大连厂的人震惊了。

这样“打擂”的结果,这样检验的结果,令全厂的人目瞪口呆!到这个时候,不少人这才真正知道,过去几十年的检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工作习惯,是多么的粗糙和落后!他们这才真正理解“夜郎自大”“坐井观天”“一叶障目”这些中国成语的真正涵义!

现实的裁决不容置疑。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怎么办?

开门虚心学习,苦练基本功,可以使落后变为先进,先进变为卓越;而故步自封,就会使原来的先进变为落后,落后的蜕变为愚昧。

这样的结果,最受震惊的还是厂里的质检处。过去他们认为,几十年来,有无数条船都在他们眼皮下放行,行驶在大海之上。至于他们使用的情况,生产厂是不管的,因为那时还没有“质量跟踪,售后服务”之说——是呀,别人一眼就能够发现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几十年来一直就视而不见呢?

其实,艾伦挑出来的这些缺陷和问题,大都是焊缝不够光洁、钢板不够平整、气割咬口凹凸等。过去,对这些小毛病,从生产者到检验者,都是心不在焉、毫不在意的——难怪作者过去上过一些海军的舰艇,坐过一些近海和内河的轮船,那些切割的钢板、焊接的缝隙、表面的瑕疵,的确像是狗啃的一样不堪入目。

技术力量的薄弱与建造高端产品之间,有着如此大的矛盾,而且交船时间又如此紧迫,怎么办?

事在人为。加强工人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大练兵!

首先,工厂挑选出一批技术上相对较好的工人,开办了技术训练班。在开班仪式上,针对有的学员畏难情绪,孙文学给他们讲了一则流传不衰的故事: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小时候贪玩不爱学习。有一天,李白逃学来到一条小溪边,见一个白发老妪正将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着。他感到十分好奇,上前去问老妪。当李白知道这个老妪要将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时,他在震惊之余,也受到了启发:在这个世界上,既然铁棒都能磨成绣花针,那还有什么东西不能学会,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从此,李白发奋图强、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位流芳千古的文学大师。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焊机轰鸣,焊光闪烁。自此以后,工人们无论刮风下雨,无论早晨黄昏,人人都不甘落后勤学苦练。当学员们练上一段时间后,就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然后,先让这些人在国内拖轮上操作,直到他们的手艺达到炉火纯青,焊接质量做到天衣无缝,取得外国船级社颁发的焊接合格证书后,才允许从事出口船体的焊接。

“练好基本功,参加大决战!”不少干部、工人连续几天几夜不下船台。实在太困了,他们放下焊把,棉大衣往身上一裹,靠在钢板上打个盹;饿了,就啃上两个食堂送来的玉米或高粱饼,喝上一碗清水汤充饥。由于天气太冷,为了照顾工人们身体,保证在大决战时有充沛的体力,厂里作出一个严厉的决定,这段时间晚上一定要回家休息,不准待在船台。

没想到,还是有像郭玲华这样的工人,没有服从厂里这个决定,在领导清场时躲了起来,继续留在船台练活。

夜更深了。孙文学望着船台上闪闪烁烁的电焊弧光,只好又披上大衣,打起手电,朝船台上走去。瑟瑟的寒风吹拂着,惺忪的灯光下,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洒着,把船台上下涂抹得一片银白。

功夫不负有心人。

几个月过去,在严酷得近乎魔鬼训练的大练兵活动中,大连造船厂由此训练出上百名焊接大师、上千名焊接高手,不少工人都顺利拿到具有国际权威标准的英国、挪威、日本、美国等船级社焊接证书——到后来开始大规模建造出口船时,这个厂可谓是群星璀璨、人才济济。